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5.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04 04: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珊吟
研究生(外文):YEH,SHAN-YIN
論文名稱:多層次問答教學對學童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Multi-level Question–Answer Method of Teaching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tudents
指導教授:馬行誼馬行誼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A,HSING-YI
口試委員:黃聲儀蔡喬育
口試委員(外文):HUANG,SHENG-YITSAI,CHIAU-YU
口試日期:2018-12-0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2
中文關鍵詞:多層次問答教學閱讀理解表現湖心投石閱讀教學模式
外文關鍵詞:Multi-level Question -Answer Method of TeachingReading Comprehension「hu-shin-tao-shi」Reading Teaching Mo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3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層次問答教學」對學童閱讀理解表現之影響。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國小六年級共24位學生為對象,進行多層次問答教學,共為期六週,每週一節40分鐘的教學。透過多層次問題討論及師生對話,了解經過「多層次問答教學」後,學生在閱讀理解表現是否有所改善。
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實施多層次問答教學後,學生多持正面態度及看法。
二、實施多層次問答教學後,在思考方面,學生能有由閉鎖到開放,由
籠統到聚焦等幾個面向的成長。學生原來習慣有單一標準答案的思
維,有所突破,研究發現多層次問題類型,能夠促進學生更多面向
的思考能力。
三、實施多層次問答教學後,在表達方面,學生能從害怕發言到願意嘗試發表,甚至認為上課可以自由發表是很開心的事。發表內容能由貧乏到豐富,從片段到越來越完整。
四、實施多層次問答教學後,師生、生生、生本的關係有正向的轉變。
五、從課程回饋問卷與訪談中,可以得知全數學生皆認為多層次問答教學有助於理解文章內容,能提升獨立思考能力,也有九成以上學生認為對理解文章的意義和主旨有所幫助,有八成八的學生喜歡以問答方式上課,使他們對國語課程更感興趣。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Multi-level Question -Answer Method of Teaching" on comprehension of children's reading.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24 sixth graders in an elementary of Taichung City were selected for Multi-level Question-Answer Method of Teaching for a total of six weeks and 40 minutes per week. After discuss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 Multi-level Question -Answer Method of Teaching " through multi-level discussion and teacher-student dialogue, to understand whether students’ performance has improve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Multi-level Question -Answer Method of Teaching.
2. After implementing multi-level question and answer teaching,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s improved. They can think in a more convergent and teeming way.
3.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level question and answer teaching, in terms of expression, students are confident of speaking in public. Students think it is very happy to be free to present in class. The content can be more comprehensive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4.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level question and answer tea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has a positive change.
5.From the curriculum feedback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it can be known that all students believe that multi-level questioning teaching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and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More than 90% of the students think that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article. 88% of the students are more interested in Mandarin classes because of "Multi-level Question -Answer Method of Teaching".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問答教學的相關理論
第二節 閱讀理解的相關理論
第三節 相關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行動研究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第四節 教學課程設計
第五節 研究工具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檢核
第七節 研究倫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多層次問答教學的實施歷程
第二節 多層次問答教學的實施結果
第三節 研究者的教學省思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試探性研究
附錄二 課堂觀察紀錄表
附錄三 研究者教學省思
附錄四 訪談大綱
附錄五 研究邀請函及同意書
附錄六 多層次問答教學問卷
附錄七 課文討論單

一、中文文獻
王瓊珠(2010)。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鴻仁(譯) (1989)。發問的智慧。(原作者:Dr.R.B.Sund & A.Carin)臺北市:
遠流。
王莉玲(1993)。幼稚園實習教師發問技巧的分析。幼兒教育學報 (花師)。
天下雜誌,第83期。
王淑俐(1997)。教師說話技巧—教師口語表達在教學與師生溝通上的運用。
台北: 師大書苑。
仇小屏(2005)。限制式寫作之理論與應用。萬卷樓。
親子天下專刊(2007)。
江芳盛(199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
佘曉清(1999)。生物教師的教學信念, 教學, 與師生互動-個案研究。科學教育
學刊, 7(1), 35-47。
李家同(2010)。大量閱讀的重要性。臺北市:博雅書屋。
李惠玉(2014)。提問教學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七年級國文科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臺北市:天下。
谷瑞勉(譯) (2001)。Lisbeth Dixon—Krauss 原編。教室中的維高斯基—
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Vygotsky in the classroom Mediated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臺北市:心理。
宋慧慈(2014)。啟動孩子思考的引擎。臺北市:遠流。
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原作者:
E. D.Gagne,C.W.Yekovich,&F.R. Yekovich)。臺北市:遠流。
林清山 (譯) (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著:R.E.Mayer)。臺北市:遠流。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 臺北市: 五南。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 五南。
林淑如(2014)。運用提問和摘要策略促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思綺(2014)。以 PISA 閱讀理解歷程進行提問教學設計研究—以康軒版國中
七年級國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靜慧(2004)。問答命題策略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依蘋(2013)。融入式多層次問答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國語課文理解、
閱讀理解、閱讀自我效能以及閱讀策略使用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秋美(2011)。提問策略教學對不同批判思考能力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閱讀
理解及閱讀提問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屏東縣。
兒島獻吉郎(1965)支那文學史。早稲田大學出版部。
周漢光(2000)。有效的中文科敎學法。香港中文大學,香港。
邱春玫(2013)。 QAR 問答關係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國語課文結構及閱讀理解之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邱上真(1991)。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 (1), 1-49。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臺北市:心理。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7 年 9 月)。台灣需要更多「閱讀策略」教學。
柯華葳(2007)。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最新發現-台灣需要更多「閱讀
教學」策略。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 2—培養 Super 小讀者。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11)。尋找閱讀的樂趣.問好問題 (頁 6-7)。 臺北市: 小魯。
紀閔中(2016)。提問教學法促進七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馬行誼(2018)。湖心投石閱讀教學模式的實務。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揚帆再訪之旅。臺北市:麗文文化。
孫明絜(2013)。QARS 閱讀理解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態度之
影響研究─以模擬之 PIRLS 測驗題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
學,花蓮縣。
紐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等(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 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玉成(1998)。教師發問技巧。 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玉成(2005)。發問技巧與學生創造力之增進。教育資料集刊第三十輯。
張俊紳(1992)。教師發問技巧在教學上的功能及應用。臺東師院學報。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 發展與革新。臺北市:五南。
張妤婷(2015)。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及其相關因素統合檢証與分析。
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教育部(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閱讀理解:文章與試題範例。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問思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康軒文教事業編印(2017)。國小國語教師手冊(第十一冊)。作者:陳欣希、
柯雅卿、周育如、陳明蕾、游婷雅(2011)。問好問題。臺北市:小魯。
陳欣希(2013)。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研習手冊。 臺北市: 教育部。
陳怡琪(2010)。多層次提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閱讀理解後
設認知與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
東縣。
陳美玲(2014)。對話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批判思考之影響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 師大書苑。
陳慧蓉(2011)。提問教學策略對不同閱讀態度之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提問能力
與閱讀理解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郭妙芳(譯)(2005)。Regie Routman (2003)原著。飛向閱讀的王國
(Reading Essentials:The Specifics You Need to Teach Reading
Well)(初版二刷)。臺北市:阿不拉。
許育健(2015)。高效閱讀: 閱讀理解問思教學。幼獅。
許文姿(2012)。由日本中小學 Lesson Study 參訪談教師 [提問] 與 [傾聽]
的教學策略。新北市教育。
許晴佩(2005)。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
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黃光雄(1999)。教學原理 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 教學原理。台北: 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2013)。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國秀(2014)。運用提問策略提升國中生中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 PISA
試題的閱讀歷程為架構。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黃雅鈴(2005)。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的高職美工科學生 [色彩
感覺] 學習成效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程子曦(2016)。學思達教學法對高職學生國文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 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曾景泉(1999)。影響生物實習教師使用發問類比之學科教學知識成分。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 公母管教態度, 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
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屏東縣。
董蓓非(2006)。語文教育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葉重新(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2003)。閱讀:新一代的知識革命。臺北市:天下雜
誌。
歐秀娟(2011)。國小高年級國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潘麗珠(2008)。閱讀的策略。台北市:城邦。
謝錫金等著(2005)。兒童閱讀能力進展:香港與國際比較。香港: 香港大學
出版社。
蔣瑀(2017)。運用問思教學法提升國中生閱讀理解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蘇琬喻(2017)。運用問思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歐建民(2009)。發問策略對國小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及批判思考效應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姿喻(2015)。提問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閱讀理解及閱讀提問表現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嘉義縣。
顏詩穎(2015)。運用提問策略提升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新北市。
羅婉珍(2015)。提問策略融入閱讀教學對幼兒閱讀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之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二、英文文獻
Friend, R. (2001). Teaching summarization as a content area reading strategy.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44(4), 320-328.
Googman,K (1970). 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In H.Singer &

R.B.Ruddell (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the process of reading (pp.497-508).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Gough,P.B (1972). One second of reading. In E.Kavanagh&I.G.Mattingly (Eds.), J. Devine & D.E.Eskey(Eds.),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mmis, S., & McTaggart, R. (Eds.). (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3rd ed.).
Geelong,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King, A. (1989). Effects of self-questioning training on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on.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4(4), 366-381.
Kintsch, E. (1990). Macroprocesses and microproces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mmarization skill. Cognition & Instruction. 7(3), 161-195.
Mayer, R. E. (1996).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making sense out of expository text: The SOI model for guiding three cognitive processes i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8(4), 357-371.

Paris, S. G., Wasik, B.A., & Turner, J.,C. (1991).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Readers.

In R. Barr, M. L. Kamil, P. B. Mosenthal & P. D. Pearson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Vol.2,pp.609-640). New York: Longman.
Pikulski, J., & Chard, D. J. (2005). Fluency: Bridge between decoding reading.

Internait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58(6), 51--519.

Rumelhart, D. E. (1977). Introduction to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New York: Wiley.
Samuels, S. J., & Kamil,M. L. (1988). Models of the reading process. In P. L. Carrell, J. Devine, & D. E. Eskey (Eds.),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pp. 22-36).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三、網頁資料
1.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https://www.naer.edu.tw/files/11-1000-1268.php?Lang=zh-tw;
檢索日期:2018.07.25。
2.臺灣 PIRLS 2006 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網站: http://www.sec.ntnu.edu.tw/PIRLS/PIRLS2006/PIRLS_005.html;
檢索日期: 2018.08.07。
3. 臺灣 PISA 國家研究中心,網站:http://pisa.nutn.edu.tw/;
檢索日期:2018.08.07。
4. 學思達教學數位平台,網址:http://flipping- chinese.wikispaces.com/%E5%AD%B8%E6%80%9D%E9%81%94%E6%95%99
%E5%AD%B8;
檢索日期:2018.08.1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