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的核心:以學生學習為本。教育研究月刊,215,5-16。
丁一顧(201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調查研究:「關注學生學習成效」為焦點。課程與教學,17(1),209-232。
王金國(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包慧門(2013)。知識管理應用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學校行政,83,134-155。
仲秀蓮(201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朱麗(2016)。校長服務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江嘉杰(2014)。偏鄉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成、運作及影響之探究。學校行政,89,142-163。
何縕琪、張景媛(2003)。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對國小教師的教學知識與信念以及社群關係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4(2),157-178。
吳士愷(2016)。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吳百祿(2010)。教師領導的理論背景與影響。學校行政雙月刊,70,1-22。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一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俊憲(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三化取向理念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生學習。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1),1-4。
吳清山(2013)。正向領導。教育研究月刊,230,136-137。
吳清山、林天祐(2010b)。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
呂建宏(2014)。校長正向領導、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的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偏遠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呂彥杰(2018)。雙北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宋元志 (2014)。宜蘭縣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李爭宜(2014)。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李勇緻(2012)。新北市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李美娟(2016)。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李菁菁(2014)。高級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職場希望感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1。
林和春(2014)。全方位推動學校創新經營。台灣教育,(687),2-8。
林忠仁(2010)。國民小學校長分佈領導、灰猩猩效應 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林芳誼(2017)。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林奕成(2018)。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期。
林新發(2011)。論述正向領導表現的例子。國民教育月刊,51(3),1-7。
林新發(2012)。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標準內涵及人才培育策略。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2),5-18。
林新發、黃秋鑾(2014)。推動校長教學領導以提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43-62。
邱貞綺(2015)。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洪志林(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洪琬琳(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孫宏禮(2017)。高級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孫志麟(2008)。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九十七學年度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6-29。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雙月刊,69,138-158。
秦夢群、濮世偉(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50。
高宜國(2017)。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激勵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台中市。高博銓(2009)。學校教師學習社群發展的個案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2(1),61-74。
常雅珍(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2008)。問卷就是要這樣編。台北市:心理。
張淑珠(2008)。輔導員學習社群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陳美丞、林淑華(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張德銳(1999)。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的檢討與展望。師友,381,5-8。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教育部 (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社群手冊。臺北市:作者。
莊翊弘(2017)。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和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市:天下。
郭蕙鳳(2013)。以正向心理學取向運用TED講座介入提升青少年希望感之歷程與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68-88。
陳佩英、高嘉徽、應尹甄(2012)。促進高中優質化的專業學習社群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36-42。
陳佳萍、王瑞壎(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以學校文化發展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08。
陳怡君(2013)。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陳怡蓉(2017)。國民小學校長學習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陳棟樑、黃明一、周瓊瑤(2017)。臺中市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6(1),34-43。
黃文三(2009)。從正向心理學論生命教育的實施。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9,1-34。
黃幸美(2003)。討論真實情境對兒童解決問題的影響。教育研究集刊,49(1),95-133。
黃俊傑(2014)。北北基地區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黃淑芬(2018)。南部地區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心理資本、學校翻轉教學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黃識勳(2013)。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與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楊振昇(2004)。近十年來教育組織變革對教學領導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7(2),107-130。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詹孟傑(2018)。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希望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詹宜儒(2016)。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教學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廖俞青(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管意凱(2014)。國中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正向心理資本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劉仲瑛(2012)。國小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劉美君(2014)。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劉倚禔、吳勁甫(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後設分析。教育科學期刊,16(1),157-169。
蔡明學(2018)。臺北市國小校長創新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23,119-153。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五美(2018)。花蓮縣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謝臥龍(1997)。優良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
謝傳崇(2011b)。校長正向領導對教師教學影響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1,59-42。
謝傳崇(2012)。從正向領導觀點看國際的卓越校長。師友月刊,538,25-29。
謝傳崇(2014)。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對教師學術樂觀影響之研究-以學校創新文化為中介變項。台灣期刊,95,33-56。
謝傳崇、許文薇(2014)。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肯定式探詢與教師希望感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8(1),67-86。
鍾昀珊(2013)。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羅蘭芳 (2018)。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 二、英文部分
Ambach, G. (2006). Leadership Education For the 'Fortune 300' Of Education. Bloomington, 87(7), 519-520.
Ann Lieberman and Lynne Miller, Eds. : Teachers in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10(1), 79-82.
Cameron, K. (2008) Positive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CA: Berret-Koehler.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DuFour, R., DuFour, R., Eaker, R., & Many, T. (2006). Learning by doing: A handbook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Flanigan, J., Richardson, M.D., Schnackes,S.B., Martray, c.r., & Ecton, G.L. (1989). A process model of principle selection. (ERIC No, ED343253)
Fullan, M. (2006).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School Administrator, 63(10), 10-14.
Huffman, J. B., & Hipp, K. 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Hord, S. M. & Sommers, W. A. (2008).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Voice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Khasawneh, S.(2011). Learning organization disciplin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 approach to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Jordan.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36(4), 273-285.
Lieberman, A., & Miller, L. (2011). Learning community: The start point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is in schools and classrooms. Standard for Profession Learning, 32(4), 16-20.
Luthans, F., Luthans, K. W., Hodgetts, R. M., & Luthans, B. C. (2001). Positive approach to leadership (PAL) implications for today's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Leadership Studies, 8(2), 3-20.
Nolen-Hoeksema S., & Davis, C. G.(2002). Positive responses to loss: Perceiving benefits and growth. In C. R. Snyder & J. L. Shane(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pp.598-607). New York, NY: Oxford.
Slavin, R. E. (1996).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What we know, what we need to know.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1), 43-69.
Williamson, R., & Blackburn, B. (2009). One teacher at a time. Principal leadership, 9(7), 44-47.
Yukl.G (2006).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6th).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