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文獻
1.經部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西漢‧揚雄撰,周祖謨校箋:《方言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經韻樓藏版)。
2.史部
三國‧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西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周天游輯注:《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東觀‧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東漢‧衛宏撰,清‧孫星衍輯:《漢官六種‧漢舊儀補遺》(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西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湯球撰:《九家舊晉書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姚思廉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姚思廉等撰:《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趙超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陳麗萍:《兩《唐書・后妃傳》輯補》(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12年)。
東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東魏‧楊衒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吳兢:《貞觀政要》(臺北:黎明文化,1990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元‧不著編人:《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禮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
3.子部
周‧老子著,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周‧莊子著,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戰國‧荀子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西漢‧劉安纂,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東漢‧王充著,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四部備要》本)。
西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西晉‧崔豹:《古今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年)。
東晉‧葛洪著,清‧王謨輯:《西京雜記》(臺北:大化書局,未著出版年,據清乾隆辛亥[五十六]年[1791]金谿王氏刊本影印)。
東晉‧干寶:《新校搜神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劉宋‧劉義慶著,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梁‧蕭繹:《金樓子》(清乾隆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校刊本)。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徐堅等編:《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陸龜蒙:《小名錄》(明萬曆中會稽半埜堂商濬校刊《稗海》本)。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北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北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部叢刊》本)。
北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北宋‧汪藻編、楊勇補訂:〈世說敘錄‧人名譜〉,收入楊勇:《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四冊。
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南宋‧王明清:《揮麈錄》(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南宋‧王楙:《野客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南宋‧俞成:《螢雪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南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元‧陶宗儀纂:《說郛》(上海涵芬樓排印本)。
明‧宋應星:《野議》(杭州:西泠印社,2010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09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袁枚:《隨園隨筆》,收入《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第75冊。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清‧福格:《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孫詒讓:《籀廎述林》(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沈曾植:《海日樓叢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4.集部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清聖祖勅撰:《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任半塘編:《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潘重規編:《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5. 宗教典籍
漢‧不著撰人,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梁‧陶弘景編撰,吉川忠夫、麥谷邦夫編:《真誥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梁‧陶弘景撰,王家葵輯校:《登真隱訣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明‧張宇初等編纂:《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上海涵芬樓影印本)。
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二、出土文書及石刻資料
大同北朝藝術研究院編著:《北朝藝術研究院藏品圖錄‧墓誌》(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
王其禕、周曉薇編:《隋代墓誌銘彙考》(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王連龍:《新見北朝墓誌集釋》(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
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編:《魯迅輯校石刻手稿》(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
西安市文物稽查隊編:《西安新獲墓誌集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
西安市長安博物館編:《長安新出墓誌》(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李明、劉呆運、李舉綱主編:《長安高陽原新出隋唐墓誌》(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
李獻奇、郭引强編著:《洛陽新獲墓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周阿根:《五代墓誌彙考》(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
周紹良等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周紹良等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洛陽市文物管理局編著:《洛陽出土少數民族墓誌彙編》(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1年)。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等編著:《洛陽新獲墓誌續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胡戟、榮新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胡戟著:《珍稀墓誌百品》(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6年)。
神塚淑子:〈六朝時代の道教造像〉,《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99年),頁469-480。
神塚淑子:〈隋代の道教造像〉,《道教経典の形成と仏教》(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7年),頁147-157。
陝西省耀縣藥王山博物館等編:《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等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
陳燕珠:《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永和:覺苑出版社,1995年)。
馮賀軍:《曲陽白石造像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2006年)。
葉煒、劉秀峰主編:《墨香閣藏北朝墓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賈小軍、武鑫:《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榮新江等主編:《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趙力光主編:《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誌彙編》(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趙君平、趙文成編:《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趙君平編:《邙洛碑誌三百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趙超編:《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齊運通編:《洛陽新獲七朝墓誌》(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劉景龍、李玉昆主編:《龍門石窟碑刻題記彙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劉鳳翥、唐彩蘭、青格勒編著:《遼上京地區出土的遼代碑刻彙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顏娟英主編:《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
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三、工具書
土肥義和編:《八世紀末期-十一世紀初期燉煌氏族人名集成‧氏族人名篇》(東京:汲古書屋,2015年)。
方積六、吳冬秀編:《唐五代五十二種筆記小說人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王卡:《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綜述・目錄・索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王彥坤編著:《歷代避諱字彙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王德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1982年)。
伊藤敏雄主編:《魏晉南北朝墓誌人名地名索引》(大阪:大阪教育大學,2008年)。
李方、王素編:《吐魯番出土文書人名地名索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2001年)。
高秀芳、楊濟安編:《三國志人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原編、王德毅增訂:《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中央圖書館,1978年)。
張忱石編:《南朝五史人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忱石編:《晉書人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萬起編:《新舊五代史人名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張萬起編:《新舊唐書人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陳仲安編:《北朝四史人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傅璇琮、張忱石、許逸民編:《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鄧經元編:《隋書人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四、近人論著
1.專書
王伊同:《五朝門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北京魯迅博物館編:《苦雨齋文叢:江紹原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
矢野主稅:《魏晉百官世系表》(長崎:長崎大學史學會,1960年)。
何淩霞:《三國志專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何曉明:《中國姓名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2年)。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岑仲勉:《金石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補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周作人著,陳子善、張鐵榮編:《周作人集外文》(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5年)。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周作人文類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年)。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姜守誠:《出土文獻與早期道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長沙:嶽麓書社,2003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孫昌武:《北方民族與佛教: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納日碧力戈:《姓名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馬長壽:《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落》(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張孟倫:《漢魏人名考》(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
張承宗、魏向東:《中國風俗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章群:《唐代蕃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86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陳尚君:《唐女詩人甄辨》(北京:海豚出版社,2014年)。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陳爽:《出土墓誌所見中古譜牒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15年)。
陳連慶:《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陳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槃:《漢晉遺簡識小七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2年)。
斯維至:《姓名的故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
黃正建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楊憲益:《零墨新箋:譯餘文史考證集》(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葉國良:《中國傳統生命禮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7年)。
葉國良:《石學蠡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賈敬顏:《民族歷史文化萃要》(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榮新江:《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趙鵬:《殷墟甲骨文人名與斷代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劉連香:《民族史視野下的北魏墓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年)。
魯西奇:《中國古代買地券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
蕭遙天:《中國人名的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970年初版)。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
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顧頡剛:《顧頡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2.單篇論文
方廣錩:〈藥師佛探源──對「藥師佛」漢譯佛典的文獻學考察〉,《疑偽經研究與「文化匯流」》(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頁306-340。
王力:〈姓名〉,《龍蟲並雕齋瑣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頁1-7。
白化文:〈「儒童」和「儒童菩薩」〉,《敦煌學與佛教雜稿》(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頁287-297。
白彬、代麗鵑:〈試從考古材料看《女青鬼律》的成書年代和流行地域〉,《宗教學研究》2007年1期,頁6-17。
曲守約:〈婢妾之名字〉,《中古辭語考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頁268-269。
朱江:〈江蘇高郵邵家溝漢代遺址的清理〉,《考古》1960年10期,頁18-23、44。
何德章:〈北魏遷洛後鮮卑貴族的文士化──讀北朝碑誌札記之三〉,《魏晉南北朝史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頁263-282。
何德章:〈北魏鮮卑族人名的漢化──讀北朝碑誌札記之一〉,《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4輯(1996年6月),頁39-47。
何德章:〈關於漢魏間的名字與行輩〉,《田餘慶先生九十華誕頌壽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頁203-206。
佟柱臣:〈嘎仙洞拓跋燾祝文石刻考〉,《中國東北地區和新石器時代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頁61-68。
吳麗娛:〈從唐代碑誌看唐人行第問題〉,《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頁347-372。
吳麗娛:〈敦煌寫本書儀中的行第之稱──兼論行第普及的庶民影響〉,《禮俗之間:敦煌書儀散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頁303-345。
呂叔湘:〈南北朝人名與佛教〉,《呂叔湘全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十二卷,頁398-408。
李正宇:〈敦煌學郎題記輯注〉,《敦煌學輯刊》1987年第1期,頁26-40。
李亦園:〈談中國人的名號〉,《信仰與文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頁263-267。
李學勤:〈先秦人名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1991年5期,頁106-111。
李豐楙:〈漢武內傳的著成及其流傳〉,《幼獅學誌》17 卷2期(1982年10月),頁21-25。
李麗:〈魏書人名的詞匯透視〉,《漢語史研究集刊》第9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12月),頁91-102。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一)、(二)、(三)〉,《大陸雜誌》104卷1、2、3期(2001年1、2、3月),頁1-14、1-15、1-10。
辛德勇:〈北齊大安樂寺碑與長生久視之命名習慣〉,《石室賸言》(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頁302-325。
邢義田:〈漢代畫象中的「射爵射侯圖」〉,《畫為心聲:畫象石、畫象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177-178。
邢義田:〈漢簡、漢印與《急就》人名互證〉,《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84-101。
阮昌銳:〈大樹的崇拜〉,《傳薪集:臺灣原住民與民俗研究期刊論文彙編》(臺北:山海文化雜誌社,2017年),頁347-357。
卓鴻澤:〈塞種源流及李唐氏族問題與老子之瓜葛──漢文佛教文獻所見中、北亞胡族族姓疑案〉,《歷史語文學論叢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頁14-37。
周一良:〈中國的梵文研究〉,《唐代密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年),頁141-156。
林悟殊:〈唐代景僧名字的華化軌跡──唐代洛陽景教經幢研究之四〉,《中古夷教華化叢考》(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26-268。
林素娟:〈先秦至漢代禮俗中有關厲鬼的觀念及其因應之道〉,《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三期(2005年12月),頁59-94。
竺家寧:〈中古漢語的「兒」後綴〉,《中國語文》2005年第4期,頁346-354。
侯旭東:〈六朝佛、菩薩信仰述論〉,收入余欣主編:《中古時代的禮儀宗教與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頁17-71。
俞理明:〈從「佛陀」及其異譯看佛教用語的社團差異〉,《漢魏六朝佛道文獻語言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頁87-107。
胡適:〈名教〉,《治學的方法與材料》(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頁69-82。
茆耕茹:〈鍾馗信仰的演進及拓展〉,《儀式 信仰 戲曲叢談》(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頁1-50。
唐長孺:〈范長生與巴氐據蜀的關係〉,《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176-184。
唐長孺:〈論北魏孝文帝定姓族〉,《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79-92。
唐長孺:〈讀李波小妹歌論北朝大族騎射之風〉,《山居存稿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153-156。
孫作雲:〈中國古代的靈石崇拜〉,《孫作雲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4卷,頁664-681。
宮川尚志:〈六朝人名に現はれたる佛教語(一)-(四)〉,《東洋史研究》,第3卷第6號(1938年),第4卷第1、2(1938年)、4-5號(1939年)。
徐復觀:〈中國姓氏的演變與社會形式的形成〉,《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頁295-350。
殷憲:〈北魏平城磚瓦文字簡述〉,《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9年4月),頁38-41。
耿慧玲:〈由墓誌看唐代取佛教化名號的社會現象〉,《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頁693-723。
馬馳:〈試論蕃人仕唐之盛及其姓名之漢化〉,收入鄭學檬、冷敏述編:《唐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頁97-109。
康樂:〈孝道與北魏政治〉,《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年),頁229-280。
張亨:〈《詩‧桃夭》甚解〉,《思文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頁453-467。
張廣達:〈唐代的豹獵〉,《文本 圖像與文化流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23-50。
張慶捷、李彪:〈山西靈丘北魏文成帝南巡碑〉,《文物》1997年第12期,頁70-79。
梁其姿:〈心態歷史〉,《史學評論》第7期(1984年4月),頁75-97。
章群:〈(代序)唐代宗教信仰問題〉,《唐史札記》(臺北:學海出版社,1998年),頁1-14。
陳弱水:〈墓誌中所見的唐代前期思想〉,《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頁111-136。
陳寅恪:〈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寒柳堂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頁176-181。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頁1-46。
陳寅恪:〈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序〉,《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頁274-275。
陳槃:〈春秋列國風俗考論別錄‧叢木為社〉,《舊學舊史說叢》(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頁569-570。
陳懷宇:〈中古時代士民之佛教名字再探〉,《景風梵聲:中古宗教之諸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頁256-293。
陳懷宇:〈由獅而虎:中古佛教人物名號變遷〉,《動物與中古政治宗教秩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頁210-257。
傅樂成:〈唐代夷夏觀念之演變〉,《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年),頁209-226。
楊琳:〈華佗之名來自外語嗎〉,《中國典籍與文化》2014年1期,頁125-128。
楊琳:〈論名字求義法〉,《勵耘學刊》2010年1期,頁65-82。
楊儒賓:〈太極、通天與正直──木的原型象徵〉,《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8年),頁291-334。
葉國良:〈石本與集本碑誌文異同問題研究〉,《石學續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頁27-57。
葉國良:〈石學的展望〉,《石學續探》,頁253-263。
葉國良:〈冠笄之禮中取字的意義〉,《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276-285。
葉植:〈習鑿齒名字釋義〉,收入樓勁主編:《魏晉南北朝史的新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頁378-390。
葛承雍:〈中亞粟特胡名「伽」字考證〉,《唐韻胡音與外來文明》(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頁342-348。
董志翹:〈佛教傳入與古代中土信眾的取名命字〉,《東海中文學報》第29期(2015年6月),頁213-230。
虞萬里:〈商周稱謂與中國古代避諱起源〉,《榆枋齋學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555-663。
聞一多:〈類書與詩〉,《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冊,頁3-10。
蒲慕州:〈中國古代鬼論述的形成(先秦至漢代)〉,收入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頁19-40。
劉盼遂:〈中國金石之厄運〉,收入聶石樵輯校:《劉盼遂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675-691。
劉英:〈《搜神記》與道教劾鬼術〉,收入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魏晉南北朝史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頁304-313。
劉釗:〈古文字中的人名資料〉,《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頁242-261。
劉淑芬:〈中國的聖僧信仰和儀式(四—十三世紀)〉,收入康豹、劉淑芬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上冊,頁139-192。
劉淑芬:〈中國歷史上的舍利信仰〉,《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頁319-322。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本3分(1993年7月),頁497-544。
劉淑芬:〈北齊標異鄉義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會救濟的個案研究〉,《新史學》5卷4期(1994年12月),頁1-47。
劉增貴:〈中國禮俗史研究的一些問題〉,收入《法制與禮俗──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頁157-203。
劉增貴:〈禁忌──秦漢信仰的一個側面〉,《新史學》18卷4期(2007年12月),頁1-70。
劉增貴:〈漢代婦女的名字〉,收入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頁46-91。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詰咎篇〉研究〉,《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頁225-232。
蔡運章:〈東漢永壽二年鎮墓瓶陶文考略〉,《考古》1989年7期,頁646-650、661。
蔡鴻生:〈九姓胡禮俗叢說‧胡名〉,《蔡鴻生史學文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頁42-47。
鄭阿財:〈論「張堅固、李定度」的形成、發展與民俗意涵──以買地券、衣物疏為考察對象〉,《民間文學年刊》第2期增刊(2009年2月),頁25-51。
蕭璠:〈東魏、北齊內部的胡漢問題及其背景〉,收入邢義田、林麗月主編:《社會變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頁160-185。
魏斌:〈單名與雙名──漢晉南方人名的變遷及其意義〉,《歷史研究》2012年1期,頁36-53。
羅新:〈北魏皇室制名漢化考〉,中國中古史研究編委會編:《中國中古史研究》第2卷(2011年8月),頁137-149。
嚴耀中:〈墓誌祭文中的唐代婦女佛教信仰〉,收入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頁467-492。
饒宗頤:〈由《尚書》「余弗子」論殷代為婦子卜命名之禮〉,《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年),卷二,頁1655-1658。
3.翻譯著作
日‧21世紀研究會編,張佩茹譯:《人名的世界地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日‧小川環樹:〈〈敕勒歌〉──中國少數民族詩歌論略〉,譚汝謙等合譯:《論中國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257-276。
日‧吉川忠夫著,王啟發譯:〈真人與革命〉,《六朝精神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頁66-85。
日‧吉川忠夫著,許洋主譯:〈靜室考〉,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七卷,頁446-477。
日‧江上波夫著,黃舒眉譯:〈匈奴的祭祀〉,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九卷,頁1-36。
日‧池田溫著,辛德勇譯:〈八世紀中葉敦煌的粟特人聚落〉,收入氏著:《唐研究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頁2-67。
日‧南方熊楠著,欒殿武譯:《縱談十二生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都築晶子著,宋金文譯:〈關於南人寒門、寒士的宗教想像力──圍繞《真誥》談起〉,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頁174-211。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法‧雅克‧勒戈夫著,郝名瑋譯:〈心態:一種模糊史學〉,《史學研究的新問題 新方法 新對象:法國新史學發展趨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年),頁265-286。
美‧明恩溥著,林欣譯:《中國人的素質》(北京:京華出版社,2002年)。
美‧葛滌風著,范兆飛譯:〈中古中國南方的人名──以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模式化命名為例〉,范兆飛等譯:《西方學者中國中古貴族制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18年),頁18-55。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等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英‧彼得‧伯克:〈心態史的優缺點〉,韋華琴、劉艷譯:《文化史的風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184-205。
英‧胡司德著,藍旭譯:《古代中國的動物與靈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
英‧瑪麗‧道格拉斯著,黃劍波等譯:《潔淨與危險:對污染和禁忌觀念的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荷‧高延著,芮傳明等譯:《中國的宗教系統及其古代形式、變遷、歷史及現狀》(廣州:花城出版社,2018年)。
4.學位論文
王飛娜:〈唐代祖孫父子同名現象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王偉勳:〈「名以正體,字以表德」乎?──唐代人名特點及其文化內涵〉(臺中: 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王震華:〈《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柒]》人名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李宏書:〈北朝墓誌人名索引〉(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李婷:〈隋代女性名字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沙梅真:〈敦煌吐魯番文書中的人名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姚歡歡:〈魏晉南北朝史書人名研究〉(安慶:安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胡蘇姝:〈《嘉禾吏民田家莂》人名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張楊溦蓁:〈敦煌寫卷人名的文獻學研究〉(西安: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閆廷亮:〈唐人姓名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楊雙群:〈魏晉南北朝碑刻人名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葉姝:〈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神、怪、人名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董佩:〈兩晉南朝正史中所見人名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