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王珮珩、周煌智、許秀月(2014)。挫折之概念分析。高雄護理雜誌,31(1),39-49。 doi: 10.6692/kjn-2014-31-1-5
王茹誼(2012)。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復原力對學校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王智弘、劉淑慧、孫頌賢、夏允中(2017)。主編的話-文化脈絡中的危機、轉機與復原力:本土諮商心理學研究的方向、目標與策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0,1-28. doi: 10.3966/172851862017120050001
王琡棻(2011)。復原力研究新趨勢-在學校脈絡中促進學生教育性復原力。 輔導季刊,47(3),1-14。doi: 10.29742/gq.201109.0001
王琡棻、盧台華、吳裕益(2010)。國小學生復原力量表之信效度及測量恆等性檢定。測驗統計年刊,18, 23-45。 doi: 10.6773/jrms.201006.0023
王琡棻、盧台華(2014)。國小資優生與一般復原力保護因子比較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40, 1-26。
王昭琪、蕭文(2007)。國中生之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11,1-31。
世界衛生組織(1948)。健康的定義。檢索自
http://www.hksports.net/hkpe/health_fitness/health_definition.htm
白倩如、李仰慈、曾華源(2014)。復原力任務中心社會工作理論與技術。台北市:洪葉。
机秀玲(2012)。學習適應之探討。教育研究論,3(2),141-155。doi:10.6480/fer.201206.0141
何美瑩(2014)。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秉叡、余民寧、辛怡葳(2014)。正向事件解釋風格、提升式希望感與復原力之模式驗證:以學習障礙學生為例。特殊教育學報,40,1-33。
吳佩璇(2004)。家扶受扶少年復原力環境保護因子、社會排除與希望感之相關性研究。東海大學,台中市。
李旻樺(2002)。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課業學習動機調整
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煜雲(2017)。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李逢堅(2010)。課業難度、學習狀態、成績壓力與教師態度檢視國中學生社會再製現象之研究。中等教育,61(3),52-71。 doi: 10.6249/se.2010.61.3.04
李新民、陳密桃(2006)。實用智能、緣分信念與心理健康、工作表現之相關:以幼兒教師為例。中華心理學,48(2),183-202。 doi: 10.6129/cjp.2006.4802.05
李新民、陳密桃、謝青曇(2007)。職場幽默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幼兒教師為例。教育心理學報,38(4),375-396。doi: 10.6251/bep.20070118
李新民(2010)。正向心理學在學校教育的應用。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靜吟(2013)。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周怡蕙(2016)。小學童的學業挫折容忍力、學業自我效能與學業拖延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林杏足、陳佩鈺、陳美儒(2006)。中高危險群學生對其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的知覺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2),151-176。doi:10.6251/bep.20060815
林佳蓉(2012)。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宛瑩(2016)。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與低成就學生自我概念之比較研(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芷伃(2016)。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態度與心理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範孺(2017)。正向心理學課程對國中生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惠芬(2016)。中學階段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參與和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子女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32,21-46。
林麗華(2002)。目標導向、社會比較、自我效能與課業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林明瑾(2012)。國小學習障礙兒童自我概念、社交技巧和校園霸凌受害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修正條文(2013)。植根法律網。檢索自
http://www.rootlaw.com.tw/LawContent.aspx?LawID=A04008009000540
洪惠嘉、危芷芬(2017)。臺灣地區學生自我效能、家長支持與學業成就之內容分析與後設分析研究。市北教育學刊,58,73-107。
洪儷瑜(2013)。習障礙學生鑑定方法。台北: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說明。
柯華葳(2000)。習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南:教育部特殊教與小組。
柯又嘉(2007)。收容人社會支持、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袁碧芬(2013)。國中小學生同儕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胡永崇、黃秋霞、吳兆惠、胡譽鏵、顏玉華(譯)(2006):Willam Bender(著)。學習障礙。台北:心理。
唐淑華(2010)。希望感模式論學業挫折之調適因應正向心理學提供第三種選項。台北市:心理出版。
翁聞惠(2005)。從系統的觀點看青少年復原力。諮商與輔導,352(9),49-52。
徐美圓、張瑞興、許吉越(2013)。課業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1),56-71。 doi: 10.29429/jslhr.201303_8(1)
徐泰國(2009)。大學生的學業挫折容忍力與思考風格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常心怡、宋麗玉(2006)。青少年復原力概念與相關研究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171-192。
教育部(2018)。教育百科。檢索自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
教育部殊教育通報網(2018)。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統計人數。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default.asp?sec=4。
教育部統計處。(2019)。檢索自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5A930C32CC6C3818&sms=91B3AAE8C6388B96&s=9D1CE6578E3592D7
張世慧(2016)。學習障礙(第2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0)。現代心理學(第2版)。台北市:東華。
張振成(2003)。挫折與衝突的適應方式。諮商與輔導,211,53-55。
doi: 10.29837/cg.200307.0010
張益誠(2013)。受霸凌知覺對國中生心理健康影響之相關研究-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萬烽(2017a)。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之縱貫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2(3),1-32。 doi: 10.6172/bse.201711_42
張萬烽(2017b)。學習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及其教育與輔導之介入。輔導季刊,53(4),31-41。
莊淑蘭(2008)。桃園縣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接納度心理特質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許雅雯(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正負向學習經驗對學業挫折容忍力之影響──以成就動機、角色義務為中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郭家齊(2014)。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樣本資料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許哲耀、鄧家駒、陳郁婷(2014)。動力還是壓力?國中生教育期望、學業自信對學習表現與身心壓力之影響。數據分析,9(5),135-146。
陳瑋婷(2009)。學習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能力比較之後設分析。特教論壇,7,42-56。doi: 10.6502/sef.2009.7.42-56
陳寶婷(2011)。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接納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金彌、陳月枝(2007)。青少年復原力之概念分析。腫瘤護理雜誌,7(1),31-41。
陳怡君(2007)。高中身心障礙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學校支持、希望感與人際適應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李綢(2014)。中學生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之編製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4),1-22。doi: 10.3966/181665042014121004001
陳崑虎、周芸安(2015)。青少年正負向思考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積極因應與拖延習慣調節效果之探討。中華心理學刊,57(4),373-378。
賀欣音(2010)。學生知覺學校支持與學生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曾瓊禛、洪儷瑜 (2015)。學習障礙學生社會情緒適應困難內涵初探。特殊教育季刊137,9-19。 doi: 10.6217/seq.2015.137.9-19
曾瓊禛、徐享良 (2006)。學習障礙青少年生活壓力、自尊與憂鬱之相關研究。 特殊教育學報,23,105-146。 doi: 10.6768/jse.200606.0105
曾柔鳴、黃財尉、盧奐均、林佩蓉、李美遠(2014)。心理健康構念的後設分析與測量模式驗證。測驗學刊61(1),1-26。
楊宜璋。高中學生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筑波(2011):心理健康是什麼?。諮商與輔導,303,63。
doi: 10.29837/cg.201103.0021
黃己娥、王天苗(2007)。迢迢學習路-一位學障學生的學習經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32(3),111-132。doi: 10.6172/bse200709.3203006
黃欣儀(2010)。學習障礙學生因應霸凌行為之心理歷程及其復原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黃昭綺(2017)。童年逆境經驗與韌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黃秋霞、胡永崇、吳兆惠、胡譽鏵、顏玉華(譯)(2006),wliima N Bender(著)。學習障礙。台北市:心理。
黃景立(2011)。國中生課業壓力、自我概念、學業復原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黃絢質(2005)。高雄市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絢質(2011)。青少年正向思考與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6,
101-132。
詹文宏(2005)。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學校適應及其因果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詹雨臻、葉玉珠、彭月茵、葉碧玲(2009)。「青少年復原力量表」之發展。測驗學刊,56(9),491-518。
廖名顗(2014)。高中職普通科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適應及自我概念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廖秋華(2010)。國小學童成就目標、學業挫折經驗、學業自我效能對學業挫折容忍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潘秋燕、張弘勳(2018)。台南市國中生同儕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14,82-108。
蔡欣樺(2016)。父母投入對國中生學習涉入之影響:期望-價值動機之中介效果分析。教育科學期刊,15(2),65-92。
鄭世昌(2005)。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純純(2015)。從「習得性無助」談如何幫助孩子不放棄。台灣教育評論月刊,4(9),66-70。
劉念肯(2011)。正向心理學的建構與應用。諮商與輔導,304,25-43。
doi: 10.29837/cg.201104.0003
劉怡婷(2014)。國中音樂資優班學生完美主義與學業挫折容忍力、人際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美君(2009)。國小學童學業挫折因應與相關變項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樊雪春、樊雪梅、樊蓉、涂冠如(2009)。諮商輔導學辭典。台北市:五南。
蕭志成、黃娟娟(2017)。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同儕關係現況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雲嘉特教期刊,26,56-65。
顏志龍、鄭中平(2017)。給論文寫作者統計指南傻瓜也會跑統計。台北市:五南。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
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doi:10.6251/BEP.20041123
鍾雅玲(2012)。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蘇玲慧(2013)。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同儕互動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9,198-221。
蘇玲慧(2015)。國小學生學業情緒與幸福感之模式研究-以同儕互動為中介變項。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1,111-135。
蘇曉佩(2012)。 國中資源班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適應之研究:以學習障礙及輕度智能障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二、英文文獻
Antonio, L.freitas. ,&Geraldine Downey (1998). Resilience: A Dynamic perspective.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2(2), 263-285.
Donahue, M. L., & pearl, R. (2003). Studying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is Not for the faint-Hearted Comments on the Risk/Resilence Farmework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Practice, 18(2), 90-93.
Erikson, E. H. (199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W.W.Norton.
G, L., W, P., Forbes, H, J., D, M., Weiler, . . . Waber. (2003).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Over a two-Year Period in Child Referred for Learning Problems Risk Resilience and Adaptation.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Practice, 18(1), 10-24.
Gabe Simon, E. (2013). Buliding student resilience strategies to overcome risk and adversity K-8. SAGE: Thousad Oks.
Haroardottir, S., Julisfottir, S., & S.Guomundsson, H. (2015). Understanding Resilience in Learning Difficulties: Unheard Voice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 Springer Science, 32, 351-358.
Heiman, T., & Berger, O. (2007).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or withe Learning disabilities :Fammily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uppor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9, 289-300.
Margalit, M. (2003). Resilience Model Individual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Proximal and Distal Influenc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Practice, 18(2), 82-86.
Miller, M. (2002). Reslinence Elemets i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usabilities. Clinical Psychology, 58(3), 291-298.
Murray, C. (2003). Risk Factors ,Protective factors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4, 16-26.
Piers, L., & Duquette, C. A. (2016). Facilitating Academic and Mental Health Resilence in Students with a Learning Disability. Exeptionality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6, 21-41.
Schoon, I. (2006). Risk and Resilience : Adaptations in Changing Times.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warzer, R., & Jereusalem, M. (1995). General Self Effical scale. Measures in health psychology, 35-37.
TaliHeiman, & Berger, O. (2008).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or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uppor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9(4).
Theron, L. (2006). critique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to promote resilience among learners with specific learning difficultie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6(2), 199-214.
Vansteenkiste, M., & Ryan, R. M. (2013). On psychological growth and vulnerability: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need frustration as a unifying principle.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23(3), 26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