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柳宗元古籍
唐‧柳宗元,王國安箋釋:《柳宗元詩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唐‧柳宗元,宋‧韓醇詁訓:《柳河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
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總第 1076冊。
唐‧柳宗元,明‧蔣之翹輯注:《唐柳河東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據日本寬文三年(康熙三年,1664)刊本攝製。
唐‧柳宗元,明‧孫月峰評點:《唐柳柳州全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唐‧柳宗元,溫紹堃箋釋集評:《柳宗元詩歌箋釋集評》,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 版社,1994。
唐‧陳景雲:《柳集點勘》,《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總第 1311冊。
二、古籍文獻
西漢‧孔安國,唐‧孔穎達:《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西漢‧王充著,清‧惠棟批校:《論衡》,明萬曆新安程榮刊漢魏從書本。
東漢‧范曄:《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4。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明萬曆十四年武林馮氏刊本。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8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5冊。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冊。
北魏‧慧覺等譯:《愚賢經》,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冊。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隋‧智顗說:《摩訶止觀》,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冊。
唐‧道世:《法苑珠林》,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3冊。
唐‧實叉難陀翻譯:《大方廣佛華嚴經》,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0冊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4冊。
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
唐‧韓愈:《順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韓愈著,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唐‧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北宋‧贊寧:《大宋僧史略》,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4冊。
南宋‧普濟:《五燈會元》,見《卍續藏》第 80 冊
南宋‧志磐:《佛祖統紀》,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9冊。
北宋‧王欽若:《冊府元龜》,香港:中華書局,1960,明崇禎本冊府元龜。
南宋‧朱熹著,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南宋‧朱熹:《中庸章句‧四書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0。
北宋‧姚鉉《唐文粹》,台北:世界書局,1986,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北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南宋‧洪興祖:《楚辭補註》,台北:漢京文化,1983。
南宋‧朱熹:《楚辭集注》(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叢刊,1990,元天曆三年陳忠甫宅刊本。
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上海:中華書局,1936,據芸經樓仿宋本校刊。
元‧宗寶編:,《六祖壇經》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8冊。
元‧永盛述,德弘編:《證道歌註》,見《卍續藏》,第63冊。
元‧方回,李慶甲校點:《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明‧瞿汝稷集:《指月錄》,見《卍續藏》第83冊。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明‧黃宗羲:《黃梨州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明.唐汝詢選擇,清.吳昌祺評定:《刪訂唐詩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社,2001 )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
清‧焦循著,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趙翼,王樹民校証:《廿二史札記校証》,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隆慶修,宗績辰纂:《永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清‧王錦修,吳光昇纂:《柳州府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清‧宋犖:《漫堂說詩》,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笪重光著,清.王石古、惲壽平評:《畫荃》,蘭州:甘肅文化,2008。
三、近人專著(以姓名筆劃為序)
(一)柳宗元研究
何淑貞:《柳宗元詩研究》,台北:福記文化圖書公司,1989。
何書置:《柳宗元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4。
吳小林:《柳宗元散文藝術》,(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吳文治:《柳宗元評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
吳文治:《柳宗元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64。
吳文治:《柳宗元詩文選評》,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杜方置、林克屏:《柳宗元在永州》,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尚永亮:《柳宗元詩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金性堯:《夜闌話韓柳》,北京:中華書局,2004。
施子愉:《柳宗元年譜》,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
高海夫:《柳宗元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
孫昌武:《柳宗元傳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章士釗:《柳文探微》,台北:華正書局,1981。
張勇:《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觀研究》,合肥:黃山書局,2010。
翟滿桂:《一代宗師柳宗元》,長沙:岳麓書社,2002。
劉光裕,楊慧文:《柳宗元新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羅聯添:《柳宗元事蹟繫年暨資料類編》,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1。
龔玉蘭:《貶謫時期的柳宗元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二)其他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方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2005。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印順導師:《中國禪宗史》,新竹:正聞出版社,2016。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李生龍:《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湖南:岳麓書社出版社,2005。
李玉珍:《佛教文學裡的聖凡男女》,台北:新文豐出版,2016。
李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高雄:麗文文化,1993。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6。
李澤厚:《原道》,北京:團結出版社,1995。
吳怡:《禪與老莊》,台北:三民書局,1976。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1985。
金丹元:《禪意與化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
尚永亮:《唐代詩歌的多元觀照》,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周誠明:《唐人生命思想之多元探討》,台北:元華文創,2017。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徐小躍:《禪與老莊》,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
高亨:《周易大傳集注》,山東:齊魯書社,1988。
陳兵:《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張志剛:《宗教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譯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鄔佩麗:《危機處理與創傷治療》,台北:學富文化,2008。
單純主編,國際儒學聯合會編:《國際儒學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里仁出版社,1987。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
錢新祖:《中國思想史講義》,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錢穆:《雙溪獨語》,見《錢賓四先生全集》第47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謝高橋:《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1986。
韓經太:《清淡美論辨析》,南昌:百花州文藝出版社,2009。
蕭馳:《佛法與詩境》,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97。
﹝日﹞户崎哲彦:《唐代嶺南文學與石刻考》,北京:中華書局,2014。
﹝日﹞加地哲定著,劉衛星譯:《中國佛教文學》,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0。
﹝日﹞鈴木大拙等:《禪》,台南:大孚書局,1991。
﹝日﹞斯波六郎:《中國文學裡的孤獨感》,(中文譯文取自蔣寅:《大曆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德﹞卡倫.荷妮(Karen Horney):《自我的掙扎》,臺北:志文出版社,1979。
﹝奧﹞西格蒙德.佛洛伊德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臺北:左岸文化,2010。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楊素娥翻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出版,2001。
四、單篇論文(以姓名筆劃為序)
丁敏:〈試論佛家 「空」義在中國詩歌中的表現〉,《中華學苑》,1995年第45期。
方介:〈韓、柳對儒釋道的取捨〉,《中正中文學術年刊》創刊號,1997年11月。
王力堅:〈園林與隱逸——六朝文學之新思考〉,《人文中國學報》,2017年第24期。
王正海:〈謝靈運與柳宗元山水詩歌意境之比較〉,《柳州師專學報》,第18卷第2期,2003年6月。
王幼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創傷敘事」〉,《中原華語文學報》,2008年第1期。
王自周:〈論柳宗元山水田園詩對傳統精神的扭變〉,《佳木斯師專學報》,1995 年第1期。
王志清:〈人化自然中的現實 心性──王維柳宗元山水詩比較論〉,《南通職業大學學報》,第13卷第2期,1999年 6月。
王秋鈴:〈由五 絕詩「江雪」的語言文字結構看柳宗元的情感世界〉,《孔孟月刊》,第22卷第1期,1983年 9 月。
王祚昌:〈從「守閒事服餌」到「且以藥餌論」──讀柳宗元「種藥詩」札記〉,《零陵學院學報》,第 24 卷第 6 期,2003年11月。
王啟興:〈超塵脫俗,徜徉山水──佛教對柳宗元及其山水遊記和景物詩的影響〉,《湖北大學學報》,1989年第6期。
王錫九:〈學陶謝之行跡,得楚騷之神髓——試論柳宗元永州時期的詩歌〉,《文學評論叢刊》第三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王樹海等:〈佛禪對柳宗元山水詩的影響芻議〉,《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1期。
朱鐵梅:〈試論柳宗元山水詩的個性特徵〉,《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李芳民:〈論柳宗元山水詩的個性特徵〉,(《唐代文學研究》,第七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李素芬、陳凱婷:〈書寫療癒:西方表達性書寫與本土心理位移書寫〉,《輔導季刊》,第52卷第4期,2016年12月。
吳靜宜:〈天臺宗與茶禪的關係〉,《台北大學中文學報》,2006年第1期。
尚永亮:〈論元和五大貶謫詩人的生命沉淪和心理苦悶〉,《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林幸謙:〈離散主體的鄉土追尋:張錯詩歌的流亡敘述與放逐語言〉,《中外文學》,第31 卷第12期,2003年5月。
林繼中:〈燃燒的寂寞──柳宗元山水詩風格特徵之形成〉,《天府新論》,1995年第6期。
房日晰:〈韋應物柳宗元的五言古詩〉,收入氏著《唐詩比較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洪迎華、尚永亮:〈柳宗元研究百年回顧〉,《文學評論》,北京:文學評論雜誌社,2004年第5期。
高建新:〈論柳宗元山水詩中的悲情〉,《內蒙古社會科學》,第23卷第3期,2002年5月。
高華平:〈中國佛教文學的概念、研究現狀及其走向〉,《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4期,2007年7月。
姚榮松:〈柳宗元漁翁詩的兩個問題〉,《古典文學》第八集,台北:學生書局,1986。
胡可先:〈論中唐南貶詩人的屈原情節〉,《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2期,2008年3月。
姜淙倫:〈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論柳詩「深得騷學」〉,《雲南師大學報》,1991年5月。
唐志敬:〈柳宗元「统合儒釋」論初探〉,《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
馬自力:〈論韋柳詩風〉,《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5期。
郭在忠:〈簡評柳宗元在壯族地區的政績〉,《民族研究》、戴義開:〈柳宗元治柳思想初探〉,1983年第4期。
袁茹:〈論柳宗元的花木詩〉,《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徐畢卿著,黎士鳴譯:〈認識創傷壓力症候群〉《護理雜誌》,第46卷第6期 ,1999年12月。
夏衛平:〈試論柳宗元種植詩的價值〉,《零陵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03年7月。
陳代光:〈嶺南歷史地理特徵略述〉,《嶺南文史》(廣州:廣東省文史研究館),1994年第1期。
陳玉璽 :〈正念禪原理與療癒功能之探討──佛教心理學的觀點〉,《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2卷第2期 ,2013年12月。
陳彥睿、謝雪琴、施福來、李麗玉:〈認識園藝治療——園藝治療之介紹與實例〉,《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2010 年第102期。
陳雁谷:〈試談屈原與柳宗元創作思維活動的異同〉,《零陵師專學報》,1993年第4期。
陳麗麗:〈王維、柳宗元山水詩比較〉,《洛陽師專學報》,第18卷第3期,1999 年6月。
張兵:〈對「佛教文學」研究範圍的一點看法〉,《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4期,2007年7月。
張亞新:〈一樣的山水不同的詩歌──試論王孟與韋柳山水詩的不同〉,《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張保見:〈柳宗元與柳州〉,《遠城學院學報》,第28卷第6期,2010年2月。
張春榮:〈柳宗元的獨釣之情──從江雪談起〉,《中華文藝》,15卷5期,1978年6月。
張峻亭:〈一懷幽憤寄山水──論柳宗元山水景物詩中的情〉,《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7月。
許東海:〈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州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政大中文學報》,2004年第1期。
曹淑娟:〈演繹創傷──〈同谷七歌〉及其擬作的經驗再演與轉化〉,《台大文史哲學報》,2016年第85期。
寇養厚:〈中唐新春秋學對柳宗元與永貞革新集團的影響〉,《東嶽論叢》,2000年第1期。
喬長路:〈柳宗元的儒家風範〉,《孔子研究》,1994年第1期。
彭建、刑鳳麟:〈柳宗元是儒學的偉大改革者〉,《中國哲學史》,1994年第6
景凱旋:〈柳宗元的山水詩與儒佛思想〉,《學術月刊》,1985年第 5期。
普慧:〈佛教文學當議〉,《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4期,2007年7月。
黃敬家:〈禪觀與詩境──禪修體驗對唐代詩人創作方法的啟發〉,《新竹教育大學人文學報》,第8卷第1期,2009年3月。
黃敬家:〈八指頭陀詩中的入世情懷與禪悟意境〉,《成大中文學報》,2010年第29期。
費泰然:〈從生命的無常中委身自然談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道家思想〉,《醒吾學報》,2011年第42期。
葛煥禮:〈論啖助、趙匡、陸淳《春秋》學的學術轉型意義〉,《文史哲》,2005年第5期。
經觀榮:〈孔子的安人之學〉,《興大人文學報》,2006年第39期。
楊達榮:〈柳宗元與宋明理學〉,《江西社會科學》,1993年第10期。
鄭固磬:〈試論柳宗元詩文的禪境美〉,《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03年1月
鄧城鋒:〈消解羈囚情結的不同嘗試:柳宗元永州遊記的重新解讀〉《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2012年第39期。
趙昌平:〈韋柳異同與元和詩變〉,收入氏著:《趙昌平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劉光裕:〈柳宗元與儒學革新〉,《孔子研究》1994年第3期。
劉紹衛:〈柳宗元詠物詩的情感寄寓和人文情懷〉,《柳州師專學報》,第15卷第4期,2000年12月。
劉鐵鋒:〈投迹山水地,放情詠離騷───試論柳宗元詩歌在山水風物描寫中的 貶謫心態〉,《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蔡振璋:〈析柳宗元「江雪」與張志和「漁歌子」的形象表現〉,《東海文藝季刊》,1983年第7期。
龍驥:〈柳宗元在儒學復興運動中的地位〉,《孔子研究》,1994年第2期。
賴錫三:〈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重建老莊為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文與哲》,2010年第26期。
蕭璠:〈漢宋間文獻所見古代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研究所集刊》63本中第1本,1993年4月。
蕭麗華:〈中日茶禪的美學淵源〉,《法鼓人文學報》,2006年第3期。
蕭麗華:〈從物境到意境:皎然詩論在「情景交融」模式上的推進〉,《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第十八屆年會論文集》,2017年6月。
戴偉華〈柳宗元貶謫期的「騷怨」精神——兼論南貶作家的傾向及其特點〉,《文學遺產》,1994年第4期。
謝常彰:〈柳宗元的〈江雪〉〉,《中國語文》,78卷4期,1996年4月。
顏崑陽:〈漢代「楚辭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第二輯》,彰化:彰化師大,1994。
蘇文擢:〈柳宗元與佛教之關係〉,原載《大陸雜誌》,第55卷第5期。收錄於複印報刊資料《柳宗元傳記資料》第三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
﹝日﹞戶崎哲彥著,龔穎譯:〈關於中唐新《春秋》學——以其創始者啖助的學說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1卷第2期,2001年6月。
﹝日﹞戶崎哲彥著,王青譯:〈關於中唐的新「春秋」學派–以其家系、著作、弟子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1卷第2期,2001年6月。
﹝日﹞戶崎哲彥著,金培懿譯:〈柳宗元的明道文學–其與陸淳「春秋」學之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1卷第2期,2001年6月。
﹝日﹞户崎哲彦:〈柳宗元の故鄉と唐長安城——柳宗元の故鄉.莊園をめぐる唐代 長安城里坊.長安縣鄉里に關する歷史地理學的考察の試み(上)〉,《彦根論叢》,(1995年第296期),頁1-21。
﹝日﹞户崎哲彦:〈柳宗元の故鄉と唐長安城——柳宗元の故鄉.莊園をめぐる唐代 長安城里坊.長安縣鄉里に關する歷史地理學的考察の試み(下)〉,《滋賀大學經濟學部研究年報》,(1995第2期),頁 43-78。
﹝日﹞户崎哲彦:〈柳宗元の莊園經営〉,《彦根論叢》,(1995年第298期),頁41-62。
﹝日﹞齋木哲郎著,曾峰譯:〈永貞革新與啖助、陸淳等春秋學派的關係——以大中之說為中心〉,《西北大學學報》,第38卷第1期,2008年1月。
﹝美﹞馬德琳著,王瑋譯:〈貶謫文學與韓柳的山水之作〉,《文學遺產》,1994年第4期。
Cathy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Sigmund Freud, The Freud Reader: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W. W. Norton & Company,1975.
五、學位論文(以姓名筆劃為序)
方介:《柳宗元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何映涵:《柳宗元山水詩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瑜先生指導,2007年。吳雪如:《生命的流亡與安頓——柳宗元永州詩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周益忠先生指導,2007年。林燕玲:《唐人之隱一一文學社會角度的觀察》,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李建崑先生指導,2006年。湯云瑋:《柳宗元詩接受美學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雅惠先生指導,2015年。曾宿娟:《柳宗元永州詩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沈秋雄先生指導,2006年。蔡幸青:《柳宗元詩歌修辭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建崑先生指考,2013年。藍百川:《柳宗元及其詩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建崑先生指導,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