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文部分
Fowler著、何善欣譯(1996)。不聽話的孩子?過動兒的撫育與成長。臺北:商周。
丁婷芳、廉孟潔(2007)。有效介入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特教園丁,22(4),6-10。
天鵝桌遊報(2006)。淺談桌上遊戲的分類。取自http://www.swanpanasia.com/blog/
王乙婷、何美慧(2003)。自我教導策略增進ADHD兒童持續性注意力之效果。特殊教育學報,18,21-54。
王志全(1995)。智能障礙者之社會技巧訓練。特教園丁,10(4),5-11。
王明雯(2004)。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介入與訓練。特殊教育叢書(9301輯)(15-33頁),國立臺中師院特殊教育中心。
王欣宜(2006)。智能障礙學生之社交技巧訓練內涵分析。特殊教育季刊,995,1-9。
王欣宜、蔡宛錚(2016)。融合幼兒園社會技巧教學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9,1-22。
王芯婷(2012)。桌上遊戲運用於兒童培力團體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40,94-106。
王華沛(1989)。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特殊教育季刊,30,6-32。
王意中(2014)。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臺北:寶瓶文化。
王熙鈞(2012)。學習障礙學生社會技巧課程之實施。特教園丁,27(4),49-57。
王碧輝(2004)。自我教導策略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行為問題與人際關係的影響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吳承翰(2011)。桌上遊戲參與型態對人際溝通改善之研究-以臺北地區桌上遊戲專賣店顧客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吳秋燕(1998)。注意力不足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社會適應等相關問題探討。國小特殊教育,25,21-24。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五南。
吳聖璇(2017)。桌上遊戲活動促進國小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人際溝通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輕度障礙教育所碩士論文,彰化市,未出版。吳靜亭(2012)。自我教導策略改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行為問題之成效。東華特教,48,30-35。
宋維村、侯育銘(1996)。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臺北:正中。
李宏鎰、林秋燕(2004)。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轉換測驗上的表現。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1),57-74。
李宏鎰、趙家嬅、黃淑琦、蔡靜怡(2006)。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注意力系統初探。特殊教育季刊,101,17-24。
李孟儒(2017)。不同人格發展階段的桌遊建議-孩子的教育由家庭做起。In桌遊,9,94-97。
杜亞松(2001)。過動症與學習困難。臺北:浩園。
周正修、陳錫洲、陳永煌、羅慶徽(2007)。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與治療。基層醫學, 22(9),304-310。
周佩樺(2008)。同儕合作產出社會故事教學對ADHD學生社會適應之成效。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未出版。孟瑛如(2004)。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孟瑛如、陳秀鳳及謝瓊慧(2011)。國小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學生之學校支持、教學調整及教養策略之調查研究。特教論壇,11,45-58。
孟瑛如、簡吟文(2014)。從DSM-5的改變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未來的鑑定與教學輔導趨勢。輔導季刊,50(4),22-27。
林幼青(1995)。探討學校情境中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孩童之行為特性。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林芳如、鈕文英(2006)。國中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訓練方案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4,1-28。
林建平(2006)。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診斷與處遇。特殊教育季刊,101,1-8。
林俞衞(2016)。社會課程結合桌上遊戲對國小泛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之效果。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未出版。林純敏(2018)。桌上遊戲教學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詞彙學習成效之研究。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林翠英(2008)。情緒障礙學生的特徵與教學實務。特殊教育季刊,107,9-13。
林鋐宇、周台傑(2000)。國小兒童注意力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2),29-53。
林鋐宇、劉國政、張文典、洪福源(2012)。特殊需求學生之注意力表現探究。身心障礙研究,10(3),179-195。
侯禎塘、蕭蕙蘭、陳怡孜(2008)。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藝術治療。特殊教育輔助科技,1,1-4。
施顯全、郭色嬌、洪儷瑜、許植賢、黃玉珠、吳淑清、施慧淳(1996)。行為問題及過動兒輔導個案實例彙編。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洪偉翔(2009)。遊戲介入對增進學習障礙兒童社交技巧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洪儷瑜(1993)。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91-106。
洪儷瑜(1994)。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認識與教育。臺北:心理。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臺北:心理。
洪儷瑜(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儷瑜(2009)。注意力缺陷過動症20問-教師實用輔導手冊。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洪儷瑜、張郁雯、丘彥南、蔡明富(2001)。學生適應調查表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范丙林(2011)。桌上遊戲應用於環境教育之研究。100年度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發展學校重點特色計畫案成果報告書。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閃琳(2017)。0到100的長途跋涉-企畫人的桌遊創意展現歷程。IN桌遊,11,56-58。
高淑芬(2013)。家有過動兒─幫助ADHD孩子快樂成長。臺北:心靈。
高敏翠(2015)。桌上遊戲融入圖解識字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高嫿庭(2017)。國小特殊教育教師使用桌上遊戲融入社會技巧課程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未出版。常雅珍(2017)。桌上遊戲課程與教學之應用—以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5(2),119-142。
張世彗(1998)。班級中的焦點-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國小特殊教育,25,5-20。
張世彗(2017)。特殊教育導論。臺北:五南。
張世彗、藍瑋琛(2018)。特殊教育學生鑑定與評量(第八版)。臺北:心理。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鈞凱(2017)。詞彙教學結合桌上遊戲活動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詞彙學習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張逸偉(2016)。合作型桌上遊戲對國小自閉症學童社會能力影響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張嘉琦(2017)。桌上遊戲增進國小自閉症學童社會技巧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大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梁培勇(1995)。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許芷瑋(2016)。自製桌上遊戲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詞彙之學習成效。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未出版。許珮芸(2008)。紙盤遊戲團體方案對ADHD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未出版。許淨君(2016)。ADHD學生上課隨意離座行為之功能性評量。桃竹區特殊教育,28,28-35。
郭美滿(2002)。ADHD兒童的不順從行為。國小特殊教育,34,61-65。
郭雅玲(2016)。桌上遊戲課程對智能障礙兒童社交技巧影響效果。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陳介宇(2010)。從現代桌上遊戲的特點探討其運用於兒童學習的可行性。國教新知,57(4),40-45。
陳介宇(2013)。從早期桌上遊戲看臺灣。師友月刊,547,77-82。
陳美妙、張高賓(2014)。認知行為遊戲治療對ADHD兒童干擾行為之成效研究。家庭教育諮商學刊,16,1-28。
陳美慧(2017)。運用桌上遊戲教學促進自閉症兒童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身心障礙者轉銜及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陳秀菱(2016)。桌上遊戲結合語言鷹架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陳偉仁、楊慧姈、陳烱亮、陳姵妏(2015)。從「情生意動」到「和而不同」:融入社會技巧訓練的生命教育課程。特殊教育季刊,134,9-19。
陳健民(2018)。以桌上遊戲融入國小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陳培芝(2001)。資源敎室社交技巧。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敎育中心。
陳媖足(2016)。運用桌上遊戲提升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未出版。陳鈺弦、李宏鎰(2001)。從家長觀點探討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症狀因應策略。應用心理研究,49,111-135。
陳慧音(2016)。桌上遊戲對智能障礙兒童注意力之影響。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莊雅惠(2016)。桌上遊戲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之影響。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曾中品(2015)。桌上遊戲對提升國小注意力不足學習障礙學生注意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曾健瑋(2010)。ADHD情緒障礙兒童的人際社交技巧訓練。諮商與輔導,298,13-16。
辜詩婷(2016)。桌上遊戲融入社會技巧課程在提升高職選擇性緘默症學生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障礙者理解,15(2),41-64。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臺北:心理。
鈕文英、王欣宜(1999)。輕度智能障礙就業青年工作社會技能訓練效果之研究。師大學報,44(1&2),19-41。
鈕文英、吳裕益(2015)。單一個案研究法─研究設計與後設分析。臺北:心理。
馮淑慧(2000)。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人際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研究學會年刊(319-344頁)。臺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黃千玳(2016)。桌上遊戲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注意力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東縣,未出版。黃心玫(2013)。桌上遊戲在國小資源班的教學應用。桃竹區特殊教育,22,28-41。
黃月霞(1993)。教導兒童社會技巧。臺北:五南。
黃惠玲、林幼青、翁敏嘉、王雅琴(2000)。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童的行為特徵:一個自然觀察法的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2(2),233-252。
黃瑜萱(2018)。桌上遊戲課程對提升自閉症學童社會技巧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黃瑞煥、何秀珠(1982)。活動過多症兒童。高雄:復文。
黃瓊慧(2013)。高屏地區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社會技巧課程實施之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未出版。新天鵝堡(2018)。德國桌上遊戲中文版目錄。取自http://www.swanpanasia.com/
楊坤堂(1997)。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兒童的診斷與處遇。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瘋桌遊(2015)。遊戲分類。取自https://www.phantasia.tw/
蔡明富(2009)。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社會技巧之研究:以普通班教師觀點。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1,183-205。
蔡明富、蔡淑妃(2005)。校園內ADHD學生社會技巧問題之探討。載於蔡明富編,ADHD與Autism學生社會技巧訓練課程─認知行為取向(6-10頁)。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蔡淑妃(2000)。ADHD學童於人際互動的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蔡瑜君(2014)。「社交技巧方案結合桌上遊戲課程」對增進ADHD學童社交技巧歷程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未出版。衛生福利部(2015)。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專輯(03輯)。取自http://www.mohw.gov.tw/mp-1.htm
鄭蕙霙(1997)。國小六年級注意力缺陷及過動症學童社會技能及教學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盧台華(2008)。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盧台華、鄭雪珠、史習樂、林燕玲(2003)。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臺北:心理。
盧玉真、李翠玲(2013)。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社交技巧教學策略與運用。雲嘉特教,17,38-47。
盧婉青(2017)。桌上遊戲融入部件結構分解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寫字學習之成效。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未出版。賴思婷(2017)。桌上遊戲結合語文科教學對改善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未出版。謝佩樺(2015)。桌上遊戲應用在社會技巧訓練課程於國小亞斯伯格症兒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謝瓊慧、孟瑛如(2010)。國小過動症學生之藥物治療調查研究。特教論壇,9,47-62。
蘇昱蓁、王欣宜、柯玉真(2012)。身心障礙學生社會技巧實施成效分析。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半年刊,8,89-95。
貳、 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Barkley, R. A., & DuPaul, G. J. (1992). Situational variability of attention problems: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revised home and school situations questionnaire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21(2), 178-188.
Barkley, R. A. (1997). ADHD and the nature of self-control.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Barkley, R. A., & Murphy, K. R. (1998).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clinical workbook.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Barkley, R. A. (2014).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Board Game Geek (2010). Board game Subdomain. http://www.boardgamegeek.com
Caldarella, P., & Merrell, K. W. (1997). Common dimensions of social skill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taxonomy of positive behavior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6, 264-278.
Combs, M. L., & Slaby, D. A. (1977). Social-skills training with children. In B. B. Lashey & A. E. Kazdin (Eds.), Advance in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New York: Plenum Press.
Domitrovich, C. E., & Bierman, K. L. (2001).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child social adjustment: Multiple pathways of influence.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7, 235-263.
Gee, J. P. (2003). What video games h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 Computers in Entertainment(CIE), 1(1), 20.
Gobet, F., Voogt, A. D., & Retschitzki, J. (2004). Moves in mind: The psychology of board games.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Gresham, F. M. (1986). Conceptual and definition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Implications for classifications and training.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15(1), 3-15.
Horner, R. H., Carr, E. G., Halle, J., McGee, G., Odom, S., & Wolery, M. (2005). The use of single-subject research to identify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special educ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71(2), 165-179.
Johnston, C., Patenaude, R., & Inman, G. (1992). Attributions for hyperactive and aggressive child behaviors. Social Cognition, 10, 255-270.
Kats‐Gold, I., & Priel, B. (2009). Emotion, understanding, and social skills among boys at risk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6(7), 658-678.
Kats-Gold, I., Besser, A., & Priel, B. (2007). The role of simple emotion recognition skills among school aged boys at risk of ADHD.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5(3), 363-378.
Kelly, J. A. (1982). Social-skills training. New York: Springer Press.
Marder, C., Wagner, M., & Sumi, C. (2003). The achievements of youth with disabilities during secondary school. A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Transition Study-2 (NLTS2). Menlo Park, CA: SRI International.
Mathur, S. R., & Rutherford, R. B. (1996). Is social skills training effective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 Research issues and needs. Behavioral Disorders, 22(1), 21-28.
McFall, R. M. (1982). 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skills. Behavioral Assessment, 4(1), 1-33.
Merrell, K. W. (2003). Behavioral, social, and emotional assess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Merrell, K. W., & Gimpel, G. (2014). Social skill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nceptualization, assessment, treatment.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Pearson, D. A., Yaffee, L. S., Loveland, K. A., & Lewis, K. R. (1996). Comparison of sustained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in children who have mental retardation with and without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0(6), 592-607.
Smith, S. W., & Travis, P. C. (2001). Conducting social competence research: Considering conceptual frameworks. Behavioral Disorders, 26(4), 360-369.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1987). Effectiveness of an attention training program.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9, 117-130.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2001).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An integrative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2001). Improving attention and managing attentional problems: Adapting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to adults with ADD.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931, 359-375
Spence, S. H. (1983). Teaching social skills to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4(4), 621-627.
Stephens, T. M. (1978). Social skills in the classroom. Columbus, OH: Cedars Press.
Stewart, J. & Buggey, T. (1994). Social Status and Self-Esteem: Children with ADHD and Their Peer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Toner, M., O’Donoghue, T., & Houghton, S. (2006). Living in chaos and striving for control: How adul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deal with their disor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53(2), 247-261.
Voelker, S., Lachar, D., & Gdowski, C. L. (1983). The Personality Inventory for Children and response to methylphenidate: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predictive utility.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8(2), 161-169.
Walker, H. M. (1983). The ACCESS program: Adolescent curriculum for communication and effective social skills: Student study guide. Austin, TX: Pro-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