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尤思怡(2013)。《族與國、國與國之間—大馬華族人才外流至新加坡之國家認同》。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中華民國勞動部(2018)。《107年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臺北市 : 中華民國勞動部。2018/8/5檢索。
王嘉洲(2010)。〈赴大陸交流對臺灣青年兩岸觀的影響 —固定樣本追蹤法的分析〉,www.ppm.isu.edu.tw/upload/82207/6/files/dept_6_lv_3_24609.pdf,頁1-22。2019/1/8檢索。
王濬(2018)。《「天然獨」世代的「島嶼天光」? — 三一八學運中的國族認同與兩岸關係》。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 論文。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市:楊智文化。
江宜樺(2001)。〈新國家運動下的臺灣認同〉,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116-137。臺北市: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7)。《政府兩岸政策重要文件》。臺北市: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9/3/1檢索。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8)。《106年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統計結果》。 https://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8121892937USMXRNUA.pdf, 頁1-22。2018/8/5檢索。
李允傑(2016)。〈臺灣共識與兩岸關係〉,童振源(主編),《兩岸政策藍皮書》。新北市:博誌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李明、劉燕玉(譯),J. Michael Cole(原著)(2016)。《島嶼無戰事》。臺北市:商周出版。
李冠成、楊婉瑩(2014)。〈老臺灣人vs新臺灣人:臺灣人認同世代差異之初探〉, 《臺灣政治學刊》20(2) : 125-185
李紀舍(譯),Ernest Renan(原著)(1995)。〈何謂國家?〉,《中外文學》24(6):6-17。
李秋燕(2000)。《臺灣企業外派大陸人員人格特質、生涯發展傾向、駐外動機、駐外適應與留任意願之研究》。高雄: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國樑(2002)。《臺灣地區大學畢業生至上海求職行為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廣均(2001)。〈有關戰後臺灣民族主義社會性格的幾點思考〉,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116-137。臺北市: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邵宗海(2017)。 《蔡英文時代的兩岸關係(2016-2020》。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乃德(2005)。〈麵包與愛情〉,《臺灣政治學刊》9(2):5-34。
吳明隆、涂金堂(201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重禮(2018)。〈2016年中國印象調查研究〉,《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C00312》。臺北: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吳重禮等(2016)。〈亦敵亦友:臺灣民眾對中國印象的評價〉,《社會科學論叢》10(2):61-83。
沈暐婕(2017)。《臺灣天然獨世代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金克宇(2018)。〈大陸「對臺 31 項措施」影響評析〉,《發展與前瞻學報》20(4):57-78。
林佳龍(2001)。〈臺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217-248。臺北市: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林泉忠(2017)。《誰是中國人—透視臺灣人與香港人的身分認同》。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武郎(2015)。〈探討臺灣「產業空洞化」 之演變及其因應策略〉,《經建專論》13(4):79-85。
林修澈(1994)。〈臺灣是一個多民族的獨立國家〉,施正鋒(主編),《臺灣民族主義》。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林瓊珠(2012)。〈穩定與變動:臺灣民眾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之分析〉,《選舉研究》19(1):97-127。
施正鋒(2000)。《臺灣人的民族認同》。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5)。〈多元文化主義下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施正鋒(主編),《臺灣國家認同》,頁217-248。臺北市: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施正鋒(2011)。〈蔡英文的中國政策〉,「2011年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政治大學綜合院館。11月12-13日
施正鋒(2013)。〈馬英九政府的中國政策〉,《臺灣國際研究季刊》9(2):44-60。
施正鋒(2013)。〈臺灣民族主義的發展、現況、以及挑戰〉,「臺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12月7日
施正鋒(2017)。〈臺灣的國家認同〉,「臺灣不能被征服:柔性國力的發揮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東門教會。8月26日。
郭國興(2016)。〈臺灣與區域經濟整合體制〉,童振源(主編),《兩岸政策藍皮書》。新北市:博誌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洪耀南(2010)。《臺灣民眾對中國大陸印象暨兩岸關係之研究調查》。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姚睿(譯),Shelley Rigger(原著)(2013)。《臺灣為什麼重要?》。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莊奕琦、林祖嘉(2006),〈臺灣產業結構變化分析與因應策略:『去工業化與空洞化之剖析』〉,《當前臺灣經濟面臨之議題論文集》,臺北市:臺灣經濟研究院,
夏衣心(2018)。《中共對臺政策運作持續與變遷- 以對臺青年工作為例》。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耿聖淳(2016)。《南臺灣青年對中國大陸認知與就業發展》。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耿曙、曾于蓁(2010)。 〈中共邀訪臺灣青年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季刊》49(3):29-58。
陳孔立(2012)。〈”臺灣人”群體對中國大陸的刻板印象〉,《臺灣研究集刊》121 : 1-5。
陳少廷(1994)。〈臺灣近代國家思想之形成〉,施正鋒(主編),《臺灣民族主義》。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陳佳雯、李世珍(2014)。 〈青年赴海外就業與創業態度 、特性與影響因素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ILOSH103-M101》,頁12- 28。臺北: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陳韋廷(2017)。《就業創業區位選擇:臺灣青年赴大陸意願實證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國際企業管理組,碩士論文。陳陸輝等(2012)。〈經濟利益與符號態度: 解析臺灣認同的動力〉,《東吳政治學報》30(3) : 8-31。
陸嘉宏(2013)。《高雄大專院校學生赴平潭就業意願之認知評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眾達樸信研究院(2016)。《2016中國薪酬白皮書》。北京 : 北京眾達樸信管理諮詢有限公司
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臺北市:生智文化出版社。
張茂桂(1993)。〈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233-272。臺北市:業強出版社。
蒙志成(2013)。〈越融合或越疏離?解析當前兩岸交流下臺灣民眾身分認同的內涵與影響〉,《臺灣政治學刊》20(2):188-238。
黃昭堂(1994)。〈戰後臺灣獨立運動與臺灣民族主義的發展〉,施正鋒(主編),《臺灣民族主義》。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黃奕維(2017)。〈中國大陸對臺青年學生工作成效影響因素分析〉,《展望與探索》15(3) : 84-88
黃俊傑(2006)。《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程議慶(2015)。《漂鳥歸鄉路迢迢:兩岸就業與福利脈絡下的上海臺灣青年》。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楊世瑩(2014)。《SPSS 22 統計分析嚴選教材》。臺北市: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楊開煌、劉祥得(2011)。〈社會接觸及政治態度影響臺灣民眾對大陸印象、認知、政策評估之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12(3):45-89。
楊婉瑩、張雅雯(2016)。〈她們不是我們:分析臺灣民族主義者返大陸移民之態度〉,《東吳政治學報》34(2):1-57。
董立文(2013)。〈論臺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的爭辨〉,《臺灣國際研究季刊》9(3):115-131。
童立群(2017)。〈臺灣青年兩岸關係認知研究〉,《統一戰線學研究》5:96-100。
童振源(2008)。〈十七大後中國對臺政策評估與兩岸關係展望〉,《臺灣東北 亞研究季刊》秋:10-14。
趙建民、劉文斌(2004)。〈從中華民國到中華民國(臺灣):自制度面解釋國家認同問題〉,「臺灣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主辦。12月19日。
劉正山(2016)。〈世代之間政治認同差異的圖像:以多重對應分析結合習慣領域 視野進行的探索〉,《習慣領域期刊》7(2):27-50。
劉澈元、李寧(2017)。〈臺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的意願特徵、影響因素與促進策略〉,《臺灣研究》:44-51。
蔡英文(1997)。〈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科學叢刊》8:51-80。
蔡易如(2017)。〈臺灣之進出口與臺灣接單海外生產對製造業表現的影響-地區別貿易效果之比較〉,《經濟研究》54(2):243-278。
廖家瑩(2014)。《臺灣大學生海外實習之適應情況對未來就業意願的影響—以玉山計畫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廖劍峰(2016)。 〈大陸國臺辦設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探析〉,《展望與探索月刊》14(11):92-102。
關弘昌(2018)。〈臺灣青年世代統獨與兩岸經貿交流態度之探索〉,《遠景基金會季刊》19(2):1-40。
謝政諭(2007)。《文化、國家與認同—打造兩岸「民族新肚臍」》。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藝珂人事顧問公司(2019)。《2018大中華薪資指南》。上海 : Adecoo藝珂人事顧問公司
戴東清(2017)。〈臺灣的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大陸學者的觀點〉,《南華社會科學論叢》4:232-247。
貳、英文部分
Cabestan, Jean-Pierre. (2107). “Chang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under Ma Ying-jeou.” In Lowell Dittmer (ed.), Taiwan and China: Fitful Embrace, pp.42-56.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i, D. and Rodríguez, J. (1996). “Adjusting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Model."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6(2):31-40.
Renan, Ernest(1996). “What is Nation.” In Geoff Eley and Ronald Grigor Suny (eds),Becoming National: A Reader, pp:41-5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tewoo, Robert D et al.. (1993). “Corporate Image, Recruitment Image, and Initial Job Choice Decision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2):414-427.
Gellner, Ernest.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uibernau, Montserrat. (1999). Nation without States: Political Communities in a Global A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urieva, L.and Dzhioev, A. (2015). “Economic Theories of Labor Migration.”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6(6): 101-108.
Hughes, Christopher R.(2011). “Negotiating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 between nativisation and de-sinicisation.” LSE Research Online :1-21.
Jiang, Yi-huah. (2017). “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Lowell Dittmer (ed.), Taiwan and China: Fitful Embrace, pp.19-38.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eillor, Bruce D and Hult, G. Tomas M.(1999). “A five-country study of national identity: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Kim, Young-Yun .(2001). Becoming Intercultural.California: Saga Publications Inc.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6(1): 67-80.
Kim, Yang-Soo and Kim, Young-Yun. (2016). “Ethnic Proximity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 Study of Asian and European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25(3): 61-70.
Kim, Yun Y. (2017).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 4-18.
Lee, E.(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3(1): 47-57.
Smith, Anthony D. (1991). National Identity. London: Penguin Books.
Triandafyllidou, Anna. (1998). “Becoming Taiwanese: Nation Building and Nat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in Taiwan.”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1(4): 593-601.
Turley, Ariane Q. (2015). Becoming Taiwanese: Nation Building and Nat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in Taiwan. College of Social Studies Honors Thesis, Wesleyan University, Connecticut.
Wang, T.Y and Liu, I-Chou. (2004). “Contend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 Implications for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ian Survey 44(4): 568-588.
Yang, Che-ming. (2009). “Taiwanese Skin, Chinese Masks: A Rhizomatic Study of the Identity Crisis in Taiwan.” Asian Culture and History 1(2): 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