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櫻芬、連廷嘉(2012)。青少年社交能力在其人際依附與心理健康間的中介角色探討分析研究。諮商輔導學報,24,71-97。
王櫻芬(2012)。情緒調節在青少年人際依附與心理困擾之中介角色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2),273-294。
王櫻芬(1997)。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攻擊傾向兒童之攻擊行為、社會技巧與自我效能之影響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明傳、雷庚玲(2007)。青少年前期的間接攻擊行為:圖儕估計法的建構效度。中華心理學刊,49(2),205-224。
王欣宜(2006)。智能障礙學生之社交技巧訓練內涵分析。特殊教育季刊,98(3),9-16。
王大延(1997)。代幣制度對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暴力行為的影響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253-273。
方惠生、戴嘉南(2009)。攻擊型學童產生攻擊行為的情境之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0,113-145。
王鍾和(2003)。王鍾和與父母談心─親子關係。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甘孟龍(2013)。青少年自尊特質、家庭型態與憤怒刑式之相關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6,91-116。
余羿萩(2015)。青少年的依附關係與自我概念之初探。家庭教育雙月刊,54(3),18-24。
邱獻輝 (2014)。建構霸凌行為之需求類型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6(1),1-32。
林漢堂、譚子文(2010)。依附關係、自我概念對台灣地區高中生內化行為問題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41(2),163-186。
林月仙、蘇純瑩、吳裕益(2004)。國小高攻擊傾向學生行為問題處理之個案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6,139-160。
林鑫琪、蔡素妙(2007)。大學生性別角色與人際依附關係之分析研究。教育暨外國語文學,5,35-50。
林奕學、陳若琳(2010)。幼兒行為調節、社會技巧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幼兒教育,298,42-60。
周曉虹(2012)。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桂冠。
施宇峰、譚子文(2011)。依附關係和自我概念之關聯性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5(1),1-27。
洪儷瑜(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 巧(2005)。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柳杰欣、吳麗娟、林世華(2009)。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關係與其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4),641-662。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孫育智(2004)。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陳毓文(2002)。安置機構處遇計畫的轉銜。折翼天使的「另類天堂」,收錄於兒少安置機構現況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77-88。
連廷嘉(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衡鑑量表編製及其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連秀鸞(1998)。國中生認知扭曲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連廷嘉、戴嘉南(2003)。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中學報,11,99-114。
陳思帆(2009)。認知行為團體遊戲治療在攻擊性青少年輔導之運用。諮商輔導學報,279,26-28。
陳啟榮(2007)。校園攻擊行為之解析。國教新知,54(4),77-82。
陳金定(2008)。青少年親子依附、基本心理需求與羞愧感因果模式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0(2),241-260。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許春金(2010)。犯罪學。台北市:五南。
張益瑞、崔夢萍(2014)。數位影片案例教學對國小學童反霸凌知識、社交技巧及同理心之影響。市北教育學刊,47,47-74。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郭隆興(1993)。國民中小學學生人格傾向、同儕楷模與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隆興(1997)。攻擊替代行為對減少國小兒童攻擊行為與增進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程紋貞(1995)。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社會技巧與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黃淑滿、葉明芬(2007)。二十年來台灣研究中子女對父親依附關係之後設分析。幼教研究彙刊,1(1),130-146。
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張寶仁(2004)。國中生的社會技巧、個人能力與飲酒行為之初探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1,147-168。
黃淑滿、周麗端、葉明芬(2008)。依附與其相關因素之後設分析─台灣近二十年文獻的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1),39-62。
黃德祥(1990)。青少年刺激尋求、社會技巧、社會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文摘,26(3),128-157。
黃月霞(1993)。教導兒童社會技巧。台北市:五南。
蔡宜蓉、汪翠瀅(1998)。社交技巧的參考架構。職能治療學會雜誌,16,53-57。
蔡淑鈴、吳麗娟(2003)。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5(1),59-78。
蔡素玲(1997)。青少年依附品質、社會支持與自殺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蔡麗芳(1992)。社交技巧訓練策略對國小兒童社交、問題行為及同儕接納之影響效果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潘佩妏、翟敏如(2016)。幼兒攻擊行為、社會技巧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6,86-111。
歐陽儀、吳麗娟、林世華(2006)。青少年依附關係、知覺父母言語管教、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7(4),319-344。
鄭曉楓(2001)。認知行為取向團體對國小攻擊傾向兒童之攻擊信念及攻擊行為影響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蕭金土、陳瑋婷(2014)。臺灣學生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8(2),23-48。
顏綵思、魏麗敏(2005)。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2),23-48。
藍珮君(2005)。國中女生關係攻擊行為及意圖歸因、友誼品質、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譚子文、張楓明(2013)。依附關係、低自我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6,67-90。
蘇曉憶(2014)。兒童社交技巧量表編製及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英文部分
Conexus, K. (2014). The effect of early non cognitive skills on social outcomes in adolescence. Education Economics, 22(2), 112-140.
Chen, W., Zhang, D., Pan, Y., Hu, T., Liu, G., & Luo, S. (2017).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as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Chinese.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8, 98-102.
Greenberg, M. T., & Amsdem, G. C. (1981). 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6, 427-454.
Hsieh, I. J., & Chen, Y. Y. (2017). Determinant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teractive effects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inhibitory controy, PLoS One, 12(4) ,1-9.
Lordo, D. (2017). Parents perceive improvements in socio-emotional functioning adolescents with ASD following social skills treatment. J of Autism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47(1), 203-214. doi: 10.1007/s10803-016-2969-0.
Lehenbauer, M., Kothgassner, O. D., Kryspin-Exner, I, & Stetina, B. U. (2013). An online self-administered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young adults: Results from a pilot study Computer & Education, 61, 217-224.
Mounts, N. (2011). Parental management of peer relationships and early adolescents’ social skill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0(4), 416-427.
Song, H., Thompson, R. A., & Ferrer, E. (2009). Attachment and self-evaluation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2(5), 1267-1286.
Terasaka, A. (2011). Multi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nger in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3), 298–307.
Tseng, W. L., Kawabata, Y., GauSusan, S. S. F., Banny, A. M., Lingras, K., & Crick, N. R. (2012). Relations of inattention and hyperactivity/impulsivity to preadolescent peer functioning: The mediating roles of aggressive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41(3), 275-287. https://doi.org/10.1080/15374416.2012.656556
Wang, Y. F., & Neville, H. A. (2006, August). Test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structures questionnaire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 Poster session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