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MBA智庫百科(2017)。培訓。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5%9F%B9%E8%AE%AD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江良捷(2010)。資深科學展覽指導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做科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佐藤隆博(1987)。ISM構造學習法。東京:明治圖書出版株式會社。
何慧群、永井正武、許天維、曾建維、蔡清斌(2012)。運用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教育哲學課程設計提案研究-以哲學部分設計為例。測驗統計年刊,20,115-150。
吳百興、傅麗玉(2009)。探討教師對科展活動的看法:從一個科學專題研究實例。載於中華民國第25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8-175)。台北:台灣師大。
吳定(2003)。政策管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李文献 (2006)。展望全國科展的教育功效。科學月刊,37,644-645。
李佩樺(2017)。科展,讓師生看見不一樣的自己。106年中小科展優良指導教師感言,取自https://twsf.ntsec.gov.tw/Article.aspx?a=341&lang=1
李隆盛(2014)。科展設計與實作。台北市: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沈惠淳(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指導科展現況、困難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高雄市。卓娟秀(2002)。自然科教學與兒童科學展覽。教育資料與研究,48,37-42。
周金城(2002)。以孔恩的常態科學探究高中師生科學社群中科學探索活動的歷程─參與科學展覽活動之得獎個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林良駿(2005)。台南縣國民小學教師指導學生專題研究之現況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南市。林怡菁(2007)。全國科學展覽第32 至46 屆國小組參展作品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班,新竹市。林原宏、陳進春、許天維(2005)。詮釋結構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18,120-121。
林曉雲、胡清暉、林嘉琪、陳怡靜(2009年8月4日)。得獎可加分,科展參賽人數增。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324469
花蓮縣政府(2016)。花蓮縣政府所屬各級學校教育專業人員獎勵標準。取自http://glrs.hl.gov.tw/glrsout/LawContent.aspx?id=FL045654
邱月良(2003)。國小科學展覽初探-由生到師(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邱玉玲(2000)。「科學展覽」存廢問題之省思。師友,396,23-24。
洪文正(2004)。從參加科展活動學生探討比較兩位國小教師指導科學展覽之特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班,臺南市。馬群傑(2011)。公民參與導向之政策個案教學實證研究:名義群體技術的應用。政治科學論叢,50,37-94。
徐佳璋(2007)。台灣中小學科展活動之實務探究。科學教育月刊,297,2-15。
徐國士、郭世琪(2002)。如何在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中輔導學生參加科學展覽(概述)。教育資料與研究,48,5-8。
張可彤(2008)。科學展覽表現優良教師指導科展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張永佶(1998)。如何計劃和製作科學展覽作品。科學教育月刊,214,36-37。
張寧、汪明生、郭瑞坤(2007)。社會判斷理論對互動管理成果之評估。管理學報,24(2),135-154。
教育部(2003)。科學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研修Q&A。公聽會版本(國民中小學及普通型高中)。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中華民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實施要點。中華民國 107 年 1 月 5 日科實字第 10702000031 號令發布。
郭重吉(2014)。科展設計與實作。台北市: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梅期光(2017)。認識科展的第一本書:科展完全攻略。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義勳(2000)。中小學科學展覽之析論與評論。國教新知,46(3),21-30。
陳義勳(2015)。科學展覽及科展培訓營之設計。國教新知,62(2),36-43。
陶玉(2005)。臺北市國小師生對科學展覽之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傅麗玉、張志立(2008)。誰的科學展覽:歷年台灣原住民中小學在全國科展之參與。第二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8年12月18~20日,彰化市。
傅秀蘭﹙2013﹚。析論文獻探討在科展指導的角色。資優教育論壇,11,16-41。
童士芬(2015)。科展的白色巨塔-宜蘭縣科學展覽對不同執行者的意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班,花蓮縣。隋夢真(2002)。國小教師對協同教學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馮桂莊﹙2005﹚。我國參加 2005 年國際科學展覽活動學生特質與支援系統之探討。科教館學刊,1,150-175。
黃雅凰(2005)。國小五年級實施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專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黃鴻博(1996)。國民小學學校中的科學展覽活動的特徵。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編印:中華民國第十一屆科學教育學術發表會論文彙編(頁97-121)。高雄:高雄師大。
楊玉琪(2001)。成員互動行為對虛擬團隊合作績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所,高雄市。褚志鵬(2009)。層級分析法(AHP)理論與實作,教學講義。取自http://faculty. ndhu.edu.tw/~chpchu/POMR_Taipei_2009/AHP2009.pdf
歐宗哲(2015)。教師指導科學展覽的現況、困難與需求之研究-以新竹市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班,新竹市。蔡曉信(1993)。用解析結構法提升教師對STS的看法-清潔劑(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台北市。
蔣佳玲(2015)。科展的白色巨塔-宜蘭縣科學展覽對不同執行者的意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班,花蓮縣。
蔣偉寧(2014)。科展設計與實作。台北市: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鄭登耀(2006)。國小自然科教師應用教育科技指導科學展覽(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班,嘉義市。盧秀琴(2002)。新制科學展覽的動向。國民教育,43(1),74-79。
蕭雨潔(2010)。探究中學生參與科學展覽活動對其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新竹市。鍾旻修(2005)。培養科學素養與科展主題能力。師友,451,71-74。
鍾靜蓉(2002)。詮釋結構模式於構造化教材設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台北市。簡聿成(2010)。學校本位科學展覽指導教師輔導方案之發展與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高雄市。簡聿成、洪振方(2010)。以教學案例發展初任科學教師科學展覽指導能力之個案研究。屏東大學科學教育,32,5-20。
簡利真(2002)。國小師生在科學展覽中科學本質表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台北市。魏明通(2006)。科學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
顏聖紘(2015年6月1日)。科學展覽和升學脫勾就不會有人造假嗎? 取自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492/938076
羅美豐(2017)。歷屆國小物理科全國科學展覽獲獎作品內容分析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貳、英文部分
Bencze,J.L.,& Bowen,G.M. (2009).A national science fair:Exhibiting support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31(18),2459-2483.
Bruner, J. S. (1963). The act of discover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1.21-32.
Calderhead, J. (1983).Research into teachers’ cognition:Exploring the nature of classroom practice. Paper present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Canada.(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29366).
Davis, J. R. (1995).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and team teaching: New arrangements for learning. Doha, Qatar: Oryx Press.
Fredericks,A.D.,&Asimov,L. (1990).The complete science fair handbook.For teachers and parents ofstudent in grades 4-8.Glenview, IL:Good YearsBooks Inc.
Grote, M. G. (1995). Teacher opinions concerning science projects and science fairs. The Ohio Journal of Science, 95(4), 274-277.
Letterman, M. R., & Dugan, K. B. (2004). Team teaching a cross-disciplinary honors course: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llege teaching, 52(2), 76-79.
Olson, L. S. (1985). The North Dakot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Its history and a survey of participa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es).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Fargo, ND.
Robinson, B., & Schaible, R. M. (1995). Collaborative teaching: Reaping the benefits. College Teaching, 43(2), 57-59.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NY: McGraw-Hill.
Warfield, J. N. (1973, Mar). On arranging elements of a hierarchy in graphic form.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MC-3(2), 12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