【中文部分】
Hsueh (2017)。臺灣棒球史。2017年11月26日,取自:
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
王宗吉 (1986)。台灣土著民族遊戲的文化社會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會。
王宗吉 (1986)。台灣原住民傳統遊戲的現代社會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
文教育研究中心。
王 偉等譯 (1988)。人類發展學。臺北: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建台、陳枝烈、陳瑞要 (2000)。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體育研究—以排灣、魯凱族為
對象。臺北:行政院體育委會編印。
中西光雄(1968)。 體育生理學實驗書 。技術書院。
吳騰達 (1997)。台灣原住民傳統體育活動。國民體育季刊,26(2),4-11。
吳慧君 (2000)。運動體適能—協調。2008年10月16日,取自:
http://140.123.226.100/epsport/fitness/show.asp?repno=59&page=1。
李加耀 (1997)。南賽夏族運動文化之變遷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昭名 (2008)。電腦遊戲練習對3至6年級學童手眼協調能力、選擇反應能力與簡
單反應能力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
李佳玲 (2011)。花蓮縣不同區域與不同族群男童手眼協調選擇反應能力之比較研
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汪志祥 (2007)。不同族群男、女學童反應時間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
林建豪 (199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運動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教
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林建豪、陳全壽 (2005)。九至十二歲學童手眼協調選擇反應能力之研究。中原學
報,33(4),753-760。
林琨瀚、陳嘉遠、黃亦銘、念裕祥 (2008)。不同水準大專棒球選手打擊反應時間
與手眼協調選擇反應之分析。文化體育學刊,7,83-88。
林佑霖 (2008)。運動遊戲對幼兒手眼協調能力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高正源 (1994)。東昇的旭日—中華棒球發展史。臺北市:民生報。
梁哲彬 (2014)。花蓮縣不同區域與不同族群國小男童身體型態與運動能力之比較
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郭清侯 (1972)。山地、平地青年運動能力之比較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
張博夫 (1992)。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臺北:永盛文化出版社。
張鳳儀 (1999)。澎湖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基本運動能力與學科學習能力之相關研
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俊忠 (1995)。挑戰極限。臺北:傳聞文化事業。
陳淑枝 (1996)。不同運動項目選手之手眼、腳眼及全身協調反應能力之探討 (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全壽 (1997)。由性差別、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
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第一年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全壽 (1998)。由性差別、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
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第二年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全壽 (2000)。由性差別、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
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第三年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全壽 (2001)。由性差別、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
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第四年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全壽 (2002)。由性差別、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
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第五年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建宏 (2002)。桌球初學者基本運動能力與技術學習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姵伶 (2009)。國小學童手眼協調能力與反應時間之比較研究~以台北縣崇德國小
運動團隊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陳鴻文 (2011)。苗栗縣國小男、女學童手眼協調選擇反應能力及全身反應時間之
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曾裕慶、林添鴻 (2002)。影響棒球打擊瞬間的因素分析。大專體育,59,41-44。
黃明月 (2008)。扯鈴訓練對雙胞胎兒童手眼協調選擇反應能力反應能力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
楊清瓏 (1997)。棒球「攻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葉憲清 (1974)。臺灣平地青年與山地青年越野賽跑能力之比較。中華民國六十三
年大專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52-60。
葉益銘、侯建文 (2013)。影響棒球打擊成績之關鍵因素。大專體育,127,38-
46。
劉強、葉志仙、劉雅甄、陳全壽 (2000)。運動訓練與性別對學童不同感覺形式辨
識能力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2(2),37-47。
劉強、鍾寶弘、陳全壽 (2000)。不同慣用手之同卵雙胞胎手眼協調能力之個案研
究。大專體育學刊,2(1),175-185。
劉強、王翔星、劉雅甄 (2000)。棒球運動中的運動視覺。國立體育學院論叢,
10(2),203-220。
劉強 (2001)。有無運動訓練經歷學童手眼協調選擇反應能力與辨識能力之比較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得鈞 (2004)。桌球教學對國小學童手眼協調選擇反應能力選擇反應、敏捷與反
應能力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謝啟誠 (1993)。運動員與非運動員間心理運動能力之比較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外文部分】
Bolen, L. M., et al. (1992). Expanded koppitz scoring system of the Benter Gestalt Visual-Motor Test for adolescents: a pilot study.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9(2), 113-115.
Kioumourtzoglou, E., Derri, V., Mertzanidou, O. & Tzetzis, G. (1997). Experience with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in rhythmic gymnastic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4(3 part 2),1363-1372.
Mcleod, B. (1991). Effects of eyeobics visual skills training on selected performance measures of female varsity soccer player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72(3 part 1), 863-866.
Plimpton, C. E. & Regimbal, C. (1992) . Differences in motor proficiency according to gender and rac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74(2), 3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