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8: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杜錦芳
研究生(外文):DU, JIN-FANG
論文名稱:走吧!回家吧!-原住民青年返鄉逐夢故事
論文名稱(外文):Let’s Go Home! The Stories of Aboriginal Youths Returning to Hometown to Chase Dreams
指導教授:吳宗立吳宗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TSUNG-LI
口試委員:吳根明徐易男
口試委員(外文):WU, KEN-MINGHSU, YI-NAN
口試日期:2019-07-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返鄉青年拉力因素推力因素
外文關鍵詞:returning youthpull factorpush fact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2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返鄉青年之離鄉原因?返鄉青年在都市生活時曾遭遇過什麼樣的困難?而又是什麼因素以促發他們想回鄉的動機?而返鄉前他們內心是否有所掙扎?在返鄉後他們是否能適應部落生活及返鄉後的生活情形以及對於未來的生活展望等。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中的田野調查訪、深度訪談法及觀察法蒐集相關資料,並試將資料做進一步的編碼、歸類、分析與檢核。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可以歸納於下列四點:
一、霧臺青年之所以會離開家鄉到外生活,非自身決定,主要是受到父母親工作地點影響。
二、霧臺青年在求學跟工作中仍會受到歧視:「教會」是霧臺青年返鄉前重要的連結者。
三、霧臺青年返鄉的主要拉力為「親情的呼喚」及對「文化的使命;返鄉的推力則是在都市生活遇到瓶頸;返鄉後生活適應問題較少但「不會說母語」是他們返鄉後面臨到主要問題。
四、返鄉青年回鄉後對原鄉部落的影響在於他們為部落注入了新的氣象,但如果選擇再次離開部落,「工作」為主要的推力。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to explore the reasons why returning youths left their hometown. What kind of difficulties did the returning youths have encountered in urban life? What factors to motivate them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 Did they hesitate before returning hometown? Can they adapt to the lifestyle of the tribe and the living situation after returning home? Also, the prospect of life in the future.
  The study is a qualitative study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in-depth interviews, tribe observation. Furthermore, the information is well coded, classified, analyzed and check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reason why Wutai Youths left their hometown to live outside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mselves, but by the working place of their parents.
2. Wutai youths had experienced discrimination in their school and company. "Church" is an important link before Wutai youths return to home.
3. The main pull factors of Wutai youths returning to home are "the request of family " and "the mission of culture”. The push factor of returning to home is having difficulties in urban life. There are fewer problems in adaptation after returning to home. But the main problem they face is the inability to speak mother languages.
4. The influence of the returning youths on their hometown is that they bring a new atmosphere in the tribe. However, if they choose to leave the tribe again, "income " is the main push factor.
謝詞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理論與文獻回顧 13
 第二節 臺灣原住民生活變遷概述 19
 第三節 臺灣原住民就業狀況及政策分析 30
 第四節 原住民遷移及青年返鄉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9
 第二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及研究場域 57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71
 第一節 記憶中的家鄉 71
 第二節 我的都市生活經驗 77
 第三節 走吧!回家! 86
 第四節 返鄉後部落青年的發展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13
 一、中文部分 113
 二、英文部分 119
附 錄
 附錄一 研究邀請函 120
 附錄二 研究參與同意書 121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22
 附錄四 敘說者檢核評量表 123
 附錄五 訪談紀錄表 124
 附錄六 研究札記 125
一、中文部分
103年-107年原住民族人口都會區比例表。取自2019.03.14
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940F9579765AC6A0&DID=2D9680BFECBE80B612B8800B244DD7F4
107年度第1季原住民區域分布。2019.05.02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urrentPage=2&CID=940F9579765AC6A0
10808臺閩縣市鄉鎮市區原住民族人口-都會比例。2019/07/01取自 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940F9579765AC6A0&DID=2D9680BFECBE80B676FCBE2826652FF3
108年1-3月全台勞動力參與率。取自2019.04.21
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 https://statfy.mol.gov.tw/index01.aspx
108年6月台閩縣市鄉鎮市區原住民族人口比例。取自2019.07.02
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940F9579765AC6A0&DID=2D9680BFECBE80B612B8800B244DD7F4
108年6月臺灣原住民各族人口數一覽表。2019.07.02取自
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940F9579765AC6A0
108年6月臺灣總人口數。2019.07.03取自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2121?sn=1563172433639
108年原住民人口數。2019/06/30取自 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19F6DD25969C101D&DID=2D9680BFECBE80B6B0F2A38D4F3F5C07
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940F9579765AC6A0
中央研究院(2000)。臺灣原住民社會邊謙與政策評估研究計畫。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文科、王智弘(2000)。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甫昌(1994)。光復後臺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43-96。
王振寰、瞿海源(2002)。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淑英、朱柔若、利格拉樂‧阿烏、李明政、洪輝祥、傅仰止、黃毅志、張清富、蔡明哲(2001)。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篇。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慶齡(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何立民(2006)。原住民回鄉的家經驗、情感與詮釋-以台東地區25-35歲大專青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何維豪(1993)。霧台大紀事。屏東縣霧臺鄉公所:屏東。
呂志鴻(2017)。屏東縣原住民小學抵殖民教育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
李怡惠、陳美鈺(2014)。活出歷史見證霧臺 : 屏東縣霧臺鄉莫拉克颱風災害重建紀錄史。屏東縣霧臺鄉公所:屏東。
李明政(1998)。大台北地區都市原住民生活模式及其變遷情況的描述分析。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1-105。
李明政(2003)。文化福利權。台北:松慧
李明政、徐震、莊秀美、許雅惠(2013)。社會問題。台北:學富文化
李紹嶸、蔡文輝(2006)。社會學概要。台北:五南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周惠民(2007)。析論美國原住民高等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原住民研究論叢,1,125-146。
林本炫、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南華大學社教所:南投縣。
林季平、劉千嘉(2008)。臺灣原住民的回流及連續遷徙2000年戶口普查分析。地理學報,54,1-25。
林金泡(1983)。北區、高雄市山胞生活種況調查研究。台灣省政府。
林泡金(2000)。都市原住民教育問題與展望。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6,13-15。
林建二(1973)。都市山胞概況。互談,33,8。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高雄:巨流。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邱莉雯(2004)。東部原漢雙族裔成人認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促進原住民就業方案。取自2018.09.12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s://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促進原住民就業方案。取自2019.05.02原住民族委員會網站https://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台北:心理出版社。
原住民失業人口統計表。2019.06.27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19F6DD25969C101D
原住民家庭住宅所有權狀況。2019.03.12取自103年臺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報告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C5FBC20BD6C8A9B0&DID=0C3331F0EBD318C26CDB64C048198BF8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103年臺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報告。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108年第1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書。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勞動人數及參與率。取自2019.05.18 https://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孫義雄(1992)。當前山地知識份子的困境與趨向。中國論壇,12,7。
張苙雲、瞿海源(2010)。台灣的社會問題(第二版)。高雄:巨流。
張得勝(1986)。社會原理。台北:巨流
張曉春(1974)。台北地區山地宜民調適初步研究調查(上)。思語言,11(6),293-313。
產業及社福外勞人數表。2019.03.24取自https://statdb.mol.gov.tw/evta/jspProxy.aspx?sys=100&kind=10&type=1&funid=wqrymenu2&cparm1=wq14&rdm=I4y9dcIi
章英華、黃樹民(2010)。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
章英華、黃樹民(2010)。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中研院民族所。
許雯錚(2004)。都市原住民之遷徙與回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郭俊巖、黃明玉(2010)。原住民在都市謀生的艱辛歷程之研究:以三個受助個案為例。弘光學報,59,60-77。
陳皇廷(2004)。台灣山地原住民族與制度性剝奪之探討:以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陳曉妍(2013)。跨界「原」夢-都市原住民的遷徙與教育投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彭懷真(2009)。社會學。台北:洪葉文化
湯仁燕(2002)。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重構。教育研究集刊,48(4),75-101。
黃源協(2008)。建立原住民族社會安全體系之規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黃毅志、章英華(2005)。臺灣地區族群交友界限之變遷:1970年與1997年的比較。
臺灣社會學刊,35,127-179。
楊翠怡(2011)。台灣原住民族就業狀況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葉啟政、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詹宜璋(2014)。少小離家,老大胡不歸?遷居原住民的老年返鄉回流議題。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8(2),37-71。
廖本全、李承嘉(2000)。都市原住民遷移因素與居住現象之探討-以居住在台北市的排灣族為例。都市原住民族群與住宅問題研討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台北。
廖正宏、蔡宏進(1985)。人口學。台北市:巨流。
臺灣原住民人口分布統計表。2019.05.03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kids/tale/tale.htm
臺灣原住民居住分布圖。2019.04.30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kids/tale/tale.htm
劉千嘉(2011)。臺灣都市原住民的族群通婚:社會界線的世代差異。人口學刊42,115-153。
劉千嘉、章英華(2000)。2000年普查資料在臺灣原漢通婚研究之潛力與應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7。
劉映晨(2004)。台東市地區原住民部落教育之研究─從部落教育看文化復振(未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佩蓉(2017)。探索部落社區非營利組織與其返鄉青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蔡俊傑(1993)。山地、平地國中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蔡春蘭(2005)。都市原住民後代的族群認同-以十二位都市原住民後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衛民(2000)。原住民就業安全體系基本架構之初探。台灣社會學刊,24,281-32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歷年原住民就業者行業分布。2019.05.13取自
原住民族委員會《108年第1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書》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19F6DD25969C101D&DID=2D9680BFECBE80B6B0F2A38D4F3F5C07
賴玉粉(1995)。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賴宗裕(2000)。都市原住民居住區位變遷與住宅課題之探討。都市原住民族群與住宅問題研討會,29-44。
謝高橋(1991)。台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出版
霧臺鄉108年6月現住人口統計。取自2019.07.03屏東縣內埔戶政事務所https://www.pthg.gov.tw/neipu-house/News_Content.aspx?n=68186369DA1E4550&sms=26D45FB4F4CA2B0A&s=51AF2050B6824FD2
霧臺鄉區域圖。取自2019.02.27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C%A7%E5%8F%B0%E9%84%89
蘇羿如( 2007)。遷移中的台灣都市原住民。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5,153-173。

二、英文部分
Becker, Howard S.(1997). Outsider: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New York: Simon&Schuster.
Bogdan, R.C. & Biklen,S.K.(2007).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and methods(5thed.). Boston: Allyn&Bacon.
Douglas, M.(1993). The ideal of a home:A kind of space.Social Research,58(1), 287.
Everett, S. L.(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3(1), 45-57.
Lincoln,YS.&Guba,E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Beverly Hills.
Marable,M.(2001). The Problematic of Ethic Studies, in Johnnela E. Butler, ed. Color-Line to BorDER:The Matric of American Ethnic Studies, 42-46 Seattle:University on Washington Press.
Morris, J. (1973).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ethods serie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Patton, M.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169-186.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ries, Newbury Park.
Roberston, I. (1987). sociology. New York:Worth Publishre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