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刊論文
王俊秀(1994)以社區發展解決環境問題-論社區環保鐵三角模式。社區發展季刊,66:14-19。
王從恕(2001)西方環境倫理概要。科學教育月刊,241,26-34。
王從恕(2001)環境倫理思想之研究(博士論文)。檢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肖廣嶺(2001)蓋亞假說─一種新的地球系統觀。自然辯證法通訊,23(1),87-90。
李光中、許子翊、江紹瑜、藍姆路·卡造、李柏賢(2015)。我國文化景觀保存維護策略—以持續作用的文化景觀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4,66-92。
洪如玉、陳惠青(2013)生態現象學初探:Merleau-Ponty的自然觀。環境教育研究,9(2),33-56。
洪如玉(2014)深層生態學內涵探究及其教育蘊義。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1(2),103-133。
倪進誠、林冠慧、張長義(2004)。生態社區之理念探究與城鄉新風貌的架構初擬。環境與世界,10,1-22。
郭瑞坤、王春勝(2004)。地區發展相關因素整合居民結構區隔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7(1),23-49。
黃佳安(2013)。社區工作者的社會資本與社區產業之關連:以加納納為例(碩士論文)。檢自國立東華大學碩博士論文系統。彭國棟(2006)。永續發展與生態社區營造。自然保育季刊,53,5-19。
Gold , Raymond L.(1969)“Roles in Sociolocial Field Observations.” in George McCall and J. L. Simmons, J. L.(eds.), Issues i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30-39. Menlo Park: Addison-Wesley.
McMillan, D. W., & Chavis, D. M.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 6-23.
Ress, W. E. (1990), The Ec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cologist, 20(1), 18-23.
二、研究計畫
李光中、王鑫、張惠珠(2007)。文化景觀作業準則先期性研究。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光中主持(2012)。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水圳與梯田文化景觀登錄先期作業暨管理維護計畫。花蓮:社團法人花蓮縣野鳥協會。
李光中主持(2013)。花蓮縣文化景觀富里鄉豐南村吉哈拉艾保存維護計畫。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花蓮縣瑞穗鄉加納納部落發展協會(2010)。九十八年度重點部落計畫-部落誌籃子裡的生活。花蓮:花蓮縣瑞穗鄉加納納部落發展協會。
孫志鴻(2006)。評鑑地方永續發展專案管理計畫報告。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蔡培村(1996),高雄市社區成人教育體系之規劃研究,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年度專題委託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市立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三、書籍
田哲益(2001)。臺灣的原住民:阿美族。臺北市:臺原出版。
李永展(1999)。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臺北市:巨流。
佛拉狄米爾.米格烈(Vladimir Megre)(2014)。阿納絲塔夏(Ahactachr)(王文瑜、李裕泰譯)。新北市:拾光雪松。(原著出版年:1996)
洪如玉(2010)。邁向生態智慧的教育哲思─從人類非中心論思考自然與人的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市:正中。
須田春海(1993)環境自治體 。東京:學陽書房。
蔡墩銘(2010)。社區與法律。臺北市:翰蘆圖書總經銷。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
塩見直紀(2006)半農半X的生活 順從自然,實踐天賦 。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雷貝嘉•索爾尼(Rebecca Solnit)(2010)。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Wanderlust)(刁筱華譯)。臺北市:麥田。(原著出版年:2001)
經典雜誌(2014)。咱ㄟ社區。台灣:經典雜誌。
潘蜜拉.克里柏(Pamela Kribbe)(2014)。蓋婭的靈訊─迎接全新的療癒與轉化 (ODE AAN DE AARDE. ODE AAN JOU)(艾琦譯)。臺北市:方智。(原著出版年:2012)
蕭新煌、紀駿傑、黃世明(2008)。深耕地方永續發展:台灣九縣市總體檢。臺北市:巨流。
Theodore Roszak, Mary E. Gomes & Allen D. Kanner (2010)。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Ecopsychology)(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群譯)。台北市:荒野保護協會。(原著出版年:1995)
Danto. Arthur C. 2003, The Ah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t the concept of atr. Ncw York: Carus Pubishing and company
Lofland, J., & Lofland, L. H.(1984).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Inc.
David, L. S.(1968)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Macmillan.
四、網站資料
加納納部落(2009)。剩菜不再有。檢自:http://tarawadaw.blogspot.tw/search?updated-min=2009-01-01T00:00:00%2B08:00&updated-max=2010-01-01T00:00:00%2B08:00&max-results=41
花蓮縣富里鄉公所(2011)。行政區域(含村長簡介)。檢自:http://www.fuli.gov.tw/files/15-1029-15873,c2163-1.php
吳育璘(2004)。深層生態學。檢自:http://e-info.org.tw/column/ethics/2004/et04042601.htm
吳俊賢(2009)。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之應用。檢自:http://www.coa.gov.tw/ws.php?id=20145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14)。何為生態社區。檢自:http://www.homeland.org.tw/homeland/06-1.htm
臺北市立成功高中圖書館利用教育資料(2007)。檢自:http://library.cksh.tp.edu.tw/share/%E8%AB%96%E6%96%87%E5%AF%AB%E4%BD%9C%E8%88%87%E7%A0%94%E7%A9%B6%E6%96%B9%E6%B3%95.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參與觀察研究。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184/。
簡小嘉(2012)。訪木之花家族–自給自足、循環永續的生態村(Ecovillage)。上下游。檢自: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21444/
羅福全(2012)。聯合國與永續發展。檢自: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59/59-03.pdf
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2014)。Dimensions of Sustainability。檢自:http://gen.ecovillage.org/en/dimensions_of_sustainability
L.O.V.E. Productions(2016)。全新的我們─歐洲生態村與生態社區。檢自:http://newwe.jimdo.com/tw/關於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