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7 10: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如漢
研究生(外文):CHANG, JU-HAN
論文名稱:運用差異化教學策略提升國小五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Study on Applying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Strategies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Math Underachieving Fifth-Grade Students
指導教授:顏佩如顏佩如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N, PEY-RU
口試委員:張淑芳王金國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SHU-FANGWANG, CHIN-KUO
口試日期:2019-01-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3
中文關鍵詞:差異化教學低成就學生數學低學習成就適性化學習
外文關鍵詞: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underachieving studentmath underachievingadaptive lear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8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差異化教學策略提升國小五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成就,根據學生個別學習狀況與需求,給予相對的教材內容與教學方法,搭配行動研究的方法探討數學能力提升之成效。研究以六位國小五年級數學科目低學習成就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差異化教學進行為期四個月16週共32堂64小時的研究課程。為了探究差異化教學策略對此六位數學低成就學生之數學學習成就與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者透過教師省思札記、學生訪談紀錄、研究諍友教師觀察紀錄及問卷調查等蒐集工具,將研究所獲得之資料與文件進行交叉比對,以三角檢核法進行驗證,驗證資料之正確性與有效性,分析結果發現:
一、六位國小五年級低數學學習成就的學生在不同差異化教學之下,數學科學習成就有顯著提升。同時適時傳遞學生鷹架輔助,幫助連結新舊概念。
二、六位國小五年級低數學學習成就的學生在不同差異化教學之下,加入小組合作學習策略,能正向提升學生的數學主動學習態度。因此,本研究結果對教師之建議為:
一、規劃差異化教學課程內容與活動,符應學生適性學習需求。
二、轉化教學理念,多參與差異化教學工作坊,提升差異化教學知能。
三、增進教學反思,導入新教學策略。
另一方面,對未來研究建議為:
一、考量學生學習風格,提升差異化教學效能。
二、融入合作學習策略,強化人際互動及提升學習氛圍。

關鍵詞:差異化教學、低成就學生、數學低學習成就、適性化學習


This study aimed at applying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s strategy to enhance fifth graders’math learning performance by delivering different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to individuals based on students’ learning status and needs. Th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and lasted for sixteen weeks,thirty-two classes,and sixty-four hours as a whole. The researcher, as a teacher, based on students,learning status and needs to design different curriculum and set goals which are trying to make everyone in the class be able to learn well. For better gain research validity, the researcher employed the triangulation method by collecting teacher teaching reflection record, students
interview recor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questionnaire; the findings were described as follow:
1.The six students with lower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math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learning performance between pre- and post-tests for eight learning units.In addition, students were given scaffolding assistance in atimely manner to help link old and new concepts.
2.The six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ath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ith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s, in which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trategy embedded in the learning context can positively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math.
In addition, the study, one hand, has made two suggestions for teacher in using different instruction,
1.To embed adaptive content and learning activity into course design based on the students’ needs and status.
2.To transfer teaching concept and method, and
participate more in the teacher workshop for enhancing the teaching knowledge on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3.Strengthen teachers’ reflection and embed new teaching strategy.
On the other h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work,
1.Take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into consideration to increasing learning performance.
2.Emb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with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for increasing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Keywords: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underachieving student, math underachieving,adaptive learning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差異化教學策略 7
第二節 低成就學生之探討 22
第三節 差異化教學策略於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8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場域 39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課程實施 42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3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 77
第七節 研究倫理 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9
第一節 差異化教學策略實施歷程 79
第二節 差異化教學策略之學習成效分析 136
第三節 教師運用差異化教學策略之自我省思與專業成長 14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3
參考文獻 157
一、中文部分 157
二、英文部分 164
附錄 169
附錄一 教室座位安排圖 169
附錄二 研究諍友訪談大綱 170
附錄三 研究諍友之教學觀察表 171
附錄四 教師之教學觀察及省思札記 172
附錄五 學生數學差異化學習態度問卷 174
附錄六 國小數學課程內容架構版本對照表 176
附錄七 ABC版學習架構擷取研究課程 192
附錄八 國小數學基本名詞解釋 193
附錄九 作業表現檢核表 198
附錄十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學習 199
附錄十一 論文研究家長同意書 201
附錄十二 家庭作業示例 (S4小朋友、4月6日回家作業) 202
附錄十三 測驗成果示例 203
附錄十四 學生訪談紀錄示例一 218
附錄十五 學生訪談紀錄示例二 220
附錄十六 平平105學年度學生能力檢測數學試題卷 222


表 次
表2-1 差異化教學概念之論述與強調重點 9
表 2-2 傳統教學與差異化教學之比較 17
表2-3 各差異化教學模式之重點論述 21
表 3-1 研究參與者背景 41
表 3-2 第一、二循環各16節課的教學重點歷程表 45
表 3-3 分數課程重點內容概要 62
表 3-4 預計學習張數量及閱讀冊數 64
表 3-5 教學程序表 68
表 3-6 差異化教學管理策略之對照 70
表 3-7 研究諍友背景資料 74
表 3-8 訪談日程表 74
表3-9 訪談一覽表 74
表3-10 教學觀察一覽表 75
表3-11 資料分析代碼說明 76
表3-12 教學省思札記一覽表 76
表4-1 學習單元之教學流程 80
表4-2 六位學生於第一循環教學活動之教學困難與因應策略 100
表4-3 六位學生於第二循環教學活動之教學困難與因應策略 129
表 4-4 六位低成就學生於兩次循環學習進度之前、後測紀錄(n=6) 137
表4-5 數學低成就學生第一循環前後測之相依樣本無母數檢定結果(n=6) 138
表4-6 數學低成就學生第二循環前後測之相依樣本無母數檢定結果(n=6) 138
表 4-7 數學學習態度相依樣本之無母數檢定分析結果摘要表(n=6) 139


圖 次
圖2-1 差異化教學關鍵要素 21
圖2-2 轉變強化學習模式 25
圖3-1 研究歷程圖 37
圖3-2 研究流程圖 38
圖3-3 橫跨三學年學習內容架構圖 44
圖3-4 提升數學能力具體目標圖 63
圖3-5 分數和小數常見基礎迷思 65
圖3-6 教學流程 67
圖3-7 三角校正關係與面向 78
圖4-1多位數直式除法 82
圖4-2多位數除法應用 83
圖4-3因數 93
圖4-4 公因數公倍數 94
圖4-5質數練習 95
圖4-6異分母加法(一) 105
圖4-7分數加減法(一) 106
圖4-8異分母加法(二) 106
圖4-9分數加減法(二) 107
圖4-10分數應用(一) 108
圖4-11分數應用(二) 109
圖4-12分數小數互換 113
圖4-13分數化小數 114
圖4-14最大公因數及最小公倍數118
圖4-15四則運算(一) 124
圖4-16四則運算(二) 125
圖4-17 數學學習成效前後測對照圖(n=6)137
圖4-18 數學學習態度前後測對照圖 140
圖4-19 學習內容核心圖 14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振豐(2000)。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4%BD%8E%E6%88%90%E5%B0%B1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宣惠、洪儷瑜、陳秀芬(2013年6月)。國中低成就學生課堂行為表現與學習成效之研究。發表於永齡希望小學執行成果暨補救教學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
丘愛鈴(2013)。成就每一個學生:差異化教學之理念與教學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31,18-33。
丘愛鈴(2013)。南韓中小學課程改革評析及其對臺灣十二年一貫課程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35,47-64。
丘愛鈴(2014)。十二年國教課程與教學革新。高雄市:麗文文化。
何俊青(2017)。偏鄉教育問題的迷思。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9),15-19。
余遵彝(2007)。高中合作學習降低數學焦慮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38。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print.php?edm_no=38&content_no=1011
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反應、反省。民意學術專刊,夏季號,47-66。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原作者:Laura E. Berk與Adam Winsler)。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5)原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台北:心理。
孟瑛如(1999)。學習障礙學生課堂學習之必要技巧。國教世紀,188,29-37。
孟瑛如(2014)。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五南。
李妍嬉(2015)。以形成性評量進行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
李咏吟、單文經(1995)。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李坤崇(2006)。教學目標、能力指標與評量。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家同(2008)。專門為中學生寫的數學課本。台北:聯經。
李家同(2014)。教改休兵,不要鬧了。台北:五南。
李雅婷(2014)。少子化下的積極性差別待遇:論差異化課程與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 81-86。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教學與後個別化教學。台北市:五南。
林妮靜(2015)。國小教師建構差異化教學於數學課堂之實踐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林思吟(2016)。淺談差異化教學。台灣教育評論月刊,5(3),118-12。
林素卿等譯(2009)。課程發展。台北:五南。
林園修(2016)。引導式提問對國中數學低成就學生解代數文字題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台北。
邱上真、詹士宜、王惠川、吳建志(1995)。解題歷程導向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數
學科低成就生表現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75-108。
邱雅琳(2008)。實施同儕交互指導策略對九年級學生數學解題表現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胡馨予(2014)。運用差異化教學在國小特殊需求學生數學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孫允梅(2015)。差異化教學應用於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徐偉民、徐于婷(2009)。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之內容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2(2),67-94。
徐椿樑(2001)。鷹架學習理論在專業技術教學的成效分析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翁惠婷、簡雅臻(2015)。國小五年級英語差異化教學學習成就之探討。國民教育,55(2),60-81。
高桂懷(2014)。一位國民中學英語教師運用差異化教學的歷程與反思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康木村、吳吉昌(2000年10月)。國中數學科個別化補救教學實徵性研究。林生傳(主持人),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補救教學方案研習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芳全(2010)。多層次模型在學習成就之研究。台北:心理。
張筱玉(2013)。國小五年級學童先備知識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益勤(2013)。PISA:台灣數學學習M型化。親子天下網站,網址: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331。
張碧珠等譯(2014)。能力混合班級的差異化教學(原作者: Carol Ann Tomlinson)。台北:五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臺灣東華。
張新仁(1995)。教學原理與策略。台北:五南。
張新仁(1995)。教學原理與策略。台北:五南。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第 17 期,85-106。
張嘉芙(2014)。運動遊戲活動設計、效益分析及教保服務人員對低運動能力幼兒有效教學策略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教育部(201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2983,c551-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7)。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補救教學資源平台。取自http://priori.moe.gov.tw/
梁仲容(2012年11月)。三角聚焦模式在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應用--以五年級小數補救教學為例。吳俊憲(主持人),補救教學之理論與實務,2012提升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國立臺南大學。
莊育琇(2011)。澳州差異教學對臺灣國中小教育之啟示—以墨爾本Parkmore 小學為例。彰化縣九年一貫電子報,336。取自http://210.243.18.27/teacher/uploads/fdms/H%E5%B8%B8%E7%94%A8%E6%96%87%E4%BB%B6%E4%B8%8B%E8%BC%89/%E5%B7%AE%E7%95%B0%E5%8C%96%E6%95%99%E5%AD%B8/%E6%BE%B3%E6%B4%B2%E5%B7%AE%E7%95%B0%E6%95%99%E5%AD%B8%E5%B0%8D%E5%8F%B0%E7%81%A3%E5%9C%8B%E4%B8%AD%E5%B0%8F%E6%95%99%E8%82%B2%E4%B9%8B%E5%95%9F%E7%A4%BA.pdf
郭生玉(1995)。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補救教學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市臺北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編號255),未出版。
郭為藩(2002)。師範大學制度的傳統與蜕變。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頁29-50)。台北:學富文化。
郭為藩(2002)。師範大學制度的傳統與蜕變。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頁29-50)。台北:學富文化。
陳伯璋、王如哲(2014)。教育公平。台北:高等教育。
陳東陞(1992)。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教育研習資訊,9(3),17-21。
陳珈誼(2016)。差異化教學與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提升英語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桃園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陳偉仁、黃楷茹、陳美芳(2013)。學校學習支援系統中差異化教學的實施。教育研究月刊,233,5-20。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陳國彥(2014)。社會科學教育之有效教學。台北:學富文化。
陳淑純(2017)。偏鄉孩子需要更純嫻教師。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1321/2783246
陳騰祥(1981)。國民中學評鑑工作的理念與實踐-台中市國民中學小組評鑑。師友月刊,165,15-18。.
陸正威(2000年10月)。課程本位評量對國小學童數學解決問題補救教學及數學焦慮影響之研究。邱上真(主持人),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補救教學方案研習,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曾柏瑜(2008)。低成就學童的有效補救教學原則。台東特教,27,25-29。
曾琬菁(2017年8月)。小五生如何自我提升數學能力。康軒學習雜誌。取自https://www.top945.com.tw/celebrity_Data.asp?ID=62。
黃光雄(1990)。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靖淑、黃珊紋、洪碧霞(2000年10月)。強化數學學養的補救教學設計。柳賢(主持人),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補救教學方案研習,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53-60
楊坤堂、謝水南(1992)。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補救教學。成長與學習(三)。南投縣:臺灣省教育廳。。
葉錫南(2013)。英文科差異化教學之理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66,25-32。
詹惠雪、林曉音(2014)。差異化教學運用在國小六年級數學領域之實踐歷程。教育研究月刊,245,130-148。
詹惠雪、林曉音、陳偉仁、黃凱茹、陳美芳、李真文、羅寶鳳、葉錫南、林素貞、簡玉敏、邱美玲、傅學海、王貞秀、丘愛鈴(2015)。差異化教學: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台北:高等。
賈馥茗、鍾紅柱、陳如山、林月琴、梁志宏、黃恆、吳翠珍、簡仁育、侯志欽(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甄曉蘭(2013)。學校推動差異化教學之實務策略。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補救教學資源平台。取自http://priori.moe.gov.tw/index.php?mod=tea_train/index/content/pr
甄曉蘭、侯秋玲(2014)。從支援學生學習談差異化教學。教師天地,190,31-38。
蒙品潔(2012)。高中職餐飲科教師餐飲專業性、教學態度(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趙月君(2004)。國中教師運用同儕交互指導降低學生數學焦慮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歐用生(1996)。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蔡辰北、陳靜紋(2013)。淺談差異化教學。台灣教育評論月刊,2(11),78-80。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賴佳君(2007)。國民中學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賴淑媛(2003)。維高斯基符號中介與心智社會建構理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錢思媚(2015)。運用翻轉教室合作學習策略進行國小三年級數學課程應用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
薛雅月(2008)。同儕交互指導融入小五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顏惠君(2013)。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美國維州一所公立高中實施差異化教學之經驗與啟示。教育研究月刊,233,121-138。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顏惠君(2016)。文化回應的差異化教學。台灣教育評論月刊,5(8),162-165。台灣教育評論學會。
羅廷瑛(2015)。多元文化探究教學模組實施國小學生數理成就及文化學習之行動研究。人文社會學報,11(4),307-335。

二、英文部分
Altrichter, H., & Posch, P. Somekh, B.(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A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London, UK: Routledge.
Blalock, J.(1987). A study of conceptualization and related ability, In learning disabled and nolomalpreschool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loom, B.S. (1981). All our children learning - A primer for parents, teachers, and other educators. McGraw-Hill.
Campbell, B. (2008). Handbook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using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Lesson plans and mor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arnoy, M., Chisholm, L., & Chilisa, B.(2012). The low achievement trap: Comparing schooling in bostswana and south Africa, HSRC Press.
Ediger, M.(1979). Listening and the pupi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36746)
Engelmann, S. E. & Carnine, D. (1982). Theory of i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Irvington Publishers.
Gagne, R. M.(196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1st ed.).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 Inc.Henderson, A.T., & Berla, N.(1994). A new generation of evidence, The family is critical to student achievement. Boston, MA.
Hodson, D., & Hodson, J. (1998). From constructivism to social constructivism: a Vygotskian perspectiv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s. School Science Review, 79(289): 33 - 41.
Johnson, D.W., & Johnson, R.T. (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US: Prentice-Hall, Inc.
Kameenui, E.J., & Simmons, D.C. (1990). Design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Columbus, Ohio: Merill Publishing.
Keller, F. (1968). Goodbye teacher.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 79-89.
Kemmis, S., & McTaggart, R. (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3rd ed.). Geelong, Australia.
Keller, F. S., & Sherman, J. G. (1964). The Keller plan handbook, W.A: Benjamin, INC.
Lerner, J. (2003).Learning disabilities-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Marzano, R.J. (2003). What works in schools: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ac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arzano, W., T., & McNulty, B. (2003). Balanced leadership: what 30 years of research tells us about the effect of leadership on student achievement. Denver, Colorado: McREL International.
Mills, G.E. (2014). 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5th ed.). Boston.Montague, M.(1997). 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in mathematic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 164-177.
Mullis, I. V. S., Martin, M.O., Foy, P., & Arora, A(2012). TIMSS 2011 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mathematics. Boston, MA: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Pigott, H.E., Fantuzzo, J. W., & Clement, P. W. (1986). The effects of reciprocal peer tutoring and group contingencies o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9, 93-98.Rivera, D.P.(1997). Mathematice education and students with earing disabilitie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ser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ties, 30(1) , 2-20.
Robb, L. (2000). Redefining staff development: a collaborative model for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Heinemann, Portsmouth, NH.
Rock, M. L., Gregg, M. , Ellis, E., & Gable, R. A. (2008). REACH: A framework for differentiat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2(2), 31-47
Rogoff, B., & Gardner, W.(1984). Adult guidanc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B. Rogoff & J. Lave. (Eds). Everyday cognition: Its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pp.95-116).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lavin, R. E. (1985). Cooperative learning:Applying contact theory in desegregated schools. Joural of Social Issues, 41(3),43-62.
Slavin, R. E. (1989).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Six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6, 161-177.
Slavin, R. E. (1994). A practical guide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Boston: Allyn & Bacon.
Smith, T. E.C., Polloway, E.A. , Patton, J.R. , &Dowdy, C.A.(2012).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 (6th ed).Boston:Pearson.
Snipes, J. , Doolittle, F. , & Herlihy, C. (2002). Foundations for success: Case studies of how urban school systems improve student achievement. Washington, DC: MDRC.
Taber, K. S. (2011). Constructivism as educational theory: Contingency in learning, and optimally guided instruction. In J. Hassaskhah (Ed.), Educational Theory (pp. 39–61). New York: Nova.
Tomlinson, C. A. (1999). Mapping a route toward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7, 12-17.
Tomlinson, C. A. (1999).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 McTighe, J. (2006). Integrating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Connecting content and kids.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lker, F. (1999). Direct instruction.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denver, CO.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se No. ED447424.
Wiggins, G., & McTighe, J. (1998).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