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仁傑(2012)。全球化下的地方性:臺南西港刈香中的時間、空間與村際網路。 臺灣人類學刊,10(1), 93 -158。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1988)。 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臺北市:師大書苑。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2003)。 社區學習文化。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本壯、李永展、吳碧霜、洪惠冠、洪德仁、陳惠民等(2016)。 開枝散葉:台灣社區營造的捕夢網。臺北市:唐山。
王宏仁譯(2010)。 P. Corrigan 著,消費社會學。臺北市:群學。
王志弘(2012)。新文化治理體制與國家-社會關係:剝皮寮的襲產化。人文社會學報,13,31-70。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 M.Crang 著,文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 T. Cresswell 著,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市: 群學。
王淑燕、俞智敏、陳光達譯(1988)。 C. Jenks 著。文化。臺北市:巨流。
公益交流站(2017)。 當老萬華長出最兼容的支持網:從政府的「福利社區化」 到民間的「社區照顧」。2018 年 7 月 11 日,取自: https://npost.tw/archives/38914。
古宜靈(2007)。文化產業發展的學習型市鎮現象。都市與計劃,34(2), 75-94。
甘珮姍、吳萬益、陳碩珮(2000)。台灣企業派外人員跨文化訓練有效性之實證研究。臺大管理論叢,10(2),167-203。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2)。古蹟土地容積移轉辦法。2018 年 5 月 19 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70029。
自由時報(2016)。 萬華「培根市集」開幕 推廣社福團體服務。2018 年 7 月 11 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899629。
吳幸蓉(2007)。 女性社區工作者增權展能歷程之研究—以高雄縣婦女館婦女方 案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博士論文。吳芝儀譯(1996)。 Vernon G.Zunker 著,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楊智。
呂奕欣譯(2008)。 Juliana Mansvelt 著,消費地理學。新北市:國立編譯館與韋伯。
李正賢譯(2007)。 Kathleen B. deMarrai 著,透視質性研究。臺北市:五南。
李宛蓉譯(2014)。 F.Fukuyama 著,信任:社會德性與經濟繁榮。新北市:立緒。
李明璁(2009)。去/再領域化的西門町: 「擬東京」消費地景的想像與建構。文化研究,9,119-163。
李易駿、鄭如雅(2011)。社區工作者核心能力之探討:專業社會工作者之經驗與觀點。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1), 1-42。
周保男(2014)。不同引導式學習策略對大學生電子化反思學習成效影響之個案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3(2), 35-53。
周曉虹譯(1995)。 Albert Bandura 著,社會學習理論。臺北市:桂冠。
林文一、邱淑宜(2014)。後政治的社區動員與共識建構-一個臺北社區文化建構的案例。地理學報,72,85-109。
林秀幸(2007)。界線、認同和忠實性:進香,一個客家地方社群理解和認知他者的社會過程。臺灣人類學刊,5(1), 109-153。
林振春(1998)。 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9)。 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8)。 社區學習。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萬億(2007)。論徐震教授對台灣社區發展理論與實務的貢獻。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1-32。
林曉君(2015)。論析社區工作者、社區成人教育者在社區發展脈絡下之工作角色。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1),1-34。
協力聯盟 Facebook(2006)。 2018 年 7 月 11 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wanhuacc/。
施智婷、陳旭耀、黃良志((2011)。主管管理職能提升:自我導向學習與知覺組織支持的交互效果。臺大管理論叢,1(22),135-164。
胡幼慧(2008)。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夏鑄九(1989)。一個休閒空間的理論架構。戶外遊憩研究,2(1), 19-30。
徐震(1985)。 社區發展 : 方法與研究。臺北市:文大。
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1。
徐儷瑜(2008)。父母衝突下兒童情緒反應之探討:社會學習理論與情緒安全感假說之比較。許文耀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2), 111-138。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2016)。 榮民整體狀況。2018 年 5 月 9 日,取自:https://www.vac.gov.tw/cp-2009-2898-1.html。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 教育大辭書搜尋生命歷程。2018 年 4 月 19 日,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147/。
培根市集 Facebook(2016)。 2018 年 7 月 11 日,取自: https://zh-tw.facebook.com/EmpowerGrassrootsBaconMarket/。
張君玫譯(2001)。 J.Story 著,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市:巨流。
張春炎(2013)。地方文化傳播與社區營造:苗栗「灣寶社區」動員之初探研究。 新聞學研究,116,173 - 206。
張春興(1996)。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張美惠譯(2000)。 F.Fukuyama 著,跨越斷層。臺北市:時報。
莫邦豪(1994)。 社區工作原理與實踐。香港:集賢社。
許雅惠(2011)。社區能力與社區工作者關鍵能力:成人學習觀點的分析。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1), 91-136。
許雅惠譯(2010)。 成人及繼續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郭宜君(1996)。 嘉義市成人學習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坤宏(1995)。 消費文化理論。臺北市:楊智。
陳威有(2003)。 外派大陸人員海外適應力對員工工作績效之影響。大葉大學國 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盈儒(2005)。 我國老人大學學員學習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 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茂祥(2004) 。自我等向學習理論及其在成人教育上的啟示。朝陽學報,6,1-25。
陳重成 (2010)。全球化語境下的本土化論述形式:建構多元地方感的彩虹文化。 遠景基金會季刊 ,11(4), 43-96。
陳國明(2003)。 文化間傳播學。臺北市:五南。
單文經(2002)。 強化學校與社區關係、增進學生學習機會:美國的作法,27, 191-208。
彭雅卿(2009)。文化認知模式的建構與運作。外國語文研究,10,49-65。
曾旭正(2013)。 台灣的社區營造。新北市:遠足。
曾慈慧、沈進成、陳麗如(2011)。礦業遺產觀光中真實性對觀光意象、地方感與遊後行爲意圖之影響。戶外遊憩研究,24(3), 79-111。
鈕文英(2015)。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黃宛瑜譯(2016)。 J.Urry、J. Larsen 著,觀光客的凝視 3.0。臺北市:書林。
黃敏萍(2010)。 和諧價值觀、群體關係對華人組織成員分配決策之影響:情境效果之探討。元智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琇瑩(2013)。 成人外語學習信念、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富順(2002)。 成人學習。臺北:五南。
黃漢偉(2014)。信仰、記憶與建構:談六房媽過爐。民俗曲藝,186,59-101。
黃禮強、張長義(2008)。宗教勝地居民地方感之研究-以苗栗獅頭山為例。都市與計劃, 35(3), 227 - 251。
新港文教基進會(2015)。 社區營造。2017 年 9 月 30 日,取自:http://www.hkfce.org.tw。
楊心怡、李啟嘉(2015)。問題導向學習對法律系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自我導向學習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1(60),131-155。
楊凱成(2007)。產業遺址製造與城市形象工程:以魯爾區(Ruhr Area)區域轉型為例。民俗曲藝,157,145-183。
楊惠君譯 (2004)。 S.B. Merriam & R.S. Caffarella 著,終身學習全書:成人教 育總論。臺北市:商周。
當代社區工作之發展(2007)。社區營造。2018 年 5 月 8 日,取自: https://cswe.casehsu.org/index.php?title=%E7%95%B6%E4%BB%A3%E7%A4
%BE%E5%8D%80%E5%B7%A5%E4%BD%9C%E4%B9%8B%E7%99%BC
%E5%B1%95。
詹秀員(2009) 。建構社區能力之研究-社區成人教育觀點。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詹秀員(2011) 。社區能力及其建構理念與策略。2011 年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
廖克玲(1982)。 社會學習論巨匠。臺北市:允晨。
廖珮君(2009)。 David Hesmondhalgh 著,文化產業分析。臺北市:韋伯。
廖淑容、周志龍、古宜靈(2000)。文化產業生根與地方發展。都市與計劃,27(3), 319-342。
臺大新聞 e 論壇(2017)。 台北角落——街友的寒冬。2018 年 5 月 9 日,取自: http://ereporting.ntu.edu.tw/article/12145。
臺北市法規查詢系統(2011)。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2018 年 5 月 19 日,取自:http://www.laws.taipei.gov.tw/lawsystem/wfLaw_ArticleContent.aspx? LawID=P13B1002-20110524。
臺北市新移民專區網站(2018)。 臺北市新移民人數統計表(107 年 5 月底,含總數比例)。2018 年 7 月 11 日,取自: https://nit.taipei/News.aspx?n=A81AC21367E6CBD7&sms=8328A0B4118F4B0D。
臺北市萬華區戶政事務所(2018)。 106 年年終各里戶數、人口數統計表。2018
年 7 月 11 日,取自:https://whhr.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A096AAF5A7D55699&sms=C57BA04A0FEBE7BE&s=C0E956491B9194AF。
趙偉妏(2010)。 S.Lash、J.Urry 著,符號與空間的經濟分析。臺北市:韋伯。
劉婉珍(2010)。反制宰制——博物館人的能動性與政治行動。博物館學季刊, 24(3),5-19。
歐用生(1999)。 質的研究。臺北市:師苑。
蔡宏進(1985)。 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蔡佩芳(2016)。 日本岐阜縣古川町。2017 年 7 月 25 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812/2147931。
蔡培村、武文瑛(2007)。我國回流教育政策發展回顧與檢討。教育實踐與研究, 20(1), 91-118。
衛生福利部(2017)。 2006 年內政部社區營造教材入門功夫篇、心訣要義篇以及公民組織篇。2017 年 9 月 30 日,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SAASW/cp-562-4944-103.html。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 低收入戶人口。2018 年 5 月 9 日,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S/lp-2972-113.html。
閱讀臺北(2012)。 萬華區 軸線翻轉 艋舺更新第 489 期。2018 年 7 月 11 日,取自:http://tcgwww.taipei.gov.tw/ct.asp?xItem=49075&CtNode=5267&mp=100021。
鄭如雅(2010)。 社區工作者核心能力專業能力之研究。靜宜大學社區工作與兒 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鄭如雅(2011)。社區工作者核心能力之探討:專業社會工作者之經驗與觀點。台 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1), 1-44。
鄭惠珠(2015)。遇見生命:運用生命歷程概念建構老人學相關課程學習進程與效果。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3(1), 51-60。
蕭瑞麟(2006)。 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化研究。臺北市:台灣 培生教育。
韓美文(2015)。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對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取得證照信心為干擾 變項。績效與策略研究,12(2), 55-72。
闕漢中、羅國英、張菁芬、賴兩陽(2008)。一個社區實作課群的實施經驗。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9,117-148。
顏亮一、許肇源、林金城(2008)。文化產業與空間重構:塑造鶯歌陶瓷文化城。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1,41-69。
顏家芝(2006)。以地方社會結構爲基礎探討居民對生態旅遊影響之認知。戶外遊憩研究,19(3), 69-98。
羅中峰(2002)。 關於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若干省思—兼論文化產業政策的經濟 思維。第一屆社會與文化發展研討會
羅世宏譯(2010)。 C.Barker 著,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羅秀華(2010)。以社區為本的社區大學運作理念與策略。社區研究學刊,1, 33-69。
關紹箕譯(1975)。 E.Hall 著,隱藏的空間。臺北市:三山。
關鍵評論(2016)。 老年人口家庭比率。2018 年 5 月 9 日,取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1129。
蘇文賢譯(2008)。 Michael Walzer 著,論包容。臺北市:學富。
蘇景輝(2009)。 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
顧忠華(2012)。 顧老師的筆記書 II 公民社會˙茁壯。臺北市:開學文化。
二、英文部分
Bandura, A.(1971). Social Learning Theory. New York, NY:General Learning Press.
Bandura, A., Walters R. H.(1963). 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NY:Holt Rinehart & Winston.
Crang, M.(1998).Cultural Geography. London , NY:Routledge.
Haldrup, M., Larsen, J.(2010) .Tourism, performance and the everyday : consuming the Orient. London , UK:Routledge.
Hesmondhalgh, D.(2002).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D : Sage.
Jarvis, P., Holford, J., Griffin, C.(2003).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London , LD:Kogan Page And Sterling, VA:Stylus Publishing.
Jenks, C.(2005). The origions of concept of culture in philosophy and the literary tradition. Culture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LD:Routledge , 6-24.
Jones, D., Mayo, M.(1975) . Community Work. New York, LD:Routledge & Kegan Paul.
Larsen, J., Urry, J., Axhausen, K.(2006). Mobilities. Geographies of Networks and Mobilities. Mobilities, Networks, Geographies. Aldershot, UK:Ashgate,45-61、73-83.
Lash, S., Urry, J.(1994).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 UK And California , Calif:Sage.
Mansvelt, J.(2005).Geographies of consumption. Juliana London , UK:Sage.
Relph, E.(1981).Rational Landscapes and Humanistic Geography. Croom Helm,LD and New Jersey, NJ : Barnes & Noble Books.
Sheller, M., Urry, J.(2006).Tourism Mobilities. London , UK:Routledge.
Smith, M., Berge, Z. L.(2009). Social Learning Theory in Second Life. Journal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 5(2): 439-445.
Steele, F.(1981).The Sense Of Place. Boston, BT: CBI Publishing Company.
Taylor, J. B., Randolph, J.(1975) .Managing And Leading. Community Worker. New York, NY:Jason Aronson ,93-130.
Twelvetrees, A.(2002). Community Work. Macmillan, LD:Palgrave .
Veen R.V . D.(2002).Community development as citize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22(6),580-596.
Walzer, M.(1983) .Membership. Spheres Of Justice.Oxford, UK:B. Blackwell ,31- 63.
Welton, M.(2002).Listening, conflict and citizenship:towards a pedagogy of civil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21(3),197-208.
Williams, R.(1995). Towards a Sociology of Culture.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 CHI: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