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ac57:fc92:1c8d:566e)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7: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之凡
研究生(外文):LIN, CHIH-FAN
論文名稱:桌遊應用在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學童閩南語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earning Attitudes and Achievements on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by Applying the Board Game in Taiwanese Hokkien Learning
指導教授:陳新豐陳新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SIN-FONG
口試委員:蔡文正郭明堂
口試委員(外文):CAI, WUN-JHENGGUO, MING-TANG
口試日期:2019-07-0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桌遊學習風格閩南語學習態度學習成就
外文關鍵詞:board gameslearning achievementslearning attitudelearning stylesTaiwanese Hokkien langua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5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本研究旨在探討桌遊應用在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學童閩南語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107學年度高雄市國民小學之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20堂課的實驗教學。本研究以閩南語學習態度量表、閩南語學習成就評量、學習風格量表等研究工具來進行研究資料蒐集,研究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資料處理方式來得知研究結果。
透過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研究,瞭解在桌遊應用於閩南語教學之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
一、探究桌遊融入閩南語教學對學童學習態度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桌遊融入閩南語教學對學童整體學習態度未達顯著差異,但進一步分析分量表發現:學童對上課的態度、教師的態度有顯著差異,但對課程的態度卻未達顯著差異。
二、探究桌遊融入閩南語教學對學童學習成就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桌遊融入閩南語教學對學童學習成就未達顯著差異 。
三、探究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學習態度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結果顯示桌遊融入閩南語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童(處理訊息、感知訊息、輸入訊息及理解訊息四面向)在學習態度上沒有顯著差異。
四、探究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學習成就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結果顯示桌遊融入閩南語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童(處理訊息、感知訊息、輸入訊息及理解訊息四面向)在學習成就上沒有顯著差異。
  This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board games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toward the learning attitudes and achievements in Taiwanese Hokkien language.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20 lesson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on fourth-graders of Kaohsiung City in the school year of 2018. The data collection tools for this study include: Taiwanese Hokkien Learning Attitude Scale, Taiwanese Hokkien achievement assessment papers, and Learning Style Scales. The research materials went through the data processing of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nd one-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o as to gai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rough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design of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e lear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attitudes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s on board games applied to Taiwanese Hokkien language teaching. The research showed:
  I.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board games applied to Taiwanese Hokkein teaching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This research showed board games applied to Taiwanese Hokkein teaching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influencing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as a whole. However,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Scales showed that th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eachers and attending class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hile their attitudes toward courses remained insignificant.
  II.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board games applied to Taiwanese Hokkein teaching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This research showed the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was not significant, with very small score differences.
  III.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learning attitudes betwee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This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was not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message processing phase, message perceiving phase, message inputting phase, and message understanding phase which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had showed.
  IV.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learning achievements betwee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This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was not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message processing phase, message perceiving phase, message inputting phase, and message understanding phase which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had showed.
誌 謝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遊戲與桌遊 9
 第二節 學習風格 28
 第三節 閩南語學習態度 50
 第四節 閩南語學習成就 5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實驗設計 58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假設 61
 第四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63
 第五節 課程規劃 65
 第六節 研究工具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閩南語學習態度分析 77
 第二節 閩南語學習成就分析 84
 第三節 不同學習風格學童之學習態度分析 86
 第四節 不同學習風格學童之學習成就分析 90
 第五節 綜合討論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3
 中文部分 103
 英文部分 111
附錄 117
 附錄一-1(原版) 117
 附錄一-2專家修改議建 119
 附錄一-3(預試版) 121
 附錄一-4(正式施測版) 123
 附錄二:四年級閩南語學習成就評量 125
 附錄三:雙項細目表 127
 附錄四:Felder 和 Soloman 學習風格量表 128
 附錄五:學習風格量表同意使用證明 134
中文部分
王全清(1997)從開放教育談「兒童遊戲」之規劃與應用。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情意教學(上)373-386。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王志中、蘇毓珊(2014)。桌遊在 ADHD的運用。民107年7月10日 取自http://blog.xuite.net/therapydna314/twbl og/244610779
王昌傑(2005)。學習風格對國中生自然科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王金玉(2015)。運用桌上遊戲提昇小六學童英語拼字能力之效益(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珩(2005)。國小英語教師學習與教學風格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19(2),71-88。
王淑芬(2003)。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王雅伶;段曉林(2004)。學習風格理論融入國二理化教學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14,105-124。
石裕惠(2016)。桌上遊戲融入國中英語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伍賢龍(2002)。國小兒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及相關教學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江亮兒(2014)。繪本融入閩南語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3。
吳百薰(1998)。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吳幸玲(2011)。兒童遊戲與發展。新北市:揚智出版社。
吳幸玲、郭靜晃(2010)。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第二版)。新北市,揚智出版社。
吳航(2001)。遊戲與教育—兼論教育的遊戲性(未出版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市。
吳聖璇(2015)。桌上遊戲活動促進國小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人際溝通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佩珊(2017)。桌上遊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李璧岑(2015)。幼兒閩南語兒歌活動經驗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沈明明(2018)。基於學習風格之適性化擴增實境桌上遊戲對國小學生周長與面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家興(2013)。結合擴增實境與桌上遊戲對台灣地名學習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仁和(2002)。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揚智出版社。
林元媛(2015)。桌遊應用在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低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央侖(2010)。企業管理訓練桌上遊戲教材評選指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生傳(200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君嘉(2013)。應用遊戲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酸雨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妙玲(2008)。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其數學熟練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秋秀(2016)。圖畫書應用於國小臺灣閩南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風南(1985)。兒童遊戲指導─理論與實際。臺南市:供學出版社。
林家米、隋翠華(2017)。桌遊融入語詞學習之應用研究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4),196-202。
林國暉(2013)。國中八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鹿(2016)。變身桌遊教育達人JollyThinkers十年誌。香港:創思樂教室。
林雅博(2009)。合作學習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批判思考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林劍盟(2009)。臺東縣鸞山國小推展母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林鳳春(2002)。探討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學童運用網路教學在動物分類學習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邱于珊(2018)。桌上遊戲融入國小英語教學對不同英語學習風格之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概念的影響及感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邱子容(2017)。桌上遊戲對國小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楷婷(2017)。桌上遊戲融入視覺字彙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之識字能力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鈴蓉(2017)。桌上遊戲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八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怪e紅傑克(2013.1)。桌上遊戲的歷史演進。民107年7月10日取自http://mj9981168.pixnet.net/blog/post/110072877
姚岑亭(2016)。國小英語教師運用桌上遊戲融入英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施皇羽(2004)。國小高年級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其科學實驗活動自覺問題解決能力與科學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郁婷(2004)。3D虛擬實境教學軟體在不同性別及學習風格之數學科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翁嘉孜(2009)。從學門差異探究大學生學習風格與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新北市。
徐玉婷(2004)。國中生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發布版)。臺北市:教育部。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 Lang=zh-tw
康興國(2007)。WebQuest教學對不同程度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佛光大學,宜蘭縣。
張春興(201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高雄市。
張畹蚯(2013)。互動式電子白板在閩南語教學上的運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莊玳翎(2016)。桌上遊戲融入七年級國文課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莊淇銘(2001)。引爆創意與記憶。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莊淇銘、戴維斯(2014)。LQ學習智商-讓你學習快10倍的秘訣。新北市:藍海文化。
許育嘉(2010)。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中英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許芷瑋(2016)。自製桌上遊戲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詞彙之學習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郭伊珊(2016)。結合幼兒園鄉土課程之桌上遊戲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秋慧(2016)。探討電子教科書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小閩南語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郭重吉(1987)。英美各國晚近對學生學習風格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2,2-8。
郭惠珠(2012)。學習風格與互動式電子白板英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之英語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苗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介宇(2005)。寓教於樂的桌上遊戲。師友月刊,458,69-71。
陳介宇(2010)。從現代桌上遊戲的特點探討其運用於兒童學習的可行性。國教新知,57(4),40-45。
陳介宇(2013)。從早期桌上遊戲看臺灣。師友月刊,547,77-82。
陳介宇、王沐嵐(2017)。臺灣桌上遊戲研究與文獻之回顧分析。民107年7月10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iwanbgstudy/home
陳宏亦(2004)。自然科創意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風格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秀菱(2016)。桌上遊戲結合語言鷹架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佳志(2006)。快樂學習‧真愛高雄─以「認識高雄」為遊戲式學習的創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俊伶(2014)。學習風格與學習成就之探討-以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陳國弘(1988)。學生辭典。臺南市:嘉南書社。
陳淑珍(2005)。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數位學習系統進行水的三態教學之學習成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新豐(2015)。量化資料分析。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筱璘(2015)。同儕教導策略在國中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課程之實務分享。特教園丁,30(4),41–47。
陳嘉慶(2009)。以貝式網路為基礎的資訊融入數學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教學成效之探究─以分數的乘法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鴻熙(2010)。學習風格與「雲雨霧」概念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新莊區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麗卉(2012)。遊戲式語文教學提升國中學生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嘉義縣。
黑豬(2012)。就是愛玩桌遊!精選全球暢銷35種上遊戲規則、贏家秘技、購買指南。臺北市:高寶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喬爾(2015)。以桌上遊戲(桌遊)促進ESL英語教學:從教師觀點出發(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彭吉梅(1977)。創意式教學活動─闖關遊戲。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情意教學(上),355。 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輿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怡芳(2005)。國小學童二位數加減運算學習之數學遊戲設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振郎(2007)。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閩南語通用拼音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掀芸(2015)。線上遊戲式學習中知識學習風格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以國小數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黃綉雯(2012)。國小學生對桌上遊戲接受度之相關分析—以大富翁遊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黃慧倫(2007)。運用學習風格理論提升高年級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明德(2012)。玩遊戲學數學質數心臟病。教師天地,176,74-75。
楊萬教(2010)。提早入學資優生學習風格之探究。桃竹區特殊教育。15,1-9。
楊寶玉(2003)。應用學習風格理論改善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溫明麗(2008)。教育哲學:本土教育哲學的建構。159。臺北市:三民出版社。
葉盛昌(2003)。遊戲式數學教學模式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詹佳宜(2016)。桌遊融入國小英語教學對單字學習成效與動機行為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詹棟梁(1979)。從兒童人類學的觀點看兒童教育。兒童教育研究, 59-86。臺北:幼獅書局。
廖珍儀(2017)。運用桌上遊戲於拼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音韻覺識、音素覺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趙婉伶(2016)。運用學生自製桌遊對國小四年級 英語補救教學學童英語字彙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佳芳(2005)。國小學童於線上環境中教材呈現順序與學習風格對其學習成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書華(2015)。「臺灣傳統版印特藏室」武將門神的桌遊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劉憶君(2015)。國小學生學習風格與英語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劉耀明(2007)。學習風格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對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文豐、王玲玲(2012)。學習環境與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1(2),53 -76。
蔡瑞昌(2016)。臺中市某市立國中新住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鄭掬文(2001)。學習風格分組國小學生的分組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以自然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鄭耀嬋,何華國(2004)。國小融合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3,215-260。
盧姝如、劉英傑、莊英君、彭正平(2012)。體感互動遊戲應用於國小閩南語鄉土語言課程教學之研究。課程與教學,15(2),169-192。
蕭珠慧(2018)。臺中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閩南語課程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賴東瑩(2011)。探討適性U-learning數學步道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之影響- 以國小五年級面積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賴苑玲(2001)。學習風格與資訊素養教育。中師圖書館館訊,36。民107年7月10日 取自http://lib.ntctc.edu.tw/info/info36/info36-1.htm
戴育芳(2018)。桌上遊戲融入國小閩南語教學對學生閩南語口語能力與學習自信心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建國科技大學,彰化縣。
謝宜庭(2017)。桌上遊戲輔助國小語文課程之教學結果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謝美惠(2016)。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學習風格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雅鳳(2018)。彰化縣六年級學童學習風格與教師教學風格適配性對學童學業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魏妤珊(2014)。桌上遊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魏珮君(2017)。桌上遊戲融入差異化教學對國小英語學習成就與動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蘇岱崙(2015)。動手又動腦的遊戲式學習。親子天下,69,136-139。民107年7月10日 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7902
蘇岱崙、張益勤、林佑珊(2015)。學習30選,多元能力玩中學。親子天下,69,134-173。民107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7887

英文部分
Aufshnaiter, V. S., Prum, R.& Schwedes, H.(1984). Play and play orientation in Physics education. Naturwissenschaften in Unterricht-P/C, 32, 258-263.
Bruner, J. (1996).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vanagh, S. (2008). Playing Games in Class Helps Students Grasp Math.Education Digest:Essential Readings Condensed for Quick Review, 74(3), 43-46.
Cotton, K. (1998). Educa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Literature synthesis. ED 422608. Washington, DC: OERI.
Dunn, R. & Dunn, K. (1978). Teaching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A practical approach. Reston, VA:Reston Publishing Division of Prentice-Hall Publishers.
Dunn, R., Dunn, K., & Price, G. E. (1989). Learning Styles Inventory (LSI): An inventor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how individuals in grade 3 through 12 prefer to learn. Lawrence, KS: Price Systems.
Dunn, R., Dunn, K., & Price. G. (1996). Productivity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Survey. Lawrence, KS: Price Systems.
Felder, R. M., & Silverman, L. K. (1988).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 78(7), 674 –681.
Felder, R.M. & Soloman, B. A. (2001). Index of Learning Styles Questionnaire. Retrieved August 20, 2018,from
http://www.engr.ncsu.edu/learningstyles/ilsweb.html
Felder, R.M. & Soloman, B.A. (2004). Index of Learning Styles. Retrieved August 20, 2018, from http://www.ncsu.edu/felder-public/ILSpage.html
Felder, R.M. & Spurlin, J. (2005).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Index of Learning Styles: a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1(1), 103–112.
Felder, R.M. & Silverman, L.K. (1988).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J. of Engng. Educ., 78(7), 674-681.
Fotini, G. (2017). Adapting Board Games to Stimulate Motivation in Vocabulary Learning in Six Year Old Learners - A Case Study . Unpublished Bachelor's dissertation ,Hellenic Open University, Greece.
Franzoni-Velázquez, A. L. & Assar, S. (2009).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Adaptation Method Based on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Electronic Media.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2(4), 15-29.
Garger, S. & Guild, P. (1984). Learning styles: The crucial differences. Curriculum Review, 23, 9-12.
Garvey, C. (1977).Play.Massachusetts,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bet, F.,Voogt, A.D., & Retschitzki, J.(2004).Moves in mind:The psychology of board games. New York, NY : Psychology Press.
Grasha, A. (1996). Teaching with style. Pittsburgh, PA: Alliance.
Gregorc, A. F. (1982). An adult’s guide to style. Maynard, MA:Gabriel System.
Hays, R. T. (2005). The effectiveness of instructional game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scussion. Orlando,FL: Naval Air Warfare Center.
Hinebaugh, J. P. (2009). A board game education. New York, NY: 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Hollis, L. Y. & Felder, B. D. (1982). Recreational Mathematics For Young Children.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2, 71-75.
Jeffrey, B. & Woods, P. (2009).Creative Learn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1st ed.). London:Routledge.
Lieberman, J.N. (2014). Playfulness: its relationship to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New Jersey, NT: Academic Press.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NJ: Prentice-Hall.
Kolb, D. A. (1985).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Self-scoring Inventory and Interpreaion Booklet. Boston, MA: Mcber and Company.
Kolb, D. A.(2015).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FT Press.
Kolb, A. Y. & Kolb, D. A. (2005). The Kolb Learning Style Inventoru 3.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Boston, MA: Hay Resources Direct.
Kolb, A.Y. & Kolb, D.A. (2011).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version 4.0. Retrieved August 25, 2018,from http://www.learningfromexperience.com
Lantz, J. F., Nelson, J. M., & Loftin, R. L. (2004). Guid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play: Applying the integrated play group model in school settings. Exceptional Children, 37(2), I8–I14.
Miller, L., Drury, R., & Campbell, R. (2013). Exploring early years education and care 124-134.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Oltman, P. K., Raskin, E., & Witkin, H. A. 1971. Group embedded figures test.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Oxford, R. L. (1993). Style Analysis Survey. Tuscaloosa, AL: University of Alabama.
Peterson, K. & Rutledge,M. (2014). Creating Adaptive Leaders and Organizations. Od Practitioner, 1(46), 10-18.
Phuong, H.Y. & Nguyen, T.N.P. (2017). The Impact of Board Games on EFL Learners Grammar Retention. IOSR Journal of Research & Method in Education (IOSR-JRME), 7(3), 61–66.
Piaget, J., Inhelder, B., & Szeminska, A.(1960). The chik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Reid, G. (2005). Learning styles and inclusion. CA: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Reid, J. (1984).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preference questionnaire. In J. Reid (Ed.),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Boston:Heinle & Heinle.
Reid, J. M. (1987). 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 TESOL Quarterly, 21(1), 87-110.
Reid, J. M. (1998). Understanding learning styles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Regents.
Robbins, S. P. (200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th). New Jersey, NT: Pearson Education.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4, 365–367.
Romanelli, F., Bird, E., & Ryan, M. (2009). Learning Styles: A review of theory, application, and best practices. 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73(1), 9.
Sternberg, R. J. (1997). Thinking styles.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ullivan, M. (1993). A meta-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studies based on the Dunn & Dunn learning styles model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rformance.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 John's University, Jamaica, New York.
Treher, E.N. (2011). Learning with board games. Retrieved August 30, 2018, from: http://www.thelearningkey.com/pdf/Board_Games_TLKWhitePaper.pdf
Woodhead, M. (2002). ‘Work, play and learning in the lives of young children’ in L.Miller, R. Drury and R. Campbell (Eds), Exploring Early Years Education and Care, London, LON:David Fulton.
Yong, M.F. & Yeo, L.M. (2016). Effects of Board Game on Speaking Ability of Low-proficiency ESL Learn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 English Literature, 5(3), 5-10.
Zhao, W., Chellappa R., & Rosenfeld, A. (2005). Face recognition: a literature survey. ACM Computing Surveys, 35, 399–458.
Zuraina A. (2018). Digital Board Game: Is there a need for it in language learning among tertiary level students. MATEC Web Conf. Malaysia Technical Universities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150, doi:10.1051/matecconf/201815005026
Zywno, M.S. (2002)Attitudes of engineering faculty towards technology-assisted instruction-a polemic. World Trans. on Engng. and Technology Educ., 1(1), 47-5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