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遞增排序)
1.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出版,2005年8月。
2.王文宇、林國全,商事法,元照出版,2013年。
3.王甲乙、楊建華、鄭建才,民事訴訟法新論,2005年。
4.王惠光,公司法中代表訴訟制度的缺失與改進之道,商法專論—賴英照教授五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1995年。
5.王澤鑑,侵權行為法,自版,2010年。
6.王澤鑑,民法總則,自版,2010年。
7.沈冠伶,法定訴訟擔當與債權人之債權保全——債權人代位訴訟與債權人撤銷訴訟,程序保障與當事人論文集,元照出版,2012年12月。
8.吳明軒,民事訴訟法,下冊,自版,2011年。
9.吳從周,論民法第一條之「法理」,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一冊,元照出版,2007年2月。
10.邱聯恭,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二),自版,2009年。
11.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三),自版,2015年。
12.林少偉,英國現代公司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
13.柯芳枝,公司法要義,三民出版,2009年8月。
14.柯芳枝,公司法論,上冊,三民出版,2012年2月。
15.柯芳枝,公司法論,下冊,三民出版,2013年。
16.柯菊,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之代表訴訟,公司法論集,1996年。
17.姚瑞光,民事訴訟法論,1990年11月。
18.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上冊,新學林出版,2012年11月。
19.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出版,2015年。
20.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書局,2011年修訂七版。
21.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三民書局,2011年修訂七版。
22.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下),三民出版,2011年。
23.曾宛如,公司之經營者、股東與債權人,元照出版,2008年12月。
24.曾宛如,公司法制基礎理論之再建構,自版,2011年10月。
25.黃國昌,訴訟參與及代表訴訟-新民事訴訟法下「程序保障」與「紛爭解決一次性」之平衡點,民事訴訟理論之新開展 論文集,元照出版,2005年10月。
26.黃國昌,民事訴訟法教室I,元照出版,2010年9月。
27.楊岳平,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企業併購下股東、債權人員工、投資人之保護,元照出版,2011年9月。
28.楊建華等,消保團體為消費者提起損害賠償訴訟在訴訟實務上運作,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五),民事訴訟法研究會,1996年10月。
29.楊建華原著,陳心弘增訂,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二),2010年10月。
30.楊建華原著、陳心弘增訂,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三),自版,2010年10月。
31.楊建華原著,鄭傑夫增訂,民事訴訟法要論,2011年9月。
32.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出版,2015年。
33.駱永家,民事訴訟法I,1992年10月。
34.駱永家,民事法研究III,1996年5月。
35.駱永家,既判力之主觀範圍,既判力之研究, 1996年5月。
36.駱永家,訴訟上之和解與既判力,既判力之研究,1996年5月。
37.戴銘昇,日本股東代表訴訟之研究-附論2015年多重代表訴訟新制,股份有限公司法研究,新學林出版,2017年4月。
(二)期刊文獻(依作者姓氏筆畫遞增排序)
1.方嘉麟、曾宛如,強化公司治理,月旦法學雜誌,第275期,頁22-35,2018年4月。
2.王文宇,論大型企業之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200期,頁282-301,2012年1月。
3.王文宇,公司法適用民法原則之探討,法令月刊,第54卷第2期,頁38-53,2003年2月。
4.王文宇,張冀明,非營利組織主導的證券團體訴訟─論投資人保護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5期,頁5-33,2007年3月。
5.王志誠,股東之制止請求權,月旦法學教室,第32期,頁38-39,2005年6月。
6.王志誠,二重代位訴訟之法制建構─兼顧實體法與程序法之思考,東吳法律學報,第23卷第1期,頁1-42,2011年7月。
7.王志誠,法人格獨立原則之適用及界限,月旦法學雜誌,第207期,頁17-37,2012年8月。
8.沈冠伶,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之當事人能力、當事人適格及判決效力-簡評最高法院九八年度台上字第七九O號民事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51期,頁203-210,2010年5月。
9.沈冠伶,民事訴訟上之參加人與實質上當事人——從最高法院民事裁定九十年度台抗字第八八號到最高法院民事判決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一三七二號,月旦裁判時報,第1期,頁77-82,2010年2月。
10.呂太郎,客觀的訴之利益(上),月旦法學教室,第141期,頁45-53,2014年7月。
11.呂太郎,客觀的訴之利益(下),月旦法學教室,第142期,頁54-63,2014年8月。
12.李建良,法律的溯及既往與信賴保護原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4期,頁79-88,2001年7月。
13.李禮仲,論證券投資人及期貨投資人保護法第10-1條第1項第2款--兼評最高法院106年台上第177號判決,萬國法律,第214期,頁93-100,2017年8月。
14.吳從周,代位訴訟、時效抗辯與時效中斷──評析中國大陸最高人民法院(二○一一)民提字第七號民事判決,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6期,頁123-138,2012年6月。
15.林國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民事賠償責任之追究,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期,頁50-63,2003年9月。
16.林國彬,董事忠誠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研究─以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第100期,頁135-214,2007年12月。
17.林更盛,以勞務給付專屬性之違反作為解雇事由─評最高法院八十六年台上字第三三三三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53期,頁175-181,1999年10月。
18.邵慶平,投保中心代表訴訟的公益性:檢視、強化與反省,台大法學論叢,第44卷第1期,頁223-262,2015年3月。
19.周振鋒,論股東代表訴訟的變革方向-以美國法為研析基礎,政大法學評論,第115期,頁243-308,2010年6月。
20.周振鋒,論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第十條之一-以股東代表訴訟為中心,法學新論,第27期,頁159-188,2010年12月。
21.洪令家,以投保法第十條之一為中心論我國股東權保障,公司治理法制學術研討會,第四場次,政治大學公司治理法律研究中心,2013年12月。
22.洪秀芬,公司對董事責任追究之探討——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之民事賠償責任為研究對象,輔仁法學,第36期,頁57-112,2008年12月。
23.姜世明,民事訴訟法總論:第五講-訴訟要件論,月旦法學教室,第27期,頁56-65,2005年1月。
24.姜世明,各級審級程序:第三講—再審與第三人撤銷之訴,月旦法學教室,第39期,頁50-60,2006年1月。
25.陳彥良,股東會股東權現代化之建構──由民間公司法全盤修正委員會修法建議出發,月旦法學雜誌,第268期,頁45-58,2017年9月。
26.陳聰富,社團法人的法律適用,月旦法學教室,第143期,頁42-56,2014年9月。
27.陳啟垂,訴訟要件與訴訟障礙,月旦法學教室,第13期,頁38-41,2003年11月。
28.陳啟垂,新民事訴訟法連載:第三講──訴訟主體(二)當事人──當事人能力、當事人適格(訴訟實施權)、訴訟能力(上),月旦法學教室,第97期,頁50-68,2010年11月。
29.陳啟垂,新民事訴訟法連載:第四講-訴訟程序-訴訟要件,月旦法學教室,第99期,頁56-66,2011年1月。
30.陳俊仁,論股東於公司之地位─股東於公開發行公司角色與功能之檢視,成大法學,第12期,頁185-246,2006年12月。
31.章友馨,美國控制股東「公平對待義務」之法制探源——兼論我國控制股東之濫權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130期,頁51-158,2012年12月。
32.許士宦,法定訴訟擔當之判決效力擴張-以第三人之程序保障為中心-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九十五次研討紀錄,法學叢刊,第51卷第4期,頁223-288,2006年10月。
33.許士宦,第三人訴訟參與與判決效主觀範圍(上)--以民事訴訟上第三人之程序權保障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78期,頁109-127, 2010年3月。
34.許士宦,第三人訴訟參與與判決效主觀範圍(下)--以民事訴訟上第三人之程序權保障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79期,頁173-188, 2010年4月。
35.許美麗,股東代位訴訟之和解及撤回,政大法學評論,第61期,頁339-366,1999年6月。
36.張心悌,對卸任董事提起代表訴訟之限制-評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金上字第5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66期,頁46-52,2017年12月。
37.張文郁,民事訴訟之獨立參加,月旦法學教室,第77期,頁16-17,2009年3月。
38.張文郁,關於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第十條之一適用疑義之意見,第六屆海峽兩岸民事訴訟法學術研討會,第二場,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院,2016年3月。
39.張素文,現行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制度評析,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6期,頁4-10,2004年6月。
40.曾宛如,董事忠實義務之內涵及適用疑義─評析新修正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8期,頁51-66,2002年9月。
41.曾宛如,董事不法行為之制止及濫權行為之處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9期,頁153-156,2002年10月。
42.曾宛如,公司外部監督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31卷第1期,頁147-213,2002年1月。
43.曾宛如,少數股東之保護與公司法第二三條第二項—兼評台南高分院八十七年度重上更一字第二二號判決及九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一八六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頁264-273,2008年8月。
44.曾宛如,我國代位訴訟之實際功能與未來發展-思考上之盲點,台灣法學雜誌,第159期,頁27-33,2010年9月。
45.曾宛如,多數股東權行使之界限──以多數股東於股東會行使表決權為觀察,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1期,頁23-38,2011年3月。
46.曾宛如,公司參加代位訴訟與表決權迴避行使之適用:兼論股東會與董事會權限劃分──最高法院一○三年度台上字第二七一九號民事判決與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一○二年度抗字第二三七號民事裁定之評析,月旦裁判時報,第39期,頁21-30,2015年9月。
47.黃國昌,既判力:第四講-既判力之主觀範圍,月旦法學教室,第38期,頁57-67,2005年12月。
48.黃國昌,第三人之訴訟參與:第一講-訴訟參加之基本要件與輔助參加之要件,月旦法學教室,第52期,頁36-44,2007年2月。
49.黃國昌,第三人之訴訟參與:第四講─訴訟告知,月旦法學教室,第58期,頁54-65,2007年8月。
50.黃國昌,訴訟主體論:第三講-當事人適格,月旦法學教室,第68期,頁66-76,2008年6月。
51.黃國昌,參加利益與判決效力-簡評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372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57期,頁97-108,2010年8月。
52.雷萬來,股東代表訴訟程序上股東的地位-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一百零九次研討紀錄,法學叢刊,第222期,頁225-262,2011年4月。
53.蔡英欣,論日本代表訴訟制度中公司為訴訟參加之問題-公司可否為被告董事之輔助參加,月旦法學雜誌,第72期,頁189-195,2001年5月。
54.廖大穎,企業經營與董事責任之追究-檢討我國公司法上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經社法治論叢,第37期,頁103-152,2006年1月。
55.廖大穎,論證券投資人保護機構之股東代表訴訟新制,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2期,頁5-20,2011年6月。
56.劉玉中,債權人代位訴訟之執行當事人,月旦法學教室,第162期,頁33-35,2016年4月。
57.劉連煜,林俊宏,投資人團體訴訟新時代的來臨,月旦法學雜誌,第111期,頁80-98,2004年8月。
58.劉連煜,股東代表訴訟,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4期,頁156-161,2004年11月。
59.劉連煜,股東得否以公司法第二三條第二項作為賠償請求權之基礎?,月旦法學教室,第69期,頁22-23,2008年7月。
60.劉連煜,投保中心提起解任董監事及代表訴訟之新規範,月旦法學教室,第84期,頁22-23,2009年10月。
61.劉連煜,投保中心對董監事提起解任之訴之性質-東森國際案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1303號民事裁定及其歷審判決之評釋,法令月刊,第63卷第4期,頁1-8,2012年4月。
62.戴銘昇,台灣股東代表訴訟制度之現在與未來——以日本法為借鏡,台灣法學雜誌,第278期,頁29-38,2015年8月。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遞增排序)
1.枋啟民,少數股東民事訴訟救濟制度之檢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2.林婉靜,股東直接訴權之研究—以董事違反受託人義務為核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3.邱文津,我國行政訴訟中公益訴訟制度之研究-以日本住民訴訟制度為參考對象,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4.洪世崇,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代表訴訟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5.許美麗,股東代位訴訟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6.莊婷羽,股東代表訴訟制度之解構與再建構-以關係企業中少數股東之保護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7.張佳茹,民事訴訟法上職權通知制度與判決對第三人拘束力—第三人程序保障下之統一解決紛爭,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8.張庭維,股東直接訴權之研究:以契約、侵權與法定救濟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9.黃瀞儀,股東訴追機制之研究-以股東直接訴訟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10.鄧雅仁,股東代表訴訟-以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第10條之1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1.賴柏宏,二重代位訴訟法制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2.魏薇,公司法上少數股東訴訟救濟途徑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二、外文部分
(一)英文專書論著(依作者姓氏字母遞增排序)
1.BALOTTI, R. FRANKLIN & JESSE A. FINKELSTEIN, BALOTTI AND FINKELSTEIN 'S DELAWARE LAW OF CORPORATIONS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S, 2018 Supplement Volume 1, § 13.14 STANDARDS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DEMAND IS REQUIRED OR EXCUSED (3rd ed. 2018).
2.CLARK, ROBERT CHARLES, CORPORATE LAW (1986).
3.DIGNAM, ALAN & JOHN LOWRY, COMPANY LAW (2012).
4.DIGNAM, ALAN & JOHN LOWRY, COMPANY LAW (2014).
5.DAVIES, PAUL & SARAH WORTHINGTON, GOWER: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10th ed. 2016).
6.EISENBERG, MELVIN ARON, CORPORATIONS AND OTHER BUSINESS ORGANIZATION-CASES & MATERIALS (2005).
7.GEVURTZ, FRANKLIN, CORPORATION LAW (2000).
8.HAMILTON, ROBERT W., CORPORATIONS 1135-1151 (4th ed. 1990).
9.HENNIGAN, BRENDA, COMPANY LAW 383 (3rd ed. 2012).
10.HENN, HARRY G. & JOHN R. ALEXANDER, LAWS OF CORPORATIONS AND OTHER BUSINESS ENTERPRISES (3rd ed. 1983).
11.PALMITER, ALAN R., EXAMPLES & EXPLANATIONS: CORPORATIONS (2015).
12.SODERQUIST, LARRY D. et al., CORPORATIONS AND OTHER BUSINESS ORGANIZATIONS: CASES, MATERIALS, AND PROBLEMS (6th ed. 2005).
13.SEALY, L.S., CAES AND MATERIALS IN COMPANY LAW (7th ed. 2001).
(二)英文期刊文獻(依作者姓氏字母遞增排序)
1.Dole, Richard F., Jr., The Settlement of Class Actions for Damages, 71 Colum. L. Rev. 971 (1971).
2.Gorga, Érica & Michael Halberstam, Litigation Discovery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Missing Story About the "Genius of American Corporate Law", 63 Emory L.J. 1383, (2014).
3.Hirt, Hans C., Section 459 and Corporate Groups, J.B.L., 247-252 (2005).
(三)日文專書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遞增排序)
1.岩原紳作,株主代表訴訟の構造と會社の被告側への訴訟參加,特別講義商法I,(有斐閣,1995年)。
2.江頭憲治郎,株式会社法,(有斐閣,2016年6版)。
3.兼子一,民事訴訟法體系,(酒井書店,1956年)。
4.兼子一,新修民事訴訟法體系,(酒井書店,1965年)。
5.小林秀之,株主代表訴訟の手続法的考察,木川統一郎稀祝賀民事裁判の充実と促進,(タイムズ社,1994年)。
6.近藤光男,最新株式会社法,(中央經済社,2014年7月)。
7.新堂幸司,民事訴訟法,(弘文堂,2011年5版)。
8.新谷勝,株主代表訴訟の補助參加の利益,田中誠二先生追悼論文集,企業の社會的役割と商事法,(經濟法令研究會,1995年)。
9.新谷勝,株主代表訴訟と取締役の責任,(中央經濟社,1994年2月)。
10.竹內昭夫,株主の代表訴訟,会社法理論III,(有斐閣,1990年)。
11.中島弘雅,株主代表訴訟における訴訟參加,小林秀之、近藤光男合編,株主代表訴訟大系,(弘文堂,1996年12月15日)。
12.三ケ月章,民事訴訟法,(弘文堂,1992年3版)。
(四)日文期刊文獻(依作者姓氏筆畫遞增排序)
1.佐藤鉄男,株主代表訴訟における訴訟參加とその型態,ジュリスト1062號,1995年3月。
2.新堂幸司,株主代表訴訟の被告役員への会社の補助參加,自由と正義,1996年12月。
3.山下友信,取締役の責任・代表訴訟と監查役,商事法務,1336號,1994年。
4.吉野正三郎,株主代表訴訟における会社の訴訟参加(下),商事法務,1358號,1994年。
三、其他
1.立法院公報,第55卷第37期第13冊。
2.立法院公報,第72卷第30期。
3.立法院公報,第86卷第17期第2909號上冊。
4.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51期第3185號上冊。
5.立法院公報,第91卷第37期第3233號上冊。
6.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8期第第3282號第四冊。
7.立法院公報,第98卷第24期第3710號。
8.Joseph M. McLaughlin, Corporate Litigation: Shareholder Derivative Actions and Demand Futility (2015), http://www.stblaw.com/docs/default-source/related-link-pdfs/ny-law-journal_joe-mclaughlin_corporate-litigation-column_08_13_2015.pdf
9.2016年公司法全盤修正委員會修法建議,http://www.scocar.org.tw/。
10.吳從周報告,法學方法論上之「編輯錯誤」,國立臺北大學演講,2001年3月,https://www.iolaw.org.cn/showNews.aspx?id=11099。
11.邵慶平,「強化保護少數股東法制之研究」委託研究計畫,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