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鯨向海文本(按出版年份排序)
鯨向海:《通緝犯》,臺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02年。
鯨向海:《沿海岸線徵友》,臺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05年。
鯨向海:《精神病院》,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06年。
鯨向海:《大雄》,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鯨向海:《銀河系焊接工人》,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鯨向海:《犄角》,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12年。
鯨向海:《A夢》,桃園市:逗點文創結社,2015年。
鯨向海:《每天都在膨脹》,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18年。
二、專書
(一)古籍(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卷之八,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王雲五主編、馬持盈註釋:《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金良年撰:《孟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季新益撰、馬圻源註:《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註心經新疏》,臺北:新文豐出版,1978年。
荀子著,梁啟雄譯註:《荀子柬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高亨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孫欽善譯註:《論語》,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郭彧譯注:《周易》,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務印書館,1984年。
陳新雄:《東坡詩選析》,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莊子著,孫雍長譯註:《莊子譯注》,臺北:建安書局,2002年。
陳高昂譯:《金剛經今譯》,臺北:天華出版社,1982年。
國際基甸會:《聖經》,臺中:國際基甸會,2004年。
曾棗莊主編:《蘇詞彙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
聖嚴法師:《心經新釋》,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關漢卿著,王學奇、吳振清、王靜竹校注:《關漢卿全集校注》,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
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南:平平出版社,1974年。
(二)現當代華文專著(按姓氏筆畫排序)
(1)詩學理論
丁威仁:《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王珂:《百年新詩詩體建設研究》,上海:三聯書局,2004年。
古添洪:《記號詩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
向明:《新詩50問》,臺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
向明:《我為詩狂》,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向陽:《文學現象》:〈七○年代現代詩風潮試論〉,臺北:正中書局,2003年。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
李翠瑛:《細讀新詩的掌紋》,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林亨泰:《找尋現代詩的原點》,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林明德:《臺灣現代詩經緯》,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孟樊:《臺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出版社,2002年。
洛夫:《詩的探險》,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南方朔:《回到詩》,臺北:大田出版社,2005年。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現代詩學》,臺北:唐山書店,1998年。
陳義芝:《聲納──臺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陳超:《中國先鋒詩歌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陳政彥:《身體‧意識‧敘事:讀現代詩九家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張默:《飛騰的象徵:現代詩評論集》,臺北:水芙蓉出版社,1976年。
張漢良、蕭蕭編選:《現代詩導讀》:臺北:故鄉出版社,1979年。
張冰:《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桃洲:《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北京:北大出版社,2006年。
潘麗珠:《現代詩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
劉登翰等編:《閩派詩論(上)》,福建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7年。
賴芳伶:《新詩典範的追求》,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
蕭蕭:《現代詩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87年。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蕭蕭:《臺灣現代詩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4年。
簡政珍:《語言語文學空間》,臺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89年。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臺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
簡政珍:《臺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出版社,2004年。
顧蕙倩:《臺灣現代詩的浪漫特質》,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2)文學理論
王嶽川:《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大出版社,1992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曉升:《走出語言的迷宮──後期維根斯坦哲學概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武漢:華中師大出版社,2005年。
朱玉珠、楚金波主編:《美學原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李明明:《形象與語言》,臺北:東大出版社,1992年。
李蓉:《中國現代文學的身體闡述》,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吳潛誠:《感性定位:文學的想像與介入》,臺北:允晨文化,1994年。
洪炎秋:《文學概論》,臺北:中華文化出版社,1957年。
洛楓:《媒介與性∕別》,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唐毓麗:《身體的變異:疾病書寫的敘事研究》,臺中:晨星出版社,2015年。
張小虹:《感覺結構》,臺北:聯合文學,2005年。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臺北:書林出版社,2005年。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出版社,1995年。
潘華琴:《文學語言的私有性:論私人感覺的個人化表達》,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出版社,1997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3)其它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白靈編:《新詩30家》,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白先勇:《孽子》,臺北:天下遠見,2008年。
江文瑜:《男人的乳頭》,臺北:元尊文化,1998年。
余光中:《白玉苦瓜》,臺北:大地出版社,1974年。
李俊清:《艾略特的荒原》,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李顏壘:《最美不過詩經》,新北: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洛夫:《禪魔共舞──洛夫禪詩‧超現實詩精品選》,臺北:釀出版社,2011年。
茅盾:《神話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
陳克華:《欠砍頭詩》,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陳黎:《島嶼邊緣》,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郭靜晃:《青少年心理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6年。
孫梓評:《善遞饅頭》,臺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12年。
夏宇:《腹語術》,臺北:唐山書店,1991年。
夏宇:《夏宇詩集Salsa》,臺北:唐山書店,1999年。
黃秀如、張惠菁主編:《詩戀Pi》,臺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張愛玲:《張愛玲散文全編》,海拉爾市: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
張立人:《如何用詩塗抹傷口》,臺中: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須文蔚:《詩路1999年度詩選》,臺北:台明文化出版社,2000年。
梁濃剛:《回歸佛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5年。
焦桐主編:《臺灣醫療文選》,臺北:二魚出版社,2005年。
彭玉平:《怡情書吧──人間詞話》,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楊光中:《好色賦》,臺北:正文書局,1978年。
鄭愁予:《夢土上》,臺北:現代詩社,1955年。
鄭祥福:《後現代主義》,臺北:揚智出版社,1999年。
魯迅:《而已集‧略論中國人的臉‧魯迅雜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臺北:國立編譯館,2004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金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劉勝利著:《身體、空間與科學:梅洛龐蒂的空間現象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龍應台:《目送》,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8年。
顏艾琳:《骨皮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年。
蘇紹連作,莫渝編:《蘇紹連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10年。
嚴忠政:《黑鍵拍岸》,臺中:綠可出版社,2004年。
(三)西文及翻譯專著
巴赫金著,李夕勝、夏忠憲等譯:《拉伯雷研究》,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瓦費‧佩列舒爾澤夫著,寧琦、何和、王嘎譯:《形象詩學原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
加藤秀俊著,彭德中譯《餘暇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村野四郎著、洪順隆譯:《現代詩探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松村一男監修,李友君譯:《進入希臘神話的世界──諸神、英雄與怪物的故事》,臺北:臺灣東販出版社,2013年。
芥川龍之介著,林皎碧、銀色快手譯:《芥川龍之介經典小說套書II地域變》,臺北:大牌出版社,2017年。
高田公理著,李永清譯:《遊戲化社會》,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渡邊淳一著,張智淵譯:《失樂園》,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8年。
聶魯達著,趙振江、滕威編:《聶魯達集》,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
Antoine de Saint-Exupery:《The little prince》,臺北:寂天出版社,2005年。
Benedetto Croce著,王天清譯:《美學的歷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等著,胡品清譯:《法蘭西詩選》,臺北:桂冠出版社,1976年。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著,杜國清譯:《惡之華》,臺北:夏林含英出版社,1977年。
Chris Shilling著,謝明珊、杜欣欣譯:《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9年。
Diana Fuss著:《Inside∕Out:Lesbian Theories, Gay Theories》,Psychology Press,1991年。
Eddie Wolfram著,傅嘉琿譯:《拼貼藝術之歷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Emmanuel Levinas著,朱剛譯:《總體與無限:論外在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Ernst Cassirer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Erich Fromm著,孫依依譯:《為自己的人》,北京:三聯書局,1992年。
Freund, Elizabeth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著,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臺北:城邦文化出版社,2000年。
Friedvich Wilhelm Nietzsche著,余鴻榮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臺北:志文出版社,1983年。
Gaston Bachelard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Gaston Bachelard著,顧嘉琛譯:《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Georges Bataille著,劉暉譯:《色情史》,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年。
Georges Bataille著,賴守正譯:《情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Goffman, Erving著,群學翻譯工作室譯:《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臺北:群學出版社,2012年。
Jennifer Harding著,林秀麗譯:《性與身體的解構》,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0年。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Kristeva, Julia著,林惠玲譯:《黑太陽:抑鬱症與憂鬱》,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Kristeva, Julia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臺北:桂冠出版社,2003年。
Kristeva, Julia著、Marie-Christine Navarro訪談、吳錫德譯:《思考之危境:克莉斯蒂娃訪談錄》,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Martin Heidegger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臺北:久大文化出版社,1990年。
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演講與論文集》,北京:三聯書局,2005年。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臺北:桂冠出版社,2002年。
Michel Foucault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臺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
Philip Koch著,梁永安譯:《孤獨》,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1年。
Rainer Maria Rilke著,方瑜譯:《馬爾泰手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9年。
Rainer Maria Rilke著,馮至譯:《給青年詩人的信》,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Rainer Maria Rilke著,綠原譯:《里爾克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Ruth Benedict著,陸徵譯:《菊花與劍:日本文化的雙重性》,臺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12年。
Susan Sontag著,刁曉華譯:《疾病的隱喻》,臺北:大田出版社,2000年。
Susan Sontag著、黃茗芬譯:《反詮釋:桑塔格論文集》,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Sigmund Freud著,汪鳳炎、郭本禹等譯:《精神分析新論》,台北:知書房,2000年。
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7年。
Thomas Gray著:〈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Poem by Thomas Gray》,Dublin : printed by Thomas Ewing,1771年。
William C. Cockerham著,朱巧艷、蕭佳華譯:《醫療社會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三、單篇論文
(一)學報期刊論文
顏元叔:〈細讀洛夫的兩首詩〉,《中外文學》,第1卷第1期,1972年,頁118-134。
何春蕤:〈從讀者反應理論到反理論:史丹利‧費許的新實用主義〉,《中外文學》,第18卷第12期,1990年,頁86-109。
楊卓仁:〈略論中國古代詩歌中流露的孤獨感〉,《武陵學刊》第4期,1995年,頁60-64。
翁文嫻:〈新詩語言結構的傳承和變形〉,《成大中文學報》,2006年,頁179-197。
簡政珍:〈現實與比喻──臺灣當代詩的意象空間〉,《臺灣詩學學刊》第8期,2006年,頁7-42。
簡政珍:〈後現代的雙重視野──後現代思維與臺灣詩美學的關係〉,《詩探索(理論卷)》,2006卷3期,2006年,頁11-25。
趙曉曉:〈冰山理論與象徵的糾纏──《白象似的群山》的意蘊分析〉,《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4期,2007年,頁81-85。
林佩珊:〈精神不死,只是有病──析論台灣現代詩中精神病症的想像書寫〉,《臺灣詩學》,2008年,頁89-124。
張光達:〈臺灣敘事詩的兩種類型:「抒情敘事」與「後設史觀」──以八○~九○年代的羅智成、陳大為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第14期,2008年,頁61-84。
陳思遠、李朝旭:〈心理學視野中愛情分類研究的回顧與新發展〉,《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08年,頁138-141。
林佩苓:〈隱/現於詩句中的同志意象:以鯨向海為觀察對象〉,《當代詩學》第5期,2009年,頁5-30。
劉志:〈水‧火‧酒──論三種物質意象的美學精神和人文理念〉,《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09年,頁103-107。
劉韋佐:〈同志詩的閱讀與陰性書寫策略──以陳克華、鯨向海、孫梓評為例〉,《臺灣詩學季刊》,2009年,頁209-238。
劉益州:〈巨大化的書寫:論鯨向海詩集《大雄》中情感表述的藝術與想像〉,《臺灣詩學季刊》,2011年,頁151-174。
李翠瑛:〈落差、矛盾與通俗──論鯨向海大眾化詩歌之表現風貌與網路寫作現象〉,《臺灣詩學季刊》,2012年,頁177-205。
陳仲義:〈現代詩語新論:意象、非意象化、無意象之糾結〉,《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5卷,2012年10期,頁92-99。
吳文棋:〈同性情慾‧另類家庭‧雌雄同體:新編京劇《三個人兒兩盞燈》與《狐仙故事》的酷兒閱讀〉,《有鳳初鳴年刊》第12期,2016年,頁85-109。
余欣娟:〈家國想像與自我定位──論尹玲詩的河流意象〉,《臺灣詩學學刊》第27期,2016年,頁69-94。
(二)研討會論文
廖咸浩:〈悲喜未若世紀末──九○年代的臺灣後現代詩〉,收入林永福編《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大外語學院,1998年,頁33-56。
陳義芝:〈臺灣後現代詩學的建構〉,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年,頁385-403。
張政偉:〈文學「惘」路〉,收入《主題文學學術研討會》,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頁92-128。
楊智鈞:〈該被拆封的詩壇星座──試論詩人鯨向海之網路性及其「通緝犯」〉,《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9期,2004年,頁37-51。
林于弘、謝欣芩:〈臺灣現代醫生詩人的疾病觀察與醫療書寫〉,《第一屆臺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山醫學大學臺語系,2007年,頁218-238。
王淑芬:〈試論「許渾千首濕」──以其詩作「水」、「雨」、「波」、「潮」等字為探討重心〉,《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4期,2008年,頁149-194。
陳政彥:〈論鯨向海詩中的「青春」〉,封德屏主編《新鄉故土眺望回眸2013兩岸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頁337-352。
四、學位論文
林顯宗:〈臺灣網路詩社群結構模式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嚴忠政:〈場域與書寫──新世代詩人書寫走向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陳佩甄:〈臺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曾琮琇:〈嬉遊記:八○年代以降臺灣「遊戲」詩論〉,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張期達:〈不相稱的美學──以洛夫、簡政珍、陳克華詩語言為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7年。黎俊成:〈詩的朦朧美學研究──以臺灣新生代詩人為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林佩珊:〈詩體與病體:臺灣現代詩疾病書寫研究1990~〉,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李鄢伊:〈鯨向海現代詩研究〉,嘉義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4年。曾士翔:〈金童慾女:鯨向海、楊佳嫻詩作與文學活動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蔡孟婷:〈網路詩研究──以蘇紹連、鯨向海為考察範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教學所碩士論文,2018年。五、報章雜誌
方群:〈來自深海的回音──淺論鯨向海的三首近作〉,《幼獅文藝》552期,1999年12月,頁53。
鯨向海:〈新世代詩人大展‧詩觀〉,《臺灣詩學季刊》,2000年,頁198。
李坤昌:〈不老橋〉,《東港采風》第5期,2000年12月,頁7。
向陽:〈飛越舊星空──鳥瞰當前的網路文學〉,《創世紀詩雜誌》第133期,2002年12月,頁32-34。
楊佳嫻:〈日常的糾纏/神性的糾纏──側寫鯨向海〉,《文訊月刊》第204期,2002年10月,頁87-88。
嚴忠政:〈用自己的鰭,界定自己的海域──鯨向海的經驗模式探析〉,《創世紀詩雜誌》第134期,2003年,頁147-150。
須文蔚:〈臺灣數位文學社群五年來的變遷(2000~2004)〉,《文訊》第229期,2004年11月,頁59-66。
鯨向海:〈到底誰病了?〉,《幼獅文藝》第626期,2004年,頁10。
鯨向海:〈孤獨深邃的瘋狂〉,《幼獅文藝》第609期,2004年,頁14。
鯨向海:〈哈里路亞!我們咳嗽〉,《幼獅文藝》第611期,2004年,頁14。
鯨向海:〈當醫生變成病人〉,《幼獅文藝》第621期,2005年,頁15。
鯨向海:〈你是我夢中的溫泉──詩團體心理治療遐想〉,《幼獅文藝》第624期,2005年,頁16。
鯨向海:〈在那個未來的房間裡〉,《幼獅文藝》第631期,2006年,頁10。
須文蔚:〈在精神病院修練詩的秘術〉,《中國時報》B5版,2006年04月03日。
鯨向海:〈他將有壯美的形貌──同志詩初探〉,《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二號》,臺北: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唐山出版,2006年03月,頁10-21。
簡政珍:〈詩的慣性書寫與意象思維──評鯨向海的《精神病院》〉,《文訊》第250期,2006年,頁96-98。
李瑞騰:〈那年秋天的動機已經變成落葉──談鯨向海入選《新詩三十家》的五首詩〉,《幼獅文藝》653期,2008年05月,頁59。
陳克華:〈同志美學觀影響主流〉,《聯合報》顏甫珉、梁玉芳專訪,2008年12月29日。
鯨向海:〈我有不被發現的快樂?──再談同志詩〉,《臺灣詩學季刊》,2009年,頁239-242。
周盈秀:〈永遠的新世代──鯨向海小論〉,《創世紀詩雜誌》第163期,2010年,頁31-34。
鯨向海:〈略談被他人美化與醜化的世界〉,《文訊》,第296期,2010年06月,頁82-85。
鯨向海:〈在醜惡塵埃中綻放出花朵的美學〉,《PAR表演藝術雜誌》210期,2010年06月,頁73-74。
劉曉琴:〈生命狂歡中的欲望審美和人性書寫──談莫懷威《重慶性格之白沙碼頭》〉,《當代文壇》2010卷5期,2010年09月,頁87-89。
楊佳嫻:〈麒麟出沒的軌跡──新十年台灣現代詩〉,《聯合文學》第320期,2011年,頁59。
吳昇晃:〈誠實露點,看見樂園:鯨向海《大雄》裡的樂園生成機制〉,《乾坤詩刊》第59期,2011年07月,頁113-115。
楊佳嫻:〈這時代的突出物啊──讀鯨向海《犄角》〉,《文訊》第322期,2012年8月號,頁126-127。
沈眠:〈異形竊賊的網路肉身華麗啟示錄──閱讀鯨向海《犄角》〉,《創世紀詩雜誌》,2012年12月,頁67-68。
黃文鉅:〈戳破那些偽神聖 鯨向海談新作《犄角》〉,自由副刊D11版,2012年08月28日。
李翠瑛:〈葫蘆裡裝的什麼乾坤?──現代詩中的人性〉,《吹鼓吹詩論壇》,第25號,2016年06月,頁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