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史料
大內直竹,《鄉土史》(高雄:高雄第二尋常高等小學校,1934年2月)。
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祠宇志》,卷六祠宇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沈有容,《閩海贈言》,卷之二/記/東番記,(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杉山靖憲,《台灣名勝舊蹟誌》(出版地不詳:台灣總督府,1916年4月)。
藍鼎元,《東征集》,卷二/檄諸將弁大搜羅漢門諸山,(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二、專書
Conrad Phillip Kottak,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台北:東華書局,2018)。
王志宇,《寺廟與村落》(台北:文津出版,2008)。
石萬壽,《台灣的拜壺民族》(台北:台原出版,1990)。
甘為霖著,李雄揮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台北:前衛出版社,2004)。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臺灣踏查日記》(台北:遠流出版,1996)。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鄉出版,1992)。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吳騰達,《臺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
吳騰達,《宋江陣》(台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1993)。
吳騰達,《臺灣民間陣頭技藝》(台北:東華書局,1996)。
吳騰達,《宋江陣研究》(南投:臺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
吳瀛濤,《臺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4)。
吳進喜、施添福,《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
李文環,《空間與歷史-旗山文化資產之歷史論述》(高雄:麗文文化,2012)。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文緒文化,1998)。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1978)。
阮昌銳,《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台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
林義安、吳建昇,《羅漢門迎佛祖》(高雄:高雄文化局,2015)。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林美容,《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1993)。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新北市:博揚文化,2008)。
林衡道,《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
彼得˙柏克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
約翰·胡伊青加,《遊戲人-對文化中遊戲因素的研究》(新北市:康德出版社,2013)。
姜義鎮,《臺灣的鄉土神明》(台北:台原出版社,1995)。
姜義鎮,《臺灣的民間信仰》(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1)。
戚繼光,《紀效新書(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陳正之,《紫竹生春》(高雄:內門紫竹寺管理委員會,2004)。
陳炳輝,《節慶文化與活動設計》(台北:華立圖書,2008)。
陳柏州、簡如邠,《臺灣的地方新節慶》(台北:遠足文化,2004)。
陳文祥,《臺灣民間觀音崇拜的研究》(台北:橄欖基金會,1985)。
黃文博,《臺灣信仰傳奇》(台北:台原出版社,1992)。
黃文博,《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常民文化,1997)。
黃文博,《臺灣民間藝陣》(台北:常民文化,2000)。
黃山高,《羅漢風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2)。
黃淑芬,《宋江陣》(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9)。
葉倫會,《臺灣神明的故事》(台北:蘭臺,2007)。
董芳苑,《臺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
董芳苑,《認識臺灣民間信仰》(台北:常青文化事業,1986)。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1996)。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常民文化,1999)。
董芳苑,《台灣宗教大觀》(台北:前衛出版,2008)。
蔡敏忠、樊正治、林國棟,《體育學術研究報告之七-宋江陣研究》(臺北:教育部體育司,1983)。
蔡相煇、吳永猛,《臺灣民間信仰》(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
鄭志明,《宗教與文化》(台北:台灣學生,2005)。
鍾華操,《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
簡炯仁,《高雄縣旗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高雄縣政府,2004)。
龔文雄,《內門鄉誌》(高雄:內門鄉公所,不詳)。
三、碩博士論文
李綺文,〈從宗教信仰與地方產業看麻豆鎮的社區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沈峰明,〈台灣內門宋江陣發展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呂志忠,〈內門地區宋江陣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林志秋,〈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2000)。
林義安,〈國民小學推廣傳統藝術教育宋江陣永續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內門國小宋江陣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林惠敏,〈高雄市國小教師對節慶活動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內門宋江陣嘉年華〉(屏東:國立屏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6)。周義隆,〈以資源基礎理論探討高雄內門宋江陣經營成效關鍵因素之研究〉(高雄:高苑科技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張家彰,〈宋江陣社團介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陳惠君,〈高雄內門宋江陣嘉年華會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黃瀞儀,〈台灣內門紫竹寺信仰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2016)。
黃永欽,〈高雄縣內門鄉宗教與文化展演:以紫竹寺觀音信仰為中心的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廖文志,〈羅漢門宋江陣的涵化現象〉(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2)。劉雪瓊,〈民間信仰與縣代社會的互動-以內門紫竹寺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2011)。
四、期刊
吳進喜,〈羅漢門地區的開發與中心移轉〉,《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3期,2000》。
呂明智,〈宋江陣的文獻研究〉《史聯雜誌,第14期,1979》。
沈志君,〈傳統民俗宋江陣與大專創意陣頭之初探〉《屏師體育,第9期,2005年7月》。
〈宋江陣新紀元 Who哈2011陣式起飛〉《高雄市政府新聞局-今日高雄,第3期 ,2011年2月》。
林崇熙,〈文化再生產:一個無形文化資產哲學芻議〉《文資學報,第4期,2008》。
侯錦雄、李素馨,〈媽祖信仰繞境儀式的文化景觀閱讀〉《文資學報,第8期,2014》。
徐元民,〈神明遶境文化裡的遊戲因素-嘉義內埔仔祭祀圈的田野調查〉,《運動文化研究,第26期,2015》。
郭憲偉、徐元民,〈內門宋江陣之轉變歷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2010年5月1日》。
陳俊達、蔡永川、古國宏、吳穌,〈高雄市內門區宋江陣文化歷史沿革〉《社會服務與休閒產業研究,第5期,2016年8月》。
董芳苑,〈臺灣民間宗教技藝―宋江陣〉《中國論壇,第8期,1982》。
蔡莉、鄭自力,〈對民俗藝陣宋江陣源流、特徵及傳承的研究〉《體育文化學刊,第7期,2007》。
蕭秋祺,〈論民俗藝陣的文化保存與觀光發展以高雄內門宋江陣為探討中心〉《學校體育,2008》。
繆遠、邱上嘉,〈「境」之聚落空間形構研究:以福建閩東地區之個案為例〉《建築學報,第89期,2014年9月》。
謝國興,〈臺灣田都元帥信仰與宋江儀式傳統〉《民俗曲藝,第175期,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