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華(2005)。行動研究法在教育行政上的應用。學校行政,37期,81-85頁。
王弘志、唐國豪、李俊賢、陳奕綜、賴建呈、蔡明和、劉維軒(2010)。休閒餐飲業體驗行銷之應用-以地區微型健康型態的餐廳為例。台灣首府大學學報,1期,127-148頁。
王如哲(1999)。教育行政研究的展望。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99-123),高雄:麗文。
王瑞蓮、蕭寧馨(2003)。台灣營養調查 : 飲食多樣性與其對營養充足程度的影響。中華民國營養學會誌,28卷,2期,52-64頁。
江存仁、張瑞玲(2006)。體驗行銷之策略管理研究:以誠品書店為焦點。績效與策略研究,3卷,2期,175-193 頁。
何杰霖(2016)。台灣慢食意識與慢食行為量表設計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吳文娟(2009)。臺灣咖啡產業結合休閒農業的區位選擇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屏東縣。吳明清(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卷,1期,99-113頁。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李君如、陳品孜(2010)。以創新模式探討澎湖島嶼旅行的價值創造。島嶼觀光研究,2卷,4期,18-37頁。
李易駿、劉承憲(2013)。透過社區方案進行社區培力的行動研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卷,3期,59-98頁。
李敏鳳(2013)。從生活與飲食習慣探討影響青少年體重異常與控制之因素。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基隆市。周雅雲(2014)。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教科書食育內容分析研究。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林卉文(2014)。食農教育教學運用在國小之成效-以臺北市木柵國小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林孟築(2012)。生命歷程與食物選擇態度。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林保良(2015)。食育在官田國民小學的實踐旅程。臺灣教育,694期,7-12頁。
林楷雄(2007)。我國推動咖啡產銷履歷之策略探討。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食品工業管理組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施用海(2007)。關於日本的食育。中國食物與營養,10期,4-6頁。
洪升呈(2013)。不同自覺健康程度在生活型態之差異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學報,33期,115-126頁。
洪廷瑋(2013)。高雄市消費者使用在地食材調查研究暨特色創意食譜開發實務。高雄餐旅大學餐飲創新研發碩士學位學程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倪志琳(2009)。行動研究在早期療育的應用。長庚科技學刊,10期,37-44頁。
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H. Altrichter, P. Posch & B. Somekh 著: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台北 : 遠流。
徐紹恒、曾宇良(2018)。食農教育融入國小正式課程教育案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63輯,43-60頁。
翁章梁(2016)。食農教育政策與立法規劃論壇。台灣農業推廣學會105年度會員大會暨食農教育立法與體制論壇,台灣農業推廣學會主辦。
高秋英(2000)。餐飲管理。台北 : 桂魯。
張岑瑤、林妙真(2013)。設計風格旅店試驗場 : 行動研究應用於整合型創意教學設計。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3卷,2期,48-44頁。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 : 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期刊,35期,87-120頁。
張清源(2015)。觀光工廠體驗行銷、消費情緒與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10卷,1期,19 – 34頁。
張惠真、曾康綺(2017)。學校支援行食農教育推動模式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137期,73-87頁。
張雅涵、胡俊傑、陳正國(2017)。澎湖浮潛活動參與者體驗行銷、體驗價值及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12卷,3期,46 – 72頁。
陳向明(2002)。在參與中學習與行動:參與式方法培訓指南。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557-578頁。
陳和錦、于國光(2009)。擁抱正向生活型態。臺安醫訊,139期。
陳宛玉(2012)。國姓鄉福龜地區休閒農業之發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陳玠廷(2015)。風險下的出路 : 台灣食農教育發展初探。農業推廣文彙,60輯,61-67頁。
陳建志、林妙娟(2015)。全球環境變遷下食農教育的課程內涵探討。國教新知,62卷,4期,61-72頁。
陳盈儒(2013)。搭乘台灣好行觀光巴士的旅遊動機、體驗行銷、體驗價值、服務品質與休閒效益之關係。未出版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論文,嘉義縣。陳美芬、曾宇良(2016)。日本農協在推動農教育的腳色與策略。農業推廣文彙,61輯,47-55頁。
陳敏郎(2015)。健康意識、生活型態以及飲食行為的認知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中部某海線地區民眾為例。健康科技期刊,3卷,1期,68-91頁。
陳敏郎、顏嘉盈(2015)。大學生自覺健康、健康認知及飲食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部四所大學為例。弘光學報,76期,111-122頁。
陳惠邦(1999)。教育情境中的行動研究:理論與實踐經驗。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高雄:麗文,57-75頁。
陳瑋翔、王媛慧、李如君、車成緯、李青(2019)。從食農教育探討國內餐旅相關科系大專學生對在地食材使用意願之研究。德霖學報,32期,1-12頁。
陳靖鎔(2010)。美麗香茅‧再造國姓 國姓鄉地方文化創意商品設計。朝陽科技大學2010年工業設計系專題設計報告書。
傅安弘、簡嘉靜(2009)。台灣地區大學生屬性對營養知識、飲食態度與飲食行為之影響。台灣營養學會雜誌,34卷,4期,142-154頁。
彭玉樹、梁奕忠、于卓民、梁晉嘉(2010)。台灣管理學門質性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中山管理評論,18卷,1期,11-40頁。
曾光華(2007)。服務業行銷-品質提升與價值創造。台北:前程文化。
曾宇良、顏建賢、蔡必焜 (2010)。透過節慶活動以促進城鄉交流與振興地方發 展關係之探討-以日本農村體驗活動為例。第七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曾康綺(2018)。四健會作業組 落實食農教育。臺中區農業專訊,103,20-22頁。
馮祥勇、李詠青、楊慧貞(2015)。大專學生食育初探食物知識與飲食行為之關聯性研究。聯大學報,12卷,1期,117-133頁。
黃光雄、簡茂發(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 : 師大師範。
黃怡仁、陳家勇、葉美嬌、劉冠筠、倪葆真(2012)。農產品安全管理與宣導教育-消費者飲食教育宣導。農政與農情,239,27-31頁。
黃振誼、吳欣潔、邱珮君(2005)。體驗行銷之研究:以"EASY SHOP"概念店為例。育達學院學報 ; 10,15-32頁。
黃淑貞、姚元青(1999)。大學生的健康信念、 飲食相關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4卷,1期,43-53頁。
黃雅薇(2014)。消費者對地產地消蔬果之認知及購買意願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黃靖淑、宋文杰(2008)。消費者飲食行為與健康主題餐廳需求之關係研究。立德學報,5卷2期,6-16頁。
黃曉君(2012)。大學校園之食農教育-以國立東華大學「校園綠色廚房」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縣。楊瑞珍、陳美燕、黃璉華(2001)。行動研究法的概念及其在護理的應用。醫護科技學刊,3卷,3期,244-254頁。
楊鵑華、陳中蓮(2006)。健康飲食業者對健康飲食的知覺品質研究。餐旅暨家政學刊,3卷,3期,391~410頁。
魏于翔(2017)。建構營養與安全之糧食供應體系 : 從產地到餐桌之科技創新與營運模式。資訊情報,50期,56-59頁。
歐陽淑卿(2004)。以音樂欣賞進行音樂治療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市。歐慧敏(2003)。反思教學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15期,103-114頁。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在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 : 質的研究方法,高雄 : 麗文。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賴文恩、李秉學(2016)。以「雙重詮釋」概念,理解質性研究之多元面貌。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5卷,4期,351-358頁。
顏建賢、曾宇良、張瑋琦、陳美芬、謝亞庭(2015)。我國食農教育推動策略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60輯。
駱怡君、許健將(2009)。反省性思考在教師班級經營上之運用。教育科學期刊,9卷,1期,71-86頁。
謝臨照(2018)。服務業行銷與顧客滿意度分析-以採用在地安全食材的某西式餐廳為例。中興大學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學位未出版論文,台中市。鍾怡婷(2008)。永續轉型觀點下的食農教育:以兩個學童種稻體驗活動為例。台灣鄉村研究,13期,35-55頁。
鍾怡婷、賴守誠(2014)。食物在地化地建構歷程 : 以「美濃野蓮」為例。農業推廣學報,31輯,1-24頁。
二、英文部分
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 (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An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Canada:University of Windsor, Division for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Carney, T. F. (1990). Collaborative inquiry methodology. Windsor, Ontario,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al,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Denzen,N.and Lincoln,Y.S.(eds.)(2005b)The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3rd ed.).London:Sage.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Lexington: D.C. Heath and Company.
Dholakia, R. R., & Zhao, M. (2010). Effects of Online Store Attributes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Repurchase Inten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38(7), 482-49.
Drengner, J., Gaus, H., & Jahn, S. (2008). Experiential Marketing: Advice on the Potential and Pitfalls of a Growing Trend. Strategic Direction, 24(10), 24-26.
Drislane R, Parkinson 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online dictionar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vailable at: http://bitbucket.icaap.org/dict.pl. Accessed July 15, 2016.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76; No.4; pp.97-105
Hart, Elizabeth and Bond, M. (1998).Action Research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NY: Routledge.
Kemmis,S. & McTaggart,R. (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Geelong:Deakin University Press.
Lee, T. W., 1999, Using Qualitative Method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Thousand
Lorenzini, B. (1994). The green restaurant, part II: systems and service. Restaurant & Institutions, 104(11), 119-136.
Neuman, W. K., 2003,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Norgren et. al.,(2007).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33 (1):S5–S67.
Oaks, CA: Sage.
Pender, N.J. (1987).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2rd ed.) .Norwalk, CT: Appleton & Lange.
Pine II, J. and Gilmore, J. H.,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 15; No.1; pp.53-67.
Stringer, Ernest T. (1996). Action Research (3rd. ). London: Sage.
Wilkins, J. L. (2005). Eating right here: Moving from consumer to food citizen.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2(3), 269-273.
Zuber-Skerritt, O. (1996). Introduction: New directions in action research. In O. Zuber-Skerritt(Ed.), New directions in action research(pp. 3-12). London: Falmer Press.
三、網路部分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2017)。走進當歸白色花海和丹參紫色花叢間,到花蓮來場產地小旅行。農傳媒,取自https://www.agriharvest.tw/theme_data.php?theme=article&sub_theme=article&id=635
戴卓玫。堅持父母理想 期待將台灣特有愛玉發揚光大---賴柏霖 新品農莊主人及國姓鄉果樹產銷班第三十班班長,取自http://kmweb.coa.gov.tw/ct.asp?xItem=159925&ctNode=1582&mp=1&kpi=0&rowId=&hashid=
農糧署 鄭永青(2016)。食農教育系列報導推動農產品地產地消執行情形及展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政與農情,第284期,取自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4326
孫正華(2017)在地最青,產地餐桌讓遊客來玩在地吃在地,取自https://www.agriharvest.tw/theme_data.php?theme=article&sub_theme=article&id=191
日本農林水產省(2014)。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2014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maff.go.jp/
王常怡(2016)。【食農教育】18家友善環境餐廳。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2471-%E3%80%90%E9%A3%9F%E8%BE%B2%E6%95%99%E8%82%B2%E3%80%9118%E5%AE%B6%E5%8F%8B%E5%96%84%E7%92%B0%E5%A2%83%E9%A4%90%E5%BB%B3/?isPaging=false
李鴻棋(2018)。國姓橄欖季聯合推廣南投農產。客家電視台,取自http://web.pts.org.tw/hakka/news/detail.php?id=103564
邱致穎、陳錚中、許馨云(2018)。自然:從產地到餐桌的食物旅行。106學年第二學期東海大學教師授課計劃表,取自
http://teacher.thu.edu.tw/102/teac2_desc/outline4/print_outline.php?setyear=106&setterm=2&curr_code=3331&ss_sysid=otr
南投休閒農業區旅遊網官方網站,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a/gont.com.tw/nan-tou-xiu-xian-nong-ye-qu-lue-you-wang/nuo-mi-qiao-xiu-xian-nong-ye-qu?overridemobile=true
南投縣政府網站,取自
https://www.nantou.gov.tw/big5/resource1.asp?mapclass=08&dptid=376480000&catetype=01&cid=905#gsc.tab=0
南投縣國姓鄉公所,取自
http://www.guoshing.gov.tw/1-1.asp?prokind=1&proid=20111022115045
南投縣農特產品電子商務網,取自
http://ecagr.nantou.gov.tw/article/article03.asp?art=%B0%EA%A9m%B6m#top
國姓鄉公所|國姓特產|農作物農戶,取自
http://www.guoshing.gov.tw/9-1.asp?proid=20150902160614&prokind=7
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2017。取自
https://www.iaci.nkfust.edu.tw/home/Content/Introduction.aspx
陳建宏(2005),日本「食育基本法」之概要【Apabi Reader 版】,取自http://ebooks.lib.ntu.edu.tw/Home/ListBooks
黃靖軒(2017)。法國料理為什麼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關鍵在他們讓在地食材「品牌化」的嚴格要求。BuzzOrange報橘,取自https://buzzorange.com/2017/08/11/france-local-food-brand/
福龜休閒農業區,取自http://www.xn--qkz629e.tw/
臺中區農情月刊(2017)第214期,南投特刊編輯群,取自https://uatest.gvm.com.tw/fashion/article.html?article_id=40647
質性研究的設計,韋伯文化網路試閱版2009,取自http://www.weber.com.tw/document/pdf/SR07-001-01.pdf
糯米橋休閒農業區,取自http://www.xn--2dw500bvka.tw/about.asp
蘇義傑。(2017)堅持有機耕種 種出Q彈冷泉米,遠見雜誌,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