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文獻
丁興祥 (2006)。逐出一個反思對話語創新的社會。應用心理學,32,34-36。
王沂釗(2000)。婚姻衝突的敘說性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王昭閔、王顏和(2006)。Gabapentin 對脊髓損傷患者神經性疼痛的治療。台灣復健醫學雜誌,34(4),197-208。
王洪偉、周躍、李長青、王許可(2012)。創傷性脊柱骨折患者流行病學分析。中華創傷雜誌,28(11),988-992。
王琦、倪家驤(2011)。脊髓損傷繼發性神經病理性疼痛。中國康復醫學雜誌,26(6),588-592。
王顏和(2002)。脊髓損傷後遺症。脊髓損傷者身心重建手冊。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髓傷者聯合會。
王榮德、游正芬、鍾智文、姚開屏(2000)。廿一世紀之健康照護效性評量:生活品質與生活品質調整後之存活分析。台灣醫學,4(1),65-74。
王顏和、林光華(1994)。脊髓損傷之神經檢查與功能評估。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19(1),78-87。
王顏和(1998)。脊髓損傷後遺症。脊髓損傷者身心重建手冊。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髓傷者聯合會。
台北市政府(2000)。台北市政府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台北市政府編印。
左千芸 (2016)。頸髓損傷者生活重建歷程中自我照顧學習經驗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台北。吳佩霖 (2010)。就業中的脊髓損傷者之就業調適歷程探就(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淑芳(1997)。脊髓損傷患者的不確定感、情緒安適與因應方式之相關性探討(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吳淑君(2007)。脊髓損傷者家屬家庭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何伶娟(2012)。脊髓損傷患者社會資源應用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呂毓暄(2016)。智慧科技的友善社會影響力-众社會企業(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李增祿(1997)。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李茂興、余伯泉(2002)。工作社會心理學。台北:巨流。
宋麗玉(1998)。個案管理之內涵與工作模式-兼論個案管理模式在台灣社會工作領域之應用。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
宋麗玉、施教裕(2009)。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洪葉文化。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台北:洪葉。
杜青芬(1998)。身心障礙與復健。載承張英陣、彭淑華、鄭麗珍譯,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453-475。台北:洪葉。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主編(2002)。脊髓損傷者生活自助手冊。自行發行。
林聖恆(2018)。脊髓損傷者障礙適應、生涯信念及成功就業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林光華(譯)(2014)。脊髓損傷的功能性復健:物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指引。台北:合記。
林淑鈴 (2012)。中途肢體障礙者重返職場歷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林亭宇(2002)。脊髓損傷者的心理重建。彩繪新生命-回歸社會。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髓傷者聯合會。
林進興、陳秀蓮、張人鴻、劉金鐘(編)(1991)。脊髓損傷重建手冊。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協會。
林萬億(2010)。建構以家庭為中心、社區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社區發展季刊,129,20-51。
周月清(1998)。障礙福利與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施春合(1995)。脊髓損傷患者人格韌性與生活調適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胡哲生、李禮孟、黃浩然 ( 2016)。社會企業經營(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台北,心理。
徐維停(2011)。脊髓損傷者生涯信念與成功就業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版。台北:雙葉。
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2016)。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全球資訊網/脊髓損傷的成因與分析。 取自http://www.fsci.org.tw/ap/news_view.aspx?bid=21&sn=6907d6d9‐18ec‐4901‐bca4‐aa56065444a9
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 (2011)。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脊髓損傷傷後概況。擷取自 https://www.scsrc.org.tw/art.php?no=39
財團法人台北市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2016)。2015年台灣脊髓損傷者現況調查報告【電子版】。研發快報002。取自http://www.scif.org.tw/info_show.php?id=664
張英陣、彭淑華、鄭麗珍(譯) (1998)。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453-475。台北:洪葉。
酒小蕙(1997)。探討脊髓損傷患者出院過渡期間家屬角色緊張與需求之變化(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醫學暨工程學院,台北。馬吉男(2001)。居家脊髓損傷病患主要照顧者負荷及需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台北。莊月玲 (2008)。台灣脊髓損傷者福利需求及其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莊美芳( 2010 )。台灣地區2005 至2008 年創傷性脊髓損傷之流行病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許素彬 (2010)。障礙過程與身心障礙者就業經驗之探討與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30,235-251.
陳秋芬(1991)。何謂脊髓損傷。脊髓損傷重建手冊。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協會編印。
陳主慈(1997)。脊髓損傷患者受苦的生活經驗帕斯理論指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姵蒨(2005)。生命支柱的傾圮——脊髓損傷者疼痛知覺與調適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曾華源、黃俐婷(2006)。心理暨社會學派、生態系統及增強權能觀點對「人在情境中」詮釋之比較。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04,63-89。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的理念基礎-正常化觀點的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6,1-34。
黃源協(2003)。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趨勢與內涵-國際觀點的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4,342-359。
楊周(2011)。威脅性認知評價影響疼痛應對:接受與轉移注意效果的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西南大學,中國。
楊語芸、張文堯(譯)(1997)。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為(原著 Germain C.B.)。台北:五南。
萬育維(2002)。身心障礙福利政策的新思維:突破困境 發展資源 充權自立。社區發展季刊,97,29-38。
萬育維、王文娟譯(2002)。身心障礙家庭-建構專業與家庭的信賴聯盟(原著Turbull.A.P;Rutherford.H;&Turbull,Ⅲ)。台北:洪葉。
葉至誠 (2001)。職業社會學。台北,五南。
廖美玲(2004)。找尋生命出口-脊髓損傷者調適的歷程(未出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劉惠萍(2015)。折翼天使的就業路—以基隆市脊髓損傷者為例(未出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彰化縣政府(2001)。彰化縣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之研究。彰化:彰化縣政府。
趙淑美(1996)。脊髓損傷患者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台北:鼎茂。
蔡春金 ( 2005)。脊髓損傷者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憂鬱症狀之相關研究(未出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
鄧復旦(1991)。急性期之復健照顧。脊髓損傷重建手冊。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
鄭麗珍(2013a)。生態系統觀點。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與鄭麗珍著,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291-313。台北:洪葉。
鄭麗珍(2013b)。增強權能與倡導觀點,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與鄭麗珍著,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427-452。台北:洪葉。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2016)。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各項需求評估調查/100 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各項需求評估調查。擷取自衛生福利統計專區/社會福利統計調查/04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198
謝克柔(2016)。脊髓損傷者焦點解決取向疼痛管理團體之效果探討(未出版碩士論)。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鍾欣穎(2005)。疼痛自我管理訓練對脊髓損傷慢性神經性疼痛患者之成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貳、英文文獻
Adams, R.(1996).Socialworkand empowerment. London:Macmillan. Baldwin,S.
Argyle, M. (1995).&Beedie, A., Kennedy, P. (2002).Quality of social support predicts hopelessness anddepression post spinal cord injury.
Greene, R. R.(1999).Human behavior theoe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N Y.
Gutièrrez, L. M. Parsons, R. P. & Cox, E. O.(1998).A model for empowerment practice,In M. L. Gutièrrez,P.R. Parsons&O.E. Cox(eds).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A Sourcebook.Pacific Grove:Brooks.
Hahn, H. (1985). Toward apolitics of disability: Definitions, disciplines, andpolicie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McGuire(1991)
Oliver, M.(1996). Undersyanding Disability - From Theory to Pracitice,London:Palgrave. Oliver, M. & Sapey.B.(1999).Socialwork with disabled people.UK:SASW.
Oliver, M.(1990). The politics of disablement. Macmillan,London.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ries. Newbury Park, CA: Sage.
Wann, M.(1992).Self-help groups:Isthere room for volunteers?In. R. Hedley & J. D. Smith(eds).Volunteering and Society – Principle and Practice, London:NC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