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2: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文達
研究生(外文):He, Wen-Da
論文名稱:李少春新編歷史劇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Li Shao Chun and New History Theater
指導教授:王安祈王安祈引用關係李卓穎李卓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An-ChiLi, Cho-Ying
口試委員:沈惠如李元皓
口試日期:2019-01-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李少春戲曲改革編劇空間人物導向新編歷史劇
外文關鍵詞:Drama reformLi Shao ChunThe space of screenwritingThe guide of characterNew History Theat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1949年中共提出「戲曲改革」造成京劇藝術的質變。此衝擊使編劇技法開始由「為演員而編」往「情節結構」發展,進而開創了「情節空間」,讓演員能別於流派傳承,以塑造劇中人物性格的「人物導向」為表演重心。

李少春是「戲曲改革」時期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其所主演之「新編歷史劇」,《將相和》、《響馬傳》、《滿江紅》與《野豬林》四齣「新編歷史劇」皆為「戲曲改革」政策影響下俱有正面效果的作品。而李少春在其中脫離流派複製並擴大傳統技巧的創新表演,亦為後世演員效法之標竿。

本文論述核心即是以「情節空間」與「人物導向」兩個概念分析《將相和》、《響馬傳》、《滿江紅》與《野豬林》,以此說明「戲曲改革」衝擊京劇藝術所產生的正面效應。
Drama reform which would be implement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ty Party(CCP) in 1949 impact the n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The impact made the Playwright be changed. It swifts from “the actor centered” to “the story and structure”. The impact of Drama reform also created “The space of screenwriting” which offers the actor to made a new cognition of performance named “The guide of character”.

Li Shao Chun is the famous actor of the Chinese Opera. His four famous New History Theater, Jiang Xiang He , Xiang Ma Chuan , Man Jiang Hong , Ye Zhu Lin are the good examples for the Revolution of Chinese opera. In addition to , Li Shao Chun created more new performance skill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style. Li also became a model for Contemporary Theater.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treatise, using the “The space of screenwriting” and “The guide of character” to analyze Jiang Xiang He , Xiang Ma Chuan , Man Jiang Hong , Ye Zhu Lin four theaters. By this way, explain the positive effect of Drama reform.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材料................................................................................................1。

第二節 論述層次與章節................................................................................................7。

第三節 李少春演藝生涯與藝術特色........................................................................10。

第四節 李少春與戲曲改革.........................................................................................17。


第二章 《將相和》的「兼容」特質 ………………………………………..............20。

第一節 「編劇空間」下《將相和》一個劇本兩種編法的「兼容」特質.....................20。

第二節 李少春在《將相和》中的「人物導向」............................................................25。


第三章 《響馬傳》的過渡特質…………………………………………………..38。

第二節 以「編劇空間」看《響馬傳》之過渡................................................................39。

第三節 《響馬傳》在「人物導向」下產生的「過渡」特質...........................................54。


第四章 《滿江紅》的「確立」特質…………………………………………………67。

第一節 以「編劇空間」看《滿江紅》.............................................................................67。

第二節 從「人物導向」看《滿江紅》.............................................................................78。


第五章 《野豬林》的「成熟」與「轉型」……………………………………………88。

第一節 《野豬林》的「成熟」特質.................................................................................88。

第二節 《野豬林》的「轉型」特質...............................................................................102。


第六章 結論……………………………………………………………………..123。

第一節 李少春「新編歷史劇」為「戲改」政策下的正面案例................................123。

第二節 李少春「新編歷史劇」對「當代戲曲」的影響與轉折地位........................124。


參考文獻................................................................................................................126。
參考文獻

專書

于質彬,《南北皮黃戲史述》,(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陝西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京劇藝術大師尚小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國梅蘭芳研究學會編,《梅蘭芳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1990年)。
中國戲劇出版社編輯部邊,《周信芳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1982年)。
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市分會、馬派藝術研究小組編,《馬連良舞台
藝術》,(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國戲劇家協會編,《梅蘭芳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2
年)。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王安祈,《錄影留聲 名伶爭鋒:戲曲物質載體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6年)。
王庾生、吳同賓,《京劇生行藝術家淺論》,(北京:中國戲劇,1981年)。
北京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京劇史》上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北京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京劇史》中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北京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京劇史》下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
安志強,《張君秋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朱繼彭,《武生泰斗王金璐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江蘇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麒藝流芳——京劇大師周信芳紀念專輯》,(南京:淮陽文化資料,1997年)。
李孝悌,《清末下次社會啓蒙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8年)。
李仲明,《博美精新李少春略傳》,(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李元皓,《京劇老生旦行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李春熹選編,《阿甲戲劇論集》共二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5年)。
何佩森,《梨園音韻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吾群力,《余叔岩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吳小如,《吳小如戲曲文選》,(北京:北京大學,1995年)。
吳小如,《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周志輔,《楊小樓評傳》,(北京:北京燕山,1992年)。
周信芳藝術研究會編,《麒藝叢編一》,(上海:書林出版社,1998
年)。
周信芳藝術研究會編,《麒藝叢編二》,(上海:書林出版社,1999
年)。
周信芳藝術研究會編,《麒藝叢編三》,(上海:書林出版社,2002
年)。
周信芳藝術研究會編,《麒藝叢編四》,(上海:書林出版社,2004
年)。
周信芳藝術研究會,《周信芳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年)。
周恒,《菊海竟渡-李萬春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
周劍雲編,《鞠部叢刊》,(上海:交通圖書館,1918年)。
林幸慧,《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金和增、王蘊明主編,《徽班與京戲》,(北京:華齡出版社,1992
年)。
波多野乾一,《京劇二百年歷史》,(臺北:傳記文學,1974年)。
黃在敏,《戲曲導演藝術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施旭升,《戲曲文化學》,(臺北:秀威資訊,2015年)。
胡金兆,《京劇大師程硯秋》,(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
許錦文,《文武全才李少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許逸之,《戲劇雜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傅謹,《中國戲劇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孫養農,《談余叔岩》,(香港:1953年)。
徐慕雲,《黎園影事》,(臺北:傳記文學,1974年)。
翁偶虹,《翁偶虹劇作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年)。
翁偶虹,《翁偶虹編劇生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翁偶虹,《翁偶虹戲曲論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高義龍、李曉主編,《中國戲曲現代戲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
社,1999年)。
荀慧生,《荀慧生舞台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2年)。
張梓媛,《李少春唱腔選段》,(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
張學浩,《張君秋大師紀念集》,(北京:中國文聯,2000年)。
張庚、蓋叫天,《戲曲美學論文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987年)。
唐德剛,《毛澤東專政始末》,(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袁青,《袁世海全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
馬少波,《戲曲新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馬少波,《戲曲藝術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馬少波、陶雄等編《中國京劇發展史》一、二冊,(臺北,南鼎文化,1991年)。
馬龍,《我的祖父馬連良》,(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年)。
章詒和,《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5
年)。
章詒和,《伶人往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6年)。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4年)。
梅紹武、梅衛東編,《梅蘭芳自述》。(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梅紹武,《我的父親梅蘭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
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年)。
梅蘭芳、周信芳誕辰一百週年紀念委員會學術部主編,《梅韻麒風》,(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年)。
梅蘭芳、馬連良、程硯秋著,《中國戲劇大師的命運》,(北京:作
家出版社,2006年)。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陳紀瀅,《齊如老與梅蘭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
年)。
陳芳,《花部與雅部》,(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董維賢,《京劇流派》,(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
蓋叫天口述,沈祖安、彭兆棨、杜欽記錄整理,《燕南寄廬雜談-
蓋叫天談藝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趙景國主編,《戲曲角色創造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劉琦,《京劇形式特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劉嵩崑著,《京師梨園世家》,(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7年)。
劉嵩崑著,《京師梨園軼事》,(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7年)。
劉慧芬,《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台北:文史哲出版,
2001年)。
劉慧芬,《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年)。
廖奔,《廖奔戲劇時評》,(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共四冊,(太原: 山西教育出
版社,2000年)。
趙聰,《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69年)。
歐陽予倩,《歐陽予倩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蔣健蘭、劉乃崇。《袁世海的藝術道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3年。
魏子晨,《李少春評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戴淑娟、金沛霖、劉曉峰、桂瑩編。《楊小樓藝術評論集》。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謝國祥主編,《楊寶森紀念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謝國祥主編,《厲慧良紀念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蘇移,《京劇二百年概觀》,(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
龔義江,《活武松蓋叫天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期刊論文

丁震春,〈緬懷李少春先生〉,《戲曲藝術》,第2期第63期,1995
年。
王元化,〈中國京劇之我見〉,《戲劇藝術》,第4期總第60期,
1992年。
王泰來,〈論中國戲曲表演程式創造〉,《戲曲藝術》,第2期總
第39期,1989年。
王紹軍,〈漫談潭鑫培在京劇武戲史中的地位及貢獻〉,《戲劇、
戲曲研究》,第1輯,1999年1月。
申麗珠,〈戲曲程式與演員表演〉,《戲曲研究》,1993年5月。
向家炳、楊葆榮,〈李少春與麒派藝術〉,《中國京劇》,1997年
3月。
朱文相,〈阿甲晚年的理論貢獻〉,《中國京劇》,總25輯,1996
年1月。
朱文相,〈紀念李少春先生80誕辰感言似李者死 學李者活〉,《中
國京劇》,2000年1月。
朱鰻,〈關於戲曲現代戲的「現代化」〉,《藝術百家》。第3期,
1991年。
何金海口述、鈕隽整理,〈京劇武戲漫談〉,《戲曲藝術》。第1
期總18期,1984年。
宋晨,〈各具特色的「李玉和」〉,《戲曲研究》。1991年7月。
李少春,〈不平凡的十年〉,《戲劇報》,第17期,1959年。
李少春,〈我演楊白勞的經過和體會〉,《戲曲研究》,第4期,
1958年。
李少春,〈京劇音樂不能採用北京語音麼?〉,《戲劇論叢》,第
4輯,1957年11月27日。
李少春,〈堂堂膽氣 耿耿丹心——談滿江紅中的岳飛形象創造〉,《人民日報》,第7版,1961年3月22日。
李少春,〈浙江昆蘇劇團“十五貫”的成就〉,《戲劇報》,1959
年6月號總30期。
李少春,〈從“不是這裡的事”說起〉,《戲劇報》,第10期總
178期,1963年。
李少春,〈教育者先受教育〉,《戲劇報》第3期,1960年。
李少春,〈勞動是光榮的事情〉,《戲劇報》,1954年8月。
李少春,〈新〈關於表演問題的通信〉〉,《戲劇報》,第11、12
期合刊6月30日,1961年。
李仲明,〈試談李少春的《野豬林》〉,《戲曲藝術》,第2期總
19期,1984年。
李紫貴,〈試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與戲曲表演藝術的關係〉,
《戲劇論叢》,第1輯1958年2月27日。
李萬春,〈我演《鬧天宮》〉,《戲曲研究》,第15輯。
阮延陵,〈以《三岔口》為例說戲曲景物描寫的虛實關係〉,《藝
術研究》第4輯總第13輯。
和寶堂,〈李少春教子〉,《中國京劇》,1999年6月。
周志曉,〈「從自我出發」與「下意識」淺論〉,《戲劇藝術》。
第2期總第42期,1988年。
阿甲,〈我們怎樣排演京劇《白毛女》〉,《戲劇論叢》,第2輯,
1958年5月27日。
俞振飛,〈戲曲程式與表演〉,《戲劇藝術》,第1期總第5期,
1979年。
洪欣、杜村,〈「中國南派京劇研討會」綜述〉,《戲曲研究》。
第4輯,1989年。
范鈞宏,〈改編京劇白毛女的一些體會〉,《戲曲研究》,第3期,
1958年。
奚延耆,〈談李萬春、李少春藝術道路的異同〉,《戲劇報》,第
1期總356期,1987年1月18日。
峻驤,〈鏢師與京劇武行〉,《戲曲研究》,1990年5月。
徐城北。〈『不派之派』的李少春〉。《中華兒女「海外版」》,
1997年5月。
索俊才,〈從李少春的《野豬林》說起〉,《中國京劇》,2004年
12月。
翁偶虹,〈李少春的孫悟空〉,《戲劇報》,第10期,1958年。
袁世海、徐城北,〈漫談李少春─對手品藻之一〉,《藝術百家》,
第3期、第4期,1990年。
袁世海,〈博大精深的藝術家李少春〉,《戲劇論叢》,第2輯,
1982年10月。
馬也,〈論中國戲曲虛擬表演產生的原因─兼談戲曲舞蹈的審美特
性〉,《戲劇藝術》,第4期總第20期,1982年。
高宇,〈程硯秋的戲曲導演理論與實踐〉,《戲劇藝術》,第3期
總第31期,1985年。
高坦,〈著名京劇藝術家翁偶虹談《紅燈記》的創作〉,《戲曲研
究》,1991年7月。
崔華功,〈漫談戲曲「把子功」〉,《戲曲研究》,1991年7月。
許慶坤,〈戲曲表演與戲曲舞蹈〉,《戲曲研究》,1993年11月。
郭亮,〈戲曲演員的藝術流派、演員的藝術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戲劇藝術》,第3期總第27期,1984年。
陳培仲,〈試論京劇流派的涵義、形成和發展〉,《戲劇藝術》,
第3期總第23期,1983年3月。
陶雄,〈南派京劇掠影〉,《戲曲研究》,第17輯,1984年 8月。
張梓媛,〈京海合流 韻味隽永─李少春《野豬林》唱腔賞析〉。
張雲溪,〈我和李少春同台練功〉,《中國戲劇》,1987年2月。
寒聲,〈京劇《白毛女》給我們的鼓舞〉,《戲劇報》,第8期。
1958年4月30日。
焦菊隱,〈中國戲曲藝術特徵的探索〉,《戲劇藝術》,第3、4
期總第7、8期,1979年。
萬伯翱,〈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李少春我和『魯智深』、『林娘子』
一起觀看《野豬林》〉,《中國京劇》。2000年1月。
鄒憶青,〈李少春技藝長存〉,《中國京劇》,1999年5月。
蓋叫天,〈漫談戲曲舞蹈〉,《戲曲研究》。第4輯,1981年4月。
趙尚義,〈談論一下京劇《白毛女》〉,《戲劇報》,第8期,1958
年4月30日。
劉曾復、王世續、王金彥,〈京劇老生把子見聞錄〉,《戲曲藝術》,第1期總14期,1983年。
劉琦,〈論麒派藝術的理論支柱〉,《藝術百家》,第9期,1938年。
劉琦,〈麒派─力的藝術〉,《藝術百家》,第2期,1990年。
賡金群,〈感心動耳 蕩氣迴腸─介紹李少春《野豬林‧山神廟》中的一段唱〉,《中國戲劇》,1985年3月。
曉耕,〈尋訪李少春〉,《中國戲劇》。1995年7月。
蕭冬,〈談李少春在《響馬傳》中的表演〉,《戲劇報》,第15期,1959年。
魏子晨,〈再論李少春旗幟與21世紀〉,《中國戲劇》,2000年1月。
魏子晨,〈厲慧良與李少春〉,《中國戲劇》,1995年9月。
魏子晨,〈談京劇名作《野豬林》〉,《戲曲研究》。1991年6月。
譚興烈,〈淺論戲曲舞蹈的特點與拓展〉,《戲曲研究》。1991年10月。
顧兆璋,〈戲曲筋斗的產生與形成〈中〉〉,《戲曲藝術》。第4期總第37期,1988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