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40.17)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02: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書維
研究生(外文):Shu-Wei Hsu
論文名稱:「新」與「雅」:慎芝的《群星會》節目設計
論文名稱(外文):Modern and Classic: Shen-Chih's Design for Qun-Xing-Hui (Star Showcase)
指導教授:沈冬沈冬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黃文車陳峙維
口試日期:2019-06-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8
中文關鍵詞:群星會國語歌慎芝流行音樂電視
外文關鍵詞:Qun-Xing-HuiMandarin SongShen-ChihPopular MusicTelevision
DOI:10.6342/NTU201903691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群星會》是臺灣史上第一個電視歌唱節目,也是最受觀眾喜愛、第一個連續播出突破千集的歌唱節目,自1962年開播至1977年停播為止,《群星會》播出將近十五年之久,因此《群星會》也是臺灣電視史上最長壽的歌唱節目。而《群星會》節目積極培養歌星、創作歌曲,在臺灣推動了1960年代國語流行樂壇的發展,更促使臺灣的國語流行歌曲傳播至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群星會》背後的節目製作人——慎芝——可謂功績卓著。
本文藉由分析1960年代國語流行歌曲樂壇要角《群星會》之內容設計,討論當時國語流行歌曲之形象塑造。由於《群星會》至今尚無節目內容的整理呈現,本文將梳理主要參考史料《電視周刊》,描繪出《群星會》節目內容,並析論《群星會》節目歌曲呈現之設計概念,以認識《群星會》製作人慎芝在節目中欲塑造的國語流行歌曲形象。
本文整理的《群星會》節目內容,以節目中演出的歌曲為主,其他相關設計為輔,關注慎芝如何規劃《群星會》音樂呈現的相關部分。本研究從節目製作人慎芝的角度來分析其節目音樂呈現之設計,主張《群星會》節目的歌曲呈現,其實是在「雅」的框架中展示出屬於當時代的「新」事物,並且是慎芝與政治、商業等兩大勢力角力的結果。總而言之,本研究可作為認識1960、70年代國語流行歌曲風貌的基礎,亦可為理解電視媒體對於臺灣流行音樂之影響的開端。
In 1962, Taiwan Television (TTV) started broadcasting. It is the first and only television channel in Taiwan until 1969. Among the programs then, Qun-Xing-Hui (star showcase) is the first singing show broadcasted, and the most long-lived and popular television singing show until its broadcasting got stopped in 1977. Because of Qun-Xing-Hui, lots of singers and songs went viral in Taiwan. It opened up markets for Mandarin popular songs in Taiwan and even in Hong Kong, Singapore, Malaysia, etc.. The producer of Qun-Xing-Hui, Shen-Chih, is the key person behind the scene.
Qun-Xing-Hui is now regarded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television program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popular music in 1960s. This study aims to study Shen-Chih’s design for Qun-Xing-Hui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this program in its historical context. As few video records lef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tent of Qun-Xing-Hui by examining magazine (mainly TTV Weekly), newspaper, and the producer’s manuscript, as well as interviewing with the program director and singer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hen-Chih’s design for Qun-Xing-Hui is to present “modern” thing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hen-Chih’s concept of “classic”.
To conclude, this paper may be of importance in explaining the soundscape of Mandarin popular songs in 1960s and 1970s Taiwan, and also in understanding television’s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popular music.
誌謝 i
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ii
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譜例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暨研究限制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5
第四節 研究材料 26
第五節 研究方法 29
第六節 章節架構 32
第二章 《群星會》之時代背景 33
第一節 臺灣電視媒體發展 33
第二節 臺灣流行音樂產業發展 43
第三節 慎芝與她的歌壇春秋 46
第三章 《群星會》節目設計 60
第一節 嘗試時期:與星借光(1962-1965) 60
第二節 黃金時期:新星閃耀(1966-1970) 90
第三節 懷舊時期:物換星移(1971-1977) 122
第四章 《群星會》呈現的國語流行歌曲想像 150
第一節 《群星會》之於流行文化 150
第二節 《群星會》的「新」之呈現 156
第三節 《群星會》中「雅」之展現 166
第五章 結論 178
參考書目 180
附錄一 《電視周刊》刊載之《群星會》歌譜列表 186
附錄二 《群星會》播唱曲目列表 192
附錄三 《群星會》演出及幕後工作人員列表 211
一、史料
《電視周刊》。1-790期。臺北市:電視周刊社。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之慎芝、關華石手稿藏書。
二、書籍文章
Horkheimer, Max、Theodor W. Adorno。2009。《啟蒙的辯證》。林宏濤(譯)。臺北市:商周。
McLuhan, Marshall。2006。《認識媒體 : 人的延伸》。鄭明萱(譯)。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王贊元。2007。《再現群星會》。臺北市:商周。
沈冬。2016。〈流行歌曲上電視——《群星會》的視聽形塑〉。收於《交界與游移: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梅家玲、林姵吟(編)。臺北市:麥田。
汪其楣。2007。《歌未央 : 千首詞人慎芝的故事》。臺北市:遠流。
何貽謀。2002。《臺灣電視風雲錄》。臺北市:臺灣商務。
吳密察。2000。《臺灣史小事典》。臺北市:遠流。
李歐梵。2000。《上海摩登 : 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毛尖(譯)。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洪芳怡。2015。《上海流行音樂(1927-49):雜種文化美學與聽覺現代性的建立》。臺北市:政大出版社。
音樂年策進委員會(編)。1969。《中華民國音樂年》。臺北市:教育部文化局。
柯慶明。2008。〈臺灣現代主義文學概說〉。收於《臺灣大百科專業版——文學卷》,臺北市:遠流。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張小虹。2016。《時尚現代性》。臺北市:聯經。
許常惠(編)。1977。《流行歌曲譚》。臺北市:中華日報社。
陳峙維。2013。〈歌聲響徹天空──四海唱片攻佔大眾市場〉。收於《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沈冬(編)。臺北市:臺大圖書館,186–209。
黃奇智。2000。《時代曲的流光歲月: 1930-1970》。香港:三聯書店。
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編)。2010。《帝國邊緣 : 臺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市:群學,一版。
黃裕元。2005。《臺灣阿歌歌:歌唱王國的心情點播》。臺北市:遠足文化。
慎芝、關華石。2010。《歌壇春秋》,汪其楣(編)。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劉國煒。1997。《老歌情未了──流行歌曲60年》。臺北市:華風文化。
藍明(何藝文)。2013。《繁花不落》。臺北市:釀出版。
蕭阿勤。2010。《回歸現實 : 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市:中研院社研所。
顏綠芬、徐玫玲(編)。2006。《臺灣的音樂》。臺北縣: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三、期刊文章
Blumer, Herbert. "Fashion: From Class Differentiation to Collective Selection."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10, no. 3 (1969): 275-291.
Botrel, Jean-Fran. "The Popular Canon." The Modern Language Review 97, no. 4 (2002): xxix-xxxix.
Citron, Marcia J. "Gender, Professionalism and the Musical Canon." The Journal of Musicology 8, no. 1 (1990): 102-117.
Danielsen, Anne. "Aesthetic Value,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Canon Formation in Popular Music." Studia Musicologica 32 (January 2006): 55-72.
Frith, Simon. "Look! Hear! The Uneasy Relationship of Music and Television." Popular Music 21, no. 3 (2002): 277-290.
Kärjä, Antti-Ville. "A Prescribed Alternative Mainstream: Popular Music and Canon Form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 no. 1 (Jan. 2006): 3-19.
Negus, Keith、John Street. "Introduction to 'Music and Television' Special Issue." Popular Music 21, no. 3 (2002): 245-248.
石計生。2011。〈臺灣歌謠作為一種「時代盛行曲」:音樂臺北的上海及諸混血魅影(1930-1960)〉。《臺灣社會學刊》,47期:91-141。
林麗雲。2006。〈威權主義下台灣電視資本的形成〉。《中華傳播學刊》,9期:71-112。
柯裕棻。2008。〈電視的政治與論述:一九六○年代臺灣的電視設置過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9期:107-138。
柯裕棻。2012。〈臺灣電視事業發展初期的社會條件與消費狀況〉。《中華傳播學刊》,22期:3-18。
陳培豐。2008。〈從三種演歌來看重層殖民下的臺灣圖像——重組「類似」凸顯「差異」再創自我〉。《臺灣史研究》,15卷2期:79-133。
程宗明。2002。〈電視政策對制度型塑的回顧與前瞻:四十年的荒原,曠野的呼聲〉。收於《臺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專題論文》,政大傳播學院(編)。臺北市:政大傳播學院,303-350。
四、博碩士論文
朱心儀,2005。《臺視1962~1969節目內容的演變》。花蓮縣: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剛夫,1970。《臺北家庭收看電視節目之反應分析》。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瑋,2011。《電視與現代家庭:1960年代平面媒體中的再現》。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秦蓁,2003。《戰後臺灣的上海記憶與上海建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論文。
許凱琳,2005。《日治時期放送節目音樂內容之研究(1937~1941)─以軍歌放送為中心》。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裕元,2000。《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愛,2017。《日治時期臺灣廣播節目「子供の時間」初探》。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五、會議論文
吉佳媛、許秀珍、黃一平。2007。〈戴著Prada的媒體——時尚循環於媒體再現之研究〉。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7年年會」,淡江大學。
蕭蘋、蘇振昇。1999。〈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的價值:五種理論觀點的詮釋〉。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1999年年會」,新竹縣。
簡妙如。2004。〈審美現代性的轉向:兼論 80 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現代性寓言〉。發表於「2003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台北:外雙溪。
六、雜誌
侯湘(李厚襄)。〈時代曲漫談(五)光大發揚方興未艾〉。《香港歌星》,1970年2月號,52-53。
張鐵志。2011。〈為何唱自己的歌卻只見乍現春光?〉。《PAR表演藝術雜誌》,221期:62-64。
義佬。〈群星會走向創作年代:埋下華語音樂黃金種子〉。《觀.臺灣》,2010年10月10日。
七、網路資源
Grove Music Online.
《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
《申報》
《牽手.推手 慎芝•關華石手稿資料暨藏書展》
《資深音樂人口述歷史影音紀錄》
《臺灣新聞智慧網》
《聯合知識庫》
〈1988 群星再現 懷念慎芝 (Corrected Audio)〉,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7K8A5tRWfg。
〈臺灣電視博覽館導覽(Teaser 5 Min)〉,https://youtu.be/SgKTZOMr9Os。
〈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樂的問題〉,《中正文教基金會》,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08:0003-2&catid=110&Itemid=256&limitstart=2。
張夢瑞,〈我對你懷念特別多──海山唱片浮沈錄〉,《台灣光華雜誌》,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1815b4b9-162a-4c33-aec9-c9d5fa701f15&CatId=1。
張夢瑞,〈《群星會》50週年歌未央 帶給觀眾數不盡的歡樂〉,《佳音Love聯播網》,http://www.goodnews.org.tw/magazine.php?id=38866。
蔡維歆、張瑞振。〈金鐘50登場讀秒 重現經典《群星頌》〉,《蘋果日報》,https://tw.appledaily.com/sports/daily/20150924/36795970。
鄭懿瀛,〈群星會〉,《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cna.moc.gov.tw/Myphoto/catintro.asp?categoryid=66&cateid=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