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7: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傅藍儀
研究生(外文):FU,LAN-YI
論文名稱:內門紫竹寺佛祖遶境活動之文化動員-以宋江陣為核心的討論
論文名稱(外文):Neimen Tzi-Chu Temple Fo-tsu Religious Parade For Culture Mobilization-The Case Of Songjiang Jhen Battle Array
指導教授:李文環李文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Wen-Huan
口試委員:李文環吳建昇楊護源
口試委員(外文):Lee,Wen-HuanWu,Jian-ShengYang,Hu-Yuan
口試日期:2019-01-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內門紫竹寺佛祖遶境宋江陣
外文關鍵詞:Neimen Tzi-Chu TempleFo-tsu Religious ParadeSong-Jiang-Jh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內門紫竹寺佛祖遶境活動對當地宋江陣之文化動員。早期遶境活動由廟方統籌規劃時間與路線,再由地方組織選出「丁頭」以及到廟裡擲筊選出的「丁頭長」安排各鄰里的「敬桌」事宜。內門地區的宋江陣為因應佛祖遶境開始動員做準備。宋江陣從遶境活動的文化動員中保存傳統的文化特色,並且透過代代相傳達到文化再生產。
本文實地訪查及文獻探討的結果,發現近年來由於人口外移問題,宋江陣文化的傳承面臨挑戰,透過政府的介入,將佛祖遶境結合嘉年華會一起辦理。傳統宋江陣在政府力量的推動下多了展演的舞台,媒體的傳播,將宋江陣行銷到國際,也帶動內門地區的社區營造、觀光與經濟。
在地方教育的推動上:本研究訪談內門國中宋江陣社團,探討學校在傳承及推廣宋江陣文化所面臨的挑戰,並整理出學校如何將宋江陣文化融入校園,營造校園中宋江陣文化特色。接著探討實踐大學宋江陣民俗技藝社除了傳統技藝的傳承以外,如何轉變成嘉年華會創意宋江陣,達到文化再生產。研究發現遶境活動是動員內門宋江陣的主要力量,隨著時代的轉變,宋江陣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因為政府力量的介入,讓宋江陣除了保有原來的傳統外還多了創新元素。最後,本研究藉由教育、社區、運用網路資源等面向提出具體建議可供未來文化的傳承做為參考。

關鍵詞:內門紫竹寺、佛祖遶境、宋江陣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he Fo-tsu Religious Parade activities held by the Neimen Tzi-Chu Temple on the cultural mobilization of Song-Jiang-Jhen (i.e., Song Jiang Battle Ritual). Religious parade activities in the early days involved temples planning the activity time and routes, and the head of ting-thâu (ting-thâu are selected from loc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temple performs Poe Divination to determine the head of ting-thâu) visited all neighborhoods to arrange worshipping-related affairs known as kìng-toh. In the Neimen region, prior to Fo-tsu Religious Parade, Song-Jiang-Jhen mobilizes in preparation for the upcoming event. The Song-Jiang-Jhen cultural mobilization preserves its 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dergoes cultural reproduction as it is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y conducting a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is study discovered that that the Song-Jiang-Jhen culture faced transmission challenges because of residents moving out of the Neimen region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ly, the government intervened by incorporating Fo-tsu Religious Parade with carnivals, providing Song-Jiang-Jhen with a stage to shine and be advertised on media and allowing it to be marketed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Such endeavors have boosted the community building, tourism, and economy of the Neimen region.
Concerning the local education of Song-Jiang-Jhen, this study interviewed the members of the Song-Jiang-Jhen club in Neimen Junior High School to learn about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the school when transmitting and promoting Song-Jiang-Jhen culture and identify methods that could help the school bring the Song-Jiang-Jhen culture into campus. Subsequently,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the Song-Jiang-Jhen Folk Art Club from Shih Chien University transmitted traditional art and creatively turned Song-Jiang-Jhen into a carnival to facilitate cultural reproduction. T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religious parade activities were the sources driving Song-Jiang-Jhen mobilization in the Neimen region. Furthermore, the challenges and obstacles faced by Song-Jiang-Jhen as times changed were resolved because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which allowed Song-Jiang-Jhen to preserve its original culture and be imbued with innovative elements. Finally, this study offere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in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community, and Internet resources to relevant parties to serve as references for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Neimen Tzi-Chu Temple、Fo-tsu Religious Parade、Song-Jiang-Jhe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一、內門地區的歷史研究 4
二、內門紫竹寺的歷史與佛祖繞境活動研究 7
三、內門地區宋江陣發展研究 1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25
一、研究方法 25
二、研究觀點 27
三、研究架構與侷限 30
第四節 章節安排 32
第二章 內門紫竹寺及佛祖遶境活動的文化現象 33
第一節 內門地區的地理與歷史概述 34
第二節 紫竹寺觀音佛祖信仰與變遷 39
第三節 佛祖遶境的構成、變遷與文化再生產 45
一、佛祖遶境活動的構成與特質 45
二、佛祖遶境活動的歷程 52
三、從佛祖遶境到嘉年華會的轉變 67
小結 73
第三章 內門紫竹寺隨行繞境宋江陣的動員與 75
困境 75
第一節 內門宋江陣的淵源與特色 75
一、地方團練的歷史淵源 75
二、戚繼光古陣法之再現 78
三、《水滸傳》中人物之模擬 80
第二節 宋江陣參與繞境的文化動員 81
一、內門紫竹寺佛祖遶境隨行宋江陣的組成 83
二、宋江陣陣頭的文化特色 90
三、宋江陣的動員與運作 99
第三節 宋江陣的傳承與困境 105
一、宋江陣文化傳承 108
二、面臨的困境 111
小結 114
第四章 內門國中及實踐大學對宋江陣的傳承及推廣 115
第一節 內門國中宋江陣的發展 116
一、內門國中宋江陣社團的起源與概況 116
二、內門國中宋江陣社團的組織構成 124
第二節 內門國中宋江陣文化傳承與挑戰 129
一、如何維繫傳統及傳承 129
二、如何推廣及發楊 131
三、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137
第三節 實踐大學民俗技藝社對宋江陣文化的創新與挑戰 140
一、宋江陣民俗技藝社的起源與組織編制 140
二、宋江陣民俗技藝社的創新及推廣 145
三、宋江陣民俗技藝社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149
小結 151
第五章 結論 155
一、以觀音佛祖信仰為核心的藝陣文化 155
二、文化的再生產歷程 156
三、政府力量的介入與扶持 158
四、未來展望 159
參考書目 166

表次
表2-1內門區村里人口統計表……………………………………… 38
表2-2 2018年紫竹寺遶境中的文武陣……………………………… 51
表2-3 2018年內門紫竹寺「羅漢門迎佛祖」四天的「敬桌」…… 64
表2-4 2018年高雄內門宋江陣活動總覽…………………………… 71
表3-1 2010-2018年十四隊宋江陣館主資料…………………………87
表4-1內門國中宋江陣參加2018高雄內門宋江陣文武陣頭大匯
演時間表 …………………………………………………… 119
表4-2內門國中104-108年申請參與宋江陣社團人數 ……………126

圖次
圖2-1內門地區地理位置圖…………………………………………34
圖2-2日治時期二萬分之一堡圖……………………………………37
圖2-3第二敬中正路敬:謝允治丁頭………………………………48
圖2-4謝允治丁頭張羅作敬的準備事宜……………………………48
圖2-5 2018羅漢門迎佛祖恭迎佛祖出巡,文武陣頭排列成
「青刀巷」………………………………………………………53
圖2-6 2018羅漢門迎佛祖恭迎佛祖出巡前位於內門紫竹寺三頂
神轎………………………………………………………………53
圖2-7 2018羅漢門迎佛祖恭迎佛祖各敬準備的「敬桌」…………56
圖2-8橫山宋江館…………………………………………………… 56
圖2-9橫山宋江陣以青刀巷恭候迎接……………………………… 56
圖2-10石車龍陣 …………………………………………………… 56
圖2-11繞境隊伍行經在惡地地形中 ……………………………… 58
圖2-12橫山宋江館於山南宮前進行探館儀式………………………58
圖2-13柿子園青龍……………………………………………………59
圖2-14路上等候鑽神轎祈求保佑的信徒……………………………59
圖2-15中正路上家家戶戶前準備的食物……………………………62
圖2-16中正路上的七星塔……………………………………………62
圖2-172018羅漢門迎佛祖四天遶境路線圖…………………………63
圖2-18在高雄市政府四維行政中心展出的「高雄內門宋江陣文化
展………………………………………………………………72
圖2-19高雄內門宋江陣開幕活動……………………………………72
圖3-1戚繼光藤牌舞………………………………………………… 79
圖3-2宋江陣兵器籐牌與雙人對打………………………………… 79
圖3-3內門行政區域圖………………………………………………82
圖3-4橫山宋江館(常設館)………………………………………… 95
圖3-5橫山宋江館內兵器放置處……………………………………95
圖3-6內門國中宋江館供俸田都元帥………………………………95
圖3-7內門國中宋江官內兵器放置處………………………………95
圖3-8平埔狩獵田雞微仔低架勢……………………………………97
圖3-9中埔頭宋江獅陣打臉…………………………………………97
圖3-10柿子園四遊記宋江龍陣…………………………………… 99
圖4-1內門國中宋江陣參加2018高雄內門宋江陣文武陣頭大匯演
………………………………………………………………………118
圖4-2佛祖遶境由內門國中學生擔任執事儀仗隊任務 ………… 120
圖4-3內門國中兩側柱子有著宋江陣陣式的裝飾………………… 121
圖4-4內門國中正門兩側柱子旁有雙斧、頭旗裝飾……………… 122
圖4-5內門國中川堂左側牆面上陶瓷裝飾………………………… 122
圖4-6陶瓷裝飾左右兩側有七星墬地及紫竹生春………………… 123
圖4-7操場右側內門國中鄉土教育文化館………………………… 123
圖4-8鄉土教育文化館牆面上宋江陣馬賽克拼貼………………… 124
圖4-9鄉土教育文化館一樓宋江陣兵器…………………………… 124
圖4-10內門國中宋江陣上課練習情形………………………………127
圖4-11內門國中宋江陣表演蜈蚣陣式………………………………128
圖4-12內門國中宋江陣表演雙人兵器對打…………………………128
圖4-13內門國中宋江陣參加高雄市鳳凌廣場富貴佛活動…………133
圖4-14內門國中宋江陣參加五福國中第四十八屆校慶……………133
圖4-15高雄市觀光局安排泰國媒體踩線團到內門紫竹寺欣賞傳統
宋江藝陣文化…………………………………………………134
圖4-16內門國中宋江陣參加上海台灣兩地中學生藝文交流……136
圖4-17美及團體研究交換訪問團蒞臨內門國中………………… 136
圖4-18內門國中宋江陣參與社區月慧山祈福法會……………… 137
圖4-19 2016實踐大學參與全國大專院校創意宋江陣…………… 143
圖4-20 2017實踐大學參與全國大專院校創意宋江陣…………… 143
圖4-21 2018實踐大學參與全國大專院校創意宋江陣…………… 144
圖4-22 2018實踐大學參與全國大專院校創意宋江陣融入劇情… 144
圖4-23 2018實踐大學參與全國大專院校創意宋江陣融入舞蹈… 144
圖4-24 2016實踐大學參與安平迓媽祖百百旗藝陣旗隊大賽榮獲
冠軍………………………………………………………… 149
圖5-1實踐大學前兩旁道路裝置藝術………………………………161
圖5-2南海紫竹寺前橋墩上的陶土藝術……………………………161
圖5-3進入觀亭里前的裝置藝術……………………………………161
圖5-4內門紫竹寺前牌樓的牆面彩繪藝術…………………………161
圖5-5前往三平里路上兩側水泥牆上的交趾陶藝術………………162
圖5-6前往三平里路上兩側水泥牆上的彩繪藝術…………………162
圖5-7溝坪社區的宋江陣人形藝術…………………………………162






參考文獻
一、史料
大內直竹,《鄉土史》(高雄:高雄第二尋常高等小學校,1934年2月)。
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祠宇志》,卷六祠宇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沈有容,《閩海贈言》,卷之二/記/東番記,(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杉山靖憲,《台灣名勝舊蹟誌》(出版地不詳:台灣總督府,1916年4月)。
藍鼎元,《東征集》,卷二/檄諸將弁大搜羅漢門諸山,(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二、專書
Conrad Phillip Kottak,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台北:東華書局,2018)。
王志宇,《寺廟與村落》(台北:文津出版,2008)。
石萬壽,《台灣的拜壺民族》(台北:台原出版,1990)。
甘為霖著,李雄揮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台北:前衛出版社,2004)。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臺灣踏查日記》(台北:遠流出版,1996)。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鄉出版,1992)。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吳騰達,《臺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
吳騰達,《宋江陣》(台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1993)。
吳騰達,《臺灣民間陣頭技藝》(台北:東華書局,1996)。
吳騰達,《宋江陣研究》(南投:臺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
吳瀛濤,《臺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4)。
吳進喜、施添福,《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
李文環,《空間與歷史-旗山文化資產之歷史論述》(高雄:麗文文化,2012)。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文緒文化,1998)。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1978)。
阮昌銳,《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台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
林義安、吳建昇,《羅漢門迎佛祖》(高雄:高雄文化局,2015)。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林美容,《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1993)。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新北市:博揚文化,2008)。
林衡道,《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
彼得˙柏克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
約翰·胡伊青加,《遊戲人-對文化中遊戲因素的研究》(新北市:康德出版社,2013)。
姜義鎮,《臺灣的鄉土神明》(台北:台原出版社,1995)。
姜義鎮,《臺灣的民間信仰》(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1)。
戚繼光,《紀效新書(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陳正之,《紫竹生春》(高雄:內門紫竹寺管理委員會,2004)。
陳炳輝,《節慶文化與活動設計》(台北:華立圖書,2008)。
陳柏州、簡如邠,《臺灣的地方新節慶》(台北:遠足文化,2004)。
陳文祥,《臺灣民間觀音崇拜的研究》(台北:橄欖基金會,1985)。
黃文博,《臺灣信仰傳奇》(台北:台原出版社,1992)。
黃文博,《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常民文化,1997)。
黃文博,《臺灣民間藝陣》(台北:常民文化,2000)。
黃山高,《羅漢風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2)。
黃淑芬,《宋江陣》(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9)。
葉倫會,《臺灣神明的故事》(台北:蘭臺,2007)。
董芳苑,《臺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
董芳苑,《認識臺灣民間信仰》(台北:常青文化事業,1986)。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1996)。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常民文化,1999)。
董芳苑,《台灣宗教大觀》(台北:前衛出版,2008)。
蔡敏忠、樊正治、林國棟,《體育學術研究報告之七-宋江陣研究》(臺北:教育部體育司,1983)。
蔡相煇、吳永猛,《臺灣民間信仰》(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
鄭志明,《宗教與文化》(台北:台灣學生,2005)。
鍾華操,《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
簡炯仁,《高雄縣旗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高雄縣政府,2004)。
龔文雄,《內門鄉誌》(高雄:內門鄉公所,不詳)。

三、碩博士論文
李綺文,〈從宗教信仰與地方產業看麻豆鎮的社區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沈峰明,〈台灣內門宋江陣發展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
呂志忠,〈內門地區宋江陣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志秋,〈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2000)。
林義安,〈國民小學推廣傳統藝術教育宋江陣永續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內門國小宋江陣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惠敏,〈高雄市國小教師對節慶活動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內門宋江陣嘉年華〉(屏東:國立屏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6)。
周義隆,〈以資源基礎理論探討高雄內門宋江陣經營成效關鍵因素之研究〉(高雄:高苑科技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張家彰,〈宋江陣社團介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
陳惠君,〈高雄內門宋江陣嘉年華會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黃瀞儀,〈台灣內門紫竹寺信仰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2016)。
黃永欽,〈高雄縣內門鄉宗教與文化展演:以紫竹寺觀音信仰為中心的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廖文志,〈羅漢門宋江陣的涵化現象〉(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2)。
劉雪瓊,〈民間信仰與縣代社會的互動-以內門紫竹寺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2011)。

四、期刊
吳進喜,〈羅漢門地區的開發與中心移轉〉,《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3期,2000》。
呂明智,〈宋江陣的文獻研究〉《史聯雜誌,第14期,1979》。
沈志君,〈傳統民俗宋江陣與大專創意陣頭之初探〉《屏師體育,第9期,2005年7月》。
〈宋江陣新紀元 Who哈2011陣式起飛〉《高雄市政府新聞局-今日高雄,第3期 ,2011年2月》。

林崇熙,〈文化再生產:一個無形文化資產哲學芻議〉《文資學報,第4期,2008》。
侯錦雄、李素馨,〈媽祖信仰繞境儀式的文化景觀閱讀〉《文資學報,第8期,2014》。
徐元民,〈神明遶境文化裡的遊戲因素-嘉義內埔仔祭祀圈的田野調查〉,《運動文化研究,第26期,2015》。
郭憲偉、徐元民,〈內門宋江陣之轉變歷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2010年5月1日》。
陳俊達、蔡永川、古國宏、吳穌,〈高雄市內門區宋江陣文化歷史沿革〉《社會服務與休閒產業研究,第5期,2016年8月》。
董芳苑,〈臺灣民間宗教技藝―宋江陣〉《中國論壇,第8期,1982》。
蔡莉、鄭自力,〈對民俗藝陣宋江陣源流、特徵及傳承的研究〉《體育文化學刊,第7期,2007》。
蕭秋祺,〈論民俗藝陣的文化保存與觀光發展以高雄內門宋江陣為探討中心〉《學校體育,2008》。
繆遠、邱上嘉,〈「境」之聚落空間形構研究:以福建閩東地區之個案為例〉《建築學報,第89期,2014年9月》。
謝國興,〈臺灣田都元帥信仰與宋江儀式傳統〉《民俗曲藝,第175期,2012年3月》。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4013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