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部份 丁崇寶(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評鑑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保進(2003)。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現況與重要議題之省思。教育資料與研 究,50,2-11。 王光明(2007)。高雄市立國民小學學校評鑑指標再建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美惠(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校務評鑑教學觀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 。中臺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淑怡(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建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方炎明(1985)。國民中教育評鑑之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國教司印行。 白家儀,廖志峰(2014)。少子化衝擊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 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3,185-209。 江素幸(2014)。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入班觀察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淑惠(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評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緒武(1993)。教育評鑑的意義與發展。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評鑑(頁1- 12)。台北:南宏。 李新寶(200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 學院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隆盛(1988)。德爾非預測術在技職教育上得應用。工業職業教育,7 (1),36-40。 吳和堂(2006)。高雄市國中小新制學校評鑑系統適切性之研究。臺北:五南。 吳清山(2002)。教育行政。臺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14)。教育U辭書= U Dictionary of education。臺北:高 等教育。 吳曼彤(2015)。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學創新與教學效能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崇儒(2008)。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專業內涵建構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 學,未出版,臺北市。 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作法。教師天地,117,15-20。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學富文化。 林郁杏(2010)。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 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惠煌(2003)。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臺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邱皓政(201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 臺北市:五南。 洪怡靜、陳紫玲(2015)。高中職餐旅群教師教學效能與幸福感之研究。師資培 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2),99-132。 徐善德(1997)。高職教師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秦夢群、吳勁甫(2011)。國中校長教學領導、學校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之 多層次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34(2),1-31。 秦夢群(2017)。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臺北:五南。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 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孫志麟(1995)。教師效能的研究途徑與評量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5,67- 75。 高新建(200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領導與評鑑。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清山(2014)。學校行政(7版)。台北市:心理。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牡丹(2009)。臺中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執行情形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 學,未出版,臺中市。 張和然、江俊龍(2011)。學校組織文化及教師工作價值觀對教學效能影響之研 究。學校行政,73,83-102。 張奕華、吳怡佳(2008)。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與 發展期刊,4(1),171-194。 張媛甯、岳美秀(2012)。臺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覺知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 究。學校行政,82,70-89。 張植珊(2015)。教育制度與教育評鑑。臺北:幼獅。 張清濱 (2007)。學校經營。臺北:五南。 張清濱 (2008)。教學視導與評鑑。台北:五南。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1-278。 郭昭佑(2007)。教育評鑑研究:原罪與解放。臺北:五南。 郭昭佑(2007)。學校本位評鑑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秋勳(1996)。教育評鑑。載於王文科、吳清山、徐宗林、郭秋勳、陳奎熹、 陳聰文、黃政傑、黃德祥、詹棟樑、雷國鼎共同編著,教育概論。臺北 市:五南。 郭福豫(2015)。高職校長課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縣。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新北:揚智文化。 陳新青(2014)。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成長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慕能(2011)。高職校長課程領導、教師改革支持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嘉陽(2012)。教育概論(上冊)。台中: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陳繁興、蔡吉郎、翁福元(2017)。技術型高中校長學習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 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20(4),63-106。 游進年(2003)。中小學教育評鑑之評析以校務評鑑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12, 47-61。 湯志民、陳詩媛、簡宜珍(2016)。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 關係之研究。教育心與心理研究,39(1),1-28。 曾淑惠(2008a)。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的對話。臺北:師大書苑。 曾信榮(2012)。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學生知覺教學效能之探討。學校行 政,79,58-72。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3)。課程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柔榛(2018)。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台北市二 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亞平(2018)。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的知覺、參與程度與教學效能之 關係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蔡啟達(2008)。教育評鑑的基本概念。載於林進財(主編),教學評鑑理論與 實施,(1-34頁)。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0)。課程設計與課程發展教育辭解,載於賈馥茗(主編),教育大辭 書。臺北:文景書局.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臺北:五南。 鄭崇趁(2002)。校務評鑑與知識管理。教師天地,117,21-25。 鄭崇趁(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評鑑與敎學效能之研究。臺北:心理。 鄭進斛(2005)。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教師在職進修教學及學校行政碩士,未出版,高雄市。 鄭詩釧(1998)。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氣氛、教室衝突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潘慧玲(2003)。教育評鑑之概念釐清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12,23-30。 謝杏佳(2011)。我國民中小學校評鑑之制度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謝文英(2016)。校務評鑑理論與實務 = School evaluation : from theory into practice。臺北:五南。 謝百亮(2006)。後現代脈絡下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憲文、桂進德、陳美惠、黃春華、余家彥、葉榮鑫(2013)。國民小學校務評 鑑之研究。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第102期國小校長儲訓班專題研究,未 出版,台北市。 顏逸鴻(2015)。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 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蘇錦麗(譯)(2005) G. F. Madaus & D. L. Sufflebeam。方案評鑑:歷史的 回顧(Program evaluation: Historical overview)。 Shapiro, S. M.(2005)。創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戴至中譯)。 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於2002)。 二、英文部份 Anderson, M. E. (1991). Principal: How to train, recruit, selet, induct, and evaluate leaders for America’s school. University of Oregon: ERIC Cleaninghouse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shton,P.T.,&Webb, R. B.(1986).Making a difference: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N.Y:Longman. Bandura,A.(1977).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 Borich, G. D. (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ng teaching. New York, NY: Macmillan. Cronbach , L. J. (1983). Course improvement through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M. S.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 Viewpoint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pp.101-115.Hingham,Ma: Kluwer Academic. Cuttance,P.(1990).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he management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EDS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3575.) Devlin, M., & Samarawickrema, G. (2010). The criteria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a changing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9(2), 111-124. Devine, D., Fahie, D., & McGillicuddy, D. (2013). What is ‘good’ teaching? Teacher beliefs and practices about their teaching. Irish Educational Studies, 32(1),83-108. doi: 10.1080/03323315.2013.773228 Descy, D. E. (1992). Instructional media utilization, classroom learning, and teacherburnou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4575) Dhaliwal, J. S. and Tung, L. L.(2000). “Using Group Support Systems for Developing a Knowledge - Based Explanation Faci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31-149. Elliott, E. J. (1991). Education counts: An indicator system to monitor the nation's educational healthy. Retri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 334279) Finn, C. E. Jr.(1987). Elem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dication in brief Washington,.DC:Offi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Fisler,J.L.,& Firestone,W. A.(2006).Teacher learning in a 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 Exploring the role of social trust and teaching efficacy beliefs.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8(6),1155-1185. Gibson, S., & Dembo, M. H.(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Gupta, U. G.., & Clarke, R. E. (1996).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Delphi technique: A bibliography (1975-1994).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53(2), 185-211. Garaway,G.B.(1995).Particaipatory evaluation.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1,85-102. Johnstone,J.N(1981).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s. London: Kogan Page Press. Karimvand,P.N.(2011).The nexus between Iranian EFL teachers self-efficacy,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gende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4(3),171-183. Kerr, C. (2001). 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cKeman, J. (1991).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of methods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NY: St. Martin’s Press Inc. Madaus, G. F., & Stufflebeam, D. L. (2000). Program evaluation: A historical overview.In D. L. Stufflebeam & G. F. Madaus & T. Kellaghan(2nd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pp.3-18). Boston:Kluwer Academic. Mayston, D. J., & Jesson, D. J.(1991).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 few framework of analysis. Policy and Politics,19,99-108. Odden, A. (1990). Educational indic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ed for analysi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 24-29. Scriven, M. (1991). Evaluation thesaurus (4th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Shandish,W.R.(1998).Evaluation theory is who we are.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19(1),1-19. Smith, M.S.(1988). Educational Indicators.Phi Delta Kappan,69,487-491. Spee, A., & Bormans, R.(1992).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governmrent- Institutional relations: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Higher Education Managerment, 4, 139-155. Stufflebeam, D. L. (1971). The relevance of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for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5,19-25. University of Chicago, & Tyler, R. W. (1950).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syllabus for education 36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einer, B. (2010). The development of an attribution-based theory of motivation: A history of idea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5, 28-36. Woolfolk, A. E., & Hoy, W. K. (1990). 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2), 81-89. Zimmerman, B. J. (1995). Self-efficacy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A. Bandura (Eds.),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pp.202-231).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