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文獻
1.《鄧析子五種合帙》,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
2.《鄧析子・鬼谷子》(據指海本校刊),台北:中華書局,1984年。
3.《廣解四書》,宋・朱熹,蔣伯潛廣解,台北:啟明書局,1968年。
4.《莊子集釋》,郭慶繁輯,台北:河洛出版社,1973年。
5.《呂氏春秋》,秦・呂不韋著,宋・陸游評,台灣:中華書局,2009年。
6.《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台北:宏業書局,1972年。
7.《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二、專書
1.李賢中,《名家哲學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2.胡適,《先秦名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3.陳癸淼,《名家與名學》,台北:學生書局,2010年。
4.伍非百,《先秦名家七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年。
5.伍非白,《中國古名家言》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6.汪奠基,《中國邏輯思想史》,台北:明文書局頁, 1993年。
7.趙炎峰,《先秦名家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8.朱前鴻,《名家四子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9.虞愚,《中國名學》,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
10.崔清田主編,《名學與辯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11.徐忠良注譯,劉福增校閱,《新譯鄧析子》,台北:三民書局,1977年。
12.譚戒甫,《公孫龍子形名發微》,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3年。
13.溫公頤,《先秦邏輯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4.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16.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17.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
18.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問題》,台北:允晨出版社,1989年9月。
19.周桂鈿,《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20.馮達文、郭齊勇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洪葉文化,2005年。
21.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圖書,1997。年。
22.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一卷,上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3.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莊子》,台北:立旭文化,2013年。
24.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25.嚴靈峯,《老莊研究》,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26.章太炎,《齊物論釋定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27.索敘爾著、劉麗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28.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台北:藍燈文化,1993年。
29.吳翠珍,《臺灣傳播學的想像》,台北:巨流出版社,2004年。
30.教育部,《媒體素養白皮書》,中華民國教育部出版,2012年
31.Creel, H. G.《Confucius and the Chinese Way》,,New York:Harper Torchbook ,1960。
三、期刊論文
1.“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Chinese Philosophy? Arguments of an Implicit Debate”, Philosophy East & West, Vol.51, July 2001 , pp.393-413。
2.李賢中,〈先秦邏輯史研究方法探析〉,《哲學與文化》,2017年6月。
3.李賢中,〈墨家說服性推理與哲學諮商〉,《哲學與文化》,2017年1月。
4.李賢中,〈論先秦邏輯史中帶有思想內涵的推理律動〉,《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5.李賢中,〈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哲學與文化》,2007年。
6.王曉波,〈鄧析與鄧析書的名法思想〉,《食貨月刊》,1975 年。
7.林遠澤,〈禮治與正名—論儒家對於政治正當性之倫常奠基的道德文法學構想〉,漢學研究第31卷第一期。
8.勞思光,〈公孫龍子指勿論篇疏證— — 先秦名學闡要之一>,《崇基學報》﹐1965年。
9.李石岑,〈名家之觀念論的辯證法與形式論理〉,《中國哲學十講》,2010
10.閻鴻中,〈試析《黃老帛書》的理論體系〉,《臺大歷史系學報》,第15期。
11.戴君仁,〈名家西漢吏制〉,《台大文史哲學報》,第17期。
12.蒙培元〈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哲學動態》2003年第10期。
13.何乏筆,〈自我技術與生命機制:法語莊子研究專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8年。
14.何吉森〈假新聞之監理與治理探討附錄二〉,《傳播研究與實踐》,2018年第8卷2期。
15.林宇玲,〈在數位時代的新聞識讀 : 一套批判的新聞識讀模式〉 ,《資訊社會研究》第22期1-20,2012年。
16.蔡琰、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兼論新科技對傳播學術思潮的可能影響〉,《新聞學研究》,2017年
一、博士論文
1.洪巳軒(2011),《荀子》知識理論之建構與分析,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馮晨(2012),我欲仁,斯仁至矣-對孔子仁的解讀,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