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82.13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5 21: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麗君
研究生(外文):Chen, Li-Chun
論文名稱:探討教育研究所課程延伸產業教育服務業職能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f Education Institute Courses to develop the Competencies on Industrial Education Service
指導教授:嚴佳代嚴佳代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n, Chia-Dai
口試委員:蕭婉鎔張芝萱
口試委員(外文):Hsiao, Wan-JungChang, Chih-Hsuan
口試日期:2019-06-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中文關鍵詞:職能教育研究所教育訓練教育服務業職業分析
外文關鍵詞:CompetencyEducation InstitutesTrainingIndustrial Education ServiceOccupational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教育研究所的發展以及面臨轉型的需求,產業教育服務業與教育研究所畢業生的發展契機,目前教育研究所面臨「少子化」以及「學校教師缺額相對的減少」,開始擴增更多元化的就業給教研所學生,規劃在學校場域以外有其他的就業方案。而其中勞動部就業類型中,教育服務業的產業則是教育相關系所很相關的一個就業方向。但綜觀目前教育相關研究所,雖然已經有將近50%的教育相關系所就業方向規畫教育訓練相關人員,但對於課程是否符合教育訓練相關人員之專業能力培育需求仍然欠缺相關研究支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教育研究所課程延伸產業教育服務業職能之研究,對象以北北基具有產業教育服務業訓練就業出路設定的教育研究所,研究過程透過以下三個步驟探討教育研究所延伸教育服務業課程:
一、透過內容分析將教育研究所相關課程轉換成課程模組。
二、透過德懷述將教育服務業職能工作任務轉換課程模組。
三、建構職業適配度檢核模式,分析學校課程與產業職能工作任務之對比情形,進而提出各校科糸所適合的職業以及各職業課程之參考建議。

  根據研究目的,進行內容分析研究,提出結論:
一、應用課程模組建構,有助於各校科系課程的比對與檢視課程規劃。
二、以職能觀點下,產業教育服務業可列為七個工作,對應教育訓練人員之就業職業。
三、教育研究所延伸產業教育服務業課程之三大建議。
四、建構四種職業適配度檢核模式,以提供大專校院課程檢核參考。
五、現有教育研究所課程最適合發展「訓練課程設計與發展人員」職業。
六、培育產業教育服務業各職業優先相關課程。
七、職能適配模式可提供各校規畫各系所課程參考應用。
八、產業實務反轉學習學校知識,實務理論知能兼備的專業人才。

  最後,依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期望能提供學校單位、教師以及產業教育服務人員,在擬訂教育研究所課程規劃及推動就業各方案相關措施之參考,縮短學用落差,讓學生真正能夠學以致用,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the need for trans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graduates of the Industrial Education Service and Education Institutes. At present,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aces " the trend of fewer children" and "relative reduction in the shortage of school teachers," and begin to expand more diversified vocations to the Institute’s students, planning to have other vocations outside the school’s field. Among the vocational types of the Ministry of Labor, the industrial education service is a related career direction. However, at present, the Education Institutes, although there are nearly 50% of the Education Institutes with the vocations of industrial training,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relevant research support for whether the courses meets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ersonnel.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of Education Institute Courses to develop the competencies on Industrial Education Service, and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 Institutes (Taipei-Keelung Metropolitan Area)which are based on the vocations of industrial train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Institute's developing education service industry courses through the following three steps:
1.Converting the relevant courses of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into course modules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2.Transforming the competency tasks of the education service industry into course modules through Delphi.
3.Construct modes of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check, analyz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chool courses and industrial competency tasks, and then propose the occupations suitable for each school and the reference suggestions for each vocational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propose the results as follows:
1.Application of the course module construction,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comparison and review of the courses of each school.
2.From a competency point of view, the industrial education service can be listed as seven voca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employment of training.
3.Thre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Education Institute's developing industrial education service courses.
4.Construct four vocational inspection mod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chools.
5.The existing education institute’s courses are best suited vocation is " Design and development Training course staff ".
6.To cultivate the industrial education service vocations, can supplement priority related courses.
7.The vocational inspection modes provide reference applications for each school's courses.
8.Industry practice reverse learning school knowledge, practical theory and knowledgeable professional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bove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and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the school units, teachers, and Industrial-Training to formulate references for the course of the Education Institutes and to promote measures related to employment, to shorten the gap between learning and use, so that students can truly can be used to learn,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s a reference.
摘要I
AbstractII
目次IV
表次V
圖次VII
附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研究目的4
第四節 研究流程5
第五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教育研究所之內涵8
第二節 產業教育服務之內涵18
第三節 職能內涵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36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實施43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49
第一節 教育研究所課程之分析49
第二節 產業教育服務業職能工作任務之分析54
第三節 教育研究所延伸產業教育服務業課程之建議61
第四節 教育研究所課程與產業教育服務業職能工作任務之對比結果64
第五節 課程建議方案80
第六節 建構課程之職業適配度檢核模式85
第五章 結論、限制與建議87
第一節 研究結論87
第二節 研究限制90
第三節 研究建議91
參考文獻93
壹、中文部分93
貳、外文部分96
附錄97
壹、中文部分
104人力銀行(2018)。104升學就業地圖。取自https://www.104.com.tw/jb/career/department/view?mid=140101°ree=2
104人力銀行(2018)。教育訓練人員。取自https://www.104.com.tw/jb/jobwiki/jobCatMaster/stage/2001002003/1
中央通訊社(2015)。廢除人文學系,日本26所國立大學擬實施。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08250002-1.aspx。
內政部統計處(2019)。統計資料動態查詢主目錄—出生人數。取自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法(第 17 版)。臺北市:五南。
王雅玄(2013)。內容分析法。載於蔡清田(主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頁 205-227)。臺北市:五南。
朱子君(2010)。人力資源培育與職業能力發展—大學教育目標的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1-14。
行政院(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取自http://12basic.edu.tw/content.php?ParentNo=8&LevelNo=8
行政院主計總處(1988)。人力資源統計年報。臺北:行政院主計總處。
行政院主計總處(1988)。中華民國政府統計名詞定義。臺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8)。主計總處統計專區—就業失業統計。取自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17166&ctNode=517&mp=4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1992)。職業分析手冊。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http://laborpedia.evta.gov.tw/link1.asp?did=F058&result=yes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2018)。職訓局勞動力發展辭典。取自http://laborpedia.evta.gov.tw/link1.asp?did=C084&result=yes
何永福、楊國安(1993)。人力資源策略管理,臺北市:三民。
何俐安、李依涵(2015)。職能模式的發展與評鑑。T&D飛訊,(210),1-24。
林逢祺(2000)。教育導論。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的意義(頁3-21)。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義芳(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Rober P. Weber)。臺北市:巨流。
邱靖蓉(2015)。職能導向思維下的人才發展與系統化課程建構。T&D飛訊,(202),1-32。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2018)。人文司學門架構。取自https://www.most.gov.tw/hum/ch/list?menu_id=96c12199-c4e0-46a6-9fb6-7b00dba2b600&view_mode=listView
范熾文(2008)。學校人力資源管理 : 概念與實務。新北市 : 冠學文化。
徐宗林(1980)。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市:文景。
崔光宇(1998)。教育概論。載於黃光雄(主編),中國教育理念的發展(頁63-97)。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波鋒(1988)。職業訓練。臺北市:黎明文化。
張國保、袁宇熙(2014)。我國學用合一之現況、問題與解決之道。教育研究月刊,248,5-22。
張綺真(2005)。困頓與屈服?教育研究所學生生涯決定歷程之敘說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t9b657
教育部(2018)。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簡介。取自http://ucan.moe.edu.tw
教育部統計處(2017)。大專校院學科標準分類(第5次修正)查詢系統。取自https://stats.moe.gov.tw/bcoDe/
教育部統計處(2018)。統計分類項目—各級學校專任教師數學生數。取自https://stats.moe.gov.tw/
許維芳(2003)。臺灣師範大學轉型定位與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9a7bj
郭芳煜(1986)。怎樣做好員工培訓。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郭振昌(2010)。人力資源訓練發展的規劃與評估-ADDIE 模式應用初探。就業安全,9(1),60-66。
陳幼珍、林騰蛟(2017)。建構技職教育髮型設計師職能導向課程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7(2),35-59。doi:10.6235/TVE.2611
陳宇綸(2014)。訓練專員之職能導向課程規劃。南臺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mft7fp
陳怡方(2017)。高等教育轉型的人類學反思:以社會實踐課程的經驗為例。臺灣人類學刊,15(2),147-184。
陳思婷(2004)。三所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學生在職進修動機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3g3ew
陳偉明(2010)。TTQS整體落實度對組織績效之影響-以人力資本為中介變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czt2t
麥馨月(2003)。臺灣教育研究的發展與趨勢—以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為研究對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wunj8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4)。職能基準發展指引。取自https://icap.wda.gov.tw/Knowledge/Knowledge_downLoad.aspx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5)。職業指南目錄。取自http://www.mol.gov.tw/statistics/2475/19284/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7)。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TQS)介紹—TTQS管理迴圈。取自https://www.wda.gov.tw/cp.aspx?n=F6FEBFBFDA1BBD82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8)。各國國家職能標準簡介。取自https://icap.wda.gov.tw/Knowledge/knowledge_standard.aspx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8)。職能基準一覽表。取自https://icap.wda.gov.tw/Resources/resources_Datum.aspx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8)。職能基準項目。取自https://icap.wda.gov.tw/Knowledge/knowledge_introduction.aspx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8)。職能發展應用平台。取自https://icap.wda.gov.tw/index.aspx
黃光雄主編(1998)。教育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主編(2000)。教育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英忠、吳復新、趙必孝(2001)。人力資源管理。新北市 :國立空中大學。
黃培文(2014)。職能分析與發展。載於德鍵企業有限公司附設職業訓練中心、銓國人才發展育成股份有限公司(主編),103 年度第二期訓練經理五級認證課程教材(頁39-139)。臺南市:德鍵企業有限公司附設職業訓練中心、銓國人才發展育成股份有限公司。
黃培文(2014)。職能導向課程建構實務。銓國人才發展育成股份有限公司HR 八月份讀書會,德鍵企業有限公司附設職訓中心專案辦公室。
葉於棋(2005)。教育研究所研究生學習經驗與相關問題陳顯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kj8ed
趙裕彬(2014)。TTQS 職能分析與建構。取自http://ttqs.wda.gov.tw/Menu_004_04.aspx
劉淑芬(2007)。企業教育訓練評鑑方法應用之研究~Kirkpatrick四層次模式理論分析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ds5yh
歐用生(199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0)。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陽教(1998)。教育概論。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的概念分析(頁3-29)。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慧玲(2000)。教育導論。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研究(頁341-368)。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晨雨(2016)。教育研究所懸缺課程研究:政大教研生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76vyg
戴伯芬主編(2015)。高教崩壞: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新北市:群學。
簡建忠(2014)。人力資源管理:以合作觀點創造價值。新北市:前程文化。
顏寧譯(2016)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原作者:Sharan B. Merriam)。臺北市:五南。
鐘琳惠(2010)。行政院勞委會專題—澳洲職業訓練與資歷架構制度之研究。取自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PageSystem/reportFileDownload/C09903507/001

貳、外文部分
Campion, M. A., Fink, A. A., Ruggeberg, B. J., Carr, L., Phillips, G. M., & Odman,R. B. (2011). Doing competencies well: best practices in competency modeling. Personnel Psychology, 64(1), 225–262. doi: 10.1111/j.1744-6570.2010.01207.x
Dewey, J. (1965).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Y.: Macmillan.
Dumont, K. & Frindte,W.(2005).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homepages of academic psychologis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1(1),73-83.
Ebel, R. L.(Ed.).(1969).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th ed.). London: Macmillam.
Gay, L. R, Mills, G. E.,&Airasian, P.(201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10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rentice Hall.
Good, C. V.(Ed.)(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Mirabile, R. J. (1997).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competency modeling. Training & Development, 51(8), 73-77.
Nadler, L.(1983).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The perspective of business and industry. Columbus, OH: 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Career,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obbins, S. P. (1982).Personnel,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pencer, L. M. & Spencer,S.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