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主編)(2013)。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五南。
王秀絨(2016)。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洪葉文化。
江孟蓉(譯)(2013)。療癒,從創作開始-藝術治療的內在旅程(原作者:Pat B. Allen)。台北市: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95)
江學瀅(譯)(2004)。兒童藝術治療第二版(原作者:Edith Kramer)。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3)
李星燕(2005)。夢想起飛:一個特殊孩子的成長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李婕甄{2013)。以半結構式訪談及紮根理論探討亞斯伯格症患童之特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呂廷和(譯)(2007)。透過藝術的教育(原作者Herbert Read)。台北市:藝術家。(原著出版年:1974)
呂素美(譯)(2007)。叫不動!?:不催不趕、養出主動小孩(原作者:Carolyn Crowder)。台北市:信誼基金會。(原著出版年:2002)
吳武烈(譯)(2003)。兒童繪畫治療-繪畫:兒童的心靈之窗(原作者:Cathy A. Malchiodi)。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8)
吳富元(譯)(1987)。皮亞傑 兒童心理學(原作者Jean Piaget)。台北市:唐山。(原著出版年:1966)
林嘉倫(譯)(2005)。兒童人際發展活動手冊:以遊戲帶動亞斯伯格症、自閉症、PDD及NLD 孩童的社交與情緒成長(原作者:Steven E. Gutstein、Rachelle K. Sheely)。台北市:久周。(原著出版年:2002)
侯禎塘(2005)。兒童藝術治療的視覺心象作品與處理。台中市:國立臺中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侯禎塘(2006)。藝術教育理念與實務。台中市:國立臺中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柯明憲(譯)(2016)。不存在的人:從自閉、幻肢到出體經驗,一場「自我」的科學壯遊(原作者:Anil Ananthaswamy)。台北市:究竟。(原著出版年:2015)
洪慧真{2017)。星光映我心~亞斯伯格症孩童母親 母職壓力與求援歷程之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洪潔倫(2010)。運用藝術治療於亞斯伯格症學生之人際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范瓊方(2004)。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 二版。台北市:五南。
范瓊方(1996)。幼兒繪畫心理分析與輔導:家庭動力繪畫的探討。台北市:心理。
徐藝庭(2010)。藝術治療對國小高功能自閉症學生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室(2000)。課程設計:教育專業手冊(原作者:David Pratt)。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4)
桂雅文(主譯)(2000)。藝術教育的本質(原作者:Edmund Burke Feldman)。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原著出版年:1996)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重修二版台北市:東華。
張譯心(2007)。畫畫的房間:以藝術教育治療作為泛自閉症兒童創作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台北市。
梁怡恩{2015)。三位亞斯伯格症青少年父母教養狀況與調適之道的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莊耀嘉(200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市:桂冠。
許家綾(譯)(2006)。青少年藝術治療(原作者Bruce L. Moon)。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8)
陳木子(1997)。藝術的創造鑑賞批評。台北市:環宇。
陳嫺霓{2013)。走進光譜的一端~看亞斯伯格兒童家庭的夫妻共親職與壓力調適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陳輝東(1998)。幼兒畫指導手冊。台北市:藝術家。
陸雅青(2000)。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台北市:五南。
陸雅青(主譯)(2008)。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原主編者:Cathy A. Malchiodi)。台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
陸雅青(2016)。藝術治療 四版。新北市:心理。
陸雅青(主譯)(2017)。藝術治療手冊(原作者:Caroline Case, Tessa Dalley)。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14)
黃天、楊芊、邱姸祥(2013)。兒童發展與輔導 五版。台北市:考用。
黃芳媛(2007)。藝術治療對國小自閉症兒童社交技巧之輔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黃美娟(譯)(2007)。200個亞斯伯格症教養秘訣(原作者Brenda Boyd)。台北市:久周。(原著出版年:2003)
楊宗仁(主譯)(2005)。亞斯伯格症教育人員及家長指南(原作者:Brenda Smith Myles, Richard L. Simposn)。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3)
劉佳蕙(譯)、鄭淨勻(譯)(2008)。亞斯伯格症在融合教育的成功策略(原作者:Brenda Smith Myles)。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5)
劉瓊瑛(譯)(2007)。自閉兒教養寶典(原作者Stanley I. Greenspan, Serema Wieder)。台北市:久周。(原著出版年:2006)
潘元石(1996)。怎樣指導兒童畫。台北市:藝術家。
蔡文哲(2013)。星星小孩,擁抱陽光。台北市:心靈工坊。
穆佩芬、尹亭雲、張家慧[2014)。兒童繪畫發展與臨床應用。榮總護理,31卷4期,414-425。
應小端(譯)(1999)。星星的孩子:一個畜牧科學博士的自閉症告白(原作者:Temple Grandin, Margaret Scariano)。台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1986)
羅慕謙(譯)(2006)。了解自閉兒的第一本書(原作者S. Jhoanna Robledo, Dawn Ham-Kucharski)。台北市:高富國際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
二、西文部份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ition text revis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i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Loewenfeld,Viktor (1939) The Nature of Creative Activity.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and Co.
三、網路資源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2017)。Becoming an art therapist。引自: https://arttherapy.org/becoming-art-therapist/。(檢索日期: 2018年12月30日)。
IDEA(2004)。Autism引自: https://sites.ed.gov/idea/regs/b/a/300.8/c/1(檢索日期: 2018年12月30日)。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2014)。藝術治療的定義。引自: https://www.arttherapy.org.tw/arttherapy/post/post/data/arttherapy/tw/what_is_art_therapy/。(檢索日期: 2018年12月30日)。
吳佑佑(2016)。自閉症類群障礙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引自: http://www.tscap.org.tw/TW/NewsColumn/ugC_News_Detail.asp?hidNewsCatID=7&hidNewsID=129。(檢索日期: 2018年12月30日)。
林鳳貞(2012)。藝術治療在發展遲緩兒童療育上之運用。引自: http://www.caeip.org.tw/modules/AMS/article.php?storyid=348。(檢索日期: 2018年12月30日)。
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5)。藝術教育法。引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652。(檢索日期: 2018年12月30日)。
郭禎祥(2000)。教育大辭書 兒童繪畫發展階段。引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139/(檢索日期: 2018年12月30日)。
董媛卿(2010)。董媛卿老師的訓練課程。引自: https://blog.xuite.net/tb138/asd/105552282-董媛卿老師的訓練課程)。(檢索日期: 2018年12月30日)。
簡淑芳(2007)。台灣與美國學前特殊教育之早期療育政策實踐與省思。引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4/64-30.htm。(檢索日期: 2018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