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檔案資料
人間福報(2008)。學者憂高中教育 籲停止九八課綱。
中央社(2007)。教育部推教師換證 全教會質疑圖利特定學校。
公民行動影音(2014)。228反黑箱課綱-公民老師街頭上公民課。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qepkNQTEbA
公民行動影音(2014)。公民老師「翻轉教室」教育部前抗議要求暫緩微調課綱 重啟公聽。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JkoLO426s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7)。教室外的公民課。網址: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category/%E5%85%AC%E5%BA%AB%E5%B0%88%E6%AC%84/%E6%95%99%E5%AE%A4%E5%A4%96%E7%9A%84%E5%85%AC%E6%B0%91%E8%AA%B2
公民與社會科教學資源平台(2014):一場公民選修課的奇幻之旅。網址:https://sp.tnfsh.tn.edu.tw/teachres/file/d889f2a9/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2006)。第一期成果報告。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2007)。第二期成果報告。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2008)。第三期成果報告。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2009)。98年度第一次種子師資培訓實施計畫。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2009)。98年度第二次種子師資培訓實施計畫。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2009)。98學年度成果報告。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2010)。99年度第一次種子師資培訓實施計畫。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2010)。99學年度成果報告。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2011)。100年度第一次種子師資培訓實施計畫。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2011)。100學年度成果報告。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2012)。101學年度成果報告。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2013)。102學年度成果報告。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2014)。103學年度成果報告。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2014)。教育部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參與「課綱微調」歷程及說明。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2014)。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實施意見彙整表─公民與社會。
王曉波(2015)。王曉波:台灣歷史教科書回歸「一中」不是人人都是李登輝。觀察者網。
立法院(2006)。立法院第6 屆第3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8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95卷第13期委員會紀錄。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吳柏軒、林曉雲(2015)。新課綱檢核小組成員謝大寧:歷史課綱是凝聚國族工具。自由時報。
吳柏軒、林曉雲(2015)。新課綱檢核小組成員謝大寧:歷史課綱是凝聚國族工具。自由時報。
沈育如(2015)。課綱爭議怎麼考?草擬4原則。聯合報。
周威同(2014)。「公民」教師「不服從」課本!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37&v=HQpkwx1quVI
林怡廷(2015)。那些「自己課綱自己救」的高中生。端傳媒。網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803-taiwan-lesson1/
林雨佑(2014)。不滿課綱微調 公民老師赴教育部抗議。新頭殼 Newtalk。
胡清暉(2014)。批課綱黑箱微調 老師禁食抗議。中國時報。
唐鎮宇等(2015)。佔162小時 反課綱撤離教育部。蘋果日報。
翁翠萍(2006)。招聯會:98學年指定科目加考公民與社會。中央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6)。9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學科中心第2期實施計畫期中報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8)。台灣後期中等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網址:https://use-database.cher.ntnu.edu.tw/used/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發展中心(2004)。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修訂第二階段行政工作小組報告。
教育部(2006)。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95課程綱要):公民與社會科。
教育部(2006)函。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專門科目及學分一覽表。秘字10643。
教育部(2010)。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99課程綱要):公民與社會科。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審議會高中分組第3次會議紀錄。
教育部(2015)。普通高級中學國文及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微調問與答覆。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4)。有關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與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微調之說明。網址:https://www.k12ea.gov.tw/ap/tpdenews_view.aspx?sn=fd104173-a511-4222-8fac-3952bcd8b42b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5)。公民與社會科103微調版本。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5)。高中課綱微調QA相關訊息。網址:https://www.k12ea.gov.tw/cur/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規劃學科中心種子教師轉型為學科諮詢輔導機制。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子計畫四: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和生活課程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07.公聽會意見回應表公告版。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3.檢核工作小組歷次會議紀錄(102.11.23_103.2.26)。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微調修訂說明摘要。見「普通高級中學語文及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微調公聽會」資料下載。網址:https://www.naer.edu.tw/files/14-1000-6017,r13-1.php?Lang=zh-tw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普通高級中學國文及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微調公聽會手冊。網址:https://www.naer.edu.tw/files/14-1000-6017,r13-1.php?Lang=zh-tw
教育部教育百科(2018)。學科中心。網址: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8F%A4%E6%96%87%E4%B8%89%E5%8D%81%E7%AF%87
許敏溶、施昂強(2016)。上任第2天 潘文忠廢微調課綱。蘋果日報。
郭復齊(2014)焦點評論:高中公民竟不談白色恐怖。蘋果日報。
陳宣瑜、劉力仁、黃以敬(2008)。學者籲廢98課綱 家長反彈。自由時報。
黃以敬(2014)。王垠:檢核小組版本 看報才知道。自由時報。
楊國樞(1989)。我們為什麼要組織澄社。中國時報
楊惠琪、楊桂華(2008)。大考公民科 範圍調整。蘋果日報。
劉嘉韻(2007)。公民社會教師資格 憑修業證可考各校甄選。中央社。
謝大寧(2015)。【新課綱風暴】當事人觀點──謝大寧、張茂桂。天下雜誌獨立評論。
謝大寧、張茂桂(2015)。【新課綱風暴】當事人觀點──謝大寧、張茂桂。獨立評論。
二、文獻
1. 中文文獻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7)。教室外的公民課:從思辨、對話到公民行動的啟蒙。台北:木馬文化。
王曉波(2012)。撥亂反正,回歸憲法。收錄於張芳遠編(2012)。高中歷史課綱烽火錄:從98課綱到101課綱的變革與爭論,頁312-322。
卯靜儒(2015a)。改革主體的詮釋現象學初探:以學習共同體為例。市北教育學刊,49:55-78。
卯靜儒(2015b)。構繪一位歷史教師的教學轉化。課程與教學,18(4):57-83。
卯靜儒、甄曉蘭、林永豐(2012)。高中課程改革之政策形塑與實施的歷程分析:以95課程暫綱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5(3):181-206。
朱美珍(2011)。課程審議的理想與實際:臺灣中學社會類科教科書審定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李依茜(2009)。教科書開放政策下的自由與規範-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審查歷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周婉窈、薛化元等(2015)。我們為什麼反對「課綱微調」。台北:玉山社。
周馥儀(2017)。記憶的戰爭:反「微調課綱」紀實。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
林國明(2015)。歷史研究法。載於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頁173-218。台北:東華。
林暐哲(2018)。高中歷史課綱爭議研究─以95歷史暫行綱要制定與101課綱微調事件為考察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柯志明(2015)。跨學科的歷史研究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頁219-248。台北:東華。
洪瑀韓(2007)。九五高中歷史課綱修定脈絡下高中歷史教師主體性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張芳遠編(2012)。高中歷史課綱烽火錄:從98課綱到101課綱的變革與爭論。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張茂桂(2006)。新時代,新期待-對普通高中「公民與社會」暫綱應有的認識。師友月刊,470:49-54。
張茂桂(2008)。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的訂定。教育研究月刊,166:44-53。
張茂桂(2009)。再探公民:反思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之訂定。《公民 訓育學報》,20, 1-31。
張茂桂(2011)。公民養成的「政治」學習。100年度教師專業成長暨資訊科技融入推廣。
張茂桂(2014)。黑不黑箱有關係:從課綱修訂到服貿協議、審視臺灣民主問題。教育研究月刊,244:5-17。
莊富源(2008)。析論民主深化中的我國公民教育發展。97年「民主深化過程中的國家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頁195-222。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 , 68-88。
陳佩英(2015)。結構縫隙、社群連結與教育學想像的實踐。中等教育,66(1):58 - 78
陳俊宏編(2019)。素養教室:學習審議民主。台北:FUN學。
陳素秋(201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新課程綱要內蘊之公民教育典範探討。公民訓育學報,21:109-131。
陳翠蓮(2015)。課綱「微調」變黨綱。收錄於周婉窈、薛化元等(2015)。我們為什麼反對「課綱微調」。台北:玉山社。
黃政傑(2006)。大學入學加考公民與社會平議。師友月刊,470:3-7。
黃政傑(2015)。課綱微調之研修審議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9:83-92。
楊秀菁、洪詠善(2016)。挑戰與回應:課綱研修機制的建立。民主與教育,頁243-283。台北:學富。
劉勉均(2014)。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之性別教育論述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劉美慧、王雅玄(2010)。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轉化之議題分析-從理想課程到經驗課程之落差。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以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蕭新煌(1989)。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分析框架。載於《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前衛。
韓國棟(2016)。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台北:時報出版社。
瞿海源(1994)。評論台灣教育問題。全國民間教育改革會議論文。
藍順德(2010)。教科書意識形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台北:五南。
蘇苑瑜(2011)。高中性別運作課程與經驗課程之性別差異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蘇苑瑜、劉美慧(2015)。性別化的課程轉化: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性別議題教學。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3):1 - 37。
2. 英文文獻
Campbell, J. (2005). Where do We Sand? Common Mechanism in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Movements Research. In Social Movements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4-4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Marrais, K. & LeCompte, M. (1999). The Way Schools Work: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Education. New York : Longman.
DiMaggio, Paul J., & Powell, Walter W.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147-160.
DiMaggio, Paul J., & Powell, Walter W. (1991). Introduction. In W. W. Powell and P. J. DiMaggio (ed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ligstein, N. & McAdam, D. (2012). A Theory of Fiel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idson, E. (2001). Professionalism: the Third Logic. Cambrige: Polity Press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Friedland, R &. Alford R. (1991). Bringing Society Back in: Symbols,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s. In W. W. Powell and P. J. DiMaggio (ed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232- 263.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ss, D., & Avery, P. G. (2008). Discussion of Controversial Issues as a Form and Goal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J. Arthur, I. Davis, & C. L. Hahn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Democracy: 506-518. London: SAGE.
Hung, C.Y. (2016a). Ambiguity as Deliberate Strategy: the ‘De-politicized’ Discourse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Taiwanese Citizenship Curriculum, Crit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 57(3), 394-410.
Hung, C.Y. (2016b). The Making of the Citizenship Curriculum in Taiwan: on the Evolving Concepts of ‘Good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 Identity’ After World War II, 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46(1), 167.
Hung, C.Y. (2017). The Battle Hymn of the Activist Teacher: Taiwanese School Teachers’ Resistance to Curriculum Changes,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Hung, C.Y. (2018). Educators as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 Taiwanese Teacher Activism during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Controversy, Curriculum Inquiry, 48(2), 167-183.
Marshall, Catherine & Anderson, L. Mary. ed. (2008). Activist Educators: Breaking Past Limits. New York: Routledge.
McAdam, D & Scott, R. (2005). Organizations and Movements. In Social Movements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4-4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Adam, D (1989). The Biographical Consequences of Activ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5):744-760.
McLaren, P. (2006).Life in Schools: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fifth edition. Allyn & Bacon.
Meyer, W. John. & Rowan, Brian (1977).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83, No. 2 (Sep., 1977), pp. 340-363
Picower, Bree. (2012). Practice What You Teacher: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Streets. New York: Routledge.
Scott, W. Richard. (1995/2014)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deas, Interests, and Identities, 4th eithion. Los Angels, CA: Sage.
Shulman,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Thornton, P. H. (2004). Markets from Culture: Institutional Logics and Organizational Decis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Publishing.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Thornton, P. H., & Ocasio, W. (2008). Institutional Logics. In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 p. 99-129.
Thornton, P. H., Ocasio, W., & Lounsbury, M. (2012). Institutional Logics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ick, K. (1976)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s. I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1):1-19.
Zilber T. (2013). Institutional Logics and Institutional Work: Should They Be Agreed? In Institutional Logics in Action, Part A: 77-96.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