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一)古籍暨校註本
《春秋左傳》(2009),北京:中華書局。
《史記》(2014),北京:中華書局。
《戰國策》(2011),北京:中華書局。
《漢書》(1962),北京:中華書局。
《詩經》(196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書經》(196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禮記》(196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論語》(196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孟子》(196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荀子》(1966)。《四部備要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墨子》(1966)。《四部備要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商君書》(1966)。《四部備要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申子》(1980)。《先秦諸子考佚》臺北:鼎文書局。
《慎子》(1966)。《四部備要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王先慎(2007)。《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
陳奇猷(1977)。《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陳啟天(1969)。《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邵增樺(1995)。《韓非子今註今譯(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邵增樺(1995)。《韓非子今註今譯(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二)專書
王邦雄(1977)。《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
王讚源(1989)。《中國法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王曉波(1991)。《先秦法家思想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
王曉波(2009)。《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牟宗三(2015)。《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
李增(2001),《先秦法家哲學思想:先秦法家法理、政治、哲學》,臺北:編譯館。
李賢中(2003)。《墨學----理論與方法》,臺北:揚智文化公司。
李賢中(2012)。《名家哲學研究》,臺北:和木蘭文化出版社。
李賢中(2016)。《韓非,快逃!》,臺北:三民。
李甦平(1998)。《韓非》,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印行。
佐藤將之(2014)。《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周富美(2008)。《墨子、韓非子集論》,臺北:國家。
侯外廬(2004)。《中國思想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姚蒸民(2006)。《法家哲學》,臺北:東大。
姚蒸民(2006)。《韓非子通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印行。
郭沫若(1986)。《十批判書》,上海:古楓出版社。
高柏園(1994),《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
馬世年(2011),《《韓非子》的成書及其文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孫中原等(2012),《墨翟與《墨子》》,臺北:五南。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梁啟超(1980)。《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
勞思光(2012)。《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
馮友蘭(1982)。《中國哲學史新篇》。上海:人民出版社。
馮友蘭(1993)。《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楊向奎(1962)。《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硏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曾春海(2010)。《先秦哲學史》。臺北:五南。
鄭良樹(1993)。《韓非子知見目錄》。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鄭良樹(1993)。《韓非之著述及思想》,臺北:臺灣學生。
謝雲飛(1980)《韓非子析論》。台北:東大出版。
錢穆(2014)。《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
胡適(2015)。《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五南。
(三)期刊論文
王曉波(2005)。〈「歸本於黃老」與「以無為本」──韓非及王弼對老子哲學詮釋的比較研究〉,《哲學評論》,29:1-39。
周四丁(2016)。〈論韓非的無為領導方略〉,《江淮論壇》,278:85-91。
佐藤將之,〈中國大陸、臺灣、日本的《韓非子》研究〉,《漢學研究期刊》,2018,121-67,163-164。
洪已軒(2016)。〈從《韓非子》「人設之勢」論政治權力之鞏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51:1-34。
李賢中(2007)〈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哲學與文化》,34-4:7-24。
李賢中(2015)〈傳統思想的現代重構與轉化〉,《哲學與文化》,42-3:17-40。
李賢中(2017)。〈先秦儒墨思維方法之比較〉,《邏輯學研究》,10-4:3-16。
李賢中(2017)。〈先秦邏輯史研究方法探析〉,《哲學與文化》,44-6:71-87。
李賢中(2017)。〈墨家說服性推理與哲學諮商〉,《哲學與文化》,44-1:39-55。
高柏園(1991)。〈法家思想與當代人主—主體自由與客觀規範〉,鵝湖月刊,197,8-14。
高柏園(1993)。〈韓非哲學的根本問題及其理論根基〉,《漢學研究》,11-2:39-67。
高柏園(1994)。〈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鵝湖學誌》,12,57-78。
徐漢昌(1984)。〈韓非與韓非子書〉,《書和人》,496:1-2。
詹康(2004)。〈韓非的道、天命、聖人論及缺口〉,《漢學研究》,22-2:155-188。
蘇德昌(2009)。〈《韓非子》「以刑去刑」說疑義論析〉,《漢學研究期刊》,9:47-80。
(四)博士論文
黃裕宜(2008)。〈《韓非子》的規範思想—以倫理、法律、邏輯為論〉。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系。二、外文
(一)專書
Andrei Marmor. (2012).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Law. New York: Routledge.
Chan, Wing-tsit. (1963).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ric L. Hutton. (2016). Dao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Xunzi. Dordrecht : Springer.
Jaspers, Karl. (1000).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Routledge Revivals) . Cambridge: Routledge.
Graham, A. C.. (1989). Disputers of the Tao, London: Open Court.
Goldin, Paul R.. (2013). Dao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an Fei. Dordrecht : Springer.
Hansen, Chad. (2000). 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ris, Eric Lang (2016). The Shenzi Fragmen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vanhoe, P. J.; Van Norden, Bryan W. (2005). Read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Hackett Publishing.
Kant, Immanuel. (1998).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sayuki, Sato. (2003). 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 Brill.
Needham, Joseph. (1956).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 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erenboom, R. P.. (1993). Law and Morality in Ancient China,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chwartz, Benjamin. (1985).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Belknap Press.
Shun, Kwong-Loi. (2004). Confucian Ethic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lf, Autonomy, and Commu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ng, Hsiao-po. and Chang, Leo S.. (1986).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Han Fei''s Political Theo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Whitehead, Alfred N. (1979). Process and Reality. London: Free Press.
(二)專書論文
Hooker, Brad (2010). “Consequentialism.” John Skorupski (ed.).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Ethics. (444-455) New York: Routledge.
Reath, Andrews (2010). “Contemporary Kantian Ethics.” John Skorupski (ed.).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Ethics. (456-466) New York: Routledge.
Xiao, Yang (2010). “Ethical Thought In China.” John Skorupski (ed.).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Ethics. (3-20) New York: Routledge.
(三)期刊論文
Goldin, Paul R. (2011). “Persistent Misconceptions About Chinese ‘Legalism’”.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8, 1: 88-104.
Blake, Susan. Wang, Xiaobo 王曉波, Dao and Fa: 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of Legalist Thought and Huang-Lao Philosophy 道與法 : 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2009, Vol. 8, p. 353-356.
Young, Stephe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Han Fei''s Political Theory by Hsiao-po Wang and Leo S. Chang,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ol. 39, No. 1, 1989, p. 83-93.
(四)網路資料
Latin Dictionary, http://latin-dictionary.net/definition/27976/norma-normae(2019,6,1)
Cambridge Dictionary,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詞典/英語/norm(2019,6,1)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ohism/(20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