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https://goo.gl/pUzhx9。
特殊教育法(民國103年6月18日)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民國102年9月2日)
王欣宜(2006)。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教學活動課程設計。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個殊教育中心印。
王欣宜(2003)。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課程綱要發展與應用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王欣宜(2005)。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教學成效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2),49-71。
王欣宜、李宜珊、林祐暄、陳奕廷(2006)。高職特教班社交技巧教學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欣宜、陳文香、陳秋妤、黃薇如、廖釧如(2006)。國小輕度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課程,臺中市:臺中教育大學特教中心.
王淑琴(2007)。藝術治療對自閉症幼兒語言表達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王文科主編(2015)。特殊教育導論二版。臺北市:五南。
王詩瑋(2016)。運用super skills課程提升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何長珠(2012)。表達性藝術治療14講。臺北市:五南圖書。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法。臺北:心理。
吳佩諭(2012)。藝術治療團體活動運用於國小身心障礙兒童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吳念瑾(2015)。團體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高年級泛自閉症兒童的情緒調適和社交技巧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吳欣穎(2007)。團體藝術活動對提升國小中年級學生同儕關係及溝通表達能力之影響—以普通班之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吳秋燕(1999)。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問題行為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縣。吳璇玉(2001)。音樂活動對國小多重障礙兒童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呂潔昕(2012)。以音樂為媒介之人際互動教學方案對解決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同儕互動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依娟、陳儀娉、王慧禎、謝倍珊(2016)。繪本輔導方案提升選擇性緘默兒童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學報(43),1-27。
李瀚倫(2003)。藝術治療對行為與情緒困擾兒童之處遇--以繪畫為導向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李雅真(2003)。團體遊戲治療對被同儕拒絕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沈榮林(2003)。藝術教育治療團體對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兒童介入歷程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李美崙(2007)。藝術治療取向自我概念成長團體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婉琪(2013)。行為取向藝術治療對泛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美和(1992)。智能不足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旻良、張學善、葉淑文(2010)。大學生情緒智慧、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關係探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1-25。
林素秋(2003)。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之攻擊與人際關係問題輔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林婉婷(2011)。團體藝術治療與自閉症孩童。臺灣藝術治療學刊,3(1),45-59。
林坤燦(1996)。行為改變原理與策略之運用。載於黃政傑(主編),行為改變與學習策略(71-9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林琬聆(2012)。遊戲介入對國小自閉症兒童社交技巧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書瑀(2013)。運用舞蹈治療概念提升國中生情緒智力和反思能力之研究 —以八年級表演藝術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林梅萍(2016)。藝術治療於青少年個別諮商之行動研究。臺灣藝術治療學刊,4(2),31-46。
林惠芬(2006)。智能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149-150頁)。臺北:五南。
林芳頤(2018)。高中職智能障礙學生的創造性舞蹈課程研究-職前教師的行動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施佳欣(2011)。創造性舞蹈教學對國中身心障礙學生同儕互動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姚力元(2010)。探討藝術治療介入PTSD兒童之影響。臺灣藝術治療學刊,2(2),41-53。
侯宜君(2009)。尋訪秘密花園:亞斯伯格症兒童藝術治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侯禎塘(2000)。藝術治療的理念取向探究。載於屏東師範學院特教中心印行:特殊教育叢書(32),65-104。
侯禎塘(2002)。藝術治療法對國小啟智班兒童情緒與行為問題之輔導效果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7,329-366。
侯禎塘 (2006)。人文取向藝術治療。臺中師範學院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95(1),41-52。
侯禎塘(2009)。藝術治療理念與實務。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侯禎塘(2010)。創意藝術表達活動於國小美術班學生創造力與情意輔導之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1,57-79。
姜宗緯(2014)。表達性藝術治療應用於回顧團體歷程—以園藝治療為例。諮商與輔導,345,42-44。
柳品君(2017)。藝術活動對提升國小輕度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洪也婷(2014)。表達性藝術治療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行為問題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洪瑟勵(2000)。音樂治療活動對國中階段中重度智障學生社會技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洪偉翔(2009)。遊戲介入對增進學習障礙兒童社交技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洪潔倫(2010)。運用藝術治療於亞斯伯格症學生之人際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洪佳琪(2008)。國中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洪寶蓮、韓楷檉(2009)。表達藝術對醫學生情緒管理之影響。臺灣藝術治療學刊,1(2),1-11。
洪寶蓮、方世華、蔡淑華(2015)。表達性藝術治療方案對醫學生情緒管理之影響。通識教育學報,18。
胡其明(2005)。運用多媒材藝術教學活動提升情緒行為困擾兒童社交技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郁秀珊(2006)。藝術活動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及藝術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郁秀珊(2006)藝術活動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及藝術表現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高震峰、陳秋瑾(2002)。教育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頁255-286)。臺北:桂冠。
徐藝庭(2010)。藝術治療對國小高功能自閉症學生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倪傳芬(2002)。運用藝術治療於安寧療護之行動探究。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3),40-47。
莊秉蓉(2015)。舞蹈治療團體對大學學生自我覺察與情緒調節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許沛雯(2011)。以遊戲提昇特教班學生類化社交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張希如(2009)。國小普通班綜合性音樂活動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童社交技巧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媛媛(2003)。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提昇注意力的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張碧凰(2000)。運用遊戲治療於一位過動兒之經驗。護理雜誌,47(6),88-94。
張淑燕(1996)。重度智能障礙者的自傷行為與處理方式。特教園丁季刊,11(6),40-43。
粘珮瑩(2010)。創造性舞蹈應用於表演藝術課對班級團體動力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三民國中八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體育學院,臺北市。陳欣婷(2008)。舞蹈治療技法對於青少年精神病患團體所具意涵之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體育學院,臺北市。陳育芬(2009)。教育取向音樂治療活動提升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照樣造句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英叡(2009)。身心覺察課程對改善腦性麻痺兒童身體使用與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陳宣蓉(2003)。音樂治療活動應用於智能障礙兒童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陳麗如(2007)。身心障礙學生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陳和慶(2007)。藝術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麗鈴(2010)。戲劇活動生命教育模式對於國小學童生命教育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嘉義縣某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美妙(2011)。認知行為遊戲治療對改善ADHD兒童干擾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陳穎慧(2017)。行為取向治療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藝術表達及人際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陳榮華(1986)。行為改變技術。臺北:五南。
陳增穎、周吟樺(2014)。藝術媒材介入成長團體提昇大學生自我概念之初探性研究。臺灣藝術治療學刊,3(2),47-65。
陳康功(2015)。藝術治療取向視覺藝術課程對國中資源班學生情緒管理影響之行動研究。臺灣藝術治療學刊,4(1),79-98。
陸雅青(1993)。藝術治療。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郭惠貞、尹順君(2016)。運用表達性藝術治療於一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青少
年無望感之護理經驗。榮總護理,33(4),425-433。
郭敏慧(2011)。以表達性藝術活動暖身的心理劇工作坊成員之參與經驗的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郭修廷(2002)。一體兩面的藝術教育與藝術治療。教師之友,43(3),24-30。
傅娟芬(2005)。治療取向的繪畫活動對國小情緒障礙兒童的輔導成效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游家欽(2011)。音樂治療活動對腦性麻痺兒童肢體動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臺南市。鈕文英、王欣宜(1999):輕度智能障礙就業青年工作社會技能訓練效果之研究,師大學報,44(1、2),19-41。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出版。
鈕文英(2015)。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黃芳媛(2007)。藝術治療對國小自閉症兒童社交技巧之輔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黃琇瑩(2011)。表達性藝術活動對學前融合班特殊幼兒同儕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黃傳永、彭婉芳(2010)。藝術治療在憂鬱情緒兒童的應用-以客體關係取向爲例。台灣藝術治療學刊,2(2),23-39。
黃傳永、賴美言、陸雅青(2011)。表達性藝術治療對憂鬱情緒兒童之團體輔導效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2(1),21-52。
黃敬傑(2011)。認知行為遊戲治療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社交技巧改善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黃傳永、王俞鈞、陳雁白(2017)。藝術治療團體對國小兒童情緒能力影響效果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51(1),25-41。
楊欣怡(2015)。透過藝術表達活動提升國小身心障礙兒童社會技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楊淑貞(2009)。表達性藝術治療兒童自我成長團體實施歷程探討。臺灣藝術治療學刊,1(2),31-45。
楊淑貞(2010)。創傷復原與療癒歷程之探索:以表達性藝術治療爲例。台灣藝術治療學刊,2(1),73-85。
楊舒喬(2015)。遊戲治療小團體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社交技巧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葉莉瑄(2003)。藝術治療團體對學習障礙兒童的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廖美玲(2013)。自閉症兒童在藝術統合教育方案學習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廖梅茹(2015)。運用藝術治療提升國中高關懷學生幸福感與自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劉婉如(2011)。藝術治療團體諮商方案對大學生憂鬱傾向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劉黃佩姍(2017)。運用桌上遊戲增進退縮幼兒社交能力之方案。幼兒教育年刊,2,137-157。
蔡宜青(2000)。藝術治療對選擇性間默症兒童的介入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蔡桂芳(2001)。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能訓練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蔡桂芳、吳勝儒(2004)。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能量表編製之研究。載於九十三年度東台灣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30頁),國立臺東教育大學。
蔡艾如(2007)。療癒性舞蹈課程對參與者之身心及生活的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雨軒(2014)。統合式遊戲團體對提升智能障礙兒童社交技巧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鄧兆軒(2008)。奧福音樂治療活動對一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不專注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鄭怡苹(2008)。創造性舞蹈教學對於提升國中生肢體表現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體育學院,臺北市。鄭梅英(2009)。治療取向團體藝術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鄭惠霙(1997)。國小六年級注意力缺陷及過動症學童社會技能及教學訓練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盧台華(1993)。智能不足者之適應行為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107-144。
盧台華(1994)。教學篇。載於周天賜主編,啟智教育教師工作手冊(5-4~5-20頁)。國立臺北師院特殊教育中心。
蕭家盈(2011)。國中舞蹈班學生人際關係於創造性舞蹈中的改變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體育學院,臺北市。蕭正宇、蔡欣玲(2015)。運用藝術治療-心智繪圖於思覺失調個案研究。榮總護理,32(2),145-153。
賴念華(1994)成長團體中藝術媒材的介入-一個成員體驗的歷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念華(2009)。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失落悲傷團體之效果研究。臺灣藝術治療學刊,1(1),15-31。
賴念華(2015)。從表達性藝術治療於乳癌之文獻回顧探究在華人病友之應用。臺灣藝術治療學刊,4(1),23-51。
薛宇凡(2008)。敦煌養生舞對成年女性的情緒及壓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謝秋梅(2005)。藝術活動對學習障礙與低成就學生自尊影響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韓福榮、曹光文(譯)(2011)。特殊教育導論二版(原作者:S. A. Kirk, J. Gallagher, N. J. Anastasiow, M. R. Coleman)。臺北:雙葉。
簡子欣(2005)。音樂治療活動對聽覺障礙兒童國語聲調清晰度成效之研究-以發聲練習及聲調覺試為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羅囿貞(2013)。使用舞蹈治療介入精神分裂症患者探討身心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北市。蘇芸仙、劉嘉蕙(2008)。運用表達性藝術治療技術之自尊成長團體方案設計與效果探討。中華團體心理治療,14(1),5-24。
貳、英文部分
Boyer, E.L. (1985). Art as language: It is place in the school. The Artsin Psychotherapy, 12, 65-73.
Carothers, D.E., & Taylor, R. L(2004). Social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39(2),177-187.
Collet-Klingenberg, L., & Chadsey-Rusch, J.(1991). Using a cognitive-process approach toteach social skill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23(3), 259-270.
Dudley, J. R., Ahlgrim-Delzell, L. & Calhoun, M. L. (1999). Diverse diagnostic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amongst people with a dual diagnosi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43(2), 70-79.
Earls, Melissa K. (2009). The play factor Effect of social skills group play therapy on adolescent African American males.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Evans, K., & Dubowski, J. (2001). Art therapy with children on the autistic spectrum:beyond words. Philadelphia, PA: Jessica Kingsley Pub.
Edwards, M. (1976). Art therapy and art education: Towards a reconcili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17(2), 63-66.
Gresham, F. M., & MacMillan, D. L. (1997).Social competence and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67(4),377-415
Hallahan, D. P., & Kauffman, J. M. (1991). Exceptional childre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Inc.
Horvath, M., Hoernicke, P. A., & Kallam, M.(1993). Mental retardation in perspectiv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5729)
Irwin, E.C. (1984). The role of the arts in mental health. Design forArts in Education, 86(1), 43-47
Lerner,J.W.(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9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Michenbaum, D. H.(1977). 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 :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
New York: Plenum.
McAlpine, C. (1991). Recogni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by person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96(1), 29-36.
Malchiodi, C. A. (Ed.) (2005). Expressive therapies. New York: Guilford.
Polloway, E. A., Patton, J. R. & Nelson, M. A. (2011).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In J. M. Kauffman & D. P. Hallahan (Eds.). Handbook of special education. (pp.175-186). New York: Routledge.
Rosenshine, B. (1976), Recent Research on Teaching Behavio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7(1), 61-64.
Sargent, L. R.(1998).Social skills for school and community--Systematic instruction forchildren and youth with cognitive delays . Reston, VA: The Division on Mental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of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Stewart, G. (1984). The draw a story game: An aid in understanding and working with Children .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11, 187-196.
Trower, P., Bryant, B., Argyle, M., & Marzillier, J.(1978).Social skills and mental health. London:Methuen.
Waller, D. & Gilroy,A.(1994). Art therapy: A handbook.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Whitman, T. L. (1990). Self-regulation and mantal retardation.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94(4), 347-362
White, W. J.(1983).The validity of occupational skills in career education:Fact or fantasy?Career Development for Exceptional Individuals, 6 ,51-60.
Withrow, R. L. (2004). The use of color in art therapy.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43, 33-40.
Zetlin, A. G., & Murtaugh, M. (1988). Friendship patterns of mildly handicapped and nonhandicapped high school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Retardation,92(5), 44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