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04: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陸浩寧
研究生(外文):LU, HAO-NING
論文名稱:臺灣郭氏宗親會郭子儀血緣信仰研究 ──以「郭子儀紀念堂」為中心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Blood Faith of Guo Ziyi, A Taiwanese Clan Association in Taiwan ──A Discussion on Center of the "Guo Ziyi Memorial Hall"
指導教授:鄭柏彥鄭柏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PO-YEN
口試委員:郝譽翔胡衍南
口試委員(外文):HAO, YU XIANGHU, YAN-NAN
口試日期:2019-06-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郭子儀紀念堂世界郭氏宗親總會血緣信仰汾陽堂
外文關鍵詞:Guo Ziyi Memorial HallGuo clanblood beliefFenyang hall
DOI:10.6344/THE.NTUE.LCW.013.2019.A07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郭子儀紀念堂」為臺北市定保護古蹟,亦為「世界郭氏宗親總會」會址所在地。然而,中唐名將郭子儀祖籍山西省華縣、受封於山西省汾陽,郭子儀後代子孫遠播中國各地乃至海外,探究臺灣「郭子儀紀念堂」的血緣形成及其宗親會成立背景,可瞭解臺灣郭氏子孫的流衍,及世界郭氏宗親總會經歷 「陸、空、海」三位將軍擔任理事長的輝煌歷史。再探討世界郭氏宗親總會現今相關慶典及儀式特色,表現郭氏對先祖的敬崇,與同姓情誼聯繫。並進而於論文第四章討論郭子儀信仰所體現的社會、政治與文化意涵。本論文以「郭子儀紀念堂」為例,完整體現臺灣純樸與熱絡的血緣信仰。
Guo Ziyi Memorial Hall is the protection of monuments in Taipei City. Also the location of the world's clan society oversea. Zhongtang famous Guo Ziyi native of Shanxi Huaxian, Fengshan Shanxi Fenyang, however, the descendants of Guo Ziyi descendants from all over China and overseas. Majority of Guo members also for Guo Ziyi 's six generation warm descendants.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Taiwan Guo Ziyi clan blood and its clan will be set up the background. It can understand the inner lake and other places of the descendants of Guo descendants, and clan will experience "land, air, sea," the three generals as chairman of the glorious history. And then explore the Kwok clan will now related to the celebration and ritual features.And They also contract with the same surname friendship. Then discus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embodied in Guo Ziyi's belief, and fully show the virtu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hope that they can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To Guo Ziyi Memorial Hall, for example, a complete embodiment of Taiwan's most simple and warm blood of the faith.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4
一、研究動機 4
二、研究目的 6
第二節、研究方法及範圍 8
一、田野調查法 9
二、文獻分析法 9
第三節、文獻回顧與探討 10
一、專書 11
二、期刊論文 12
三、口傳與影音資料 14

第貳章 臺灣郭子儀紀念堂及其宗親會血緣凝聚 17
第一節、臺灣郭氏後代圖騰血緣建構與凝聚 17
一、郭子儀後代遷臺流衍 17
二、郭氏宗親會成員組成 26
第二節、宗親會成立之背景與延續 32
一、宗親會成立之背景 32
二、宗親總會發展歷程 37
第三節、臺灣郭子儀宗親會相關儀典 42
一、郭子儀相關慶典 42
二、祭祀儀式與特色 47
第四節、小結 50

第參章 虛擬與真實的交雜─臺灣郭子儀血緣延續與信仰…51
第一節、郭子儀血脈緣起與延續 51
一、虢仲與虢叔系統之爭 51
二、虢叔的血脈系統傳承 57
第二節、郭子儀與廣澤尊王關聯 61
一、廣澤尊王生平與封神意義 62
二、郭子儀與廣澤尊王屬性異同 67
第三節、郭氏移民地緣與血緣關係 70
一、清領移民時期連結樞紐 70
二、國民政府遷臺連結樞紐 75
三、當代地緣與血緣之連結 78
第四節、小結 82

第肆章 血緣建構及其意義 85
第一節、社會意圖──傳統家族觀念的延續與擴展 85
一、郭氏祭祀公業之性質與特徵 87
二、「郭子儀紀念堂」的土著化現象 92
第二節、政治意圖──族群建構下的血緣意義 93
一、郭氏宗親的集體意識 94
二、郭氏宗親會從排他到團結 99
三、郭氏宗親政治化的表現 101
第三節、文化意圖──忠孝兼具的郭氏精神 105
一、「百善孝為先」之儒家意涵 106
二、由「孝」擴大到「忠」的精神傳遞 109
第四節、小結 114

第伍章 結論 115
第一節、臺灣郭子儀血緣信仰之架構 115
一、「郭子儀紀念堂」之自身文化認同 115
二、「郭子儀紀念堂」之蘊含政治連結 116
三、「郭子儀紀念堂」之發揚郭氏精神 116
第二節、臺灣郭子儀血緣信仰之延伸與擴展 117
一、臺灣相關宗親會之探究 117
二、兩岸宗親文化比較研究 119

引用文獻 121

附錄 131
一、訪談稿一 131
二、訪談稿二 134 
表次
表2-1:《環球郭氏宗譜》完整從郭子儀追溯郭氏支系表 21
表2-2:「內湖郭崇飽家族」簡譜 29
表2-3:「士林郭樑楨家族」簡譜 31
表2-4:「世界郭氏宗親總會」歷屆理事長及其政治經歷 36
表2-5:「臺北郭氏宗親會」歷屆理事長及其相關經歷 38
表2-6:世界郭氏宗親總會與世界各地郭氏宗親會交流 45
表3-1:「廣澤尊王封號」之表格 64
表3-2: 1926年《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表》 71
表3-3:「臺灣各縣市郭氏宗親會與理事長」名單 79
表4-1:臺灣總督府官房法務課《祭祀公業調》 87



圖次
圖3-1:世界郭氏宗親總會網站「活動集錦1」 80
圖3-2: 2019年郭子儀誕辰紀念日郭氏宗親合影 82
圖4-1:「郭子儀紀念堂」正面照 89
圖4-2:「郭氏古宅」修復落成誌 89
圖4-3:世界郭氏宗親總會網站「活動集錦2」 103
圖4-4:郝龍斌於典禮致詞, 103
圖4-5:郭氏宗長祭祀郭氏先祖 103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列):

【周】左丘明:《國語》,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漢】司馬遷著:《新校本舊史記三家註》,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漢】班固著:《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二》,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附校刊記》,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曹魏】劉劭著,梁滿倉、關瑞至譯註:《人物志》,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
【晉】陳壽所著:《新校本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後晉】劉昫等著:《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薛居正等著:《新校本舊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預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宋】歐陽修等人著:《新校本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宋】歐陽修等著:《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9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月刊社,2010年。
【元】脫脫等所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明】朱用純:《朱子家訓》,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年。
【明】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永瑢、紀昀等人輯:《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王先謙:《漢書補註》,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二)中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德毅主編:《叢書籍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出版社,1997年。
王甫昌:《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王雲五主編:《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王御風:《圖解臺灣史》,臺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 2012年。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華文化復興論叢》,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969年。
世界郭氏宗親總會:《郭氏源流》,新北:世界郭氏宗親總會,1999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誌》,(東京:刀江書院,1928;臺北:南天書局再版,1994年。
李雲漢校閱:《郭寄嶠先生訪問記錄》,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李宗侗註譯,葉慶炳校訂:《春秋公羊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李守孔:《中國現代史》,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李筱峰、林呈蓉:《臺灣史》,臺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杜正勝:《中國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林明燦:《中國文化史》,新北:新文京出版公司,2005年。
孟樊:《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新北: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苗青圃、曹培植編撰:《抗日名將郭寄嶠》,臺北:王陽明文教基金會,2009年。
林衡道:《臺灣史》,臺北:眾文出版社,1990年。
徐芹庭:《細說孝經暨二十四孝》,新北:勝環圖書出版社,2011年。
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許維德:《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臺灣客家、原住民與臺美人的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
版中心,2013年。
陳國強主編:《文化人類學辭典》,臺北:恩楷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郭世科、郭志強主編:《汾陽與汾陽王》,山西: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會,2011年。
郭世科、郭志強主編:《郭氏文化(續)》,山西: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會,2008年。
郭世科主編:《郭氏文化》,山西: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會,2007年。
郭世科主編:《郭氏源流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11月。
郭何雅珍:《大風將軍郭宗清先生追思文集》,臺北:捷騰數位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
郭匯倫印贈:《保安廣澤尊王真經》,高雄:合信印經處,2005年。
梁毅:《聖公文化》,新加坡:裕廊鳳山寺,2014年。
黃文雄:《臺灣人的價值觀》,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張智、張健主編:《中國道觀志叢刊續編》,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許瑞浩、廖文碩編輯:《大風將軍郭宗清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11年。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89年。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
陳其南、周英雄主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臺北:允晨出版社,1994年。
陳其南:《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臺北:允晨 文化實驗公司,
1998年。
陳梅卿:《說聖王.道信仰:透視廣澤尊王》,臺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0年。
陳照銘:《臺灣祭祀公業十三篇》,臺北:協成土地事務研究所,2002年。
黃苕冠:《華人社會與文化講義》,臺北:新學林出版社,2009年。
蔡和德:《廣澤尊王傳》,彰化:南瑤宮出版,2014年。
楊懋春:《中國家庭與倫理》,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1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中華書局,1993年。
楊續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臺北:臺灣新生報社出版部,1980年。
潘英:《臺灣拓殖史及其族性分布研究》,臺北:南天書局,2000年。
賴際熙等纂輯:《崇正同人系譜》,香港:崇正總會出版,奇雅承印,1995年。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
環球郭氏宗譜編纂委員會:《環球郭氏宗譜》,臺北:臺北市郭氏宗親會,1987年。
譚思敏:《香港新界侯族的建構──宗族組織與地方政治和民間宗教的關係》,香港:中華書局,
2012年。


(三)外文專書(依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Cris Barker著,羅世宏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4年。
K.S.Latourette著,周威堂譯述。《中國的文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Maurice Freedman。《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 Fukien and Kwangtung》,
London : Athlone Press, 1966年。


(四)學術論文:

王志文:《淡水河岸同安人祖公會角頭空間分布─以燕樓李、兌山李、西亭陳、郭子儀會為例》,
臺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0年。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
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1年。
郭雅瑜:《歷史記憶與社群建構──以鹿港郭姓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未出
版)碩士論文,2001年。
陳蓉:《廣澤尊王信仰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宗教學,(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陳佳慧:《臺灣地方派系與宗親會互動關係之研究──桃園縣個案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
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9年7月。
陳逸儒:《清領時期臺灣移民史上之社會問題及其影響-──以分類械鬥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外事
警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13年。
陳柏臣:《清代臺灣、閩南地區的械鬥比較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
士論文,2015年。
張燕:《論郭子儀》,太原: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2008年。
鄭朝日:《派系、宗親會與選舉動員之研究──新竹縣個案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11年7月,頁34。

(五)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仁傑:〈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成為臺南市登錄民俗相關材料彙編〉《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
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24期,2016年12月),頁1-48。
王嬌:〈釋「虢」〉,《銅仁學院學報》,貴州:銅仁學院,第13卷第6期,2011年11月,頁48-
50。
世界郭氏宗親總會:《郭子儀紀念堂特刊》,臺北:郭子儀紀念堂管理委員會, 2011年。
世界郭氏宗親總會:《世界郭氏》,臺北:郭子儀紀念堂管理委員會,2015年。
世界郭氏宗親總會:《慶祝大會特刊》,臺北:郭子儀紀念堂管理委員會,2017年。
朱雅非、張貴芳:〈試論郭子儀建功立業的生存智慧〉,湖南:湖鄉論壇,2015年第六期,頁
125-129。
李棟明:〈光復後臺灣人口社會增加之探討〉,《臺北文獻》,9、10期合刊,1969年,頁215-
249。
李玉昆:〈廣澤尊王信仰及其傳播〉,北京: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頁122 - 127。
李天賜:〈廣澤尊王信仰在華僑華人中的傳播和影響〉,泉州: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年第3期,頁78-83。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期,
1997年,頁1 - 77。
周克勤著,林宛瑩譯:〈戰後國民政府與儒家思想:西學為體、中學為用〉,《臺灣的文化發展:
世紀之交的省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12月),頁59-90。
卓克華:〈鹿港鳳山寺──牧童化成神,信仰遍臺閩〉,《新世紀宗教》,臺南:聞道出版社,
2003年,第2卷第2期,頁231-272。
武慧民、白凱文:〈太原郭氏源遠流長〉,《文物世界》,太原:山西省文物局,2015年5月,頁
63-65。
侯瑞琪:〈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998年6
月,第42號,頁443-532。
胡瑞琴:〈「客家名人」考辨———僅以郭子儀為例〉,山東:煙臺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
版),23卷第2期,2006年6月,頁39-41。
姜國民:〈郭氏之根在陽曲———從虢叔裔孫序封陽曲到郭子儀封汾陽王談起〉,《山西文史》,太
原: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1996年第5期,頁127-132。
馬建紅:〈唐代名將郭子儀家族婚姻與其政治社會地位探析〉,《黃河文明與可持
續發展》,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第6輯,頁128-134。
崔平:〈海外郭氏尋宗記〉,陝西:《華夏文化》,1994年2月,頁59-60。
陳介玄:〈派系網路、樁腳網路及俗民網路-論臺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發表於東海大學
社會學系暨研究所1994年所主辦的「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專題研究會。
陳金讚編輯:《郭氏傳家寶》,臺北:郭子儀紀念堂管理委員會,2013年。
陳佳穗:〈廣澤尊王傳說研究〉,《桃園創新學報》,桃園:桃園創新技術學院,2014年12月,
34期,頁237-258。
郭先智編輯:《慶祝大會特刊》,臺北:郭子儀紀念堂管理委員會,2017年。
張菼:〈清代臺灣分類械鬥頻繁之主因〉,《臺灣風物》24卷4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74
年,頁75-85。
張志榮、姜國民:〈郭子儀祖籍再探〉,《滄桑》,山西:山西省地方志辦公室,2002年第3期,
頁37-39。
張祖濤:〈誰說大唐郭子儀『功高主不疑』〉,《文史天地》,貴州:貴州省政協辦公廳,2011
年第3期,頁66-69。
彭裕商:〈虢國東遷考〉,《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2006年第5期,頁13-
22。
黃俊傑:〈戰後臺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9
月),頁174-216。
雷亞旭:〈淺論郭子儀與汾陽〉《黑龍江史志》,黑龍江:黑龍江省志地方辦公室,224期,2010
年7月,頁3-4。
劉佩怡:〈臺灣的「宗親政治」形成的初探-以桃園縣(今已升制度為桃園市)為個案分析〉,《人
文學報》,2005年,第29期,頁19-36。
劉佩怡:〈宗族、宗親會與選舉動員〉,《選舉評論》,2009年3月,第六期,頁77-90。
榮新江、李丹婕:〈郭子儀家族及其京城宅第———以新出墓誌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50卷第4期,2013年7月,頁17-26。
鄭永淇:〈新出土郭子儀五代孫郭在岩墓誌考〉,西安:文博,2014年第6期,頁65-69。
鄭渝生:《巨獅》,335期,臺北:國際獅子會臺灣總會第一支會,2013年。
虢筱非:〈虢氏源流考略〉《尋根》,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6期,頁103-108。

(六)祖譜

郭添壽等人:《郭氏族譜》,臺中:遠東出版社,1964年。
郭朝木等人:《郭氏族譜》,桃園:中央圖書館,1966年。
郭詩連:《臺灣臺北崇飽公派郭氏族譜》,臺北:郭子儀紀念堂管理委員會,1984年。
郭木村等著:《榴陽王十二使公後裔孫一世祖天聰公派下臺灣臺中市大甲區頂店里裔孫概況彙
集》,臺中:大甲區頂店里郭氏宗親會發行,2011年。
郭掌從:《臺灣桃園 岱山遷臺始祖郭光天衍脈三百年 郭氏族譜》,桃園:郭氏族譜編輯委員會,
2014年。
郭謙賢:《臺灣新竹郭氏汾陽堂老仙家譜》,未出版文獻,2015年。
郭石吉家族:《郭氏族譜》,未出版文獻,現存於臺北市內湖區郭子儀紀念堂。

(七) 網路資料(依瀏覽日期排列):

內政部網站:http://npo.moi.gov.tw/npom/homepage/list?nptype=NP100-
2&qareaType=1&qsocial=9, 瀏覽日期,2019年6月8日。
李濤:〈家族觀念與中國文化精神——讀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民初思韻
網」2012年2月29日19:36發表,瀏覽日期:2017年6月30日。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990629000006
,瀏覽日期,2018年3月19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文化資產保存法》,https://law.moj.gov.tw/ Law/LawSearch
Result.aspx?p=A&t=A1A2E1F1&k1=%E6%96%87%E5%8C%96%E8%B3%87
%E7%94%A2%E4%BF%9D%E5%AD%98%E6%B3%95,
瀏覽日期:2018年4月5日。
榴陽王世界郭氏宗親總會網站:http://twkuos.org.tw/index.php?page=ancestry,瀏
覽日期:2018年11月22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