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文獻
Bailey, T.C. and Gatrell, A.C. (1995). Interactive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sex, UK: Longman Harlow.
Baker, W. L. (1989). A review of models of landscape change, Landscape Ecology, 2(2): 111-133.
Bell, E. J. (1974). Markov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 an application of stochastic processes to remotely sensed data.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8(6):311-316.
Boerner, R. E. J. (1996). Markov Models of inertia and Dynamism on Two Contiguous Ohio Landscapes. Geographical Analysis, 28(1):56-66.
Federal Geographic Data Committee (FGDC)(1998), Geospatial Positioning Accuracy Standards, Part 3: National Standard for Spatial Data Accuracy. FGDC-STD-007.3.
Fotheringham, A.S. and Brunsdon, C. (1999). Local Forms of Spatial Analysis, Geographical Analysis, 31(4): 341-358.
Greenwalt, C. R. and Shultz, M. E.(1968). Principles of Error Theory and Cartographic Applications. Aeronautical Chart and Information Center, U.S. Air Force; St. Louis, MO, USA: 1968. pp. 46–49. ACIC Technical Report No. 96.
Hagen-Zanker, A. and Timmermans, H. J. P. (2008). A metric of compactness of urban change illustrated to 22 European countries. In: Bernard L, Friis-Christensen A, Pundt H. The European Information Society.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181-200.
Hulshoff, R. M. (1995). Landscape Indices Describing a Dutch Landscape. Landscape Ecology, 10(2):101-111.
Iacono, M., Levinson, D., El-Geneid, A. and Wasfi, R.(2015). A Markov Chain Model of Land Use Change. TeMA Journal of Land Use Mobility and Environment 3.
Lantman, J., Verburg, P. H., Bregt, A., and Geertman, S. (2011). Core Principles and Concepts in Land-Use Modelling: A Literature Review. Land-Use Modelling in Planning Practice. Pages 35-57.
Malarvizhi, K., Kumar, S. V. and Porchelvan, P. (2016). Use of High Resolution Google Earth Satellite Imagery in Landuse Map Preparation for Urban Related Applications. Procedia Technology 24, 1835 -1842.
Muller, M. R. and Middleton, J. (1994). A Markov model of land-use change dynamics in the Niagara Region, Ontario, Canada. Landscape Ecology, 9(2):151-157.
Ndabula, C., Averik, P. D., Jidauna, G.G., Abaje, I., Oyatayo, T. K. and Iguisi, E. O.(2013).Analy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Landuse/ Landcover Stuctures in the Kaduna Innercore City Region, Nigeria. Americ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4):112-119.
Potere, D. (2008). Horizontal Positional Accuracy of Google Earth’s High Resolution Imagery Archive. Sensors, 8, 7973-7981.
Silverman, B. W. (1986). Density Estimation for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 Monographs on Statistics and Applied Probability,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Turner, B.L.II., Skole, D., Sanderson, S., Fischer, G., Fresco, L. and Leemans, R. (1995).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Science/Research Plan. IGBP Report; 35/HDP Report 7。
Weng, Q. (2002). Land use change analysis in the Zhujiang Delta of China us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GIS and stochastic modell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64(3):273-284.
中文文獻
(一)學位論文
丁志堅(1997)。運用馬可夫鏈模式度量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丁志堅(2002)。屏東平原土地利用變遷分析與模式建立。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博士論文。洪政耀、林雪美(2009)。新竹縣五峰鄉、尖石鄉坡地災害特性與災害識覺關聯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孫稚堤(2007)。原住民地區共用資源保育與利用之分析─以新竹縣尖石鄉後山的泰雅族部落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煜煌(2002)。以不安定指數法進行地震引致坡地破壞模式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連美綺(2012)。桃園海岸土地利用時空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陳世平(2003)。數值法辦理圖解地籍圖數化區之土地複丈作業研究-以農地重測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敏誠(2007)。新竹地區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怡雯(2004) 。運用馬可夫鏈模式於台中市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廖珊慧(2012)。宜蘭縣員山鄉農舍的分布與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賴永偉(2014)。露營者參與動機、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關係 - 以中部地區之露營地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宜廷(2016)。露營區鄉村空間的建構-以桃米坑顏氏牧場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簡李濱(1992)。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建立坡地安定評估之計量方法。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二)期刊論文
王秀蘭、包玉海 (1999)。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方法探討。地理科學進展。第 18 卷第 1 期。
吳治達、鄭祈全(2005)。應用航測資料與數學模式監測民墾地變遷之研究。航測及遙測學刊。第10卷第4期,第373-384 頁。
吳俊鋐、陳樹群(2004)。崩塌潛勢預測方法於台灣適用性之初探。水土保持學報。第36卷第4期,第295-306頁。
吳振發、林裕彬(2006)。汐止市土地利用時空間變遷模式。都市與計劃。第33卷第3期,第231-259頁。
吳瓊、王如松、李宏卿、Juergen Paulussen、何永、王碧輝(2006)。土地利用/景觀生態學研究中的馬可夫鏈統計性質分析。應用生態學報,第17卷第3期,第434-437頁。
周天穎、簡甫任、雷祖強,(2003)。都市地區土地利用變遷量化分析之研究。台灣土地研究。第6卷第1期,第105-130頁。
洪政耀、林雪美(2012)。羅吉斯回歸與不安定指數應用於塊體崩壞敏感度評估比較-以台東縣海端鄉為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49期,第77 -103頁。
胡騰波、葉建栲(2008)。馬可夫鏈在GIS數據預測的應用,計算機系統應用。第8期。
馬曉龍,金遠亮(2004)。城市土地利用變化與旅遊發展的作用機制研究。旅遊學 刊,第 29卷第4期,第87-96頁。
張政亮(2006)。馬可夫鏈模型 (Markov Chain Model) 在地理學研究之運用。國教新知。第53卷,第1期,第72-86頁。
張政亮、張瑞津(2006)。運用馬可夫鏈模型與細胞自動機理論模擬植生復育之研究: 以九九峰地區為例,地理研究,第45期。
梁平、莊永忠、吳治達、詹進發、廖泫銘(2011)。多源遙測影像於宜蘭海岸濱線變遷偵測之應用。地理研究。第55期,第47-68頁。
郭士鳳、盧光輝(2008)。 台北市內湖區土地利用的變遷分析。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第1卷第1期,第1- 25頁。
黃國楨、鍾玉龍、林美雲、李久先(2004)。航空照片應用於大鵬灣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航測及遙測學刊。第9卷第4期,第35-46頁。
溫在弘、劉擇昌、林民浩(2010)。犯罪地圖繪製與熱區分析方法及其應用:以 1998-2007 年台北市住宅竊盜犯罪為例。地理研究,第52期,第43-64頁。
鄒克萬、張曜麟(2005)。都市土地使用變遷空間動態模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35期,第35-51頁。
廖泫銘、江正雄、范毅軍(2011)。臺灣航照影像數位典藏成果與應用。國土資訊系統通訊。第78期,第57-72頁。
劉盛和、何書金(2002)。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的空間分析測算模型。自然資源學報。第17卷,第5期。
蔡雪嬌、吳志峰、程炯(2012)。基於核密度估算的路網格局與景觀破碎化分析。生態學雜誌。第31卷,第1期,第 158-164頁。
(三)會議論文
林書毅、李錫堤(1998)。不安定指數法在林口台地山坡穩定評估之應用。第七屆台灣地區地球物理研討會論文集。第593-604頁。
(四)網路資源
Google Trends搜尋趨勢網站(2018)。取自:(https://trends.google.com/trends/?geo=US)
交通部觀光局網站-露營場管理要點(2018)。取自:(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4646#light6)
尖石鄉地區災害防救計畫(2018)。取自: (http://www.hccst.gov.tw/circulatedview.php?menu=2294&typeid=2418&circulated_id=2538尖石鄉公所)
全台露營地資料-露營窩營地資料庫(2018)。取自:(http://rvcamp.org/)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全球資訊網(2018)。取自:(https://www.swcb.gov.tw/)
李國盛(2014)。台灣光華雜誌,露營夯,行動生活2.0。取自:(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bdb79328-99a7-4588-84f7-6ca81af7a3b7&CatId=3)
新竹縣尖石鄉戶政事務所(2018)。取自:(https://w3.hsinchu.gov.tw/house/jianshih/)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整合查詢網站(2018)。取自:(https://www.moeacgs.gov.tw/app/index.jsp)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網站-地質法規。取自:(https://www.moeacgs.gov.tw/newlaw/newlaw_law.htm)
睡外面露營社網站(2016)。露營市場,虛胖瘦身期 。取自:(https://blog.xuite.net/daimixer/sleepoutside/380180630-2016%E9%9C%B2%E7%87%9F%E5%B8%82%E5%A0%B4%EF%BC%8C%E8%99%9B%E8%83%96%E7%98%A6%E8%BA%AB%E6%9C%9F)
(五)其他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3),土石流潛勢溪流劃設作業要點。
何春蓀(1994)。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63頁。
李錫堤、黃俊鴻、劉進金、蔡榮君、洪國華、林書毅(1998)。林口台地及其鄰接海岸地形變遷與地貌復原可行性探討。公共工程委員會專案委託計畫成果報告。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14)。地質敏感區公告相關事項之Q&A。地質。第33卷,第2期。頁12-15。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16)。地質敏感區基地地質調查及地質安全評估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