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
一、專書
張玉法(1998)。《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若林正丈(1992)。《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湾――分裂国家と民主化)(東京大學出版會,1992年);
洪金珠、許佩賢譯,若林正丈(原著)(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
若林正丈(2016)。《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With the People Always in My Heart)。台灣:遠流出版公司。
駱文森、楊明珠譯,李登輝、中鳩嶺雄(原著)(2000)。《亞洲的智略》。臺北:遠流出版社。
陳明通等(2007)。《審議式民主: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草案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智庫、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
林佳龍(2001)。〈臺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217-66。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蕭高彥(2013)。《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稿》。臺北:聯經文化。
孫關宏(2003)。《政治學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嚴家其(1992)。《第三共和:未來中國的選擇》。臺北,時報文化。
林秋山(2009)《韓國憲政與總統選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洪波(1993)。〈法國政治制度變遷-從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治安(2006)。《中國憲法及政府》,台北:五南圖書。
陳明球、麥勁生、鮑紹霖、區志堅(2018)。《中國與世界之多元歷史探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吳圳義(1989)。《戴高樂與現代法國》。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葉至誠、葉立程(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
呂廷和(1969)。《教育研究法》。臺北:臺灣書店。
郝德元、周濂(編譯)(1990)。《教育科學研究法》。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圖書。
王隆盛(1994)。〈歷史研究法的探討〉,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紀念蔡保田教授逝世三週年》。臺北市:臺灣書店。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許楨元(1998)・《政治學研究與路應用:網際網路(Internet)的資料蒐集》。台北:立威。
楊國樞等(2000)。《社會及行爲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王玉民(1999)。《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紅葉文化。
桂宏誠(2008)。《中華民國立憲理論與1947年的憲政選擇》。台北:商務印書館。
余杰(2019)。《1927:共和崩潰》。台北:八旗文化。
尹景哲(1986)。《分斷後の韓國政治》東京:木鐸社。
梁啟超(1911)。《進呈〈法國革命記〉序》,《戊戌奏稿》。
康有為 (1902)。〈一作與南北美洲諸華商書 〉,《康有為全集》。
吳定(2013),《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孔飛力(2014)。《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葉俊榮(2000)。《珍惜憲法時刻》。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林媽利(2010),《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前衛出版社。
楊天石(2014)。《揭開民國史的真相卷一:從帝制到共和》。台北:風雲時代。
李雲漢(2011),〈孫中山先生思想體系當中的美國因素〉,《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專輯。台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陳三井(2005),《中山先與美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高永光(1995)。《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之新趨勢》(台北:永然文化),頁 4。
馬克思(2009),〈致斐迪南•多梅拉•紐文胡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邱炳翰(2014),《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台北:國史館。
丁毅(2016)。《民憲論》。香港:開放出版社。
李新總主編(2011),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北京:中華書局。
楊敏華(2002),《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蘇永欽(2008),《尋找共和國》。台北:元照出版。
何兆武(2003),《社會契約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
二、期刊論文
江宜樺(1995),〈「政治是什麼?」--試析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165-194。
吳志中(2006),〈地緣政治與歷史觀察下的法國國家認同〉,《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3):119-140。
廖寶隆(2004),〈法國第五共和憲政背景之探究〉,《興大人文學報》第三十四期,1051-1072。
丁賢俊(2010),〈論段祺瑞三定共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06-115。
李愛軍(2012),〈共和”涵義的近代化及共和國在19世紀中國的譯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35(1):5-10。
喻中(2015),〈所謂國體:憲法時刻與梁啟超的共和再造〉,《法學家》4:158-175。
朱立熙(2011),〈南韓的民主轉型─以光州事件為分水嶺〉,《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7 卷 第 2 期,155-182。
王英男(1991),〈法國第三共和體制之史的研究〉,《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3:297-312。
王英男(1993),〈30年代的法國政情與第三共和國之滅亡〉,《興大歷史學報》3:141-157。
王英男(1992),〈法國第二共和政體成立及其共和思想的研究〉,《興大歷史學報》2:121-134。
高輝(2012),〈我國《憲法》中的兩岸關係—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展望與探索》 第十卷第5期,1-4。
姚中原(2003),〈台灣未來修改憲法界限的理論探討〉,《國家發展研究》第2卷第二期,67-105。
蘇永欽(2008),〈中國語境中的憲法時刻〉,《法令月刊》59:12期。
曾建元(2006),〈第二共和的可行性〉,《台灣教授協會》2006冬季刊。
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1卷第二期,39-76。
郭秋永(2009),〈改造運動: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七卷第3期,1-64。
蘇子喬(2010),〈台灣憲政體制的變遷軌跡 (1991-2010):歷史制度論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八卷第四期,147-223。
張君勱(1944),〈兩時代人權運動概論〉,《民憲》第一卷第9期。
曾建元(2012),〈中華民國歷次修憲模式之研究〉,《中國史研究》第67輯,195-224。
三、專書譯著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Ranjit Kumar(原著)(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
朱柔若(譯),W. Lawrence Neuman(原著)(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臺北:揚智文化。
江政寬(譯),Edward Hallett Carr(原著)(2011)。《何謂歷史?》。臺北:博雅書屋。
四、編著論文
葛永光(2011),〈第十二章:從全球治理看台灣民主化〉。周育仁,隋杜卿等,《台灣民主化的經驗與意涵》。台北:五南出版社。
蕭高彥(2007),〈台灣的憲法政治:過去、現在與未來〉,收錄於殷海光基
金會主編,《自由主義與新世紀台灣》。台北:允晨文化, 129-170。
五、學位論文
張峻豪(2007),《動能與形式:從新舊制度主義分析我國憲政體制變遷脈絡》。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六、研討會論文
陳明通(2007),〈「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草案」-〈前言〉論述〉,《審議式民主-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草案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智庫、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3月18日。
陳明通等(2007),〈「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草案」全文〉,《審議式民主: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草案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智庫、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3月18日。
黃昭元(2000),〈兩國論的憲法分析——憲法解釋的挑戰與突破〉,「台灣國家定位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臺灣法學會,2月25日。
陳英鈐(2000),〈從法的觀點論「特殊國與國關係」〉,「台灣國家定位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臺灣法學會,2月25日。
張嘉尹(2000),〈臺灣化的中華民國——一個介於憲法與國際法之間的考察〉,「台灣國家定位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臺灣法學會,2月25日。
許志雄(2000),〈憲法的生命力〉,黃昭元等編,《兩國論與國家定位》。臺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文貞(2004)。〈憲改的正當程序:從國民主權與民主原則的面向來分析〉,「新世紀台灣憲政研討會」論文。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台大法律學公法研究中心,10月31日。
孔識仁(2009),〈論“第三共和”的正當性及其前景〉,「2009台灣政治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台灣政治學會,11月21-22日。
施正鋒(2008),〈歐洲國家的公投制度〉,「歐洲國家公投學術研討會」,台北:臺灣歐洲聯盟研究協會、臺灣國際研究學會,新世紀教育基金會、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10月6日。
陳純一(2011),《兩岸關係對國際法的挑戰》,「2011兩岸國際法學論壇」。台北:財團法人理律文教基金會。
七、報紙(若為社論、短評、通訊稿或作者匿名,則以報社取代作者)
章太炎(1907)。《中華民國解》。《民報》(第十五號)。
民立報(1912)。〈五大黨合併詳誌〉。《民立報》,中國上海,8月18日。
〈臨時公報〉(1912),中華民國北京共和政府,辛亥年十二月二十六日,2月13日。
自由時報(1989)。〈黃煌雄促規劃第二共和憲法, 學者指將引起中共反彈〉,《自由時報》,4月15日。
陳翠蓮(1989)。〈制定第二共和憲法 黃煌雄早有此建議〉,《自立晚報》,9月23日。
林美玲(1990)。〈憲法除舊佈新朝野有志一同, 國民黨立委提案制定第二共和新憲法〉,《首都早報》,3月6日。
自由時報(1989)。〈黃煌雄促規劃第二共和憲法, 學者指將引起中共反彈〉。《自由時報》,4月15日。
夏珍(1990),〈82年實施第二共和制定新憲法〉,《中國時報》,3月6日。
李欣芳(1996)。〈民進黨:國民黨政體是中華民國第二共和〉,《自由時報》,8月25日。
何旭初(1996)。〈五權憲法名存實亡 第二共和即將開始〉,《聯合報》,12月28日。
王家俊(2016)。〈《餘生》錯誤連篇 府痛批李登輝謬論〉,《蘋果日報》,2月18日。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60218/797996/
風傳媒(2016)。〈風評:「這個國家」到底是什麼國家?蔡英文想清楚了嗎?〉,《風傳媒》,10月11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175944
鄒景雯、王貝林(2005)。〈謝揆:中華民國已台灣化〉,《自由時報》,2月14日,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698
邱慧君、郭淑敏(2003)。〈連戰:新憲不動憲法總綱 主張本文和增修條文一體 實施新憲無須切割過去 只要民進黨提出版本 可立即討論〉,《中時晚報》,11月17日。
黃福其、黃國樑、馬道容(2003)。〈連戰:憲法總綱不動 國旗、國號不變 談新憲三部曲 維護中華民國主權獨立 現階段不打算推動台獨公投 與扁建立台灣共和國對立思考〉,《聯合晚報》,11月17日。
鄒景雯(2003)。〈扁新憲構想 接近中華民國第二共和〉,《自由時報》,9月30日。
黃瑞弘(2006)。〈引辜寬敏憲改主張 陳水扁拋第二共和〉,《中央社》,10月15日。
阿波羅新聞網(2007),〈陸委會新主委陳明通:中華民國國祚沒有中斷〉,《阿波羅新聞網》,4月10日。
曹宇帆(2007)。〈學者: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草邏輯不通〉,《中央社》,5月4日。
彭淮棟(2006)。〈英媒專訪 扁又提凍結憲法、推動新憲 金融時報評論 指扁僅在「技術上」遵守不宣布台獨的承諾 任滿前可能採更大膽的路線 加強兩岸分離 美重申不支持台獨〉,《聯合報》,11月3日。
邱燕玲(2006)〈扁:制定第二共和憲法〉,《自由時報》,10月16日。
陳儀深(2007),〈第二共和憲法的危險性〉,《自由時報》第A15版,4月13日。
李心怡(2002)。〈李登輝群策會發言:台灣應考慮再修憲〉,〈新台灣新聞週刊〉344期,10月25日,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344&bulletinid=1012。
羅如蘭(2004)。〈國民黨新世代嗆聲 五六七聯盟 倡在地化憲改 促開全代會定位新路線 主張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只保留國號 重新定義國土範圍 承認兩岸分裂狀態 不主張統一〉,《中國時報》,5月2日。
辛灝年(2014)。〈大中華民國的「共和分期」兼述蔣介石與「第二共和」的關係〉,《黃花崗雜誌》第五十期(紐約:黃花崗雜誌社)。
陳清揚(2009)。〈中華民國第一共和簡史(1912-1928)〉,未來中國大學校刊《大學視野》,2月8日,http://forum.free-gate.org/do/za_k/otoLNZ0xQaRhg9Le0X/yw/J/s/s/n2415519.htm。
季衛東(2004)。〈季衛東:猶憶天涯憲政談——爲當代中國研究中心7月24日「楊小凱先生追思會」而作〉,《大紀元時報》,7月26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4/7/26/n607283.htm。
楊小凱、曲祉寧(2009)。〈怎樣才能使憲法得到尊重〉,《大紀元時報》,9月20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3/9/20/n379257.htm
鄭海麟,〈民進黨的「第二共和憲法」與未來兩岸關係評估〉,《海峽評論》196期-2007年4月號,https://www.haixia-info.com/articles/4781.html。
謝佳珍(2016),〈總統府:中華民國非第二共和〉,《中央社》,2月18日,http://www.cna.com.tw/news/aipl/201602180042-1.aspx。
阮銘(2002),〈親中外來政權復辟大反撲〉,《南方快報專欄》, http://www.southnews.com.tw/specil_coul/Yuan/Yuan_00/Yuan00061.htm#1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218/649231.htm?feature=ponta&tab_id=20。
謝瑞智(2007),《第二共和憲法草案前言析論》。
高永光(2007),〈制定新憲背後的政治目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s://www.npf.org.tw/1/2384
隋杜卿,〈「第二共和」是啥米碗糕?(二)〉,《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s://www.npf.org.tw/1/1796
八、網路資料
孫中山(1905),《中國同盟會盟書》(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4%B8%AD%E5%9C%8B%E5%90%8C%E7%9B%9F%E6%9C%83%E7%9B%9F%E6%9B%B8
“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method“,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683/。
「名正言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analects/zi-lu/zh?searchu=%E5%90%8D%E4%B8%8D%E6%AD%A3%EF%BC%8C%E5%89%87%E8%A8%80%E4%B8%8D%E9%A0%86%EF%BC%9B
黃昆輝,張德銳(2000),「系統理論模式」(System theory model),
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5926/?index=2
「各國政府與政治」,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http://www106.nou.edu.tw/~dpa/learning962-6.htm
九、其他官方或非官方文件
李登輝(1999),〈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總統府新聞稿》,7月9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5749
陳水扁(2004),〈中華民國各界慶祝九十三年國慶大會致詞全文〉,《總統府新聞稿》,2月24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8880/
陳水扁(2005),〈總統接見「美國福爾摩沙基金會」青年親善大使〉,《總統府新聞稿》,8月2號。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9662
馬英九(2011),〈總統出席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00年國慶典禮〉,《總統府新聞稿》,10月10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8086/
馬英九(2011),〈總統針對「九二共識」議題召開記者會〉,《總統府新聞稿》,8月28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5727
蔡英文(2017),〈總統主持「三年有成 臺灣進步關鍵字」記者會〉,《總統府新聞稿》,5月20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4394/
周奕成、林致真、曾建元、許家馨(2006),〈第三共和修憲說帖〉,《世代論壇》,9月28日,http://republic3.pbworks.com/f/070121第三共和說帖.pdf。
徐文立(2007),《第三共和宣言》,「中國民主黨全國聯合總部第一次海外代表大會」,6月5日。
《國籍法》,總統(89)華總一義字第 8900032920 號令。
司法院釋字第721號,http://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721。
《中華民國憲法》,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00001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00002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Q0010001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00002
貳、英文
一、專書
Daniel M. Weinstock; Christian Nadeau. (2004). Republicanism: History, Theory, Practice. Psychology Press.
Philip Pettit. (1999). Republicanism: Theory of Freedom and Govern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ephen Krasner. (1999). Sovereignty: Organized Hypocris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ames R. Crawford. (1979) The Creation of States in International Law,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an Brownlie. (1973).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2nd e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ternational Law, Vol. 10,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
Malcolm N. Shaw. (1986). International Law, 2nd ed.,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Gro-tius Publications, Ltd.
Frank P. Morello. (1966).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status of Formosa.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Rex Hudson. (1997). A. Brazil: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James Madison. (1788). Federalist.
Hackworth, Digest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 (1940), p. 161.
Peters, B. G.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inter Press.
Easton, David. (1953). 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Lowndes, V. (2002). Institutionalism. In D. Marsh & G. Stoker (Eds.), Theory and method in politicl science(2nd ed., pp. 90-108).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ress.
Theda Skocpol. (2002). “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ed.)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論文
Armin von Bogdandy, Stefan Häußler, Felix Hanschmann and Raphael Utz. (2005). Max Planck Yearbook of United Nations Law, Volume 9, 2005, 579-613.
Chiu, Hungdah. (1990).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Statu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ryland Series in Contemporary Asian Studies: Vol. 1990: No. 1, Article 1, 8.
Chiu, Hungdah. (2000). The Principle of One China and the Legal Status of Taiwan.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Vol. 7, No. 2, 187.
Chen, Lung-chu. (1998), Taiwan''s Current International Legal Status, New England Law Review, Vol. 32, Issue 3, 675-684.
Ko Swan Sik. (1982). The Dutch-Taiwanese Submarine Deal: Legal Aspects. Netherlands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3, 140-141.
Lung-chu Chen & W. M. Reisman. (1972). Who Owns Taiwan: A Search for International Title. Yale Law Journal, Vol.81. Retrieved from https://digitalcommons.law.yale.edu/ylj/vol81/iss4/1
Lung-chu Chen. (2010).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of Taiwan State(台灣國家進化論). New Century Institute Press, Vol, 52, 108. Retrieved from 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52/52-22.pdf
Lung-chu Chen and Harold D. Lasswell. (1967). Formosa, Chin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Formosa in the Worl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Meinhard Hilf. (1987). Divided States. in Rudolf Bernhardt, ed. Encyclopedia of Public, 148-149.
Peter A. Hall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 Political Studies, vol. 44, pp. 936-957.
Steinmo, S. (2008). What i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In D. D. Porta & M. Keating (Eds.), Approach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p. 150-178).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三、專書譯著
Lin, Man-houng. (2015). Taiwan’s Sovereignty Status: The Neglected Taipei Treaty. In Mark Selden and Kimie Hara (Ed.), The San Francisco System and Its Legacies: Continu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Historical Reconcili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pp. 115-14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四、網路資料
第一共和國(First Republic). (2014, June 19).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Nonmember 10, 20,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第一共和国。
〈Financial Times Interview with President Chen〉(2016),《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1/03,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50719&ctNode=5913&mp=2;Financial Times (2006). ”Financial Times Interview with President Chen”,”Financial Times”,November 02, from https://www.ft.com/content/b8af3b80-6a53-11db-8ae5-0000779e2340。
UN Member states, United Nations, https://www.un.org/en/member-states/
Daniel Deudney,2018,Foreign Affairs LIVE: Graduate School Fair 2018,《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2018.09.13。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events/2018-09-13/foreign-affairs-live-graduate-school-fair-2018
A-40: Convention on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 (1933).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 Retrieved 2013-07-23.
“What is Good Governanc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and Social Co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https://www.unescap.org/resources/what-good-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