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03: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瑋
研究生(外文):Wei Chen
論文名稱:能源政策的管制科學分析—2018年深澳電廠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sis of Regulatory Science in Energy Policy:a Case Study of The Shenao Power Plant (2018)
指導教授:周桂田周桂田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張國暉陳潁峯
口試日期:2019-07-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8
中文關鍵詞:深澳電廠風險社會專家政治管制科學科學民主化社運
DOI:10.6342/NTU201903861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深澳電廠一案作為2018年台灣眾所關心並具相當爭議的科技政策,本文呈現各陣營行動者間的需求歧異、價值落差、與知識宣稱。透過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首先,綜理出爭議點,再來透過訪談,一方面針對執政當局,探究該政策脈絡是來自甚麼價值、機制、法規、科學、科層,另一方面針對異議行動者,為何、如何、與憑藉甚麼,去挑戰官方科學。最後,綜合討論上述兩造陣營知識競爭與價值落差中,所反映的公民社會之願景、還有政策與民意間代溝。

本文發現,第一,公民社會進入風險社會(Risk Society ),中央政府仍於中心式決策機制、和管制科學(Regulatory Science);第二,中央政府對環境與健康的風險意識,仍路徑依賴於實證過去經驗、予以回應公民社會對未來與未知的風險感知;第三,上述情境導致政策與民意間鴻溝,甚而從政策路線之辯、上綱到恐引爆政府失靈之信任危機,終而迫使社會啟動非體制內的科學民主化社運去翻轉政策。
The Shenao Power Plant as a technology policy but yet controversial attracted great public concern in 2018. This study is to present the differences of opinions, value proposition and discourses between different camps of supporters.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ologies, firstly, this study sorted out the controversial points to start the research. On the one hand, the study analyzed the administration’s policy background by assessing its value, mechanism, regulation and bureaucratical culture. On the other, the study also reviewed the opposition’s opinions, why and how the authority’s scientific proof is challenged. The study concluded by summarizing the above mentioned knowledge competition and value gap which reflect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ublic opinion’s and the policy, and civil society ’s vision.

This study reviled, firstly, while a civil society enters into a risk societ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still accustomed to adopt central decision making method and regulatory science. Secondly,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risk consciences still rely on the empirical experiences to reply civil society’s risk awareness towards future and unknown. Thirdly, the above scenarios cause great divide between the policy and the general public which sometimes lead to policy debate and even more seriously credibility risk of the government. Eventually, the society is forced to initiate anti-establishment democratizing science movements to overturn the policy.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緣起與背景說明 1
1.1.1 官方視角下的來龍去脈3
1.1.2 公民社會抗議及其論述6
1.2 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9
第二章 文獻與理論回顧 11
2.1 專家政治(technocracy)11
2.1.1 發展型國家的技術官僚12
2.1.2 專家政治的挑戰12
2.2 風險社會13
2.3 科學民主化14
2.3.1 無風不起浪:挑戰與變革14
2.3.2 捲起千堆雪:科學民主化與社運16
2.4 台灣與國際的科學民主化之實踐案例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21
3.1 研究流程與架構22
3.2 研究方法與素材23
3.2.1 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23
3.2.2 半結構訪談法(semi structured)24
第四章 Crossfire─爭端論述交鋒27
4.1 「供電安全」論戰27
4.1.1 擁方四箭一盾:安全、穩定、效率、正義,與《電業法》27
4.1.2 反方「更佳解」29
4.1.3 擁方「節電,也不可能不蓋電廠」32
4.2 「空汙導致健康風險」論戰33
4.2.1 空汙33
4.2.1.1 擁方「火力發電非空汙元兇」33
4.2.1.2 反方「被低估的排廢與空汙」35
4.2.1.3 擁方「非採環保署認可模式之論為製造恐慌」37
4.2.2 健康風險37
4.2.2.1 反方「沒健康風險評估,就沒深澳」37
4.2.2.2 擁方「先蓋,再健康風險評估」 39
第五章 抽絲剝繭:價值落差與知識競爭之依循脈絡41
5.1 政府決策流程與科層分工的侷限性41
5.2 更佳解:節電?燃煤電廠?45
5.3 在地民意:新北市府、周邊居民50
5.4 風險溝通:火發是否為空汙元凶、並導致健康風險57
5.5 科學民主化社運60
第六章 結論 65
6.1 研究發現65
6.2 研究限制與未來發展可能69
參考文獻71
中文部分
1.1期刊論文、著作出版
‧周任芸〈譯〉(2007),Brian Wynne〈演講〉(2002)。〈風險社會、不確定性和科學民主化:STS 的未來〉「關鍵學者講座:科技、環境與民主」,臺北:STS夏令營。9/3
‧周桂田(2000)。生物科技產業與社會風險: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頁239-283。
‧周桂田(2002)。在地化風險之實踐與理論缺口-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5期,頁89-129。
‧周桂田(2004)。獨大的科學理性與隱沒(默)的社會理性之「對話」-在地公眾、科學專家與國家的風險文化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6期,頁1-63。
‧周桂田(2005)。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 — 專家與科技系統的「無知」如何建構風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3期,頁131-180。
‧周桂田(2006)。「制度性的毀壞信任?從GMO、狂牛症、戴奧辛鴨蛋到Biobank為分析」。發表於中研院『台灣基因意向之調查與研究』學術研討會,:中研院人社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台灣ELSI 研究中心主辦,台北。
‧劉華美、周桂田(2006)。邁向一個開放性風險評估的可能—以生物多樣性議題之基因工程為檢討。台灣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2卷第4期,頁73-104。
‧周桂田(2014a)。《風險社會公共治理與公民參與》,臺北: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周桂田(2014b)。《風險社會典範轉移: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臺北:遠流。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J.A. Maxwell(著)(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新北:心理出版社。
‧Ulrich Beck著,汪浩譯,2004,《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
‧張家銘等(譯),Anthony Giddens(原著)(1997)。《社會學(下)》。台北:唐山出版社。
‧周桂田、徐健銘(2016),〈進擊的世界風險社會挑戰—紀念貝克逝世一周年〉,《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54:14-29
‧安士敦、瞿宛文(2003)〈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台北:聯經。
‧周桂田(2007)〈新興風險治理典範之芻議〉,《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2:179-233
‧李明穎(2014)〈科學民主化下科技議題的風險治理:探討國光石化廠開發案的科技官僚風險溝通、公眾風險感知與公眾動員〉,《思與言》52(4):111-159
‧邱文聰(2010)。〈科學研究自由與第三波科學民主化的挑戰—對「知識憲法」與「政治憲法」二分的一個批判考察〉。《2009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P61-115。
‧杜文苓、政大公共行政研究團隊、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2017)。〈公民科學手冊〉。http://rsprc.ntu.edu.tw/fordownload/1060419/1060419-4.pdf。最後索引:2019/1/24。
‧高旻霈、范玫芳(2014),〈科學民主化與水資源開發爭議-高屏大湖之個案研究〉,《臺灣民主季刊》11(1):1-40
‧周桂田(2014)。〈鉅變社會之公民認識論:永續治理的挑戰〉,《台大校友雙月刊》89:38-41。
‧吳悅(2016)。國家實驗研究院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良善風險治理的關鍵基礎─預先評估〉。https://portal.stpi.narl.org.tw/index/article/10226。最後檢索:2019/1/24
‧周桂田〈編〉(2014)。《世界各國風險評估系列一:歐盟科技評估》,臺北: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聯合國(2015)。〈奧爾胡斯公約〉。https://www.unece.org/fileadmin/DAM/env/pp/Publications/Aarhus_AIG_2015_Chinese.pdf。最後檢索:2019/1/24。
‧周桂田(2013)。〈全球化風險挑戰下發展型國家之治理創新—以台灣公民知識監督決策為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4:65-148。
‧劉華美等(2014)。《歐盟科技研發政策》,臺北: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廖月娟、李芳齡(譯)。Thomas L. Friedman (原著)(2017)。《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臺北:遠見天下文化。
1.2媒體報導、公民團體活動新聞稿&聲明&專案報告
‧臺大風險社會中心(2018a)。〈莫讓深澳電廠成為能源轉型絆腳石 沒有深澳會缺電嗎〉,https://reurl.cc/blVm33/20,最後檢索2019/3/5。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2018)。〈對深澳燃煤電廠環評案之聲明〉,3/13,https://goo.gl/XhHhCJ。最後檢索2019/1/28。
‧李雅雯(2018)。〈徐國勇︰Google乾淨的煤 讓科學講話〉,自由時報,3/19,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185155。最後檢索:2019/1/30。
‧公視(2018)。〈徐國勇:乾淨的煤是科學〉,3/18,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88618。最後檢索2019/1/30。
‧風傳媒(2018)。〈有比較不髒的燃煤電廠嗎?賴揆「乾淨的煤」說遭學者打臉〉,3/18,https://www.storm.mg/article/412392。最後檢索2019/1/28。
‧自由時報(2018)。〈深澳電廠非蓋不可? 賴清德:若不建 北部未來會缺電〉,3/20, https://news.ltn.com.tw/news/Taipei/breakingnews/2370861。最後檢索2019/2/21。
‧洪翌恒(2018)。〈【台北快沒電可用了】爆深澳電廠非蓋不可主因 賴揆誠實面對〉,3/20,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37264。最後檢索2019/2/21。
‧尹俞歡(2018)。〈重回那一晚:深澳電廠環差過關,是人禍還是制度缺失?〉,《報導者》,3/28,https://goo.gl/wAZNXs。最後索引2019/1/30。
‧丘采薇、胡宥心(2018)。〈綠委出手 促深澳電廠重啟環評〉,《聯合報》。4/13,https://udn.com/news/story/11311/3083988。最後索引2019/1/30。
‧賴品瑀(2018)。〈「沒有乾淨的煤!」 國際專家:深澳空污等同160萬汽車排放〉,《環境資訊中心》。4/18,https://e-info.org.tw/node/211109。最後索引2019/1/30。
‧彭瑞祥(2018)。〈反深澳電廠 主張應重做環評 環團、居民提訴願〉,《環境資訊中心》。7/9,https://e-info.org.tw/node/212644。最後索引2019/1/28。
‧張語羚(2018)。〈賴揆:中油第三接收站環評 拚9月通過〉,工商時報,8/27,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827000182-260202。最後索引2019/1/30。
‧環境資訊中心(2018)。「『沒有乾淨的煤!』國際專家:深澳空污等同160萬汽車排放」,4/18。https://e-info.org.tw/node/211109。最後索引2019/1/30。
‧龔雋幃(2018)。〈綠委:用1千億蓋深澳電廠跟國民黨沒有不一樣〉,今周刊,5/4,http://t.cn/Efx7gls。最後索引 2019/1/30。
‧綠色和平基金會(2018a)。〈深澳燃煤電廠健康衝擊評估報告〉,9/11,https://goo.gl/ytkLrL。最後索引2019/1/30。
‧綠色和平基金會(2018b)。〈深澳燃煤電廠恐殺人!綠色和平行動者攀爬新北新月橋喊話蘇貞昌、侯友宜〉,9/14,https://goo.gl/D8x8bG。最後索引2019/1/28。
‧蘇芳禾(2018)。〈賴揆若觀塘三接順利興建供電足 賴揆:可評估停建深澳電廠〉,《自由時報》,10/5,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571648。最後索引2019/1/28。
‧吳欣紜(2018)。〈觀塘環評案通過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可建置〉,《中央社》,10/8。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10085005.aspx 。最後索引2019/1/28。
‧陳佳利等(2018)。〈【我們的島】藻礁總決戰 環評大會定生死〉,公視,10/8。https://e-info.org.tw/node/214367。最後索引2019/1/28。
‧連珮宇(2018)。〈蔡英文曾親筆允諾藻礁永存 鄭文燦4年前護礁心切〉,《聯合報》,10/8。https://udn.com/news/story/6656/3410706。最後索引2019/1/28。
‧上報(2018)。〈昔日蔡英文、鄭文燦說「藻礁永存」,今日藻礁消失在蔡總統時期〉,《上報》,10/9。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49625。最後索引2019/1/28。
‧朱淑娟(2018)。〈史上最荒唐投票,賴清德雙殺藻礁跟環評〉,《風傳媒》,10/9, https://www.storm.mg/article/532197。最後索引2019/1/28。
‧董俞佳等(2018)。〈「環評史上最黑暗一天」 觀塘過了 深澳重評〉,《聯合報》,10/12,https://udn.com/news/story/11311/3411321。最後索引2019/1/28。
‧張文馨(2018)。〈賴清德宣布:停止興建深澳電廠〉,《聯合報》,10/12,https://udn.com/news/story/6656/3417701。最後索引2019/1/30。
‧蔡容喬(2018)。〈反空汙大遊行 環團提5訴求〉,《聯合報》,10/29,https://udn.com/news/story/7314/3448390。最後索引2019/1/28。
‧陳文姿(2018)。〈護藻礁、反空污 5000人凱道遊行〉,《環境資訊中心》,11/4, https://e-info.org.tw/node/214782。最後索引2019/1/28。
‧劉麗榮(2018)。〈史上首次10公投綁大選 一口氣過7案〉,中央社,11/25,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11250035.aspx。最後索引2019/1/28。
‧自由電子報(2018)。〈反深澳電廠自救會陳情 蘇貞昌拍肩:謝謝加油〉。9/2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XBN83US_ko。最後索引2019/1/30。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2018)。〈深澳電廠案的環評法律分析〉, http://www.eqpf.org/envinews/epContent.aspx?dsn=274&cId=2,《環報NO.42》。最後索引2019/1/28。
‧彭媁琳、邱琮皓、張語羚(2018)。〈反空汙公投成案,台電:只減電不合理〉。10/3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1003000338-260205。最後索引2019/3/4
‧莊秉潔(2018)。〈賴院長您錯了,燃煤電廠絕對是重汙染!〉。10/19。https://reurl.cc/gaGrN 最後索引2019/3/5。
‧江俞庭、洪敏隆(2018)。〈深澳電廠 經部環署互槓又同台 沈榮津詹順貴立院備詢 氣氛尷尬〉,蘋果日報。3/22。https://tw.finance.appledaily.com/daily/20180322/37964996/。最後索引2019/3/5。
‧王玉樹(2018)。〈祭出深澳必蓋殺手鐧 經部放話 不蓋北部備用容量轉負〉。中時電子報。3/22。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321004656-260405。最後索引2019/3/5
‧黃光芹(2018)。〈黃光芹專訪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POP radio。4/1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z2cqBb7OwY。最後索引2019/3/5
1.3政府新聞稿
‧行政院(2018)。「行政院記者群組line」提供記者3/14院長賴清德、3/18發言人徐國勇的受訪錄音檔。最後索引2019/1/14。
‧台北市政府環保局(2018)。〈深澳燃煤電廠未做空氣毒物健康風險評估 嚴重惡化北部空品 北市環保局籲退回重辦環評〉。3/14,https://goo.gl/WUP7zJ 最後索引2019/1/30。
‧新北市環保局(2018)。〈深澳「燃煤」電廠闖關成功 新北環保局長痛批台電罔顧人命〉。3/14。https://www.epd.ntpc.gov.tw/Article/Info?ID=4439。最後索引2019/1/30。
‧陳金德(2018)。〈我們不接受這份環差報告〉。3/15。https://www.facebook.com/%E9%99%B3%E9%87%91%E5%BE%B7-93076347041266最後索引2018/11/22。
‧中選會(2018)。〈第7案至第16案公投公報〉。10/24。https://goo.gl/pWNbAU。最後索引201811/22。
‧中選會(2018)。〈107年全國性公民投票結果〉。https://www.ey.gov.tw/File/6DCA510C62AEDADE。最後索引2019/1/1。
‧能源局(2018a)。〈深澳電廠更新計畫為國家能源轉型、穩定電力供應、兼顧降低空污之重要供電計畫,籲請各界支持〉。3/15。https://reurl.cc/r5Lm1。最後檢索2019/3/5
‧台電(2018b)。〈節電就可不蓋電廠? 台電:嚴重誤導 開源節流都重要〉。5/12。https://reurl.cc/b97QE。最後檢索2019/3/5
‧台電(2018a)。〈回應外界指「新北發電大於用電」 反建深澳電廠 台電:新北去年用電缺9億度 2023將再缺150億度〉。10/4。https://reurl.cc/v7kZN。最後檢索2019/3/5
‧能源局(2018b)。〈經濟部就台電要花新台幣1000億元蓋燃煤電廠,才能創造0.1%的備用容量之言論加以澄清說明〉。5/10。https://reurl.cc/EoGxa。最後檢索2019/3/5
‧台電(2018e)。〈環團研究指深澳燃煤電廠殺人 台電:該研究模式非環保署認可 籲勿製造恐慌〉。9/11。https://reurl.cc/AAdve。最後檢索2019/3/5。
‧台電(2018c)。〈台電回應綠色和平,深澳對pm2.5的貢獻度最多0.08~0.18%,不知「相當於160萬輛汽車」的推估是從何而來?〉。4/18。https://reurl.cc/WGDgD。最後檢索2019/3/5。
‧台電(2018d)。〈新深澳電廠 台電:源頭購煤嚴格管制汞含量 戴奧辛、重金屬影響降至最低〉。5/7。https://reurl.cc/x7l55。最後檢索2019/3/5
‧經濟部(2019)。〈回應能源公投結果 經濟部:2年內年減火力發電1%〉。1/31。https://reurl.cc/GjxmG。最後索引2019/3/20。
‧立法院(2018a)。〈附錄—江旭程教授簡報資料〉,《「能源管理法修法—論析深澳電廠必要性」公聽會報告》p108-116。
‧立法院(2018b)。〈附錄—莊秉潔教授簡報資料〉,《「能源管理法修法—論析深澳電廠必要性」公聽會報告》p125-159。
‧立法院(2018c)。《立法院公報》107(48):31-34。
‧新北市環保局(2017),〈反空汙、抗暖化,市府要求深澳電廠應以乾淨能源〉。201707http://newspaper.epd.ntpc.gov.tw/index.php/2-4-epd-event/1391-10607-4。最後索引2019/7/14。

2英文部分:(按字首字母排序)
‧Bogdan,R.C.& Biklen,S.K(2007).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and methods(5 th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Bucchi,Massimiano & Federico Neresini(2008).Science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dward Hackett,Olga Amsterdamska,Michael Lynch & Judy Wajcman(Ed),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p.449-472).Cambridge ,MA:MIT Press
‧Beck,U(1986)“Risikogesellschaft,” in U. Beck, Auf dem Weg in einen andere Moderne. Suhrkamp.
‧Chou, Kuei-Tien(2005a)“Risk Communication of Disputable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Engineering.” Newsletter of Biotechnology and Law, 18: 42-50.
‧Erickson,E.(1973).What makes school ethnography”ethnographic?”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9,58-69
‧Fischer, F. (1989)“Technocracy and Expertise: the Basic Political Question,” in F. Fischer, Technocracy 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tise, pp.13-39.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Irwin, A.(1995)Citizen Science: A Study of People, Experti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Jasanoff, S.(1990)The Fifth Branch: Science Adviser as Policymakers.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nson,J.(1996)Qualitative researching.Thousand Oaks,CA:Sage
‧Movements and the State in India’,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27: 173–90.
‧Parajuli, Pramod (1991) ‘Power and Knowledge in Development Discourse: New Social
‧Rosenberg, Dorothy Goldin (2000) ‘Toward Indigenous Wholeness: Feminist Praxis in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o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in G. J. Sefa, D.B. Hall & D.G. Rosenberg (eds), Indigenous Knowledges in Global Context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37–155.
‧Schwarz, M. and Thompson, M.(1990)“Dissolving Risks into Technologies and Technologies into Ways of Life,” in Divided We Stand: Redefining Politics,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oice , pp. 25-38, 103-122.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Sabrina McCormick(2007) Democratizing Science Movements: A New Framework for Mobilization and Contestation, 37, 609-623.
‧Shiva Vandava (1989) Staying Alive: Women, Ecology and Survival in India (London: Zed Books).
‧Toffler,Alvin(1970).《Future Shock》.London:Bodley Head
‧Wynne,B(1980)“Technology, Risk and Participation: On The Social Treatment of Uncertainty,” in J. Conrad (ed.), Society, Technology and Risk Assessment, pp. 173-208.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Yearly,S (1996)Sociology, Environment, Globalization: Reinventing the Glob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