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瀚 (2001),台東縣史開拓篇。台東縣政府。
李文良、林玫漣、夏黎明、靳菱菱、侯松茂、郭增俊等 (2001),台東縣史政事篇。台東縣政府。
李玉芬 (2007),消失中的都市部落?台東市馬蘭社阿美族生活空間的形成與轉變。高雄:麗文文化。
廖炫銘 (2006),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之趨勢與發展。線上資源:http://guava.iis.sinica.edu.tw/_media/events/open_gis_internet_gis_2006_conference/ppgis.pdf,台北:中央研究院。
廖守臣 (1999),秀姑巒阿美族部落的形成與變遷。台北:國科會。
劉婕昕、王聖鐸 (2014) 編繪開放街圖之多元圖資選用策略,2014 臺灣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林秋錦 (2006),臺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The Evolution and Influence of Aboriginal Land Polic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aiwan:20010500.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2008),社區林業計畫成果報告。線上資源:http://www.forest.gov.tw/public/Attachment/09141394571.pdf,台北。
許木柱等 (1995),重修臺灣省通誌卷三住民誌同冑篇第二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宣衛 (1991),東部海岸阿美族社會文化之調查研究。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調查研究叢書1。台東: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黃申在、施政旭 (2009),自由軟體地理資訊系統在社區公共議題之運用-以QGIS在鹽水溪工業帶願景工作坊之操作為例。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洪朝貴 (2015) 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混搭服務網路資源概觀,第九屆資訊科技國際研討會。
謝炳睿 (2009),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在社區規劃中的運用。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研究所。
施添福 (1995),日治時代臺灣東部的熱帶栽培業和區域發展。發表於「臺灣史研究百年回顧與專題研討會」,台北:臺灣大學歷史系。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 (1956),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鄒族文化藝術基金會撰 (2007),96年度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計畫成果報告I。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蔡博文,張長義,丁志堅,林俊強,(2004),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於原住民傳統領域知識建構,第二屆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論文。
蔡博文、鍾明光 (2009),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與社區發展。第一屆發展研究年會會議論文,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蔡政良 (2004),阿美族族群研究。線上資源:http://www.dmtip.gov.tw/FileUpload/interaction/e_images/阿美族族群研究.pdf,台東: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 (1935),臺灣高砂族所屬系統の研究。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衛惠林 (1972),臺灣省通誌,卷八同冑志,阿美族、雅美族篇。台中:臺灣省文獻會。
汪明輝 (2005),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領域之調查及其策略。發表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學術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王人英 (1967),臺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明立國 (1989),臺灣原住民族的祭禮。台北:台原出版社。
藤井志津枝 (1997),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文英堂。
田哲益 (2001),臺灣的原住民阿美族。台北:臺原出版社。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兩冊。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秋芳 (2001),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縣秀林鄉: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民90。
李昕迪、劉俊宏、鄧東波 (2012),自願性地理資訊之生產與管理-以開放街圖為例。2012,臺灣地理資訊系統研討會論文集。
劉斌雄、丘其謙、石磊、陳清清 (1965),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子銘、台邦‧撒拉勒芳 (2001),把人找回來:部落地圖與資源保育。花蓮縣秀林鄉: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素珍、林春治、陳耀芳 (2005),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林益仁 (2001),把人找回來:部落地圖的社會意涵。花蓮縣秀林鄉: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康培德 (1999),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台北:稻鄉出版社。
康培德、李宜憲、陳俊男 (2015),加禮宛事件初版。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貴潮 (1998),阿美族飲食之美。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黃宣衛 (2005),《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黃宣衛、羅素玫 (2001),台東縣史-阿美族篇(初版.)。台東縣:台東縣政府。
黃宣衛、黃貴潮、顏約翰、顏志光 (2002),成功鎮志‧阿美族篇。台東縣成功鎮:東縣成功鎮公所。
黃應貴 (1986),臺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收錄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
夏黎明 (2000),池上平原文化景觀的空間過程:土地、社群與國家的論述。收錄於夏黎明、呂理政編,族群、歷史與空間-東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邱昱銘 (2004),臺灣文獻委員會。臺灣,(1972)。臺灣省通誌 卷八,同冑誌: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蕭明治、王良行、姜柷山合撰 (2003),成功鎮志社會文化篇。台東:成功鎮公所。
孫大川 (1997),臺灣原住民對土地利用的理解與國家力量的介入。收錄於原住民土地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土地經濟會。
周天穎 (2008),地理資訊系統理論實務,台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陳國川、林聖欽 (2000),台東縣史產業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陳奇祿 (1986),臺灣土著的年齡組織和社會制度。收錄於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
陳介英 (2005),深度訪談法在經驗研究的位的反思。收錄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
陳朝圳、吳守從 (2001),把人找回來:如何應用GPS與GIS製作部落地圖。花蓮縣秀林鄉: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鄭全玄 (1995),台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東臺灣叢刊之三,台北:知書房。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中央研究院(2002),WebGIS技術、系統架構與應用。數位典藏國家計劃。
阮昌銳 (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上下兩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阮昌銳 (1994),台東麻老漏阿美族的社會與文化,頁259。台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蔡志偉 (2009),氣候變遷、生態永續與原住民族社會文化發展:莫拉克風災的反思。收錄於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六期。台北:臺灣原住民教授學會。
顏愛靜 (1998),臺灣地區原住民各族群土地制度變遷之研究-總論篇。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衛惠林 (1972),臺灣通省志,卷八同胄志,第八冊阿美族、雅美族篇。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得楷 (2008),被建構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 - Skadang與Xoxos部落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玲伃 (2005),參與式網路繪圖地理資訊系統建構之研究 - 以校園交通規劃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林國演 (2002),臺灣地區原住民保留地產權共有制度建構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林淑雅 (2006),解/重構臺灣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盧呂金德 (2006),臺灣原住民族土地所有制政策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家文 (2001),以Quantum GIS為基之地理環境教育數位學習系統。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兆年 (2008),轉型正義在臺灣政經發展中的角色定位。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夙君 (2011),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社區規劃中民眾參與之探討 - 以彰化縣平和社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黃雅鴻 (2003),他者之鄉:從空間霸權論述談Karowa 原住民的流離與主體性運動。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金尚德 (2006),知識、權力、部落地圖:「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的社會學解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宏凱 (2016),開放街圖的繪圖活動及在地實踐–以社區型環境教育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陳鳳梧 (2017),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爭議之探討 - 轉型正義觀點。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信安 (2012),建置以社區運作為基礎的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雪芳 (2010),消失的原住民土地權以東海岸阿美族個案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雅琪 (2017),以ESRI Stort Maps設計聖經亞伯拉罕的故事地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蘇青灧 (2008),整合Web 2.0與GIS推廣社區公眾參與-以臺北市仙跡岩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玉珠 (2013),幼兒園故事結構教學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碩士論文。陽美花 (2008),「新夥伴關係」下的臺灣原住民傳統領域問題:部落觀點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永吉 (2017),歷史記憶與故事地圖建置-以建華新村之變遷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吳郁玶 (2012),自發性地理資訊在救災應變的效能與空間特性-以莫拉克風災網路災情平台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凱弘 (2005),TumpuDaingaz:一個臺灣原住民族布農族的抵抗空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王皓正 (2004),支援生態工作者之多媒體GIS資料庫-以臺灣蛙類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碩士論文.。孟祥瀚 (2002),清代台東成廣澳的拓墾與發展。興大人文學報,(32):879-918。
李文良 (1997),林野整理事業與東臺灣土地所有權之成立形態(1910-1925)。東臺灣研究2,東臺灣研究會。
劉麗雯 (2009),地理資訊統做為社區服務方案規劃與執行的輔助工具。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1),53-92。
劉政榮 (2005),PPGIS 及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核廢料處理選址項目中的應用,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30(1):82-85。
林俊強、張長義、蔡博文、李建堂、丁志堅、李玉亭 (2005),運用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於原住民傳統領域之研究-泰雅族司馬庫斯個案。地理學報,(41):65-82。
林祥偉 (2010),人文地理資訊系統視野下的東臺灣歷史圖像。東華人文學報,(17):157-173。
林怡先 (2011),地圖學:多媒體地圖及Map2.0,地圖,21(1):15-27。
林怡先 (2011)地圖學:多媒體地圖及Map2.0,地圖,21(1):15-27。
康培德 (1999a),空間認知與異族建構--「南勢阿美」的建構與演變。臺灣史研究,4:5-34
康培德 (1999b),南勢阿美部落、人口初探—十七到十九世紀。臺灣史研究,4(1):5-48
洪榮宏 (2009),開放觀點之國土資訊系統標準制度推動與展望。國土資訊系統通訊,(71):2-13。
簡美玲 (1994),阿美族起源神話與發祥傳說初探--兼論阿美族亞群的類緣關係。臺灣史研究,1(2):85-108。
徐百輝 (2009),地理資訊標準格式簡介。國土資訊系統通訊,(71):14-34。
陳文德 (1986),〈阿美族親屬制度再探討:以胆曼部落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1):41。
張彥然 (2006),以WebGIS實現開放而高性能的行動載具監控管理。國土資訊系統,(57):16-26。
沈榮欣 (2007),「藝」起說故事社區故事地圖。臺北畫刊,(479)。
施正鋒 (2017),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劃設。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7(1):165-189。
葉美智、劉秋良、楊燿隆 (2015) 全民參與生態資料庫之應用-以生態旅遊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29(4):259-270。
鄒郭芳妤、詹進發、許世宏 (2011) 應用志願性地理資訊於社區物種調查之研究,地理研究,61:83-104。
蔡中涵 (2011),阿美族傳統社會組織與財產制。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1(3):1-17。
蔡元芳、蘇文瑞、鄭于綸 (2009),導入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於互動社區防災資訊網建置之研發。華岡地理學報,(24);39-49。
宋龍生(2005),南王村卑南族的會所制度。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5(26):112-144。
姚人多 (2001),〈認識臺灣:知識,權利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2):119-182。
楊冠政 (1996),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 環境教育, 28:7-20。
包正豪 (2016,19,May),回眸凝視馬英九政府八年來的原住民政策實踐。回頭看馬政府八年。 Retrieved 19,May, 2016, from http://go.shr.lc/2eG45FI.
張存薇 (2016,19,May),蔡英文:設原住民示範區試辦自管土地,自由時報。
Aberley, D., Sieber, R. (2002),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First International PPGIS Conference.
Craig, W. and Elwood, S. (1998), How and why community groups use map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25 (2): 95–104.
Elwood,Sarah. (2008),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Key questions, concepts and methods to guide emerg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GeoJournal, 72:133-135.
Goodchild M.F.(1992),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6(1):10-14.
Goodchild,M. (2007), Citizen as sensors: The world of volunteered geography, GeoJournal, 69:211-221.
Haklay,Mordechai (2010), How good is Volunteere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A comparativestudy of OpenStreetMap and Ordnance Survey dataset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and Design 2010, 37:682-703.
Lattour,Bruno.(1987),“Action at a Distance.”,P.215-232.in Science In Action, Ch.6Part 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erkins, D. D., & Zimmerman, M. A.(1987),Empower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69–579.
Rundstrom, R. A.(1995),GIS indigenous peoples, and epistemological diversity,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22 (1): 45–57.
Sieber,R.E. (2003), 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cross borders,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43(1): 50-61.
Sieber,R.E. (2004), A PPGIScience?, Joirnal of Caetographica, 38: 1-4.
Talen,E. (2000), Bottom-UP GIS: A New Tool for Individual and Group Expreesion in Particioatory Planning, Jour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6(3):279-294.
Tulloch, David L. (2008), Is VGI participation? From vernal pools to video games, GeoJournal,72:16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