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丁興祥、賴誠斌(2006)。回觀心理「科學」:從反思性到善美社會之人文科學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31,113-132。
王增勇(2011)。跨越世代相遇:看見「老年男同志」。生命教育研究,3(1),169-231。
王欣欣(譯)(2014)。回憶中的瑪妮(原作者:Joan G. Robinson)。臺北市:
臺灣東販。(原著出版年:1967)
平路(2017)。袒露的心。臺北市:時報文化。
白先勇(1999)。孽子。臺北市:允晨文化。
尉遲秀(譯)(200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原作者:米蘭.昆德拉)。臺北市:皇冠。(原著出版年:1984)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汪文聖(2006)。生活世界中信度、效度與價值的可能性條件:對精神病學方法的哲學性反思。應用心理學研究,29,101-129。
李健裕(2004)。偷著樂---性汙名的內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
究,16,23-69。
翁開誠(2011)。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
化,38,75-95。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 期,261-274。
翁國瑞(2017)。家族歷史與社會實踐取徑的自我敘說: 一位愛滋男同志的回觀與前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夏林清(2012)。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臺北:財團法人導航基金會。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陳俊志(2019)。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新北市:木馬文化。
陳麒文(2012)。丈夫出櫃:異性戀妻子的婚姻經驗與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張能為(2002)。理解的實踐。北京:人民出版社。
游淙琪(2006)。現象學心理學與超驗現象學:從胡塞爾的脈絡來看。應用心理學研究,29,35-52。
鄒川雄(2003)。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9-53 頁)。嘉義:南華大學社會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心理出版社。
潘皆成(2005)。雙重衣櫃:已婚男同志的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劉嘉良相(2018)。雙重衣櫃裡的情慾流動-中老年已/離婚男同志自我敘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二、外文部分
Bozett, W. F. (1987). Gay fathers. In Frederick Bozett(Eds.), Gay and Lesbian
Parents ( pp.3-22). New York: Greenwood.
Fafiman, A. (1983). The doublecloset. Life Magazine, 6, 76-100.
Miller, Brian (1987). Counselling Gay Husbands and Fathers. In F. W. Bozett (Eds.),Gay and Lesbian parents (pp175-187). New York: Greenwood.
Lincoln, Y. S. (1990). The making of a contractivist. In Guba, E. G. (Ed.), The
Prardigm Dialog.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olanyi, M (1962). Personal knowledge : Towards a post critical philosophy.
Chicago :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olanyi, M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Doubleday &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