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2 00: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妏奕
研究生(外文):Wen-Yi Lin
論文名稱:李登輝時期台灣南向政策之研究(1994~2000)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aiwan''s Go South Policy in the Lee Teng-Hui Period(1994~2000)
指導教授:林文程林文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Che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17
中文關鍵詞:李登輝南向政策務實外交東南亞國家台灣兩岸關係美國對華外交政策
外文關鍵詞:Go South PolicyLee Teng-HuiPragmatic Diplomacy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TaiwanCross-Strait Relations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oward Chin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以歷史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將李登輝時期推動的南向政策分成第一波與第二波研究,第一波南向政策為1994年至1996年,第二波為1997年至1999年。本文再以文獻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將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分別經由篩選、歸納整理與重新編輯於本文中。本文研究李登輝推動南向政策時期的國內外環境因素與推動的目的,與推動南向政策的成敗結果評估及其影響因素為何。本文藉以瞭解李登輝時期推動的「南向政策」為「務實外交」的一環,還有台灣在經濟上對於因地球村、全球化、區域化趨勢,所連帶造就的大陸熱現象所推出的「戒急用忍」政策。台灣在政治上以務實外交的方式來對抗台灣與美國斷交後所面臨的外交孤立,台灣在政治上,希望爭取邦交國。在經濟或文化層面上,希望與東南亞國家保持緊密交流、互動、與接觸,希望提升雙邊與多邊的經貿與投資關係。最後在台灣推動第二波南向政策的時候,在經濟上,經歷東南亞經融風暴,此事件亦是影響台灣推動南向政策成敗的重要因素。在政治上,兩岸關係歷經因美國總統柯林頓同意李登輝訪美母校的1995-1996年的台海危機,與因李登輝在德國之聲發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兩國論講話,引發1999年的台海危機,皆為本文研究的歷史脈絡範圍。

本文南向政策的SWOT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出南向政策所擁有的優勢(Strengths)包含,台灣利用與東南亞地緣關係臨近,並發揮台灣經貿、科技與軟實力等優勢。台灣推動南向政策的劣勢(Weaknesses) 係指台商轉移到東南亞投資設廠,此舉無法實質增加在台灣本土在地的 「工作機會」,以解救台灣失業率居高不下之問題 。台灣推動南向政策帶來之機會(Opportunities)包含,開啟與東南亞國家的非正式對話、簽訂經貿雙邊投資保障協定等相關協議、提升台灣與東南亞國家戶設機構的地位、增加國際事務參與度以瞭解國際情勢。台灣與東南亞國家在政治外交層面上的國家雙方首領與高層官員開啟往來與對話。台灣推動南向政策面臨之威脅(Threats)包含,當時時逢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起飛,加上吸引台資的優惠政策與指導方針,造成台灣一股「大陸熱」,又加上在1997年發生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國際情勢因素,連帶造成在1998年的東南亞發生排華運動之負面連鎖效應。種種因素使得台灣在第一波時,原本成功的回升了在東南亞的投資數額,變成到了第二波時,因國際經貿環境因素遭遇挫敗,致到東南亞的投資額下降並減緩增加。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histo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divides the Go South Policy promoted by Lee Teng-hui into the first wave and the second wave of research. The first wave of Go South Policy is from 1994 to 1996, and the second wave is from 1997 to 1999.In this paper, the first-hand data and the second-hand data are filtered, re-integrated, rearranged, and re-edited in this paper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This paper studies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foreign environmental factors during Lee Teng-hui''s promotion of the Go South Policy period.This paper studies the purpose of Lee Teng-hui''s promotion of the Go South Policy.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Lee Teng-hui''s promotion of the Go South Policy and assesses its influencing factors.This article is used to understand the " Go South Policy " promoted by Lee Teng-hui as a part of "pragmatic diplomacy."In order to avoid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economy. Taiwan launched The "no haste, be patient" policy.During the Lee Teng-hui period, the " Go South Policy " was promoted in response to the trend and changes in the global village,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Because the United States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China, Taiwan broke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causing Taiwan to be internationally isolated.In politics, Taiwan opposes diplomatic isolation in a pragmatic manner.Taiwan hopes that other countries will establish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aiwan in politics.In terms of economy or culture, Taiwan hopes to maintain close exchanges, interactions and contacts with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hoping to enhance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economic, trade and investment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Finally, when Taiwan promoted the second wave of Go South Policy, it experienced financial crisis in Southeast Asia. This incident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aiwan’s success or failure in promoting Go South Policy.Politically, from 1995 to 1996, cross-strait relations experienced the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because US President Bill Clinton agreed with Lee Teng-hui to visit his alma mater.In 1999, Lee Teng-hui’s speech on special state-to-state relations triggered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Both ar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for the study of this article.

The results of SWOT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Go South Policy of this paper show that the advantages of the Go South Policy (Strengths) include Taiwan''s advantage of using the 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 with Southeast Asia, and exerting the advantages of Taiwan''s economy, tr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ft power.The disadvantage of Taiwan''s promotion of the Go South Policy (Weaknesses) refers to the transfer of Taiwanese businessmen to Southeast Asia to set up factories. This will not actually increase the "job opportunities" in Taiwan, and will 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high unemployment rate in Taiwan.Opportunities brought about by Taiwan''s promotion of the Go South Policy include opening informal dialogues between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signing bilateral investment guarantee agreements, and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institutions. Taiwan hopes to increase it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to understand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n the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level, Taiwan’s and Southeast Asian national leaders and high-level officials began to interact and dialogue.The threat to Taiwan''s Go South Policy (Threats) included 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at that time, and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attract Taiwanese businessmen to invest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al factor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occurred in 1997, which led to the negative chain effect of the anti-China movement in Southeast Asia in 1998.All in all, Taiwan’s first successful Go South Policy has successfully raised the amount of investment in Southeast Asia. However, due to various factors, the second wave, due to the South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he amount of investment in Southeast Asia declined.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錄 vii
圖次 ix
表次 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 7
第三節 研究架構範圍與限制 9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2
第貳章 南向政策的背景與目的 25
第一節 南向政策的國內環境背景與目的 25
第二節 南向政策的國外環境背景與目的 39
第參章 影響南向政策成敗的因素與評估 293
第一節 南向政策經濟方面的成敗 293
第二節 南向政策政治方面的成敗 330
第肆章 東南亞的因應政策與交流 354
第一節 東南亞經濟社會人文方面的回應與交流 354
第二節 東南亞政治方面的回應與交流 371
第伍章 南向政策的優勢與劣勢、機會與威脅 392
第一節 優勢 392
第二節 劣勢與缺點 399
第三節 機會 403
第四節 威脅與挑戰 418
第陸章 結論 434
第一節 第一波南向政策(1994-1996年) 434
第二節 第二波南向政策(1997-1999年) 451
第三節 南向政策的SWOT分析 467
參考文獻 469
中文部分 469
英文部分 49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專書

方至民,2011。《策略管理概論 : 應用導向》,新北市:前程文化。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1990。《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外交年鑑》,臺北市:外交部。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1998。《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外交年鑑》,臺北市:外交部。
外交部外交報告書編輯委員會,1992。《對外關係與外交行政》,臺北市:外交部。
外交部與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外交年鑑》,臺北市:外交部發行 : 正中總經銷。
外交部與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2000。《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外交年鑑》,臺北市:外交部。
外交部與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2001。《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外交年鑑》,臺北市:外交部。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臺北市:五南。
任德山,2012。《圖說美國史》,新北市:人類智庫數位科技。
朱浤源等人,1995。《五十年來政治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呂秋文,2007。《如何撰寫學術論文 : 以「政治學方法論」為考察中心》,臺北市:臺灣商務。
呂秋文與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如何撰寫學術論文以「政治學方法論」為考察中心》(臺北市:臺灣商務,2007年)。
宋鎮照,1996。《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臺北市:五南。
希爾等人,2012。《策略管理》,臺北市:華泰。
李登輝, 1999。《臺灣的主張》,臺北市:遠流。
李登輝,1972。《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臺北市:臺灣銀行。
李登輝,1995。《經營大台灣》,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登輝,2005。《臺灣農業勞動的研究》,臺北市:國家圖書館複印。
李登輝先生言論集編輯委員會,1992。《李登輝先生言論集(第七冊)》,臺北市:正中。
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市:三民書局。
胡春田,2006年,《經濟學概論》,臺北市:雙葉書廊。
袁頌西,2003。《當代政治研究 : 方法與理論探微》,臺北市:時英。
馬凱碩、孫合記,2017年,《解讀東協:前進東協,你不可不知道的經濟、政治、歷史背景,以及現況與未來》,臺北:遠流出版。
高崇雲,2005。《海峽兩岸南向政策與東協》,臺北縣淡水鎮: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國立中正大學等人,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工作坊 : 質與量的對話》,嘉義縣民雄鄉: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
張亞中、孫國祥,1999。《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臺北市:生智。
許禎元,1998。《政治學研究與網路應用》,臺北市 : 臺南市:立威發行聯寶總經銷。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雄飛,1995。《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外交年鑑》,臺北市:正中。
陳澤義,2017。《研究方法 : 解決問題導向》,新北市:普林斯頓國際。
彭懷恩,2003。《政治學理論與方法論Q&A》,臺北市:風雲論壇。
彭懷恩與彭懷恩,1999。《政治學方法論Q&A》,臺北市:風雲論壇。
曾怡仁,2013。《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臺北市:三民。
黃鉦堤,2001。《政治學方法論與行政分析立場》,臺北市:翰蘆圖書。
葉至誠與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
熊秉元,2005。《經濟學2000 : 跨世紀新趨勢》,臺北市:雙葉書廊。
趙忠傑,2010。《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臺北:博明文化出版社出版。
蔡勇美等人,2007。《社會學研究方法》,臺北市:唐山。
蕭新煌,2003。《臺灣與東南亞 : 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戴國良,2004。《圖解策略管理》,臺北市:五南。
謝森中與李登輝,第1959。《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 : 投入產出及生產力之研究》,臺北市:農復會。
韓培爾,200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Q&A》,臺北市:風雲論壇。
顏志龍,2017。《傻瓜也會寫論文(量化+質化增訂版) : 社會科學學位元論文寫作指南》,臺北市:五南圖書。

專書譯著

Brzezinski, Zbigniew著,林添貴譯,1998。《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臺北市:立緖文化出版紅螞蟻行銷代理。
Carbtree,Benjamin F. & Miller ,William L.著,黃惠雯等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Carbtree,Benjamin F.著,黃惠雯譯,2001。《質性方法與研究》(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臺北市:韋伯文化。
Creswell,John W.著,李政賢譯,2017。《融合方法研究精簡讀本 : 量化與質性的融合研究法》(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Mixed Methods Research)。臺北市:五南。
Flick,Uwe著,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臺北市:五南。
Friedman,Thomas L.著,丘羽先譯,2008。《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 全球暖化、能源耗竭、人口爆炸危機下的新經濟革命》(Hot, Flat, And Crowded:Why The World Needs A Green Revolution-And How We Can Renew Our Global Future)。臺北市:天下遠見。
Friedman,Thomas著,楊振富、潘勛譯,2005。《世界是平的 : 把握這個趨勢在21世紀才有競爭力》(The World Is Flat :Updated And Expanded)。臺北市:雅言文化出版大和書報總經銷。
Miles ,Matthew B.& Huberman,A. Michael著,張芬芬譯,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 an expanded sourcebook, 2nd ed)。臺北市:雙葉書廊。

專書論文
梁銘華,2003。〈「台灣「南向政策」的政治與經濟關係」〉,蕭新煌主編,《臺灣與東南亞 : 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臺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頁43-62。

期刊論文
一、繁體字期刊論文

丁心嵐,2017/9。〈越南經濟發展概況與市場商機之研析〉,《經濟前瞻》,第173期,頁104-110。
丁偉,1992/9。〈「一國兩制」理論的探討〉,《中國行政評論》,第1卷第4期,頁19-32。
丁鳳珍,2012/3。〈清國人、日本人、中國人,Á是台灣人?─Àn 19世紀尾Kàu 20世紀尾Ê台語歌仔冊Tshiau-Tshuē起〉,《台語研究》,第4卷第1期,頁4-27。
于宗先,1998/1。〈從東亞金融風暴管測明年台灣經濟〉,《海峽評論》,第85期,頁29-31。
于宗先,2008/12。〈市場失靈,由誰來糾正?〉,《經濟前瞻》,第121期,頁93-96。
于宗先,2010/1。〈政府那隻看得見的手〉,《經濟前瞻》,第127期,頁98-100。
大風,1992/7。〈「一國兩制」與台灣〉,《海峽評論》,第19期,頁72-73。
中一,1994/3。〈美國導演,李登輝演出的度假外交〉,《海峽評論》,第39期,頁76-76。
方文碩、王冠閔、董澍琦,2006/4。〈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股票市場的蔓延效果〉,《管理評論》,第25卷第2期,頁61-82。
毛樹仁、吳坤霖,2004/3。〈台灣非政府組織於政府外交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國家政策季刊》,第3卷第1期,頁175-200。
毛鑄倫,2008/6。〈虛假矛盾的「台灣意識」〉,《海峽評論》,第210期,頁53-54。
王文娟,2002/5。〈國際經濟動向—東南亞區域經濟發展現況〉,《經濟前瞻》,第81期,頁17-19。
王佳煌,2004/1。〈雁行理論與日本的東亞經驗〉,《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頁1-31。
王振寰,1988/2。〈國家角色、依賴發展與階級關係-從四本有關台灣發展的研究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1期,頁117-143
王振寰,1995/2。〈對<帝國之眼>回應之二:由南向政策,頁我們可以看到什麽?帝國主義、資本國際化、或不知名的新現象-兼論對勞工的影響〉,《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8期,頁225-230。
王素彎,1991/4。〈從產業結構的變化看臺灣產業是否空洞化〉,《經濟前瞻》,第22期,頁57-62。
王高成,2004/4。〈戰爭的研究:一個現實主義的觀點〉,《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4期,頁5-23。
王高成,2006/4。〈美中的戰略互動與台海安全〉,《全球政治評論》,第14期,頁19-33。
王健全,1996/4。〈「南向」曁對外投資政策之檢視〉,《經濟前瞻》,第34期,頁25-29。
王健全,1998/3。〈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亞洲金融風暴的省思〉,《經濟前瞻》,第56期,頁94-99。
王啟明,2012/10。〈國際社會化與研究議題設定之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40期,頁67-88。
王華富、朱正聲,2007/12。〈東亞地區毒品犯罪趨勢發展與國際合作〉,《研考雙月刊》,第31卷第6期,頁60-71。
王曉麟,2008/6。〈台灣經濟發展困境與因應之道:環保產業發展策略之探討〉,《東亞論壇》,第460期,頁75-91。
王曉麟,2007/6。〈東亞區域整合對台灣經濟發展之困境與因應策略〉,《東亞論壇》,第456期,頁19-43。
王燦槐、林艾蓉,2009/10。〈台灣女性勞動力運用之比較:以東南亞配偶、大陸配偶、本國有偶婦女為例〉,《臺灣東南亞學刊》,第6卷第2期,頁97-133。
包淳亮,2009/7。〈從現實主義國家認同談本土化與統一〉,《東亞研究》,第40第2期,頁141-178。
古鴻廷、陳志昌,2005/6。〈金融風暴後的在印尼台商〉,《勤益學報》,第23卷第1期,頁147-166。
台灣智庫編輯群,2013/3。〈台灣南向政策的成敗得失〉,《台灣思想坦克》,3月號,頁20-24。
左正東,2011/7。〈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典範問題與經濟民族主義的再檢視〉,《國際關係學報》,第32期,頁51-90。
石之瑜,2000/7。〈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7期,頁37-53。
石之瑜,2001/7。〈民族、民族研究、民族主義:兼論作為意識形態的社會科學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4期,頁97-110。
宇佐美滋,1994/4。〈美國對華政策「前後矛盾」〉,《海峽評論》,第40期,頁3-5。
宇都宮溪,2014/7。〈東協在大國參與區域整合後之多邊主義策略〉,《全球政治評論》,第47期,頁121-144。
朱高正,1998/5。〈「台灣意識」的困境與出路上-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意識的契機〉,《海峽評論》,第89期,頁26-31。
朱蓓蕾,2005/7。〈全球毒品走私活動:非傳統性安全之分析〉,《東亞研究》,第36卷第2期,頁53-90。
江和華,2016/3,〈台灣經濟奇蹟之詮釋架構:雁行理論〉,《東亞論壇》,第491期,頁53-64。
江義平、郭崑謨,1998/7。〈台灣中小企業策略聯盟發展方向之探討~以配合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為例〉,《管理評論》,第17卷第2期,頁1-23。
江綺雯、章坤儀,2011/10。〈臺灣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參與及其作為-以國際志願服務為例〉,《正修學報》,第24期,頁145-162。
余東周,1994/5。〈兩岸關係的法律與政治-為和平統一找出一條道路〉,《海峽評論》,第41期,頁53-58。
吳介民,1996/7。〈經貿躍進,政治僵持?-後冷戰時代初期兩岸關係的基調與變奏〉,《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211-255。
吳金城,2009/9。〈特殊的兩岸經濟相互依賴關係與意涵〉,《東亞論壇》,第465期,頁95-105。
吳彥明,2009/6。〈臺灣國族認同的連續或斷裂?評《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2期,頁259-268。
吳玲君,1998/6。〈從東亞金融危機看亞太經合會建制的本質〉,《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6期,頁1-15。
吳玲君,2000/3。〈東協國家APEC政策的政經因素〉,《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頁39-55。
吳祖田,1998/8。〈「東南亞國家協會」組織之發展與回顧〉,《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頁35-48。
吳惠林,2002/3。〈索羅斯是「披著羊皮」的狼嗎?-看《索羅斯傳》有感〉,《經濟前瞻》,第80期,頁112-114。
吳親恩、林政楠,2010/12。〈省籍通婚與中國人、台灣人認同-家庭成員影響力的變化〉,《政治學報》,第50期,頁41-82。
吳瓊恩,2009/7。〈六四天安門事件與中國前途的發展方向理論思考與實踐檢驗〉,《海峽評論》,第223期,頁14-20。
吳鯤魯,2004/3。〈小國的國家自主性與金融開放:新加坡金融中心的形成與演變〉,《臺灣東南亞學刊》,第1卷第1期,頁45-78。
呂英華,2014/3。〈社會科學中關於「概念」的測量-以國家認同概念的測量為例〉,《競爭力評論》,第17期,頁19-44。
呂慶龍,2003/12。〈從實務經驗談我國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議題〉,《研考雙月刊》,第27卷第6期,頁62-72。
呂鴻基,1989/12。〈重返國際的回顧與展望〉,《Acta Paediatrica Sinica》,第30第6期,頁371-377。
宋峨卿,1992/12。〈李登輝「我有話要說」解剖「一個中國」-心儀「一中一台」,兩岸關係出現危機〉,《海峽評論》,第24期,頁55-59。
宋峨卿,1994/5。〈千島湖事件的政治風暴〉,《海峽評論》,第41期,頁23-23。
宋學文,2008/12。〈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性及模型建構〉,《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4期,頁167-199。
宋興洲,1997/3。〈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3期,頁27-59。
宋興洲,2005/6。〈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頁1-48。
宋興洲、林佩霓,2009/1。〈東南亞國協與區域安全〉,《全球政治評論》,第25期,頁1-52。
宋曜廷、潘佩妤,2010/12。〈混合研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55卷第4期,頁97-130。
宋鎮照,1996/5。〈台海兩岸與東南亞國家之關係與策略〉,《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5期,頁15-28。
宋鎮照,1997/8。〈亞太經合會政經發展與我國因應之道〉,《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8期,頁1-18。
宋鎮照,1997/10。〈東南亞金融風暴之政治經濟意涵〉,《海峽評論》,第82期,頁14-18。
李文志,2004/12。〈全球化對亞太安全理念的衝擊與重建:理論的初探〉,《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頁31-65。
李西成、沈道震,2000/4。〈經濟安全與道德風險-亞洲金融風暴的啟示〉,《遠景季刊》,第2年,頁105-141。
李玫憲,2008/4。〈東協推動信心建立措施的困境與作法:從國際關係三大理論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22期,頁127-166。
李冠成、楊婉瑩,2016/12。〈老台灣人vs新台灣人:台灣人認同世代差異之初探〉,《台灣政治學刊》,第20卷第2期,頁125-186。
李美枝,2003/12。〈台灣地區族群與國族認同的顯性與隱性意識〉,《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0期,頁39-71。
李哲夫,1997/9。〈九七香港回歸後「台灣意識」的重構〉,《海峽評論》,第81期,頁37-41。
李振清,2014/10。〈提升雙向國際交流品質化解高教與人才危機〉,《台灣教育》,第689期,頁8-18。
李登輝,2012/夏季號。〈後金融海嘯時期台灣經濟該何去何從?〉,《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8期,頁1-14。
李誠,1996/5。〈評述現階段臺灣的結構性失業問題〉,《經濟前瞻》,第45期,頁126-130。
李瓊莉,1999/2。〈經濟安全概念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頁39-54。
杜正宇,2017/6。〈二戰時期美國人眼中的臺灣認同:一個側面的觀察〉,《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第42期,頁43-64。
阮玉清,2014/10。〈越台貿易與就業狀況之關係〉,《就業與勞動關係季刊》,第4卷第2期,頁132-141。
初國華,2012/12。〈美國的中國觀點及其對台政策:從柯林頓、小布希到歐巴馬〉,《育達科大學報》,第33期,頁65-84。
初國華、張昌吉,2013/5。〈柯林敦與小布希時期的美國台海政策:戰略模糊、戰略清晰與台灣的新安全觀〉,《美和學報》,第32卷第1期,頁55-69。
周志龍,2001/12。〈跨界經濟、時空的接合與國土再結構策略:亞洲四小龍的再結構比較〉,《都市與計劃》,第28卷第4期,頁461-494。
周桂田,2013/3。〈全球化風險挑戰下發展型國家之治理創新-以台灣公民知識監督決策為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4期,頁65-148。
周素卿、陳東升,2001/12。〈後進者的全球化:東南亞台灣企業地域生產網絡的建構與對外投資經驗〉,《都市與計劃》,第28卷第4期,頁421-459。
周連勝,1997/6。〈「中」英香港問題談判對香港沖擊之研究〉,《朝陽學報》,第2期,頁83-112。
周煦,1996/10。〈全球情勢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0期,頁1-14。
官有垣,2002/12。〈國際援助與台灣的社會發展:民間非政府組織角色扮演之歷史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62期,頁131-173。
官有垣、邱瑜瑾,2003/3。〈台灣民間組織與政府在國際援助事務的角色探析:現況調查及其政策意涵〉,《中國行政評論》,第12卷第2期,頁55-90。
於有慧,1998/6。〈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頁7-18。
於易塵,2006/1。〈鄭和•馬漢•海權-下西洋六百年與海權發展比較〉,《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9期,頁23-36。
林士凱,2016/5。〈台灣地區對外援助與發展概況〉,《中華創新發展期刊》,第3卷第2期,頁53-60。
林正義,1996/12。〈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2期,頁1-18。
林吉郎,2003/10。〈非政府組織(NGOs)外交:台灣經驗的戰略思考〉,《全球政治評論》,第4期,頁1-24。
林佾靜,2011/6。〈共構國際關係理論「國家中心論」之三部曲-現代性、主權及安全〉,《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46期,頁137-162。
林忠正,1995/11。〈反方辯論 兩岸經貿不應躁進 「大中華經濟圈」與「大瞻西進」的盲點〉,《經濟前瞻》,第42期,頁16-25。
林柏霖,2016/12。〈配合新南向政策:以大臺中農特產品外銷為例〉,《農業推廣文彙》,頁215-219。
林若雩,2016/7。〈東協共同體內外安全治理之困境-新區域主義的觀點〉,《淡江國際與區域研究》,第5卷第1期,頁第1-43。
林培州,1999/9。〈金融風暴後的東南亞區域經濟〉,《經濟前瞻》,第65期,頁58-62。
林培州,2000/9。〈國際經濟動向-泰國總體經濟情勢分析〉,《經濟前瞻》,第71期,頁15-19。
林進生、初國華,2010/12。〈台灣經濟發展與政府角色:一九九○年代以前之論述〉,《育達科大學報》,第25期,頁163-179。
林瑞華、胡偉星、耿曙,2011/12。〈「階級差異」或「認同制約」?大陸臺灣人當地融入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54卷第4期,頁29-56。
林詩凱、廖坤榮,2017/12。〈歷史、認知與經濟的膠著:影響東南亞國家回應中國外交戰略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第23卷第4期,頁1-35。
林碧炤,1996/3。〈國際衝突的研究途徑與處理方法〉,《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3期,頁1-28。
林德昌,1999/6。〈兩岸經濟發展與對外經濟援助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6期,頁17-30。
林慶豐、林鍵皓、許以霖、吳政龍、楊南屏、商束福,2015/9。〈對國際災難事件的醫療援助-從公部門角度思考〉,《醫學與健康期刊》,第4卷第2期,頁1-16。
林鍾沂,1989/12。〈政策制定的理性概念之探討〉,《復興崗學報》,第43期,頁211-228。
林瓊珠,2012/5。〈穩定與變動: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之分析〉,《選舉研究〉,第19卷第1期,頁97-127。
林巍,2017/2。〈推動新南向政策的雙向合作 以新農業為例〉,《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40卷第2期,頁第44-49。
社論,1984/6。〈「一隻看不見的手」〉,《師友月刊》,第204期年,頁1-1
社論,1994/3。〈評李登輝的「破冰之旅」〉,《海峽評論》,第39期,頁2-3。
邱坤玄,2010/10。〈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多邊外交理論與實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第4期,頁1-41。
邱振淼,1992/6。〈兩岸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分析研究〉,《復興崗學報》,第47期,頁163-185。
邱毅,1998/1。〈「金融癌症」何時了?-論亞洲金融風暴〉,《海峽評論》,第85期,頁49-52。
邱毅,1998/7。〈亞洲金融風暴的始末〉,《海峽評論》,第91期,頁11-12
邱毅,1999/3。〈金融風暴重擊台灣-政企財團紛紛中箭〉,《海峽評論》,第99期,頁49-52。
邵軒磊,2016/1。〈政治模擬研究法初探:以戰略三角理論之檢証為例〉,《全球政治評論》,第53期,頁67-82。
金榮勇,1999/2,〈東亞金融風暴對東協組織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頁55-68。
金榮勇,1997/3,〈緬甸軍人政府的未來發展─加入東協後之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3期,頁81-90。
金榮勇,1998/1。〈東南亞金融風暴的起因、影響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1期,頁1-14。
金榮勇,2000/1。〈亞洲金融風暴與東亞經濟安全體之建立〉,《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期,頁1-14。
金榮勇,2001/11。〈布希政府的東南亞政策與挑戰〉,《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6期,頁53-68。
姜思章,1994/10。〈台灣「南向政策」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海峽評論》,第46期,頁11-14。
威雷伯,2015/12。〈在環太平洋全球資本主義的國度醒覺/行走–一種詩學,一種地緣政治,幾首詩〉,《英美文學評論》,第27期,頁37-55。
施正鋒,2004/3。〈臺灣人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頁185-192。
施正鋒,2013/9。〈以認同現實主義的觀點看美中日三角關係中的台灣外交大戰略-由孤兒、養子到私生子〉,《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9卷第3期,頁1-26。
柯玉枝,2000/5。〈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外交從「內向經濟」至「政經並行」〉,《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頁71-88。
洪伯邑、許純鎰,2017/3。〈從異域到茶鄉 泰國北部山林的茶葉生產與臺泰農業計畫的領域效應〉,《地理學報》,第84期,頁1-29。
洪振義,2009/3。〈東亞區域經濟發展與台灣產業結構的變化-兼論金融危機中的台灣經濟〉,《東亞論壇》,第463期,頁1-18。
洪健樺,2008/4。〈台灣人在中國的法律身分〉,《法令月刊》,第59卷第4期,頁17-32。
洪淑芬,1998/6。〈亞洲金融風暴的省思及對我國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6期,頁17-33。
洪富峰,1999/11。〈台灣製造業投資馬來西亞製造業的區位與決策之研究〉,《環境與世界》,第3期,頁113-135。
紀博棟,2012/3,〈兩岸經貿研究之方法論探討〉,《國立金門大學學報》,第2期,頁179-212。
胡哲生、黃泰元、何苔麗,2010/12。〈金融海嘯後建構東協加-區域市場內產業網路的策略芻議〉,《商略學報》,第2卷第4期,頁231-248。
范盛保,2007/9。〈澳洲與南太平洋-台灣能做及應做什麼?〉,《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3卷第3期,頁17-39。
茅漢,1999/10。〈不可以「兩國論」阻礙救災-《自由時報》配談人道主義嗎?〉,《海峽評論》,第106期,頁38-38。
郁宗雄,1970/11。〈以色列蔬菜事業概觀〉,《中國園藝》,第16卷第6期,頁2-4。
唐明輝,2014/12。〈美國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據〉,《桃園創新學報》,第34期,頁259-267。
夏誠華,2004/7。〈海外臺北學校的現況與展望〉,《玄奘人文學報》,第3期,73-128。
夏曉鵑,2000/9。〈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爲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頁45-92。
孫克難,1988/1。〈從市場失靈看獎勵投資政策〉,《經濟前瞻》,第9期,頁81-82。
孫克難,1991/10。〈從市場失靈分析政府支出的性質與發展趨勢〉,《經濟前瞻》,第24期,頁119-122。
孫若怡,2010/12。〈伊拉克戰爭與宗派衝突〉,《海峽評論》,第240期,頁13-16。
孫國祥,2011/10。〈論東亞區域主義之政治經濟動能〉,《全球政治評論》,第36期,頁63-92。
孫煒,2004/6。〈非營利管理的責任問題:政治經濟研究途徑〉,《政治科學論叢》,第20期,頁141-166。
海峽評論編輯部,1993/5。〈中央情報局與「六四事件」─看不見的美國對華政策〉,《海峽評論》,第29期,頁27-32。
秦宗春,2014/9。〈新移民之子與臺灣東協經貿關係的未來〉,〈發展與前瞻學〉,第5期,頁59-73。
高素蘭,2004/9,〈中共對臺政策的歷史演變1949-2000〉,《國史館學術集刊》,第4期,頁189-228。
高國皓,2014/8。〈做中國人?當「台灣人」在中國國企〉,《當代中國研究通訊》,第22期,頁17-22。
區钜龍,1997/7。〈印尼外交政策基本方針:持續與演變〉,《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7期,頁25-34。
張玉佩,2001/7。〈當認同遇到隱喻:談隱喻在認同塑造的運作〉,《新聞學研究》,2第64期,頁73-101。
張光球,2014/7。〈美國外交政策之演變-柯林頓時期〉,《致理學報》,第34期,頁121-173。
張其祿,2001/3。〈管制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10卷第2期,頁71-88。
張洋培,2003/3。〈西進是鎖國政策〉,《台灣綜合展望》,第8期,頁1-2。
張國城,2011/12。〈以色列的外交政策資產-對台灣外交處境的啟示〉,《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7卷第4期,頁149-167。
張國城,2014/9。〈從現實主義的「權力平衡」-觀點看越南外交政策〉,《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0卷第3期,頁113-129。
張凱娜,1993/7。〈以色列法院認爲競業禁止約款必須較保密條款嚴謹〉,《資訊法務透析》,第5卷第7期,頁9-10。
張勝、艾媚妲,2012/1。〈探討西婆羅洲南島語系〉,《語言暨語言學》,第13卷第2期,頁321-349。
張棋炘,2011/10。〈國際安全機構對族群衝突的幹預──制度化的研究途徑〉,《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4卷第2期,頁357-397。
張登及,2008/6。〈地緣因素與新現實主義-以冷戰後中美地緣競逐為例〉,《政治學報》,第45期,頁95-137。
張雅粱,2016/6。〈從新住民語文教育談活絡大學東南亞通識課程的可能性〉,《通識教育學刊》,第17期,頁35-63。
張道義,2011/9。〈社會國的國家哲學-史坦恩的人格國家〉,《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9期,頁47-109。
張翰璧、張晉芬,2013/6。〈全球化效果的侷限:臺灣民眾對接納跨國移民的態度〉,《臺灣社會學刊》,第52期,頁131-167。
張豐隆,1998/6。〈評介杭亭頓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歷史教育》,第3期,頁233-245。
張麟徵,1999/12。〈兩國論在國際上推銷得出去嗎?-駁李登輝在《外交事務》雙月刊的專文〉,《海峽評論》,第108期,頁33-36。
張麟徵,2001/2。〈布希政府對華政策的可能內涵〉,《海峽評論》,第122期,頁2-5。
曹雄源,2008/7。〈後冷戰時期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發展研析〉,《全球政治評論》,第23期,頁1-27。
梁玉國,2003/9。〈伊拉克戰爭與美國對外大戰略〉,《歷史月刊》,第188期,頁58-63。
梁肅戎,1998/9。〈升高兩岸對立、擴大統獨矛盾-抗議「白色恐怖」的「政治偵防」〉,《海峽評論》,第93期,頁55-58。
章加寶,2006/3。〈我國與泰國皇家基金會植物保護的交流〉,《苗栗區農業專訊》,第33期,頁23-24。
莫大華,1996/9。〈「安全研究」之趨勢〉,《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頁61-78。
莫大華,2002/9。〈戰略文化研究的辯論與趨勢-兼論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事件的戰略文化研究〉,《復興崗學報》,第75期,頁73-93。
莫大華,2005/10。〈美國全球軍力部署調整計畫與亞太地區安全的發展〉,《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4期,頁31-99。
許文堂,2008/4。〈近代越南宗教的政治參與:以高臺教、和好教為中心〉,《臺灣東南亞學刊》,第5卷第1期,頁3-29。
許文堂,2012/10。〈當代越南佛教的政治參與〉,《臺灣東南亞學刊》,第9卷第2期,頁57-107。
許文堂,2014/9。〈台灣與越南雙邊關係的回顧與分析〉,《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0卷第3期,頁75-111。
許志嘉,2009/1月,〈認同轉變:兩岸關係的結與解〉,《東亞研究》,第40卷第1期,頁39-74。
許志嘉,1997/4。〈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頁45-61。
許容芯,2015/4。〈從過去東協合作經驗看未來參與東協科技合作之方向〉,《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8卷第4期,頁76-81。
許嘉棟,1998/1。〈東南亞金融風暴的教訓與啟示〉,《經濟前瞻》,第55期,頁106-110。
郭文政,1999/3。〈亞洲金融風暴之回顧與展望〉,《經濟前瞻》,第62期,頁36-38。
郭承天、吳煥偉,1997/9。〈民主與經濟發展:結合質與量的研究方法〉,《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9期,頁75-98。
郭承啟,1999/1。〈「國籍認同」與「省籍認同」-「新台灣人」概念的質疑〉,《海峽評論》,第97期,頁71-72。
郭武平、吳昆財、孫國祥、連錦水、蔡昌言,2006/7。〈中國和平崛起:國際社會之威脅或夥伴?〉,《歐洲國際評論》,第2期,頁167-209。
郭相枝,1992/11。〈「以大事小」和「以小事大」-海峽兩岸的分裂現狀與政治整合問題〉,《海峽評論》,第23期,頁41-45。
郭敏華、紀鈞中,2000/1。〈亞洲金融風暴前後外資投資行為暨報酬差異之探討〉,《管理評論》,第19卷第1期,頁81-118。
郭雪真,2013/9。〈國際關係歷史社會學理論的發展與評析〉,《問題與研究》,第52卷第3期,頁63-96。
郭勝豐、譚智宏、林尉濤、何逸峯,2008/10。〈以色列管路灌溉與水循環利用技術〉,《國際農業科技新知》,第40期,頁7-10。
陳一新,2001/10,〈布希政府亞太戰略的構想與部署〉,《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頁1-27。
陳文生,2005/9。〈布希政府反恐安全戰略及其挑戰:伊拉克經驗的檢討〉,《政治科學論叢》,第25期,頁1-28。
陳光輝、蔡奇霖,2010/6。〈學校教育與政治社會化:教育程度與自我認定的關聯性〉,《台灣政治學刊》,第14卷第1期,頁55-103。
陳佩修,2004/7,〈邁向「安全共同體」的建構?論東南亞國協「安全治理」的機會與限制〉,《全球政治評論》,第7期,頁67-84。
陳佩修,2003/4。〈「南向政策」的重新評估:兩岸關係停滯下臺灣的對外新策略〉,《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頁67-82。
陳旺城,2015/9。〈論鄭和與東南亞伊斯蘭教〉,《中國邊政》,第203期,頁25-41。
陳明祺,2003/10。〈全球資本主義與台商:深度個案研究〉,《當代中國研究通訊》,第1期,頁26-28。
陳欣之,1996/11。〈東協諸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看法與回應〉,《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1期,頁15-33。
陳欣之,2004/7。〈東亞經濟整合對台灣政經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7期,頁19-46。
陳勁,2000/9。〈緬甸在東協的角色及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9期,頁13-34。
陳品、謝忠安,2013/12。〈從「臺北學校」到「國際學校」-「泰國中華國際學校」跨文化交際華語文教學〉,《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第2期,頁105-130。
陳彥華,2008/1。〈美中關係趨向合作因素探討-地緣政治理論觀點〉,《國際關係學報》,第25期,頁119-152。
陳彥煌,2005/3。〈貿易自由化、産業空洞化與失業:新經濟地理觀〉,《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2期,頁17-25。
陳荔彤,2014/9。〈從國際法看臺菲漁業談判未來進展〉,《臺灣國際法季刊》,第11卷第3期,頁133-163。
陳荔彤,2014/12。〈臺日漁業協議之現時評析與臺菲漁業談判之未來展望〉,《臺灣海洋法學報》,第11卷第1&2期,頁1-53。
陳偉明、陳麗期,2003/7。〈東南亞金融風暴對泰國盤穀銀行的影響〉,《東南亞研究》,第01期,頁9-15。
陳啓清,2006/12。〈從國家中心論的觀點論國家能力的研究〉,《國家與社會》,第1期,頁31-80。
陳啟清,2011/12。〈論全球化下國家角色的轉型:國家權力與治理〉,《國家與社會》,第11期,頁53-106。
陳清泉,2010/12。〈臺灣的地緣政治密碼析論〉,《東亞論壇》,第470期,頁119-134。
陳德,1996/6。〈六四民運期間美國之音對中國大陸廣播聽眾分析〉,《復興崗學報》,第57期,頁213-231。
陳鴻瑜,2007/8。〈新南向政策效果往上提升〉,《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8期,頁16-22。
陸怡蕙、張靜貞、楊謹綸,2005/12。〈台灣食品加工業對外投資與產業空洞化之分析〉,《農業經濟叢刊》,第11卷第1期,頁1-33。
彭百顯,2012/9。〈從政治經濟探究台灣發展困局〉,《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8卷第3期,頁1-22。
彭慧鸞,1997/2。〈亞太地區的科技競爭與合作:「科技資訊協定」的政經意涵〉,《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2期,頁33-47。
彭錦珍,2000/6。〈美國對『兩岸三邊』互動關係的策略運用及其『中國政策』-以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二○○○年我國總統大選爲例〉,《復興崗學報》,第69期,頁95-127。
彭璧文、潘柳青,2008/12。〈引進東南亞勞工對我國中高齡勞動市場影響之分析〉,《國際文化研究》,第4卷第2期,頁83-102。
湯一介,1994/8。〈已經過時的「西方中心論」-評杭廷頓的《文明的衝突?〉,《海峽評論》,第44期,頁33-36。
評論,1995/9。〈李登輝訪美後之兩岸關係-中共軍事演習VS.台獨〉,《海峽評論》,第57期,頁70-79。
黃仁德,1995/10。〈台灣地區基本工資對勞動市場的衝擊效果評估〉,《勞資關係論叢》,第3期,頁29-56。
黃兆仁、黃瑜汝,2009/10。〈檢視東南亞各國因應全球金融危機之作法〉,《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2卷第10期,頁88-95。
黃東煬,2008/12。〈我國南向政策成效的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12期,頁41-60。
黃奎博,周容卉, 2014/8。〈我國「南向政策」之回顧與影響〉,《展望與探索》,第12卷第8期,頁61-69。
黃葆貴,1998/9。〈泰國親王畢沙迪來訪〉,《臺中區農業專訊》,第24期,頁1-1。
楊西崑、夏功權、呂亞力、張京育、陳明、林碧炤,1990/4,〈從政治及外交觀點談國際經濟援助〉,《經濟前瞻》,第18期,頁11-16。
楊志誠,2001/3。〈「皇民化文化」、「皇民化意識」與「台灣主體意識」〉,《海峽評論》,第123期,頁30-32。
楊昊,2005/12。〈「安全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以東南亞國協安全治理模式的建構與演化為例〉,《台灣政治學刊》,第9卷第2期,頁153-231。
楊耀祥、施昭彰、王德男、許仁宏、傅季郁、林嘉興、戚光爛,1993/6。〈東南亞果樹生產概況〉,《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第30期,頁257-266。
葛傳宇,2003/3。〈國際對外援助新趨勢與台灣模式〉,《育達研究叢刊》,第4期,頁127-145。
葛傳宇,2004/5。〈國際合作發展法草案評析〉,《育達學院學報》,第7期,頁45-78。
董立文,1999/9。〈跨世紀兩岸關係的發展前景─國家統一的前提是民主〉,《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9期,頁51-66。
董立文,2013/9。〈論台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的爭辯〉,《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9第3期,頁115-135。
詹哲裕、韓台武,2005/9。〈東協組織運作機制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復興崗學報》,第84期,頁191-208。
詹靜芬,1993/6。〈國家機關自主性與政策制定過程關係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第2卷第3期,頁127-143。
廖顯謨,2001/6。〈大中華邦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妥協〉,《朝陽學報》,第6期,頁167-180。
熊玠,1997/11。〈由柯、江互訪看美國對華政策〉,《海峽評論》,第83期,頁4-7。
熊玠,2001/3。〈布希政府對亞太與對華政策之可能走向〉,《海峽評論》,第123期,頁3-5。
熊玠,2003/5。〈伊拉克戰爭之啟示與後果〉,《海峽評論》,第149期,頁17-20。
福蜀濤,1992/3。〈冷戰結束為美國經濟帶來的嚴重後遺症〉,《海峽評論》,第15期,頁30-31。
趙文志,2015/12。〈東亞金融穩定機制發展的機會與挑戰: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途徑〉,《國際政治與經濟論叢》,第3期,頁39-71。
趙文志、金秀琴,2016/11。〈我國對東南亞新興市場出口現況與拓展策略之研究〉,《經濟研究》,第16期,頁158。
趙建民,1998/1。〈台灣主體意識與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對抗: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期,頁54-71。
趙春山,1999/9。〈建構跨世紀的兩岸關係─正視一個分治中國的現實問題〉,《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9期,頁41-50。
趙哲一、陳楊正,2009/9。〈新時期國家安全的焦點-非傳統安全的發展趨勢〉,《危機管理學刊》,第6卷第2期,頁1-112。
趙國材,1992/6。〈李登輝總統務實外交新評估〉,〈海峽評論〉,第18期,頁44-47。
遠景基金會國際問題研究小組,2001/1。〈2000年國際情勢之回顧與展望〉,《遠景季刊》,第2卷第1期,頁163-197。
劉復國,2000/4。〈國家安全定位、海事安全與台灣南海政策方案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4期,頁1-15。
劉增城,2004/11。〈泰國皇家基金會植物保護技術員研習蔬、果病蟲害及生物防治技術〉,《苗栗區農情月刊》,第60期,頁5-5。
劉衛鋒,2005/7。〈淺談對國際遊資投機的監管〉,《對外經貿》,第05期,頁39-41。
劉曉鵬,2005/4。〈回顧一九六○年代中華民國農技外交〉,《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2期,頁131-145。
歐陽承新,2000/7。〈東南亞金融危機問題 從東亞金融危機評IMF的救援指導方針〉,《經濟前瞻》,第70期,頁64-70。
蔡仁賜,2009/7。〈反思滿意化模式及其理論基礎〉,《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03期,頁120-122。
蔡志偉,2007/9。〈台灣的南島民族外交〉,《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3卷第3期,頁161-186。
蔡明彥,2007/4。〈布希全球戰略中的「中國因素」:矛盾認知與雙軌戰略的形成〉,《全球政治評論》,第18期,頁1-21。
蔡明彥,2003/10。〈日美同盟之發展與抉擇:兼論台灣因應策略〉,《全球政治評論》,第4期,頁99-115。
蔡東傑,2003/4。〈兩岸外交競爭主軸之變遷與挑戰〉,《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頁45-65。
蔡東傑,2004/7。〈東亞雁行結構的調整與變遷〉,《全球政治評論》,第7期,頁1-18。
蔡東傑,2005/1。〈當前東亞霸權結構的變遷發展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9期,頁101-121。
蔡東傑、洪銘德,2009/6。〈新世紀以來美國對東南亞外交政策分析〉,《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卷第2期,頁79-10。
蔡政文,1995/5。〈務實外交的理念、實踐及評估〉,《政治科學論叢》,第6期,頁276-306。
蔡政修,2013/1。〈「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的國際空間:以民進黨政府參與聯合國的策略為例(2000-2008)〉,〈全球政治評論〉,第41期,頁45-76。
蔡相廷,2010/11。〈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類》,第41卷第2期,頁39-76。
蔡進財,2000/12。〈我國建立問題金融機構處理機制之探討〉,《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1卷第2期,頁1-12。
蔡逸儒,1994/4。〈「務實外交」的新動向「南向」、「西進」評議〉,《海峽評論》,第40期,頁26-28。
蔡裕明,2005/3。〈兩岸新世紀全球擴展戰略─「向左走」「向右走」的地理擴展》,《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頁63-77。
蔡增家,1998/9。〈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9期,頁71-82。
鄭安玲、宋鎮照,2012/8。〈勞動移民政策之政經分析:台星兩國之比較研究〉,《稻江學報》,第5卷第2期,頁81-105。
鄭陸霖,1999/9。〈一個半邊陲的浮現與隱藏:國際鞋類市場網絡重組下的生產外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5期,頁1-46。
鄭端耀, 1998/4。〈務實外交的發展與抉擇〉,《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4期,頁1-20。
鄭端耀,2003/4。〈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2期,頁1-37。
黎寶文,2016/1。〈衝突或不確定?論經濟相互依賴和臺灣選舉對兩岸互動之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7卷第1期,頁73-125。
蕭怡靖、遊清鑫,2012/11。〈檢測台灣民眾六分類統獨立場:一個測量改進的提出〉,《台灣政治學刊》,第16卷第2期,頁65-116。
蕭怡靖、鄭夙芬,2014/12。〈台灣民眾對左右意識型態的認知:以統獨議題取代左右意識型態檢測台灣的政黨極化〉,《台灣政治學刊》,第18卷第2期,頁79-138。
蕭芳華,1998/9。〈發展理論與臺灣發展經驗-評「發展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中國行政評論》,第7卷第4期,頁95-122。
蕭新煌、楊昊,2016/8。〈新南向政策的願景與挑戰〉,《戰略安全研析》,第136期,頁6-13。
賴金城,2005/7。〈南向與西向投資之選擇-以台商對越南投資為例〉,《玄奘人文學報》,第卷第5期,頁117-146。
賴金城,2006/10。〈臺灣製造業外向投資大陸或越南之政治經濟分析〉,《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10期,頁57-72。
戴東清,2013/12。〈亞洲區域整合之認同的趨勢與挑戰:以東亞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7卷第4期,頁1-20。
戴萬平、黃瀞慧、洪久雯,2007/3。〈由國家競爭力觀點分析越南吸引台商投資之因素〉,《商業現代化學刊》,第1期,頁66-77。
謝復生,1997/9。〈政治制度研究方法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9期,頁27-36。
謝森中,1990/4。〈國際經濟援助及經濟發展〉,《經濟前瞻》,第18期,頁17-24。
藍弘嶽,2012/6。〈面向海洋,成為西洋:「海國」想像與日本的亞洲論述〉,《文化研究》,第14期,頁273-315。
藍俊雄、邱誌偉、陳美琇,2007/3。〈東亞供應鏈之研究〉,《東亞論壇》,第455期,頁23-31。
藍逸之、李承嘉,2015/3。〈作為制度舒緩的三生農業臺灣農地新自由化、調節過程與農業體制再結構〉,《地理學報》,第76期,頁25-68。
羅致政,1996/9。〈台灣安全多邊化戰略〉,《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頁1-16。
羅際芳、林文清,2011/9。〈美國的中國政策1949~2004〉,《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120期,頁48-76。
譚中,2003/5。〈伊拉克戰爭對全世界的啟示〉,《海峽評論》,第149期,頁32-33。
譚偉恩,2006/7。〈權力平衡理論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國際關係學報》,第22期,頁129-165。
譚瑾瑜,2017/2。〈新南向政策之展望〉,《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40卷第2期,頁15-21。
饒宇婷,2004/10。〈初探90年代中共對東南亞的外交政策〉,《新北大史學》,第2期,頁175-182。
顧長永,2006/10。〈台灣移民東南亞現象與經濟關係〉,《臺灣東南亞學刊》,第3卷第2期,頁105-125。
顧瑩華,2013/3。〈東南亞經濟發展情勢與台灣之機會及挑戰〉,《經濟前瞻》第146期,頁75-82。
顧瑩華、楊書菲、高君逸,2015/4。〈台灣1990年後對外投資發展趨勢及影響〉,《社會科學論叢》,第9卷第1期,頁59-93。
顧興斌、羅小軍,2005/7。〈1998年印尼排華風潮原因探析〉,《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頁73-77。
龔宜君,2005/4。〈半邊陲之台灣企業在世界體系的鑲嵌〉,《臺灣東南亞學刊》,第2卷第1期,頁第61-81。

二、簡體字期刊論文

方華,2006/7。〈富有傳奇色彩的國際金融家索羅斯〉,《國際研究參考》(無標示中國大陸出版地),2006年第7期,頁30-34。
吳志菲,2013/7。〈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在香港回歸上的較量〉,《黨史縱橫》(無標示中國大陸出版地),2013年第6期,頁4-7。
汪慕恒,2000/7。〈1998-1999年臺灣的外資投資與對外投資—日本貿易振興會《2000年投資白皮書》〉,《臺灣研究集刊》(無標示中國大陸出版地),2000年第2期,頁63-66。
汪慕恒,2001/7。〈1999-2000年世界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經濟資料譯叢》(無標示中國大陸出版地),2001年第2期,頁1-9。
汪慕恒,2001/7。〈金融危機後的東南亞經濟〉,《南洋問題研究》(廈門),2001年第3期,頁13-17。
汪慕恒,2004/7。〈金融危機後的泰國經濟〉,《東南亞縱橫》(廈門),2004年第2期,頁35-40。
汪慕恒,2008/7。〈越南投資環境述評〉,《東南亞縱橫》(廈門),2008年第1期,頁41-44。
汪慕恒、周明偉,2002/7。〈金融危機後越南的經濟與外資投資〉,《東南亞南亞研究》(無標示中國大陸出版地),2002年第2期,頁12-16。
汪慕恒、劉曉民,2004/7。〈金融危機後的馬來西亞經濟〉,《東南亞縱橫》(無標示中國大陸出版地),2004年第8期,頁35-40。
郎靜、賈廣花,2011/7。〈剖析西蒙之有限理性決策模式〉,《中國電子商務》(山東、棗莊),2011年第2期,頁163-165。
秦勃,2006/7 。〈有限理性:理性的一種發展模式-試論H·A·西蒙的有限理性決策模式〉,《理論界》(湖南、長沙),2006年第1期,頁78-79。
高偉棟,2014/7。〈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的世紀交鋒〉,《檔案時空》(無標示中國大陸出版地),2014年第3期,頁7-8。
程娟娟,2014/10。〈漸進決策模式與有限理性決策模式之對比思考〉,《青春歲月》(新疆、 烏魯木齊),2014年第18期,頁543-543。
馮邦彥、賴文鳳,2003/7。〈臺灣當局「南向政策」透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廣東、廣州),2003年第6期,頁1-7。
楊晴川,2001/7。〈東南亞各國:力爭擺脫金融風暴後遺症〉,《東南亞縱橫》(無標示中國大陸出版地),2001年第9期,頁4-5。
劉昆山,2009/7。〈「金融巨鱷」索羅斯〉,《理財》(無標示中國大陸出版地),2009年第8期,頁41-42。
劉相平,2015/12。〈蔡英文「新南向政策」評析〉, 《臺灣研究》(南京),2015年第6期,頁23-32。
蔡仁賜,2009/7。〈理性決策模式到底是什麼〉,《管理觀察》(廣東、羅定),2009年第12期,頁248-249。
餘瑋,2014/9。〈鄧小平與「鐵娘子」在香港回歸前的較量〉,《財經界》(無標示中國大陸出版地),2014年第25期,頁74-81。
雙目,2009/3。〈相似與雷同:全球金融海嘯與東南亞金融風暴〉,《國際市場》(無標示中國大陸出版地),2009年第2期,頁18-21。

學位論文
段昱良,2014。《東亞區域架構下的臺菲經貿合作關係》。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傑榮,2010。《全球化下毒品非法交易與防治之研究: 以東南亞為例》。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官方文件
中華民國臺灣行政院,2010。〈第5期加強對東南亞及澳紐地區經貿工作綱領〉,《經濟部國際貿易局》,頁2-3。
網際網路
一、官方網站
中華民國財政部,2018/8/25(檢索)。〈我國租稅協定一覽表〉,《中華民國財政部網站》,<https://www.mof.gov.tw/Detail/Index?nodeid=191&pid=63930>。
中華民國總統府,1996/5/31。〈總統、副總統參加「歐洲日」餐會〉,《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
中華民國總統府,1999/7/9。〈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
中華民國總統府,1998/7/27。〈總統提出「國情報告」〉,《中華民國總統府》,
台灣光華雜誌,2017/10/23。〈台泰交流傳愛邊境〉,《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2018/8/25(檢索),〈東協會員〉,《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http://www.aseancenter.org.tw/Singapore.aspx>。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8/8/25(檢索)。〈1999年(臺灣與大陸的關係)〉,《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網站》,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8/6。〈中共雙邊保障協定之研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2016/9/26。〈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經濟部網站》,
何登煌,2011/9。〈淺淡在亞洲與全球金融危機下,亞洲區域組織的整合與消長〉,《外交部通訊(MOFA NEWS AND REPORT)》,第29卷第4期,<http://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out/2904/1-5_page.html>
研究設計會,2010/11/03。〈「東南亞國家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背景資料〉,《中華民國外交部》,
研究設計會,2018/8/25(檢索)。〈外交基本方針〉,《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資訊網》,
研究設計會,2003/3/26。〈我國推動南向政策面臨之問題與解決之道〉,《中華民國外交部》,
美國在台協會,2018/8/25(檢索)。〈中美關係重要文件〉,<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zh/key-documents.html>。
美國在台協會,1997/6/20。〈美國國務卿歐布萊特對參院財政委員會證詞「中國最惠國待遇」一九九七年六月十日於華盛頓(Secretary of State Madeleine K. Albright Statement before the Senate Finance Committee "China MFN" Washington, D.C., June 10, 1997)〉,《美國在台協會網站》,<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en/officialtext-bg9723.html>。
徐遵慈副研究員,2013/1/10。〈我國與東協經貿關係之現狀盤點與再出發〉,《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
國際合作及經濟事務司,2010/6/15。〈國際合作發展法〉,《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資訊網》,
國際合作及經濟事務司,2018/8/25(檢索)。〈援外工作發展歷程〉,《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資訊網》,
國際合作及經濟事務司,2018/8/25(檢索)。〈援外成果〉,《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資訊網》,
國際經貿服務網,2013/1/11。〈工業總會貿易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國際經貿服務網》,<https://wto.cnfi.org.tw/all-module13.php?id=889&t_type=s>。
賀桂芬 陳顥仁,2016/10/26。〈東協國家看臺灣新南向4大盲點〉,《天下雜誌》,第609期,
新國會政策研究中心,1996/10/4。〈江八點與李六條對照表〉,《新國會政策研究中心》,<http://newcongress.yam.org.tw/taiwan_sino/chiang-lee.html>。
楊雅民、陳永吉,2016/4/20。〈西進中國慘賠童裝天王儀大下興櫃:赴中害終止交易 台灣首例〉,《自由時報電子報》,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18/8/25(檢索)。〈我國與各國簽訂投資促進合作協定一覽表〉,《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網站》,<https://www.dois.moea.gov.tw/Home/relation1_3_2>。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18/8/25(檢索)。〈我國與各國簽訂投資保障(證)協定內容〉,《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網站》,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18/8/25(檢索)。〈投資促進合作協定內容簡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網站》,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18/8/25(檢索)。〈投資保障(證)協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網站》,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18/8/25(檢索)。〈與我國簽署投資保障協定或自由貿易協定投資章國家一覽表〉,《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網站》,<https://www.dois.moea.gov.tw/Home/relation1_1_3>。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18/8/25(檢索)。〈避免所得稅雙重課稅及防杜逃稅協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網站》,
總統府新聞,2016/8/16。〈總統召開「對外經貿戰略會談」 通過「新南向政策」政策綱領〉,《中華民國總統府》,

二、學術報導
宋鎮照,2018/8/25(檢索)。〈台灣南向東南亞發展的新挑戰與新政策思維〉,《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兼主任宋鎮照:一般網路學術文章:無刊名》,頁1-5,

三、新聞報導
CTnews新聞專輯,1998/7/1。〈柯林頓公開申明對台「三不」 李登輝:別在意〉,《中國時報》,<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meeting/70101.htm>。
BBC News,2002/1/13。〈台灣:美不再提三不政策〉,《BBC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1757000/17578472.stm>。
BBC Chinese,2002/10/16。〈中美關係30年大事記〉,《BBC News中文網》,
李大衛,2006/3/9。〈台海危機十週年江澤民其人揭內幕〉,《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6/3/9/n1249111.htm>。
杜大偉,2015/9/22。〈美中經濟聯繫可避免衝突〉,《Brookings(布魯金斯學會)》,
徐尚禮,2016/2/11。《鄧小平如何嚇倒柴契爾? 》,《中時電子報》,
4794真知識頻道,2016/7/25。〈「索羅斯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Youtube》,
由中華網發表于歷史,2017/9/25。〈說中國「讓人不舒服」的外國首相鄧小平「摔〉了她一跤〉,《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History/Eaj4ylz.Html〉。
鄭承鴻,2018/1/5。<衝出第三島鏈浪潮的台灣優先>,《蘋果日報》,〈https://tw.appledaily.com/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80105/1272742/〉。
馮克芸,2018/3/12。〈紐時:一張地圖看懂中國大陸正挑戰美國的亞洲霸權〉,《經濟日報》,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1/3025765>。
任中原,2018/4/8。〈經濟解析/美國對中國的需要,超過中國需要美國〉,《聯合新聞網》,
維琪百科,2018/8/25(檢索)。〈臺灣海峽危機〉,《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6%B5%B7%E5%B3%BD%E5%8D%B1%E6%A9%9F>。

英文部分
期刊論文
Bing, Ngeow Chow, 2017/3/29. “Taiwan''s Go South Policy: Déjà Vu All Over Again?”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39,No.1 , 96-126.
Buszynski, Leszek, 2001/4. “Taiwan''s Economic Diplomacy Towards ASEAN,” Politics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eries, pp.1-20.
Chen, Xiangming, 1996/5. “Taiwan Investments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Go West, But Also Go South,”Asian Survey,Vol.36,No.5, pp. 447-467.
Chou, Yu-Jen,1992/6/1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xport-Oriented Industrialization In Taiwan,” 中國行政評論, Vol.1,No.3, pp. 101-138.
H. E. Rodolfo C., Severino, 2001/8 .“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 Moving Ahead on Regional Integration,”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Vol.18, Issue 2,pp. 218-21.。
Jing, Bo-jiun, 2016/11/8.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Continued Engagement,”Maryland Series in Contemporary Asian Studies, No. 2,pp.1-116.
Kim, SHEE Poon, 2004 / 6 /1.“The May 1998 Anti-Chinese Riots In Indonesi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alaise?“ 語文與國際研究, No.1, pp.177-190.
Larus, Elizabeth Freund, 2006/6. “ Taiwan''s Quest For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Issues & Studies, Vol.42,No.2, pp.23-52.
Leifer,Michael, 2001/3.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The Limits To Pragmatic Diplomacy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5, pp.173-185.
Liao, Kun-Jung, 1996/9/1. “ The State-Capacity And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Development To Managerial: The Case Of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中國行政評論, Vol.5,No.4, pp.125-148.
Liaw, Booker、Sasuga, Katsuhiro、Huang, Yu-Huang, 2012/12.“Taiwan''s Economic Diplomacy in Vietnam from the 1990S to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Vol. 29, No. 4, pp. 355-376.
McBeath, Gerald A., 1999.“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Crisis in Asia: Taiwan''s Changing Strategy,”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 39, pp. 105-135.
Murray, Philomena, Moxon‐Browne, Edward, 2013/5.“The European Union as a Template for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Case of ASEAN and Its Committee of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s The European Union as a Template for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Case of ASEAN and Its Committee of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s,”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 51, Issue 3,pp.522-537.
Peng, Shin-Yi,1998/10/15.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A Review of Taiwan''s “Go South” Policy,” Wisconsin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 16, No. 3, pp. 639-659.
Rich, Timothy S, 2009/12. “Status For Sale: Taiwan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Diplomatic Recognition,”Issues & Studies,Vol.45,No.4, pp. 159-188.
Yang, Alan H.,2018/3/20. “Unpacking Taiwan''s Presence in Southeast Asia: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of the New Southbound Policy” Issues and Studies,Vol. 54, Issue 1,pp. 1-30.
網際網路
一、學位論文
Liaw, Booker Fann-Bey,2004.Taiwan''Seconomic Diplomacy And Southward Policy In The 1990s.Diss.,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University of Warwick (United Kingdom), England,〈Https://Search-Proquest-Com.Ezproxy.Lis.Nsysu.Edu.Tw:9443/Docview/1811931965?Accountid=12698〉.
二、期刊論文

Baum, Julian, 1994/2/17. “Economic Monitor: Taiwan - Trading Up,”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Vol.157,No.7, p.50,〈https://search-proquest-com.ezproxy.lis.nsysu.edu.tw:9443/docview/208209992?accountid=12698〉.

三、官方文件
BG9541E,1995/12/4.“Global Peace Has Its Roots in Economic Security,”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en/officialtext-bg9541.html〉.
Bush,George Walker,1990/3/20. “White House Fact Sheet 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pid=18271〉.
Clinton, William Jefferson, 1994/7/21.“Statement 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pid=50525〉.
Clinton, William Jefferson, 1996/2.“ 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 The White House, Washington, DC, 〈https://history.defense.gov/Historical-Source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
Official Text ,1996/8/9.“Text: Post-Cold War U.S. Foreign Policy,”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en/officialtext-bg9626.html〉.
Official Text, 1996/2/16. “ U.S. Defense Secretary William Perry Remarks at Symposium,”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en/officialtext-bg9607.html〉.
Official Text, 1996/2/6. “ Christopher Says U.S. to Stress Peace, Security, Prosperity,”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en/officialtext-bg9606.html〉.
Official Text, 1996/5/21. “ U.S. Polic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Remarks by U.S. Secretary of State Warren Christopher before the Business Council,”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en/officialtext-bg9614.html〉.
Official Text, 1996/5/24. “Policy:‘American Interests and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en/officialtext-bg9616.html〉.
Official Text, 1996/5/7. “ Laying the Foundations for a New American Century,”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en/officialtext-bg9613.html〉.
Official Text, 1996/7/11. “Southeast Asia Regional Security Issues: Opportunities for Peace, Tability, and Prosperity,”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en/officialtext-bg9622.html〉.
Official Text, 1997/5/8.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nd U.S. Policy Options, Jeffrey A. Bader,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Statement before th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Subcommittee on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en/officialtext-bg9721.html〉.
Official Text,1995/11/3.“Issues: Importance of Rule of La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