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文獻史料 宋‧施發:《察病指南》(日室町中期刊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書號:故觀013940) 明‧吳昆:《脈語》(奕紀,清道光15年版[1836],普林斯頓大學藏,書號: C68/1825a)。 明‧李梃:《醫學入門》(清嘉靖戊寅年朝鮮內局重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書號:06061)。 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明隆慶庚午葛守禮等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書號:06048)。 明‧張世賢:《圖註脈訣辨真》(王叔和撰,張世賢註。清善成堂刻本,據上海圖書館藏影印,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書號:002383850)。 明‧滑壽:《診家樞要》(明刊本,傅斯年圖書館藏,書號:A613.2 572)。 明‧熊宗立:《新刊太醫院校正圖註指南王叔和脈訣》(王叔和撰,熊宗立註。明書林熊成冶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書號:05901)。 Boym, Michał. Flora Sinensis. Viennae Austriae: Typis Matthaei Rictij, 1656. Boym, Michał. Specimen Medicinae Sinicae. Francofurt: Ioannis Petri Zubrodt, 1682. Boym, Michał. Clavis Medica. Norimbergae: Endterus, 1686. Du Halde, Jean-Baptiste. 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 Paris: Pierre-Gilles Le Mercier, 1735. Du Halde, Jean-Baptiste. 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 Hare: Sheurleer, 1736. Du Halde, Jean-Baptiste.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Chronological, 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Chinese-tartary, Corea and Thibet. London: Watts, 1741. Du Halde, Jean-Baptist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 Together with the Kingdoms of Korea, and Tibet: Containing the Geography and History. London: Edward Caves, 1741. Floyer, John. The Physician's Pulse Watch. London: Smith and Walford, 1707.
(二) 專書 卜彌格著,卡伊丹斯基、張振輝、張西平譯:《卜彌格文集:中西文化交流與中醫西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王叔和:《脈經》,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王冰次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 史崧校訂:《黃帝內經靈樞》,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 卡伊丹斯基著,張振輝譯:《中國的使臣──卜彌格》,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卡斯蒂廖尼著,程之範譯:《醫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皮國立:《醫通中西──唐宗海與近代中醫危機》,台北:東大出版社,2006。 安文思著,何高濟譯:《中國新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16。 安田樸著,耿昇譯:《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艾爾曼著,原祖杰等譯:《科學在中國(1550-190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杜赫德編,鄭德弟等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沙不烈著,馮承鈞譯:《明末奉使羅馬教廷耶穌會士卜彌格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李約瑟著,鮑國寶譯:《中國科學技術史》第4卷第2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 ,1975。 李明著,郭強等譯:《中國近事報導(1687-1692)》,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2000。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台北:政大歷史系,2001。 周始謀:《歷代養生頤養經要:清代養生家名著摘錦》,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彼得‧柏克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哈維著,田洺譯:《心血運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范行准:《明季西洋傳入之醫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范延妮:《近代傳教士中醫譯介活動及影響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7。 秦越人:《難經》,台中:中國醫藥大學,1995。 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陳秀芬:《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台北:稻香出版社,2009。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台北:台大文史 叢刊,1997。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唐明邦:《李時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出版社,2000。 酒井忠夫監修,坂出祥伸、小川洋一主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東京:汲古書院,1999。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馬繼興等選輯:《日本現存中國稀觀古醫籍叢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時光校注:《《伊利汗中國科技珍寶書》校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孫承晟:《觀念的交織──明清之際西方自然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 基歇爾著,張西平等譯:《中國圖說》,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 曹增友:《傳教士與中國科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張機:《傷寒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 張世賢:《圖注脈訣辨真》,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張明明:《《中華帝國全志》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7。 曾德昭著,何高濟譯:《大中國志》,台北:台灣書坊,2017。 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5。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董少新:《形神之間:早期西洋醫學入華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楊叔禹:《清太醫院醫家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榮振華著,耿昇譯:《16-20世紀入華天主教傳教士列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趙學敏:《串雅全書釋義》,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熊秉真:《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8。 蔣熙德著,丁一諤等譯:《孟河醫學源流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魯桂珍、李約瑟著,周輝政譯:《針灸:歷史與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潘吉星:《中外科學之交流》,香港:中文出版社,1993。 潘吉星:《中外科學技術交流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穆根來等譯:《中國印度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閻宗臨著,葛雷譯:《傳教士與早期漢學》,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韓琦:《中國科學技術的西傳及其影響》,石家莊:河北出版社,1999。 韓琦:《通天之學:耶穌會士和天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北京:三聯書店,2018。 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與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擊》,北京:商務 印書館,2013。 藍莉著,許明龍譯:《請中國作證:杜赫德的《中華帝國全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鐘鳴旦著,張佳譯:《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初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G.E.R.勞埃德著,孫小淳譯:《早期希臘科學──從泰勒斯到亞里士多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5。 Lois N. Magner著,劉學禮譯:《醫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Sherwin B. Nuland著,楊逸鴻等譯:《蛇杖的傳人─西方名醫列傳》,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Geoffrey Lloyd, and Nathan Sivin. The Way and the Word.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Grmek, Mirko Drazen. Les reflets de la sphygmologie chinoise dans la medicine occidentale. Paris: Specia, 1962. Hsu, Elisabeth. Pulse Diagnosis in Early Chinese Medicine : the Telling Touch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Kajdanski, Edward. Rediscovered Michael Boym's Medical Manuscripts: a Part of Medicus Sinicus Found in Cracow. Gdansk: Gdansk University Press, 2016. Marié, Eric. Le Diagnostic par les Pouls en Chine et en Europe: Une histoire de la Sphygmologie des Origines au XVIIIe siècle. Paris: Springer-Verlag France, 2011. Prioreschi Plinio. A History of Medicine: Byzantine and Islamic medicine. Omara:Horatius Press, 2001. Wu, Huiyi. Traduire la Chine au XVIIIe Siècle les jésuites traducteurs de textes chinois et le renouvellement des connaissances européennes sur la Chine (1687-ca. 1740). Paris: Honoré Champion, 2017.
(三) 論文 王吉民:〈西譯中醫典籍重考〉,《中華醫學雜誌》第22卷第12期(1936),頁1231。 王道還:〈論《醫林改錯》的解剖學─兼論解剖學在中西醫學傳統中的地位〉,《新史學》第6卷1期 (1995),頁95-112。 王道還:〈論王清任的醫學研究〉,《「中國十九世紀醫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頁37-45。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近史所研究集刊》第41期(2003),頁1-85。 山田慶兒著,廖育群、李建民編譯:〈三部九候論與古代醫學形成的模式〉《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台北:東大,2003),頁439-474。 李建民:〈王莽與王孫慶──記公元一世紀的人體刳剝實驗〉,《新史學》第10 卷第4期 (1999),頁1-30。 杜石然、韓琦:〈17、18世紀法國耶穌會士對中國科學的貢獻〉,《科學對社會的影響》第167期 (1993),頁55-64。 邱玏:〈中醫古籍英譯歷史的初步研究〉(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邱仲麟:〈明代世醫與府州縣醫學〉,《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 (2004),頁333-352。 邱仲麟:〈醫生與病人──明代的醫病關係與醫療風習〉,李建民編:《從醫療看中國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頁253-296。 祝平一:〈通貫天學、儒學與醫學:王宏翰與明清之際中西醫學的交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1分 (1999),頁165-201。 陳秀芬:〈情志過極,非藥可愈──試論金元明清的「以情勝情」療法〉,《新史學》第25卷第1期 (2014),頁1-50。 高晞:〈十五世紀以來中醫在西方的傳播與研究〉,《人文探究》第6期 (2015),頁15-24。 高晞:〈16──17世紀歐洲科學家視野下的中國醫學〉,《復旦國際關係評論》第23輯 (2018),頁1-18。 孫靈芝、王國為、梁峻:〈卜彌格與中國本草學西傳〉,《醫學與哲學》,第35卷第4A期總第498期 (2014),頁85-87。 許小麗:〈中醫與藏醫脈診中身體技術的視覺描述──對「寸、關、尺」診法史的新闡述〉,《形象中醫:中醫歷史圖像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頁211-215。 莫妮卡:〈卜彌格:為南明朝廷服務的耶穌會士〉,《神州交流》第5卷第2期 (2008),頁81-101。 莫妮卡:〈卜彌格《中國植物》中的神秘的、真實的和書面的中國花園〉,《西學東漸研究第三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頁175-184。 張嘉鳳:〈生化之源與立命之門──金元明醫學中的「命門」試探〉,《新史學》第9卷第3期 (1998),頁1-48。 張哲嘉:〈日用類書「醫學門」與傳統社會庶民醫學教育〉,收入梅家玲編:《世變中的啟蒙:文化重建與教育轉型(1895-1949)》(台北:麥田,2006),頁175-193。 張振輝:〈卜彌格與明清之際中學的西傳〉,《中國史研究》第3期 (2011),頁183-202。 張明明:〈《中華帝國全志》成書歷程試探〉,《國際漢學》總第4期 (2015),頁92-99。 張西平:〈關於卜彌格與南明王朝關係的文獻考辨〉,《史學史研究》第2期 (2009),頁93-100。 梁其姿:〈明清中國的醫學入門與普及化〉,收入氏著《面對疾病──傳統中國 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頁29-47。 黃啟臣:〈十六至十九世紀的中學西傳〉,《澳門文化雜誌》第13-14期 (1994),頁93-103。 董少新:〈明末奉教太監龐天壽考〉,《復旦學報》第1期 (2010),頁35-44及73。 董少新:〈天地人神之關係與中西醫學文化的首次相遇〉,《第八屆科學史研討會彙刊》(2008),頁139-168。 奧林熱著,吳旻譯:〈你們知道中國人是怎麼把脈的嗎?──17-20世紀中國醫學在法國的傳入〉,《法國漢學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398-419。 潘鳳娟:〈國王數學家筆下的康熙──以法國耶穌會士白晉與李明的著作為中 心〉,《垂天之雲:歐洲漢學東/西人文視域的交映》(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頁127-164。 蔡忠志、郝保華:〈《王叔和脈訣》重探──以「五臟」歌為研究中心〉,《中醫藥雜誌》,第25期特刊2 (2014),頁213-231。 賴毓芝:〈從杜勒到清宮──以犀牛為中心的全球史觀察〉,《故宮學術季刊》第344期 (2011),頁68-81。 韓琦:〈17、18世紀歐洲和中國的科學關係:以英國皇家學會和在華耶穌會士的交流為例〉,《自然辨證法通訊》第19卷第3期 (1997),頁47-56。 謝柏暉:〈從《王叔和脈訣》的爭議看明清醫學知識的建構〉,《科技、醫療與社會》第15期 (2012),頁65-76。 邊和:〈誰主藥室:中國古代醫藥分業歷程的再探〉,《新史學第九卷醫療史的新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17),頁38-70。 Pierre Huard:〈法國入華耶穌會士對中國科技的調查〉,謝和耐、戴密微等著,耿昇譯:《明清間耶穌會士入華與中西匯通》(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頁475-494。 Foss, Theodore N. “A Jesuit Encyclopedia for China A Guide to Jean-Baptiste Du Halde's Description -- de la Chine (1735)” (Ph.D. diss., Chicago University, 1979). Hsu, Elisabeth. “Towards a Science of Touch, Part I: Chinese Pulse Diagnostics in Early Modern Europe.” Anthropology and Medicine 7.2 (2000): 251-268. Hsu, Elisabeth. “Towards a Science of Touch, Part II: Representations of the Tactile Experience of the Seven Chinese Pulses indicating Danger of Death in Early Modern Europe.” Anthropology and Medicine 7.3 (2000): 3-16. Hsu, Elisabeth. “Figuratively Speaking of ‘Danger or Death’ in Chinese Pulse Diagnostics.” Historical Aspects of Unconventional Medicine. Approaches,Concepts, Case Studies (2001): 193-210. Hall, Thomas S. “Life, Death and the Radical Moisture: A Study of Thematic Pattern in Medieval Medical Theory.” Clio Medica 6 (1971): 3-23. Horine, Emmet F. “An Epitome of Ancient Pulse Lore.”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X.2 (1941): 209-249. Kajdanski, Edward. “Michael Boym’s Medicus Sinicus.” Toung Pao 73.4-5 (1987): 161-189. Kajdanski, Edwar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Reflected in the Works of Michael Boym.” Monumenta Serica 59 (2011): 383-400. Lundbaek, Knud. “Imaginary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China Mission Studies (1550-1800) 5 (1983): 5-23. Li, Xiaoli. “Michel Boym the First European Who Wrote about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1 (2014): 3-8. McVaugh, Michael. “The ‘humidum radicale’ in Thirteenth Century.” Traditio 30 (1974): 259-283. Pelliot, Paul. “Michel Boym.” T'oung Pao 31.1-2 (1934): 95-151. Sivin, Nathan “Emotional counter-therapy.” Medicin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Ancient China: Researches and Reflections (Hampshire: Variorium, 1995), pp.1-17. Szczesniak, Boleslaw. “The Writings of Michael Boym.” Monumenta Serica 14(1949-1955): 481-538. Szczesniak, Boleslaw. “John Floyer and Chinese Medicine.” Osiris 11 (1954): 127-156. Szczesniak, Boleslaw. “Athanasius Kircher’s: China Illustrata.” Osiris 10 (1952):381-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