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子華(2004)。國小學生家庭閱讀活動、學校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志成、葉紘宙(2001)。趣味的部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王彩雯(2015)。閱讀策略方案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態度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瓊珠 ( 2010 )。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瓊珠、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 2008 )。一到九年級學生國字識字量發展。教育心理學報,39,555-568。
江明珠(2015)。國小低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注音符號能力與識字量關係之研究。育達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江宜澄(2016)。高雄市大旗山區國小學童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余千玉(2014)。運用心智繪圖於讀報教育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李俊仁、柯華葳(2007)。中文閱讀弱讀者的認知功能缺陷:視覺處理或是聲韻覺識?。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 ( 4 ),1-18。
李家同(2010)。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台北:博雅書屋。
李雅靖(2014)。國中八年級學生數位閱讀行為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李傲程(2016)。馬來西亞特輔教育華文字學習單設計原則--以尊孔獨立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吳宜貞(2002)。家庭環境因素對兒童閱讀能力影響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34 ( 1 ),1-19。
吳宜貞、黃秀霜(2004)。由中文造字原則探討學童認字發展。教育心理學報,36 ( 1 ),1-12。
林文寶(2000)。臺灣地區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台北:文建會。
林明地 ( 2001 )。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台灣省公私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看法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 ( 2 ),155-187
林怡君、張麗麗、陸怡琮(2013)。Rasch 模式建置國小高年級閱讀理解測驗。教育心理學報,45 ( 1 ),39-61。
林娟如、江培銘(2011)。〈閱讀素養與社經地位的探討〉。載於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主編),《臺灣 PISA 2009 結果報告》,291-316。臺北市:心理。
林家慈(2009)。綜合高中學生課外閱讀現況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學校行政碩士班學位論文。林家蕙、簡美宜(2014)。幼兒敘述理解與家庭閱讀環境之關係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2,33-66。
林翠玲(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認字能力、閱讀流暢度及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林淑如(2014)。運用提問和摘要策略促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林慧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物慾觀、學習態度、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兼論性別差異。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孟瑛如(2011)。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臺北市:五南。
孟瑛如、張淑蘋(2003)。資源班語文教學:有趣的識字教學設計。國教世紀,207,31-40。
邱明秀(2003)。中文部首分色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童教學成效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周芷誼(2005)。閱讀環境與學童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何琦瑜、錢欽昭(2012)。二十一世紀所需的素養。親子天下特刊,96,12-17。
沈佳蓉(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態度、家庭文化資源與閱讀能力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幸曼玲(2008)。閱讀的心理歷程與閱讀教學。教師天地,154,4-8。
岳修平(1998)(譯)。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原作者:E. D.Gagne ,C.W.Yekovich, & F.R. Yekovich)。臺北市:遠流。
柯怡寧(2012)。高雄市國小中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閱讀行為與閱讀理解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吟詠 ( 主編 ) ,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307-349。臺北市:心理 。
柯華葳(1999)。閱讀障礙困難篩選測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市:親子天下出版社。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2 -培養Super小讀者。臺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2012)。由參與PIRLS 看國際評比。載於2020教育願景。台北:學富。
柯華葳、詹益綾(2006)。國民小學二至六年級閱讀理解篩選測驗。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柯華葳、詹益綾、丘嘉慧(2013)。PIRLS 2011報告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教育部。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PIRLS 2006報告: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胡志偉、顏乃欣(1995)。語言病理學基礎(頁49)。台北市:心理。
洪月女(1998)(譯)。談閱讀(原作者:K.S.Goodman)。臺北市:心理 。
洪林伯、洪婉伊(2014)。國中生課外閱讀行為,閱讀媒介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性研究—以嘉義縣國中一年級學生為例。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12,14-31。
洪碧霞、邱上真(1997)。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篩選工具系列發展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83-107。
洪蘭 ( 2001 )(譯)。心理學(原作者:作者Henry Gleitman)。臺北:遠流。
洪蘭(2004)。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親子天下。 取自https://ppt.cc/fSIIUx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市:心理。
洪儷瑜(1997)。「漢字視知覺測驗」編制初步報告。師大學報,42,59-73。
洪儷瑜、王瓊珠、張郁雯、陳秀芬(2006)。識字量評估測驗。台北:教育部。
洪儷瑜、王瓊珠、張郁雯、陳秀芬(2008)。學童「識字量評估測驗」之編製報告。測驗學刊,55(3),489-508。
洪儷瑜、陳淑麗(2011)。花東地區學生識字量的特性:偏遠小校—弱勢中的弱勢。教育心理學報(閱讀專刊),43(4),205-226。
信誼基金會(1990)。幼兒閱讀現況調查研究。台北:信誼基金會學前兒童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翁嘉智(2008)。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張妤婷(2015)。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及其相關因素統合檢証與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3)。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淑蘋(2013)。國民小學二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識字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相關性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教育部(2014a)。教育部推廣閱讀情形報告。 取自https://ppt.cc/fAdCxx
教育部(2014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台北市:教育部。
許秀萍(2015)。閱讀理解策略結合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識字能力及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許麗鈞(2010)。家庭閱讀環境、學校閱讀環境與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能力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碩士論文。陳怡君(2018)。意義化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特教碩士班碩士論文。陳昭珍、李央晴、曾品方( 2010 )。發展適用於我國兒童之閱讀知能指標與評量之研究。研考雙月刊,34 ( 1 ),48-61。
陳俊翰、梁育維( 2009 )。國小學童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行為相關性探究。網路社會學通訊,78 ,2009年4月15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8/78-25.htm
陳海泓(2004)。無字圖畫書和錄影帶對兒童故事推論的影響。國立編譯館,32 ( 2 ),51-63。
陳密桃(1990)。國民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瑋婷(2004)。自我調整寫作策略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寫作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靜慧(2004)。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識字能力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沈思。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550頁。
黃育君(1990)。青少年閱讀行為與公共圖書館服務探討:以雲林縣立文化中心圖書館閱覽室青少年讀者為例。圖書與資訊學刊,26,54-78 。
黃秀霜(1999)。不同教學方式對學習困難兒童之實驗教學助益分析。課程與教學,2 ( 1 ),69-81。
黃秀霜(2001)。中文年級認字量表。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秀霜、柳雅梅 ( 2007)。平衡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童英文閱讀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師大學報:教育類,52 ( 1 ),133-157。
黃美湄(2008)。培養中文力跟著閱讀列車出發。學前教育,371,36-37。
黃家瑩(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閱讀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黃敏秀(2002)。學前一般兒童與發展遲緩兒童閱讀行為及其家庭閱讀環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黄惠美(1993)。國小學童對漢字「一般字彙知識」的習得。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究所碩士論文。
黃舒勤(2008)。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台北市:五南。
黃齡瑩(2002)。家庭及學校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楊怡婷(1995)。兒童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裘錫圭(1995)。文字學概要。台北市:萬卷樓。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高尚仁、楊中芳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403-448。台北:遠流。
葉錦花(2013)。彰化縣國小四、五年級學童閱讀態度與家庭閱讀環境之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鄭水柔 ( 2017 )。家庭閱讀環境對國高中生閱讀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鄭宜真(2002)。自然教室中的他與她─以元氣小學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昭明(198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3,137-153。
劉怡慧 ( 2011 )。國小學童家庭閱讀環境、閱讀態度與閱讀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劉炳輝( 2004 )。國小原住民學童適應行為、文化認同、自我調整學習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劉敏慧 ( 2012 )。高職學生閱讀需求與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劉瑞圓(2012)。全球教育中之性別差異。教育科學期刊,11 ( 1 ),79-104。
蔡美蓉(2005)。學校和家庭閱讀境與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蔡家姍(2003)。桃園縣國民中學學生語言能力、寫字理解能力與寫作表現關係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逸凱(2016)。摘要策略融入國小補救教學對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以高年級國語文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蔡雅莉(2018)。臺灣國小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的關係:以PIRLS 2011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苑玲( 2006 )。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家庭、班級及學校圖書館閱讀環境與其閱讀態度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1,47-86。
賴苑玲 ( 2009 )。南投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習慣、閱讀理解與對參與「希望閱讀」與「焦點300」閱讀活動態度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4,1-30。
賴惠玲、黃秀霜( 1999 )。不同識字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國字學習成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2,1-26。
靜真(2007)。漢字學習的心理學基礎。大紀元文化網教育園地,2007-10-12。
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7/10/12/n1864419.htm
韓維仁(2007)。國小學生多元智能與英語閱讀能力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戴秋華( 2013 )。屏東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閱讀行為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簡馨瑩(2011)。讓閱讀策略教學發生在你的教室裡─以預測策略為例。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8,21-36。
謝地利(207)。國小學童課外閱讀情況與科學文章閱讀理解及科學創造力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美惠(201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學習風格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某國小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藍天雄、李建中、林惠萱( 2015 )。國小三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4 ( 2 ),282-291。
藍天雄、邱誌偉、江明珠 ( 2015 )。國小低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與識字量之關係研究。中華管理發展評論,4 ( 2 ),41-55。
蘇伊文 ( 2008 )。閱讀教學。載於王珩等 (合著),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219-252。台北:洪葉。
蘇宜芬、張祐瑄、李孟峰、黃鈺茜(2016)。國小二至六年級朗讀流暢度篩檢準確度及切截點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4),33-57。
蘇宜芬、洪儷瑜、陳柏熹、陳心怡(2018)。閱讀理解成長測驗之編製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97(4),557-580。
二、外文部分
Anderson, R. C. & Pearson, P. D. ( 1984 ).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P. D. Pearson, R. Barr, M. Kamil, and P. Mosenthal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cearch, ( pp. 255-291).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Chall, J. S.(1996).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Dole, J. A. Duffy, G. G., Roehler, L. R., & Pearson, P. D.(1991).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 2 ) , 239-264.
Evans, S. S., Evans, W. H., & Mercer, C. D. (1986). Assessment for nstruction. Boston, MA : Allyn and Bacon.
Gagné, E.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 1993 ).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oodman, K. S. ( 1973 ). Psycholinguistic universals in the reading process. In F. Smith (Ed.), Psycholinguinguistics and reading ( pp. 21-29 ).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inston.
Goodman,Y. M. ( 1986 ). Children coming to know literacy. In Teale W.H., and Sulzby E. ( Eds. ).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 ( pp.1-14 ). Norwood, N.J.: Ablex.
Gough, P. B. (1972). One second of reading. In J. F. Kavanagh & I. G. Mattingly(Eds.), Language by ear and by eye: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 of reading. Cambridge ( pp.331-358 ), MA: MIT press.
Greenberg, D., Gilbert, A. D., & Fredrick, L. D. ( 2006 ). Reading Interest and Behavior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Innercity and Rural Settings. Reading Horizons, 47( 2 ), 159-173.
Greenman, G. G. (2001). Understanding reading practices in a low-risk, milled class environment:A case study of one child’s famil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Buffalo, N. Y.
Hayes, B. L. (1991),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reading, In B. L. Hayes (Ed.),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reading ( pp.3-12 ).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Kane, R. S., & Warner, D.(1997). Motivation to rea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9 535).
Kintsch, W. ( 1988 ).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 A construction-intergration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95,163-182.
Laurie, E.T.(2010). Parent involvement in reading. Illinois Reading Council Journal 38( 3 ), 49-52.
Mayer,R.E.( 1996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making sense out of expository text : The SOI model for guiding three cognitive pprocesses in knowledge constm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8 ( 4 ) , 357-371.
Mastropieri, M.A., & Scruggs,T.E. ( 1997 ). Best practices in promot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 1976 to 1996.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8 , 197-213.
Mellon, C. A. ( 1987 ). Teenagers do read: What rural youth say about leisure reading. School Library Journal, 33 ( 6 ) , 27-30.
NAGB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 2008 ). Reading assessment and item Specifications for the 2009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Washington, DC : 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Pearson, P. D., & Johnson, D. D. (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 NY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erffetti, C.A. (1983). Reading a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uggiero, V.R. ( 1996 ). A guide to sociological think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Spodek, B.( 1985 ). Teaching in early years. N.J.:Prentuce-Hall,Inc.
Stoodt, B. D. ( 1989 ). Reading instruction (2nd ed. ).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Stanovich, K. E. ( 1980 ). Toward an interactlve-compensatory mode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fluen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6, 32-71.
Swaby, B. E. R. ( 1989 ). Diagnosis and conrrection of reading difficultie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Tierney, R. J. Readence, J. E. ( 2002 ). Reading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A
compendium ( 5thed.). MA: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Topping, K., Valtin, R., Roller, C., Brozo, W., & Dionisio, M. L. ( 2003 ). Policy and practice implications of 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 PISA ) 2000. Report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Retrieved October 5,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 ://www.reading.org/downloads resources/PIRLS06_Task_ Force_Release_ statement.pdf
Weigel, D. J., Martin, S. S., & Bennett, K. K. ( 2006 ). Contributions of the home literacy environment to preschool-aged children’s emerging literacy and language skill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6( 3-4 ), 35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