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5: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雨樵
研究生(外文):CHUNG, YU-CHIAO
論文名稱:脊髓損傷者翻轉人生歷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nalysis of Life History of Spinal Cord Injury
指導教授:吳宗立吳宗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TSUNG-LI
口試委員:林育毅吳根明吳宗立
口試委員(外文):LIN, YU-YIWU, GEN-MINGWU, TSUNG-LI
口試日期:2019-06-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1
中文關鍵詞:肢體障礙脊髓損傷自我生態系統調適歷程
外文關鍵詞:limb disordersspinal cord injuryself-ecological systemadaptation proc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6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在探討肢體障礙-脊髓損傷後,經歷二十年以上,不同階段生理形象、機能、日常生活模式、職業生涯斷裂以及轉換;因生理影響心理,情緒困擾、轉折及轉化,家庭與社會環境障礙與困難,個人、文化因素以及行為模式需求等,人生歷經一場不預警意外浩劫後,人生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重新思考、檢視與探討;個人、家庭支持系統運作,綜融多元社會資源介入,自我生理、心靈調適經驗與肢體障礙-脊髓損傷後,支持資源系統、調整、修護過程中,所帶來之影響。
  透過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資料收集,做為日後專業人員協助新生脊髓損傷個案,肢體障礙-脊髓損傷傷友自我激勵與鼓舞參考使用。
  本研究邀請三位肢體障礙-脊髓損傷個案,針對脊髓損傷後生理、心理、家庭以及社會人際與社會參與,脊髓損傷後再度回歸社會人群與人際、個人、家庭日常生活,調適與適應歷程成功的個案,透過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個案資料蒐集,分別進行二次的訪談,回溯其脊髓損傷後,肢體障礙的生理、心理、家庭日常生活,以及社會人際,參與就個案成功調適之經驗與歷程,並以質性研究歸納與編碼方式,進行敘說分析。
一、在平靜、穩定生活中,因突如其來一場意外發生,造成個案生理脊髓損傷後, 終身無法復原;在個人心理、家庭與社會人際調適與適應歷程;從身體形象、生理機能改變、日常生活習慣重新學習、職業生涯斷裂與轉換、心理與家庭、主要照顧者情緒調適、到生命意義探討與反思。意外發生造成脊髓損傷確定,個案生理受傷的那一刻起,他們從生理功能變化與肢體外在形態改變,心理震驚期、否認期、憂鬱期、調適期、共存期,歷經五個階段的生理、心理、家庭與社會人際適應歷程。
二、幫助肢體障礙-脊髓損傷者調適正向支持因子包括:主要照顧者及家人精神鼓勵,與實質支持與協助、心靈上牽絆與正向互動關懷、經濟支持、居家環境改造、日常生活輔具輔助、心理信仰支持、同儕間與友人關懷、支持,以及多元社會資源支持系統介入與協助。
三、肢體障礙-脊髓損傷個案培養與建立對自我信心,以及家人、家庭系統支持與自我生理、心理良好調適與適應,對自我危機的敏銳與洞察能力,家庭主要照顧者與家庭成員,同儕、友人給予適時關懷與幫助、尋求社會多元資源與能力,自我堅毅勇氣與學習相關自我復健運動與生理、心理相關衛教,對自我生態系統協助與修護功能啟動。
  This study explored physical disorders, spinal cord injury,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different stages of physiological image, function, daily life pattern, career break and transformation; due to physiological influence, emotional distress, turning and transformation, famil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bstacles and difficulties, person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nd behavioral model needs, life has undergone a period of unforeseen accidental catastrophe,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and life, rethinking, examining and discussing; individual, family support system operation, comprehensive social resources Intervention, self-physiology, mental adjustment experience and physical impairment -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support the resource system, adjustment, repair process, the impact.
  Through 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data collection was carried out as a future professional to assist newborn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cases, and physical impairment and spinal cord injury self-motivation and inspiration were used as reference.
  This study invites three cases of limb disorders-spinal cord injury,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family and social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they return to social population and interpersonal, personal and family daily life. The adaptation and adaptation process is successful. Cases, through 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casework data collection, secondary interviews, retrospective of the spinal cord injury, physical, psychological, family daily life of the physical impairment, and social interpersonal, participate i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process of the case,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coding methods are used to conduct narrative analysis.
1. In a calm and stable life, after a sudden accident, resulting in a case of physiological spinal cord injury, Unrecoverable for life; in the personal psychology, family and social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and adaptation process; from the body image, Physiological changes, daily life habits, learning breaks and transitions, psychology and family, The main caregiver's mood adjustment, to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reflection. Accidents cause spinal cord injury At the moment when the case is physically injured, they change from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outside the limbs. Psychological shock period, denial period, depression period, adjustment period, coexistence period, physiology and heart after five stages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in science, family and society.
2. Helping the limbs - the spinal cord injury is adjusted to positive support factors including: the main caregiver and family spirit Encourage, with substantive support and assistance, spiritually and positively interacting, financial support, home ring Reconstruction, support for daily life, support for psychological beliefs, care for peers and friends, support, And multi-social resource support system intervention and sistance.
3. Physical disorders - training and establish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cases, self-confidence, and support for family and family systems Good self-physiology,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sensitivity and insight into self-crisis, homeowners It is necessary for caregivers and family members, peers and friends to give timely care and help, and seek social diversity resources. Self-rehabilitation exercise and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related education with ability, self-persistence, courage and learning, right Self-ecological assistance and repair functions are activated.
致謝辭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社會工作專業素養與職能 13
 第二節 肢體障礙-脊髓損傷者社會人際心理分析 20
 第三節 肢體障礙-脊髓損傷者相關研究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45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48
 第四節 研究判準 51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3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55
 第一節 三位肢體障礙-脊髓損傷者生命故事 55
 第二節 脊髓損傷者-傷後面對翻轉人生之心路歷程 77
 第三節 家庭支持與多元支持迎向挑戰 86
 第四節 當原有職業碰上肢體障礙-脊髓損傷後 95
第五章 結論與省思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省思 110
參考文獻 117
 壹、中文部分 117
 貳、英文部分 122
附錄 123
 附錄一 邀請函 123
 附錄二 研究參與同意書 124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25
 附錄四 訪談逐字稿 126
 附錄五 訪談紀錄表 179
 附錄六 研究札記 180
 附錄七 說者檢核評量表 181
壹、中文文獻
丁興祥 (2006)。逐出一個反思對話語創新的社會。應用心理學,32,34-36。
王沂釗(2000)。婚姻衝突的敘說性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王昭閔、王顏和(2006)。Gabapentin 對脊髓損傷患者神經性疼痛的治療。台灣復健醫學雜誌,34(4),197-208。
王洪偉、周躍、李長青、王許可(2012)。創傷性脊柱骨折患者流行病學分析。中華創傷雜誌,28(11),988-992。
王琦、倪家驤(2011)。脊髓損傷繼發性神經病理性疼痛。中國康復醫學雜誌,26(6),588-592。
王顏和(2002)。脊髓損傷後遺症。脊髓損傷者身心重建手冊。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髓傷者聯合會。
王榮德、游正芬、鍾智文、姚開屏(2000)。廿一世紀之健康照護效性評量:生活品質與生活品質調整後之存活分析。台灣醫學,4(1),65-74。
王顏和、林光華(1994)。脊髓損傷之神經檢查與功能評估。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19(1),78-87。
王顏和(1998)。脊髓損傷後遺症。脊髓損傷者身心重建手冊。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髓傷者聯合會。
台北市政府(2000)。台北市政府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台北市政府編印。
左千芸 (2016)。頸髓損傷者生活重建歷程中自我照顧學習經驗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台北。
吳佩霖 (2010)。就業中的脊髓損傷者之就業調適歷程探就(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淑芳(1997)。脊髓損傷患者的不確定感、情緒安適與因應方式之相關性探討(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吳淑君(2007)。脊髓損傷者家屬家庭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何伶娟(2012)。脊髓損傷患者社會資源應用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
呂毓暄(2016)。智慧科技的友善社會影響力-众社會企業(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
李增祿(1997)。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李茂興、余伯泉(2002)。工作社會心理學。台北:巨流。
宋麗玉(1998)。個案管理之內涵與工作模式-兼論個案管理模式在台灣社會工作領域之應用。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
宋麗玉、施教裕(2009)。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洪葉文化。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台北:洪葉。
杜青芬(1998)。身心障礙與復健。載承張英陣、彭淑華、鄭麗珍譯,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453-475。台北:洪葉。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主編(2002)。脊髓損傷者生活自助手冊。自行發行。
林聖恆(2018)。脊髓損傷者障礙適應、生涯信念及成功就業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
林光華(譯)(2014)。脊髓損傷的功能性復健:物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指引。台北:合記。
林淑鈴 (2012)。中途肢體障礙者重返職場歷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林亭宇(2002)。脊髓損傷者的心理重建。彩繪新生命-回歸社會。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髓傷者聯合會。
林進興、陳秀蓮、張人鴻、劉金鐘(編)(1991)。脊髓損傷重建手冊。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協會。
林萬億(2010)。建構以家庭為中心、社區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社區發展季刊,129,20-51。
周月清(1998)。障礙福利與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施春合(1995)。脊髓損傷患者人格韌性與生活調適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胡哲生、李禮孟、黃浩然 ( 2016)。社會企業經營(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台北,心理。
徐維停(2011)。脊髓損傷者生涯信念與成功就業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版。台北:雙葉。
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2016)。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全球資訊網/脊髓損傷的成因與分析。 取自http://www.fsci.org.tw/ap/news_view.aspx?bid=21&sn=6907d6d9‐18ec‐4901‐bca4‐aa56065444a9
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 (2011)。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脊髓損傷傷後概況。擷取自 https://www.scsrc.org.tw/art.php?no=39
財團法人台北市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2016)。2015年台灣脊髓損傷者現況調查報告【電子版】。研發快報002。取自http://www.scif.org.tw/info_show.php?id=664
張英陣、彭淑華、鄭麗珍(譯) (1998)。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453-475。台北:洪葉。
酒小蕙(1997)。探討脊髓損傷患者出院過渡期間家屬角色緊張與需求之變化(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醫學暨工程學院,台北。
馬吉男(2001)。居家脊髓損傷病患主要照顧者負荷及需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台北。
莊月玲 (2008)。台灣脊髓損傷者福利需求及其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莊美芳( 2010 )。台灣地區2005 至2008 年創傷性脊髓損傷之流行病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許素彬 (2010)。障礙過程與身心障礙者就業經驗之探討與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30,235-251.
陳秋芬(1991)。何謂脊髓損傷。脊髓損傷重建手冊。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協會編印。
陳主慈(1997)。脊髓損傷患者受苦的生活經驗帕斯理論指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姵蒨(2005)。生命支柱的傾圮——脊髓損傷者疼痛知覺與調適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曾華源、黃俐婷(2006)。心理暨社會學派、生態系統及增強權能觀點對「人在情境中」詮釋之比較。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04,63-89。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的理念基礎-正常化觀點的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6,1-34。
黃源協(2003)。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趨勢與內涵-國際觀點的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4,342-359。
楊周(2011)。威脅性認知評價影響疼痛應對:接受與轉移注意效果的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西南大學,中國。
楊語芸、張文堯(譯)(1997)。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為(原著 Germain C.B.)。台北:五南。
萬育維(2002)。身心障礙福利政策的新思維:突破困境 發展資源 充權自立。社區發展季刊,97,29-38。
萬育維、王文娟譯(2002)。身心障礙家庭-建構專業與家庭的信賴聯盟(原著Turbull.A.P;Rutherford.H;&Turbull,Ⅲ)。台北:洪葉。
葉至誠 (2001)。職業社會學。台北,五南。
廖美玲(2004)。找尋生命出口-脊髓損傷者調適的歷程(未出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劉惠萍(2015)。折翼天使的就業路—以基隆市脊髓損傷者為例(未出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
彰化縣政府(2001)。彰化縣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之研究。彰化:彰化縣政府。
趙淑美(1996)。脊髓損傷患者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台北:鼎茂。
蔡春金 ( 2005)。脊髓損傷者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憂鬱症狀之相關研究(未出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
鄧復旦(1991)。急性期之復健照顧。脊髓損傷重建手冊。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
鄭麗珍(2013a)。生態系統觀點。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與鄭麗珍著,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291-313。台北:洪葉。
鄭麗珍(2013b)。增強權能與倡導觀點,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與鄭麗珍著,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427-452。台北:洪葉。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2016)。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各項需求評估調查/100 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各項需求評估調查。擷取自衛生福利統計專區/社會福利統計調查/04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198
謝克柔(2016)。脊髓損傷者焦點解決取向疼痛管理團體之效果探討(未出版碩士論)。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
鍾欣穎(2005)。疼痛自我管理訓練對脊髓損傷慢性神經性疼痛患者之成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貳、英文文獻
Adams, R.(1996).Socialworkand empowerment. London:Macmillan. Baldwin,S.
Argyle, M. (1995).&Beedie, A., Kennedy, P. (2002).Quality of social support predicts hopelessness anddepression post spinal cord injury.
Greene, R. R.(1999).Human behavior theoe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N Y.
Gutièrrez, L. M. Parsons, R. P. & Cox, E. O.(1998).A model for empowerment practice,In M. L. Gutièrrez,P.R. Parsons&O.E. Cox(eds).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A Sourcebook.Pacific Grove:Brooks.
Hahn, H. (1985). Toward apolitics of disability: Definitions, disciplines, andpolicie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McGuire(1991)
Oliver, M.(1996). Undersyanding Disability - From Theory to Pracitice,London:Palgrave. Oliver, M. & Sapey.B.(1999).Socialwork with disabled people.UK:SASW.
Oliver, M.(1990). The politics of disablement. Macmillan,London.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ries. Newbury Park, CA: Sage.
Wann, M.(1992).Self-help groups:Isthere room for volunteers?In. R. Hedley & J. D. Smith(eds).Volunteering and Society – Principle and Practice, London:NCVO.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