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24.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1 06: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俐君
研究生(外文):Lin, Li-Chun
論文名稱:離島學生參與戶外教育活動對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澎湖縣某國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the Participation in Outdoor Activities on Self-concept for Students on Remote Islands—A Case Study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Penghu
指導教授:蔡居澤蔡居澤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 Ju-T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自我概念戶外教育活動離島學生
外文關鍵詞:self-conceptoutdoor activitiesstudents on remote island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離島學生參與戶外教育活動對自我概念之影響。研究對象為澎湖某離島國中全程參與本研究之戶外教育活動的學生。為達此一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並根據量表的結果,進行深入訪談,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參與「游泳與獨木舟戶外教育活動」,對學生在自我概念的「生理自我」、「學業自我」、「能力自我」的分數有所提升。
二、參與「海洋體驗營戶外教育活動」,對學生在自我概念的「生理自我」、「學業自我」、「學校自我」的分數有所提升。
三、學生在參與戶外教育活動的過程中,能學會觀察、思考,並從活動中得到自信、成就感及嘗試新事物的勇氣。
四、學生在參與戶外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同儕之間的團隊互助以及師長教練的耐心引導,有助於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動機與意願。
五、在參與戶外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安全感的營造以及活動氣氛的掌握,有助於降低學生參與活動的焦慮感。






關鍵字:自我概念、戶外教育活動、離島學生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participation in outdoor activities on self-concept for students on remote islands. The subjects were the students in one of the islands in Penghu who fully participated in the outdoor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mentioned abov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in-depth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Swimming and canoe activities” improved “physical self-concept,”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capacity self-concept.”
2. “Marine experience camping activities” improved “physical self-concept,”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school self-concept.”
3.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outdoor activities, students learned to observe, think, and gain
confidence,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courage to try new things.
4.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outdoor activities, teamwork among students and the guide from coaches and teachers helped improve the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5.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outdoor activities, building up a sense of security and livening up the atmosphere helped reduce the anxiety.

Key words: self-concept, outdoor activities, students on remote island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離島學生之相關探討 11
第二節 自我概念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14
第三節 戶外教育活動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20
第四節 戶外教育活動與自我概念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8
第三節 研究步驟 39
第四節 研究對象 41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5
第七節 研究倫理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離島學生參與戶外教育活動實施自我概念測驗前後分數之變化 49
第二節 戶外教育活動觀察記錄54
第三節 探討離島學生參與戶外教育活動對自我概念的影響因素 65
第四節 研究結果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80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83
英文部份 87

附錄
附錄一 國中生自我概念量表 89
附錄二 國中生自我概念訪談大綱 94
附錄三 自我概念量表內容分類 95
附錄四 國中生自我概念量表使用同意書 97
附錄五 家長同意書 98
附錄六 學生同意書 99
附錄七 游泳課程大綱 100
附錄八 海洋運動體驗暨水域安全教育 101
附錄九 學生學習回饋單 102
壹、中文部份
王正宇(2009)。戶外教育效益機轉模式之應用研究─以臺北縣某國民中學隔宿露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克威(2013)。冒險教育長期營隊對於青少年效益及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王惠英(2018)。借鏡蘇格蘭、加拿大、日本,戶外教育可進入課綱。未來Family雜誌,36,33-35。
王慧蘭(2017)。偏鄉與弱勢?法規鬆綁、空間治理與教育創新的可能。教育研究集刊,63,109-119。
王麗雲、甄曉蘭(2007)。台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1-22。
何孟軒(2007)。以冒險為本的登山活動對青少年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知城。
吳崇旗(2006)。戶外冒險教育效益機轉模式—以繩索課程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吳清山、林天佑(2011)教育e 辭書。臺北:高等。
兒童福利聯盟(2013)。2013台灣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分析報告發表記者會。2013年1月21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974。
周志亭(2005)。國中生自我概念與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周鳳琪(2001)。國中生適應不良學生參與探索諮商團體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己文(201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習表現之研究─以苗栗縣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林春妙(2012)。國中生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邱靜宜(2015)。臺中市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與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洪志騰(2009)。越冬蝴蝶生態進行戶外教育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徐沛雯(2005)。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張文耀(2001)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身心障礙學生提昇自尊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教育部(2014)。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2014)。教育部推動戶外教育實施計畫 (草案)(104年至108年)。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5)。「教育部戶外教育中長程計畫」暨「戶外教育實施指引研擬計程」結案報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臺北市。
許建民(1998)。休閒活動形式與國小學童知覺能力、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大:師大書苑。
陳文長、王俊明(2005)。體育教師讚美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 (2),111-122頁。
陳奎憙(2007)。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
童宣(譯)(2001)。100種增強自我概念的方法。(原作者:Jack Canfield & Harold Clive Wells)。臺北:洪葉。
黃一元(2008)。戶外冒險教育效益與價值探討─以國立臺灣體育大學先鋒營美國山徑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市。
黃啟菱(2018)。戶外教育4大效益、10項學習成果。未來Family雜誌,36,40-43。
黃惠秋(2002)。「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黃靖茹(2016)。體驗教育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童軍與非童軍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蘭婷(2012)。國中生自我概念、家庭支持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性研究─以雲林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楊智穎(2011)。弱勢者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偏鄉學校教師敘事的省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6,499-522。
葉文婷(2007)。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甄曉蘭(2007)。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教育研究集刊,53,1-35。
羅元駿(2004)。以體驗學習為本之戶外教育活動對個人生活效能的影響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羅君聘(2016)。戶外教育對青少年發展之影響---以音比沙童軍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貳、英文部份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Ewert, A. W. (1989). Outdoor adventure pursuits: Foundations, models, and theories. Columbus, OH: Horizons Pulishing.
Gass, M.A. (1993). The evolution of processing adventure therapy experiences. In M. A. Gass (Ed.),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pp.219~229). Dubuque, IA: Kendall/Hunt.
Hattie, J., Marsh, H., Neill, J. T., &Richards, G. E. (1997). Adventure education and Outward Bound: Out-of -class experiences that makes a lasting differ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1), 43-87.
Klint, K. A. (1999). New directions for inquiry into self-concept and adventure experiences. In J. C. Miles and S. Priest (Eds.), Adventure Programming (pp. 163-16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Luckner, J. L., &Nadler, R. S.(1997). Processing the experience: Strategies to enhance and generalize learning. Dubuque, IA: Kendall/Hunt.
McKenzie, M. D. (2003). Beyond the Outward Bound Process: Rethinking student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6(1),8-23.
Priest, S.(1990). The semantic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In Miles, & Priest, S. (Eds.), Adventure education, 113-114,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riest, S., & Gass, M.A. (1997).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adventure programm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elye, D., & Hans, M. (1978). On the real benefits of eustress. Psychology Today, 2, 60-70
Walsh, V., & Golins, G. (1976). The exploration of the Outward Bound process. Garrison, NY: Outward Bound.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