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4.1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2 00: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志光
研究生(外文):Zhi-Guang Chang
論文名稱:元代後期三大詩人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Three Poets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指導教授:龔顯宗龔顯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Xian-zong Gong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87
中文關鍵詞:西域詩人、館閣詩人、虞集、薩都剌、楊維楨
外文關鍵詞:Yu JiSa Du-LaXiYu poetsPavilions poetsYang Wei-Zh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元詩就其發展的軌跡而言,可以延祐年為界,概分為前後兩期。元詩發展到了後期,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是,詩壇上已出現了在元代特定文化結構下培養成的詩人了。此時,不同的文化結構層蘊育出風格迥異的詩人族群,非漢族詩人的成長與成熟是其最大特徵;其次,漢族詩人也由於宦途的顯晦、生活經歷的歧異,而區隔出不同的詩人群體。從詩歌流變的角度來看,元詩的後期才真正蛻變出自身繁複多姿的特色,不折不扣是真正的「元詩」。
  元代後期的詩壇以「館閣詩人」為主流,虞集乃無可置疑的代表詩人;另一方面,西域詩人的蠭起並作,更是元詩有別於其他朝代詩壇的重要特徵,薩都剌則是學界公認的第一作手;此外,楊維楨主盟元末詩壇,也是元詩一道重要的界標。有趣的是,薩都剌和楊維楨為同年友,而座主正是虞集,師生三人正好是元詩後期成就最高的詩人。本文即選定「虞、薩、楊」作為研究目標,以之為元代後期詩壇的代表作家。
  第一章緒論,一論元詩研究有待拓展的原由,二辯「虞、楊、范、揭」乃元祐年前後崛起的著名館閣詩人,而非元詩代表,三述本論文研究範圍暨研究方法。
  第二章,簡述元代的歷史背景,並探討元詩分期及流別。
  第三、四、五章,分章論述虞集、薩都剌、楊維楨三位詩人,乃本論文的重心。
  第六章,論述虞、薩、楊三家詩在元、明、清的接受歷程,並據此初步總結元代後期詩的共同幾個特點。最後一節,為本論文作一總結。
  In terms of the trajectory of its development, Yuanshi can extend the year to the boundary and divide it into two period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Yuan poetry is that there have been poets in the poetry that have been cultivated under the specific cultural structure of the Yuan Dynasty. At this time, different cultural structure layers have different poetry groups with different styles. The growth and maturity of non-Han poets is its greatest feature. Secondly, Han poets are also distinguish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experienc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life experiences. The group of poe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nge of poetry, the late poetry of the Yuan poetry has truly transformed its own complex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it is truly a "yuan poem."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the poetry circle was dominated by "the pavilion poet", and the collection was an unquestionable representative poet. On the other hand, the poetry of the Western Regions was a combination of poetry and poetry, which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poetry of other dynasties. Sa Du-La is the first hand recogniz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addition,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poetry of Yang Wei-Zhen is also an important landmark of Yuanshi. Interestingly, Sa Du-La and Yang Wei-Zhen are friends of the same year, and the lord is the collectio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just the highest poets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This article selects "Yu, Sa, Yang" as the research target, and is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 of the late poetry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One is the reason why the study of Yuan poetry needs to be expanded. The second argument is "Yu, Yang, Fan, Jie", which is the famous pavilion poet who rose up and since Yuanyou, not the representative of Yuan poetry. Cum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discusses the stage and flow of the Yuan poems.
The third,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the chapters on the three poets of Yu Ji, Sa Du-La, and Yang Wei-Zhen are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acceptance process of the three poems of Yu, Sa and Yang i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based on this, summarizes several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ems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The final section is a summary of this paper.
論文審定書……………………………………………………………………………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 iii
目 次…………………………………………………………………………………vi
表 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18
第一節 元詩研究的概況…………………………………………………………1
一、元詩受冷遇的潛因…………………………………………………………1
二、近人研究元詩的概況及成果………………………………………………4
第二節 論題義界--「虞、楊、范、揭」家考辨……………………………7
一、「元詩四大家」之稱的由來………………………………………………7
二、「虞、楊、范、揭」:元代館閣詩人的代表……………………………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暨研究方法……………………………………………………15
一、研究範圍……………………………………………………………………15
二、研究方法……………………………………………………………………16
第二章 元代時代背景及元詩流別……………………………………………19~56
第一節 元代時代背景及文人心態………………………………………………19
一、元代時代背景………………………………………………………………19
㈠元代的種族歧視政策與任官制度…………………………………………20
㈡元代的宗教活動與理學的傳布……………………………………………23
㈢元代的帝位之爭與民變紛起………………………………………………29
二、元代文人心態………………………………………………………………35
㈠漢族文人的亡國之痛與身世之感…………………………………………35
㈡復行科舉的激勵……………………………………………………………40
㈢元末動盪下的遁世與入世心理……………………………………………43
㈣結語…………………………………………………………………………44
第二節 元詩的分期與流別………………………………………………………45
一、元詩的分期…………………………………………………………………46
㈠前賢對元詩分期的探討……………………………………………………46
㈡元詩的分期…………………………………………………………………50
二、元詩的流別…………………………………………………………………53
第三章 館閣詩人的代表:虞集…………………………………………… 57~116
第一節 元代館閣詩人概述………………………………………………………57
第二節 虞集的生平………………………………………………………………63
第三節 虞集的詩論………………………………………………………………70
第四節 虞集詩的內容……………………………………………………………78
一、虞集詩的思想情感…………………………………………………………78
㈠在朝時期……………………………………………………………………79
㈡歸田時期……………………………………………………………………83
二、虞集詩的題材………………………………………………………………85
㈠題畫詩………………………………………………………………………86
㈡贈答詩………………………………………………………………………90
㈢閒適詩………………………………………………………………………93
㈣其他…………………………………………………………………………94
第五節 虞集詩的藝術特色………………………………………………………89
一、虞集詩的技巧特色…………………………………………………………90
㈠以立意謀篇為重……………………………………………………………92
㈡節奏取其諧暢………………………………………………………………95
㈢少用奇詞警句及生僻典故…………………………………………………99
二、虞集詩的風格…………………………………………………………… 101
㈠主要風格:委曲典麗…………………………………………………… 103
㈡次要風格:閒適清逸…………………………………………………… 106
第六節 結語…………………………………………………………………… 115
第四章 西域詩人代表:薩都剌……………………………………………117~176
第一節 元代西域詩人概述…………………………………………………… 117
第二節 薩都剌的族別及其生卒年…………………………………………… 122
一、族別……………………………………………………………………… 123
二、生卒年…………………………………………………………………… 126
第三節 薩都剌生平概況……………………………………………………… 132
一、登第之前………………………………………………………………… 132
二、登第之後………………………………………………………………… 136
第四節 薩都剌詩的內容……………………………………………………… 140
一、薩都剌詩的思想情感…………………………………………………… 140
㈠南國風土之思…………………………………………………………… 140
㈡憂國傷時之懷…………………………………………………………… 142
㈢老驥伏櫪之感…………………………………………………………… 145
二、薩都剌詩的題材………………………………………………………… 147
㈠山水紀遊詩……………………………………………………………… 149
㈡時事詩…………………………………………………………………… 152
㈢贈答詩…………………………………………………………………… 155
㈣宮詞……………………………………………………………………… 157
㈤其他……………………………………………………………………… 161
第五節 薩都剌詩的藝術特色………………………………………………… 165
一、薩都剌詩的技巧特色…………………………………………………… 165
㈠意象經營………………………………………………………………… 167
㈡對比運用………………………………………………………………… 169
二、薩都剌詩的風格………………………………………………………… 172
第六節 結語…………………………………………………………………… 176
第五章 元末詩壇盟主:楊維楨………………………………………… 177~230
第一節 元末詩壇概述………………………………………………………… 177
第二節 楊維楨的生平………………………………………………………… 180
第三節 楊維楨的詩論………………………………………………………… 186
第四節 楊維楨詩的內容……………………………………………………… 192
一、楊維楨思想情感的轉折………………………………………………… 192
㈠入吳之前………………………………………………………………… 192
㈡入吳之後………………………………………………………………… 197
二、楊維楨詩的題材………………………………………………………… 201
㈠詠史詩…………………………………………………………………… 202
㈡竹枝詞…………………………………………………………………… 209
㈢遊仙詩…………………………………………………………………… 211
㈣時事詩…………………………………………………………………… 213
㈤其他……………………………………………………………………… 216
第五節 楊維楨詩的藝術特色………………………………………………… 218
一、楊維楨詩的技巧特色…………………………………………………… 218
㈠造語奇崛………………………………………………………………… 218
㈡長短句的運用…………………………………………………………… 221
㈢議論成癖………………………………………………………………… 224
二、楊維楨詩的風格………………………………………………………… 226
㈠奇崛幻麗………………………………………………………………… 227
㈡情韻綿緲………………………………………………………………… 228
第六節 結語…………………………………………………………………… 230
第六章 「虞、薩、楊」三家詩的接受歷程及其所體現的元詩特點……231~268
第一節 「虞、薩、楊」三家詩的接受歷程………………………………… 231
一、虞詩的接受歷程………………………………………………………… 231
二、薩都剌詩的接受歷程…………………………………………………… 249
三、楊維楨詩的接受歷程…………………………………………………… 247
第二節 從「虞、薩、楊」三家詩看元詩的幾個特點……………………… 239
一、元詩鮮關涉時事………………………………………………………… 261
二、元詩後期以館閣詩風為主流…………………………………………… 263
三、元詩末期擺脫理學,縱情肆志………………………………………… 264
第三節 結語…………………………………………………………………… 265
參考文獻…………………………………………………………………………… 269
參考文獻
一、「虞、薩、楊」文本
楊維楨:《西湖竹枝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2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楊維楨:《東維子文集三十卷附錄一卷》,明初刊黑口本(中圖)。
楊維楨:《楊鐵崖文集五卷史義拾遺二卷西湖竹枝詞一卷香奩集一卷》,明末諸暨陳于京刊本(中圖)。
楊維楨:《鐵崖先生古樂府》十卷(含《鐵崖先生復古詩集》六卷),《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楊維楨:《鐵崖先生古樂府補六卷》,明末毛氏汲古閣刊本(中圖)。
楊維楨撰,樓卜瀍編註:《鐵崖三種:樂府註十卷詠史註八卷逸編註八卷》,清宣統二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
虞集:《道園學古錄五十卷》,四部叢刊影明刊本。
虞集:《道園遺稿六卷》,影鈔元至正十四年刻本(中圖)。
虞集:《雍虞先生道園類稿五十卷》,明初覆刊元至正五年撫州路儒學本(中圖──《元人文集珍本叢刊》據此景印)。
薩都剌:《雁門集八卷》,明鈔本,清黃丕烈手跋四則(中圖)(台北:學生書局《歷代畫家詩文集》第一輯據此景印)。
薩都剌:《新芳薩天錫雜詩妙選稿一卷》,日本舊刊黑口本(中圖)。
薩都剌:《薩天錫詩集二卷》,四部叢刊景明弘治李舉刊本。
薩都剌:《薩天鍚詩集不分卷》,明謝氏小屾齋鈔本,清黃丕烈手校並跋(中圖──台北:學生書局《歷代畫家詩文集》第一輯據此景印)。
薩都剌撰,[日]島田翰校,李佩倫校注:《永和本薩天錫逸詩》,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薩都剌撰,張迎勝箋注:《薩都剌詞十首箋注》,《回族文學叢刊》,1980年。
薩都剌撰,清薩龍光編注,殷孟倫、朱廣祁點校:《雁門集十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二、元、明、清史料、別集暨總集
丁福保:《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丁鶴年撰,丁生俊編注:《丁鶴年詩輯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好問:《元好問全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孔齊:《至正直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王士禛撰,惠棟訓纂:《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王冕:《竹齋詩集》,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王惲:《秋澗先生大全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一、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朱有燉撰,傅樂淑箋注:《元宮詞百章箋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
朱紱:《名家詩法彙編》,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朱彝尊:《明詩綜》,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何文煥:《歷代詩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吳萊:《淵穎吳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宋濂:《宋學士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宋濂等:《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李孝光:《五峰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7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28冊,江蘇:鳳凰出版社,1999年。
汪元量撰,孔凡禮輯校:《增訂湖山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姚燧:《牧菴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柳貫:《柳待制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藝文出版社,1969年3月。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范梈:《范德機詩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倪瓚:《倪雲林先生詩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翁方綱:《虞文靖公年譜》,《虞文靖公詩集》附。
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馬祖常:《石田先生文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屠寄:《蒙兀兒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
張景星:《元詩別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郭紹虞:《清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56年。
陳衍:《元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陶宗儀:《書史會要》,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陸文圭:《牆東類稿》,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四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傅若金:《傅與礪詩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傅習、孫存吾編:《皇元風雅》十二卷,《四部叢刊》初編本。
揭傒斯撰,李夢生校輯:《揭傒斯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曾永義:《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元代)》,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程端禮撰,姜漢椿校注:《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安徽:黃山書社,1992年。
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黃省曾:《名家詩法》,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
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楊瑀:《山居新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趙汸:《東山存稿》,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1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趙孟頫撰,任道斌校輯:《趙孟頫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趙翼:《廿二史劄記校證》,台北:仁愛書局,1984年。
趙翼:《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書局,2009年。
劉因:《靜修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歐陽玄:《圭齋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蔣易編:《皇元風雅》三十卷,明洪武十一年刻本。
鄭思肖:《鄭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戴良:《九靈山房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謝宗可:《詠物詩》,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羅斯寧:《遼金元詩三百首》,湖南:岳麓書社,1990年。
蘇天爵:《國朝名臣事略》,台北:世界書局,1969年。
蘇天爵編:《元文類》,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蘇天爵編:《元詩體要》,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蘇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顧嗣立編:《元詩選》(校點本).初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顧嗣立編:《元詩選》(校點本).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顧嗣立編:《元詩選》(校點本).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顧嗣立編:《元詩選》(校點本).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顧嗣立編:《元詩選》(校點本).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顧瑛:《玉山名勝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顧瑛:《草堂雅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三、近人論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元史分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
丁鋼、劉琪:《書院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么書儀:《元代文人心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蒙古族通史》,內蒙古: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本書編寫組編著,民族出版社,2001年。
王力:《中國詩律研究》(漢語詩律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王民信主編:《中國歷代詩文別集聯合書目(第八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3年。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王慎榮主編:《元史探源》,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王道成:《科舉史話》,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王韶華:《元代題畫詩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鳳賢、丁國順:《浙東學派研究》,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德毅等:《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1982年。
包根弟:《元詩研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古遠清:《詩歌分類學》,湖北: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1年。
左雲霖:《中國弒君錄》,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年。
白壽彝等:《回族人物志》,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明詩概說》,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江輝祖:《元史本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何俊哲等:《金朝史》,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2年。
吳文治:《中國文學史大事年表》,安徽:黃山書社,1987年。
吳國富、晏選軍:《元詩的宗唐與新變》,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吳梅:《遼金元文學史》,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
呂錫琛:《道家、方士與王朝政治》,湖南:湖南出版社,1991年。
李文初等:《中國山水詩史》,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李嘉瑜:《元代上京紀行詩的空間書寫》,台北:里仁書局,2014年。
周良霄、顧菊英:《元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周良霄:《忽必烈》,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
周雙利:《薩都剌》,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金諍:《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韓儒林文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未注出版年月。
姜一涵:《元代奎章閣及奎章人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查洪德:《元代詩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孫小力:《楊維楨年譜》,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
徐遠和:《理學與元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柴劍虹:《西域文史論稿》,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
祝注先:《中國少數民族詩歌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94年。
翁獨健:《中國民族關係史綱要》,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5年。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
袁冀:《元史論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張宏生:《感情的多元選擇──宋元之際作家的心靈活動》,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年。
張習孔等:《中國歷史大事編年》(第三、四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勵耘書屋叢刻本),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年。
陳垣:《陳垣學術論文集》第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陳高華:《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0年。
陳慶英:《元朝帝師八思巴》,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2年。
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菲利普‧巴格比(Philip Bagby):《文化:歷史的投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賀旭志:《中國歷代職官辭典》,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馮承鈞譯:《多桑蒙古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黃仁生:《楊維楨與元末明初文學思潮》,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年。
黃留珠:《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略》,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楊志玖:《元史三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楊訥、陳高華:《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楊鐮:《元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詹石窗:《南宋金元的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詹杭倫:《金代文學史》,台北:貫雅出版社,1993年。
廖菊楝:《薩都剌》,台北: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
臧雲浦等:《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表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趙相壁:《歷代蒙古族著作述略》,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劉文剛:《宋代的隱士與文學》,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
劉兆祐:《四庫著錄元人別集提要補正》,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叢書之七十八,1978年。
劉美華:《楊維楨詩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劉嘉偉:《元代多族士人圈的文學活動與元詩面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慶振軒:《兩宋黨爭與文學》,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1993年。
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
謝重光、白文固:《中國僧官制度史》,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謝蒼霖、萬芳珍:《三千年文禍》,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
韓儒林等:《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羅鷺:《虞集年譜》,江蘇:鳳凰出版社,2010年。
四、期刊、論文
王文田:〈元末吳中詩派的詩歌精神〉,《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
王文田:〈元末吳中詩派的歷史地位〉,《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
王忠閣:〈楊維楨入吳考〉,蘇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92年1月。
王素美:《元詩發展史》,陝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5年5月。
王輝斌:〈元代樂府与鐵崖本色〉,《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 版 )》,2009年第4期。
王輝斌:〈楊維楨與元末鐵崖樂府詩派〉,《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1年3月。
吳瓊雯:《虞集詩文研究──學術主張與文學積累的尋繹》,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李佩倫:〈論永和本《薩天錫逸詩》〉,《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4期。
李延年:〈試論傳播接受視野中的薩都剌詩歌創作〉,《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3月。
李則芬:〈明人歪曲了元代歷史〉,《東方雜誌》復刊第八卷第5、第6兩期,1974年。
李茜茜:《元末 明 初吳中文人群體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谷苞:〈元代維吾爾詩人薩都剌〉,新疆文學,1963年11月。
周良霄:〈趙復小考〉,《元史論叢》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周雙利:〈薩都剌年譜(續)〉,《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1987年第3期。
周雙利:〈薩都剌年譜〉,《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1987年第2期。
孟繁清:〈試論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爭〉,《元史論叢》第二輯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岳振國:〈元代回族詩人薩都剌的題畫詩研究〉,《民族文學研究》,2010年第2期。
林松、白崇人:〈薩都剌族籍考〉,《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79年第4期。
林松:〈元代傑出的回族詩人薩都剌〉,《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
武安國:〈元詩試論〉,南都學壇(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1卷第1期。
門巋:〈元代西域詩人及其創作〉,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6期。
門巋:〈元代蒙古族及色目詩人考辯〉,《文學遺產》,1988年5期。
門巋:〈論元代蒙族詩人的漢文詩〉,收入門巋《元曲管窺》,天津人民出版 社,1993年。
姚大力:〈金末元初理學在北方的傳播〉,《元史論叢》第二輯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查洪德:〈虞集的學術淵源与文學主張〉,《殷都學刊》,1999年。
唐朝暉:〈虞集出入奎章閣的詩史意義〉,《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第2期。
唐驥:〈試論丁鶴年詩〉,回族文學論叢(第一輯),寧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
孫小力:〈論鐵崖派以及元季東南文化思潮〉,《上海社會學報(社科 版)》,1993年第5期。
孫小力:〈論鐵崖派以及元季東南文化思潮〉,《上海社會學報(社科 版)》,1993年第5期。
徐國榮:《元代詠物詩研究》,上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桂棲鵬:〈薩都剌卒年考──兼論干文傳《雁門集序》為偽作〉,《文學遺 產》,1993年第5期。
郝俊:〈元代回族作家及其文學創作漫議〉,西北民族院學報(哲社版),1992年1月。
馬冀:〈淺論元代少數民族漢語作家〉,《北方民族文學與中華文化》。
高郁婷:《明初吳派文學理論與詩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張帆:〈元代經筵述論〉,《元史論叢》第五輯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張旭光:〈回族詩人薩都剌姓氏、年輩再考訂〉,《揚州師院學報》,1983年第3期。
張旭光:〈薩都剌生平仕履考辨〉,《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2期。
章微微:《西湖竹枝詞之研究》,浙江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郭英德:〈元明文學史觀散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5年3月。
郭旃:〈金元之際的全真道〉,《元史論叢》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陳高華:〈元代的地方官學〉,收入《元史論叢》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陳高華:〈元代的流民問題〉,收入《元史論叢》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陳得芝、王頲:〈忽必烈與蒙哥的一場鬥爭〉,《元史論叢》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陳學霖:〈忽必烈汗對漢人治術的認識與態度〉,《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1年。
陸峻嶙、何高濟:〈從窩闊台到蒙哥的蒙古宮廷鬥爭〉,收入《元史論叢》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彭茵:《元末江南文人風尚與文學》,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黃瑞雲:〈元詩略說〉,《湖北師範學學院報:哲社版》,1993年。
匯泉:〈試論元代詩人的隱逸傾向〉,《古典文學論叢》第二輯 齊魯書社,1981年。
楊紹猷:〈蒙古族的早期信仰和成吉思汗的宗教政策〉,《中國蒙古史學會論 文選集》,1981年。
楊訥:〈元代的白蓮教〉,收入《元史論叢》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試駿:〈論薩都剌及其創作〉,寧夏大學學報,1979年1月。
劉真倫:〈薩都剌姓名族別及家世考索〉,《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1年。
慮心銘:〈元代人民起義與民間歌謠〉,收入《元史論叢》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歐陽光:〈郁懣失落的群體──論元初遺民詩社兼與王德明先生商榷〉,《文學遺產》,1993年第4期。
鄧紹基:〈元詩「宗唐得古」風氣的形成及其特點〉,《河北師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
蕭麗華:《元詩之社會性與藝術性研究》,台大中研所博士論文,1992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