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9 22: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曉玉
研究生(外文):Hsiao-Yu Kuo
論文名稱:花蓮縣國民中學導師處理學生霸凌行為策略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Dealing with Students\' Bullying Behavior by the Home-Room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of Hualien County
指導教授:蘇鈺楠蘇鈺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Nan Su
口試委員:吳清山范熾文
口試委員(外文):Ching-Shan WuChih-Wen Fan
口試日期:2019-06-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8
中文關鍵詞:暴力霸凌行為處理策略導師
外文關鍵詞:violencebullying behaviorprocessing strategyhome-room teach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旨在探討國民中學學生霸凌行為現況與教師處理學生霸凌行為策略,將焦點鎖定在國中班級導師對學生霸凌行為的處理策略。研究目的為:一、了解國民中學學生霸凌行為現況。二、了解國民中學導師對學生霸凌行為之處理策略。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導師,其學生出現霸凌行為的程度是否有差異。四、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導師,其處理學生霸凌行為策略是否有差異。五、教師針對不同類型的霸凌行為,其處理學生霸凌行為策略是否有差異。研究方法為調查研究。研究結論為:一、花蓮縣學生霸凌行為發生比例偏高。二、花蓮縣學生霸凌行為處理策略實務上以輔導策略、通知與請求協助為主。三、花蓮縣霸凌通報系統使用情形屬於中等程度。
因此,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教育主管機關:一、提升教師霸凌教育訓練與輔導知能。二、增加學生霸凌行為防治教育課程。建議學校宣導校園霸凌處理公開流程、灌輸學生霸凌預防觀念等兩項。建議教師:一、教師應提升教育專業能力。二、透過教師學習社群分享霸凌策略。建議未來可對研究對象可以擴大取樣的地區範圍,或是師生同時研究進行比較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加入質性的研究方法,如深入訪談法,使研究方法更加質量並重。在研究變項方面建議可納入學校與家長因素,可能研究結果會不一樣。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llying behavior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home teacher's strategy of dealing with students' bullying behavior, and focus on the strategy of dealing with bullying behavi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home teacher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as follows: First.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llying behavior among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Second, understand the strategy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home teacher on the behavior of students bullying. Third. Whether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the degree of bullying behavior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who explor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Fourth,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instructors, whether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student's bullying behavior strategy. Fifth. Whether the teacher deal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bullying behaviors, and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students' bullying behavior. The research method is research.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incidence of bullying behavior in Hualien County is relatively high. Second, Hualien County students' bullying behavior handling strategy is based on counseling strategies, notifications and requests for assistance. Third, the use of the Hualien County Bulling Notification System is moderate.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recommends that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education: First, improve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eachers and bullying. Second, increase the student's bullying behavi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ducation curriculum.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school publicize the campus bullying to deal with the open process and instill the concept of prevention of student bullying. Teachers are advised: First,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education. Second, share the bullying strategy through the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y.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future, the scope of the area where the research object can be expanded can be compared, or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simultaneously conduct compara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in-depth interviews, can be added to the research methods to make the research methods more qualitative and important. Recommendations for research variables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school and parental factors, and the results may differ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校園霸凌行為的定義、現況與成因 7
第二節 教師針對霸凌行為的輔導策略 13
第三節 校園霸凌行為的相關研究 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3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實施程序 3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花蓮縣國中學生霸凌行為現況與教師霸凌行為策略之分析 41
第二節 國中導師霸凌行為處理策略之現況 58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中導師,其學生霸凌霸凌行為的差異情形 61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中導師,其學生霸凌行為處理策略差異分析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80
朱玉(譯)(2002)。拒絕校霸 快樂上學(原作者:Michele Elliott)。臺北市:新苗。(原著出版年:1993)
呂明芳(2016)。國中導師正向管教與班級關係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 ——以桃園市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吳若女(2005)。你不可忽視的校園霸凌 誰來救救孩子?。康健雜誌,84,164-178。
李茂生(2010)。日本校園霸凌的現況與對策。法令月刊,66(2),24-40。
邱珍琬(2001)。國小校園欺凌行為與教師對應策略。屏東師院學報,15,41-80。
杜淑芬(2015)。國小導師成功處理兒童欺凌行為的輔導策略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8(1)。
李淑貞(譯)(2007)。無霸凌校園-給學校、教師和家長的指導手冊(原作者: O'Moore Mona & Minton Stephen James)。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4)
林凱華(譯)(2008)。無暴力校園──教師工作手冊(原作者: Allan L.Beane)。臺北縣:稻田。(原著出版年:1998)
柯清心(譯)(1995)。校園暴力:別讓孩子成為沈默的受害者(原作者:Kim Zarzour)。臺北市:遠流。
侯崇文(2018)。校園霸凌嚴重性認知的社會學探討。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29,31-58。
洪福源(2003)。校園欺凌行為的本質及其防治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10,88-98。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查報告。2009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兒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2009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id=204&typeid=4&offset=0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4)。2014年臺灣校園霸凌狀況調查報告。2014年3月24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174
林雅萍(2012)。國中校園學生霸凌現象之個案研究:以丁丁國中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期刊,2,247-282。
陳利銘(2017)。對校園霸凌行為知覺嚴重性研究的分析與建議。學校行政,107,182-194。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民101年7月26日)。
教育部(2013)。國民中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初版)。台北市:教育部。
張杰(2008)。淺談日本的校園欺凌問題。中國電力教育,2008(23),233–234。
張信務(2007)。營造友善校園-「從去霸凌開始」。北縣教育,61,31-35。
張雅婷(2003)。桃園市國中生校園暴力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智婷(2013)。國中教師對校園霸凌行為處理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學位論文。
黃德祥(1993)。學生違規及暴力行為的成因與處理。黃正傑、李隆盛編著,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程薇(2006)。校園暴力及霸凌事件的相關輔導策略。2009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exam-point.com.tw/htm/EDU/0020/d/d02.pdf。
賀欣音(2012)。學生知覺學校支持與學生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國中為例。教育學誌,27,83-131。
葉盈麗(2016)。國小班級導師如何面對學校霸凌事件。諮商與輔導,369,22-24。
楊淑蓓(2013)。影響國小教師對學生霸凌行為管教策略相關探討-以臺北市南港區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學位論文。
塗顥馨(2013)。嘉義縣市高職教師知覺校園霸凌行為及其處置方式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學位論文。
鄧煌發(2007)。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中等教育,58(5),8-29。
鄭維瑄(2011)。校園霸凌成因與處遇-社會生態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35,194-216。
劉宜佩(2014)。新北市國中導師班級經營策略與校園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劉珈伃(2012)。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謝昌志(2012)。國中生幸福感、社會支持與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學位論文。
顏正芳(2010)。兒童青少年校園霸凌經驗和心理健康之關連性。臺灣精神醫學,24(1),3-13。
顏秀娟(2011)。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之受凌經驗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邱珍琬、張麗麗(2012)。中小學教師之校園霸凌行為辨識、嚴重性與介入評估之研究。應用心理研究,54,203-250。
宋宥賢、陳利銘(2017)。提升職前教師校園霸凌辨識能力的訓練介入成效。教育實踐與研究,30(2),35-66。
吳清山、林天祐(2005)。校園霸凌。教育研究月刊,130-143。
侯崇文、周愫嫻(1998)。青少年被害問題之調查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編印。
胡淑貞、林坤松(2001)。校園暴力盛行率及危險因子研究:以臺南市國中學生為例。學生衛生,38,32-55。
黃成榮、袁志文(2010)。穗港澳三地青少年欺凌行為比較與社群福祉觀輔導應對。青年探索,2010(6),22-29。
馮嘉玉、晏涵文(2013)。國中校園霸凌與同儕性騷擾防治介入課程設計與介入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春金、謝文彥、周文勇(1996)。校園暴力行為個案輔導。教師天地,80,29-37。
洪福源、邱素玲、丘金蘭、郭毓珊(2012)。國中小學生、教師對校園欺凌行為之認知與態度研究。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5(1),158-198。
Nansel, T. R., Overpeck, M., Pilla, R. S., Ruan, W. J., Simons-Morton, B., & Scheidt, P. (2001). 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US youth: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Jama, 285(16), 2094-2100.
Naylor, P., Cowie, H., & Del Rey, R. (2001). Coping strategies of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 in response to being bullied.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Review, 6, 114–120.
Olweus, D. (1993).Annotation: Bullying at school: Basic facts and effects of a school 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5(7), 1171-1190.
Olweus, D. (1994). Bullying at school. In Aggressive behavior(pp. 97-130). Boston, MA: Springer.
Ruthaychonnee Sittichai &Peter K Smith. (2013).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 in Thailand: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Society and Education. 6(1), 31-4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