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20: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沛純
研究生(外文):Hung,Pei-Chun
論文名稱:創造性舞蹈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專注力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Creative Dance Teaching on Concentration of the Sixth Graders
指導教授:唐硯漁唐硯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ang,Yen-Yu
口試委員:曾誰我林漢裕唐硯漁
口試委員(外文):Tseng,Sei-woLin,Han-YuKang,Yen-Yu
口試日期:2019-07-0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表演藝術碩士學位學程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3
中文關鍵詞:創造性舞蹈專注力國小六年級學童
外文關鍵詞:creative dance teachingconcentrationthe sixth grad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研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創造性舞蹈的教學後,是否能讓孩童增加專注力。研究方法採實驗設計,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實驗組為14人,控制組為14人,實驗組接受為期八週,每週2節課(每節40分鐘,共80分鐘)方案處理,控制組則未接受任何創造性舞蹈課程。
研究結果顯示,創造性舞蹈教學有高度提升專注力的效果,實驗組對於課程評價頗高,認為課程有趣多元,且能藉由同儕創意展現與合作學習聆聽不同的意見以及不同肢體展現方式。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做為未來創造性舞蹈教學應用及相關研究參考。


This study focuses on whether taking creative dancing lessons will benefit the 6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or not.Based on experimental design, there were 14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had 16 creative dancing lessons in 8 weeks, two lessons per week.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didin’t accept any experimental training.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aking creative dancing lessons had been beneficial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ixth graders efficiently. Meanwhil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 evaluation of creative dance lessons. According to their feedback, the courses were interesting and diverse. Because of the creationly variety of courses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y could train themselves to listen to each other while using different body languag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strongly recommended the creative dancing lessons could app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 the future.

目 錄
誌 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 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研究目的 5
1.3研究流程 5
1.4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專注力與學習 7
2.2運動與專注力 9
2.3舞蹈教學定義與課綱研究 1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6
3.1研究設計與架構 26
3.2 研究對象 27
3.3 研究工具 28
3.4 資料整理 28
3.5 預期效果 29
第四章 研究與討論 29
4.1實驗結果之分析 30
4.2研究結果之討論 43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45
5.1結論 45
5.2建議 45
5.3反思 46
參考文獻 47
附 錄 53
附錄一.創意性舞蹈教學八周課程 53
附錄二.健康篩選問卷表 57
附錄三.家長同意書 58
附錄四.創意性舞蹈課程回饋單 58
附錄五.褚氏專注力測驗卷 61
附錄六.創造性舞蹈教學活動照片 63

表目錄
表2-2-1 近十年國內運動課程提升注意力之相關研究 10
表2-3-1 近年國內創造性舞蹈教學相關研究 16
表 2-3-2 十二年國教藝術與人文的舞蹈課程相關課綱 24
表3-1-1 八週創造性舞蹈教學課程 27
表 3-2-1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28
表4-1-1 專注力成對樣本t檢定(n=14) 31
表4-1-2後測獨立樣本t檢定 31
表4-1-3 課程設計滿意度之題目 32
表4-1-4課程設計滿意度調查之次數及平均數統計 33
表4-1-5 教學過程滿意度調查之題目 33
表4-1-6 教學過程滿意度調查之次數及平均數統計 34
表4-1-7 實驗者自我評量滿意度調查之題目 35
表4-1-8 實驗者 自我評量滿意度調查之次數及平均數統計 36

圖目錄
圖1-4-1 實驗架構圖 6
圖3-1-1實驗流程圖 26
圖4-1-1 問題一次數統計 37
圖4-1-2 問題二次數統計 38
圖4-1-3 問題三次數統計 38
圖4-1-4 問題四次數統計 39
圖4-1-5 問題五次數統計 40
圖4-1-6 問題六次數統計 41
圖4-1-7 問題七次數統計 42

一、 中文部分
大塚玲(1999)。注意與學習(江慧齡譯)。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翠杏(2006)。硬筆字教學方案對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硬筆字 與注意力成效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
王秀園(2005)。學習大革命:善用腦子讀好書。臺北市:宇宙光全人關懷。
李月卿、鄭信雄(1996)。幼兒感覺發展檢核表。臺北市:心理。
林清和(2006)。運動學習程式學(第二版)。台北縣:泰宇。
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彥男、林建志、黃立婷、林耀豐(2012)。以訊息處理模式觀點探討預期對
運動技能表現之影響。屏東教大體育,14,203-209。
李詠吟(1994)。注意力不集中兒童之輔導。教師天地,68,62- 65。
李偉文(2009)。大量運動流汗,有助提升專注力及記憶力。康健雜誌,6,
56-58。
李俊霖(2012) 射箭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學業專注力影響探討。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李宗芹(1991)。創造性舞蹈:透過身體動作探索成長的自我。台北市:遠流。
李宗芹(1994)。創造性舞蹈。臺北市:遠流
李宗芹(1996)。與心共舞。臺北市:張老師。
李宗芹(2002)。非常愛跳舞─創造性舞蹈的心體驗。臺北市:心 靈工坊。
李宗芹(2001)。傾聽身體之歌─舞蹈治療的發展與內涵。臺北市:心靈工坊。
李其昌(2018)。故事戲劇教學模式融入創造性舞蹈之研究-以臺南某國小六年
級跨國語文課程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教學研究所論文,
新北市。
阮惠芬譯(1993)。創造性肢體活動:創新的身體表現遊戲(小谷隆真著)。臺北
市:皮亞傑。
呂燕卿(2007)。「生活課程」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載於黃壬來
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367-399 頁)。臺北市:桂冠。
宋淑慧 (1992)。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制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
究所論文,彰化。
杜美芬(2012)。十週健身運動對低年級學童注意力及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邱婉菱(2015) 。運用創造性舞蹈教學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生創造力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創新與評鑑研究所論文,台北。
林秀蘭(2004)。如何提昇孩子的專注力。文教新潮,9,18-26。
林正吉(2015)。跳繩運動對國中肥胖學生血壓、腰圍、體脂肪、情緒智能及專
注力之影響。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論文,新北市。
林惠鈺(2015)。原住民幼兒實施體能活動對專注力影響之探究。國立東華大學
幼兒教育研究所論文,花蓮。
陳彥妤(2005)。靜坐介入方案執行或開放教育程度差異對幼兒神經生理表現之
探討。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論文,高雄。
郭品溱(2018)。海洋教育融入國小表演藝術教學之研究─以創造性舞蹈課程為
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教學研究所論文,新北市。
陳勝美(1988)。舞蹈的即興創作基礎理論與教學之研究。臺北市:名山
柯秀緬(2013)。創造性舞蹈融入閩南語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舞
蹈研究所論文,台北。
柯春滿(2017)。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晨間身體活動課程對專注力之影響。臺
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論文,台北。
許芳菊(2010)。動得夠,才靜得下。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 6,56-58。
莊詒婷(2012)。創造性舞蹈融入國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舞
蹈研究所論文,臺北市。
徐子晴(2019)。透過創造性舞蹈課程探討領導才能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北部某國
中舞蹈班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論文,台北。
徐瑋擎(2015)國小學童參與跑走運動對體適能及專注力之影響--以台南市某國小
為例。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論文,台南。
張宏亮(1997)。集中注意力的外在因素策略。中華體育季刊,11(2),22-
28。
陳治仁(1993)。前言。載於阮惠芬譯,創意性肢體活動:創新的身體表現遊戲
(小谷隆真著)。臺北市:皮亞傑。
葉素汝(1998)。Mosston 體育教學形式在創造性舞蹈教學之應用:從樂趣化
體育教學談起。國民體育季刊,27 卷 3 期,83-92 頁。
張中煖(2005)。我對表演藝術的看法。美育雙月刊,147,2-7。
張中煖(2007)。創造性舞蹈寶典:打通九年一貫舞蹈教學之經脈。 臺北市:國
立臺北藝術大學。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修訂版)。臺北市: 東華。
張麗珠(2007)。台灣的舞蹈教育一甲子掠影(1945-2005)。美育,155,33-34頁。
張齡方(2011) 晨間瑜珈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上課專注力表現之影響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輕度障礙教育研究所論文,彰化。
張雯婷(2017)。 學思達教學法於創造性舞蹈課程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民族國中
二年級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論文,高雄。
黃素雪(1991)。創造性舞蹈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之研究。臺南家專學報,
10,289-313。
黃金桂(2009)。舞蹈教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黃聖凱(2014)。創造性舞蹈教學應用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行動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論文,台北。
楊慧蓮(2014)。運動強度對學習專注力與反應時間的影響---以跳繩為例。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論文,屏東。
楊文麗、葉靜月 (譯)(2008)。專注力-幫助孩子更輕鬆的學習。臺北市:天
下文化。
楊幸真(1992)。專注力與學習之相關探討。教師之友,33,28-30。
楊淑閔(2010)。合唱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童注意力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音
樂學系研究所,花蓮。
董媛卿(1998)。補救教學:資源教室的運作。台北:五南。
臺鳳英(2003)。教學語言之使用對以英語為外語之高中生英語學習成效之影
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論文,高雄市。
趙美蘭(2012)。 肢體律動教學對學齡前幼兒手眼協調與專注力之影響。臺北巿
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論文,台北。
趙嚴明(2016)。登階運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生學習專注力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
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論文,台北。
魯皓文(2018)。提昇國小四年級學生人際關係之創造性舞蹈課程設計與實施。
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研究所論文,台北。
鄭昭明(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第三版)。台北:桂冠圖書。
鄭麗媛(1998)。國小低年級舞蹈指導要領。國教世紀,181,15-18。
鄭詠蔚(2010)。快走訓練對國小高年級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與注意力
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研究所論文,高雄。
蔡文興(2011)。射擊運動訓練對少年學童專注力影響探討。國立臺灣體育運動
大學體育研究所論文,台中。
鄭育雯(2011)。創造性舞蹈對國小學童肢體動作創造力之影響。台南應用科技
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論文,台南
劉美珠(1990)。談兒童舞蹈教育。中華體育,3(1),40-44。
劉淑英(2000)。聞樂起舞。新竹師院國教世紀,190,15-26。
褚增輝(1997)。褚氏注意力測驗使用手冊。台北縣:華健國際企業有限公司

褚增輝(2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區就業與注意力之相關性探討。職能治療
學會雜誌,19,24-32。
蕭家盈(2011)。國中舞蹈班學生人際關係於創造性舞蹈活動中的改變歷程。台
北市體育學院舞蹈碩士研究所論文,臺北市。
廖靖潔(2017)。創造性舞蹈課程對學生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國中表演藝
術課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教學研究所論文,新北市
廖幼茹、劉淑英、陳心珍、楊明鳳(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 國小舞蹈篇。
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謝藝綾(2008)。五分鐘不同強度運動對國小學童選擇性注意力測驗及簡單反應
時間測驗表現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運動健康研究所論文,彰化。
簡均璇(2015)。創造性舞蹈課程增進幼兒專注力、社會情緒與溝通能力之分
析。佛光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論文,宜蘭。


Bransford, J. D. (1979). Human cognition: Learning, understanding, and remembering.
California: Wadsworth.
Barkley R. A. (2005).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3rd ed.): The Guilford Press.
Christakis D. A., Zimmerman, F. J., DiGiuseppe, D. L. & McCarty, C. A. (2004). Early
Television Exposure and Subsequent Attentional Problems in Children.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113(4), 708-713. doi: 10.1542/peds.113.4.708
Cook, J. L., Cook C. (2008)。兒童發展(張瓊云、魏弘貞、謝孟岑、黃麗錦、
郭靜晃譯)。台北市:華都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
Cooper, E. K. (2005). The effects of martial arts on inattention, impulsivity,
hyperactivity and aggression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single-subject multiple-baseline design across participa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pella University, Minnesota.
Corno, L.(1993). The best-laid plans: Modem conceptions of volition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er.22, 14-22.
Dishman, R., Berthoud, H., Booth, F., Cotman, C., Edgerton, V., Fleshner, M., et al.
(2006). Neurobiology of Exercise&ast. Obesity, 14(3), 345-356.
Edward L. S., Douglas A. G., Craig A. A. & David A. W. (2010). Television and Video
Game Expos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 Problem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126(2), 214–221. doi: 10.1542/peds.2009-1508
Gerhard W.L., Perter F.S., Kerstin N. (2005)。兒童注意力訓練父母手冊(楊文麗、葉
靜月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Greenfield, S. (2008). ID: The quest for identity in the 21st century.London: Sceptre.
Harrison, L., Manocha, R., & Rubia, K. (2004). Sahaja yoga meditation as a family
treatment programme for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9(4), 479-497.
James, W. (2007).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vol. 2. New York: Holt.
John J. R. & Eric H. (2009)。運動改造大腦:IQ 和EQ 大進步的關鍵(謝維玲譯)。台
北:野人。
Klenberg, L., Korkman, M., & Lahti-Nuuttila, P. (2001).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in 3- to 12-year-old Finnish children.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 20(1), 407-428.
Martens, R. (1987).Coaches Guide to Sports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etra T. (2008)。專注力-幫助孩子更輕鬆的學習(楊文麗、葉靜月譯)。台北: 天下
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
Piek, J., Pitcher, T., & Hay, D. (1999). Motor coordination and kinaesthesis in boy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logy, 41(03), 159-165.
Poulton, E. C. (1957). On prediction in skilled mo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4,
467-478.
Schmidt, R. A., (1975). A schema theory of discrete motor skill learn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82(4), 225-260.
Shaffer, D., Fisher, P., Lucas, C., Dulcan, M., & Schwab-Stone, M. (2000) . NIMH
Diagnostic InterviewSchedule for Children version IV : Description, differences
from previous versions, andreliability of some common diagnos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Psychiatry, 39, 28-38.
Solso, R. L. (1995). Cognilive psychology (4th ed.). Boston:Allyn & Bacon.
Weinberg, R. S. (1988). The mental advantage: Developing your psychological skill in
tennis.Champing , IL : Human Kinetics.
Wood, F. B., Felton, R. H., &Brown, I. S. (1988). The dissociation of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from reading disability: a reply to Share and Schwartz. Brain Lang, 34,
353-35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