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2007)。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王淑華,徐曉惠,劉珍(2009)。小學生成語掌握與運用偏誤分析。教育探索,4期,頁35-37。
尤嬋(2012)。外國留學生使用漢語成語的偏誤類型。華中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武漢。
田暉(2009)。對“成語”界定的分析與探求。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4卷10期 頁41-46&53。
成語典。教育部。http://dict.idioms.moe.edu.tw/cydic/index.htm
呂佳蓉、劉德馨、蘇以文、蔡宜妮(2017)。論漢語四字格「一X#Y」的構式網絡。第18屆漢語詞彙語義研討會(CLSW),樂山師範大學,中國四川。
周荐(1994)。熟語的經典性和非經典性。語文研究,第3期,頁33-38。
周荐(1997)。論成語的經典性。南開學報,第2期,頁29-35、57。
程祥徽、田小琳(2001)。現代漢語。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邱美雅(2010)。文藻外語學院之華語成語教材教法實務分享。台灣華語文教學,9期,頁56-62
吳海波譯(1995)。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作者:Goldberg。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杏紅(2012)。四種句子語境及語義透明度對高級水準外國留學生成語理解作用的實驗研究。北京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論文,北京。
洪波(2003)。對外漢語成語教學探論。中山大學學報論叢,第23卷,第2期,頁297-300。
郝銘鑒(2010)。2010年國人十大常犯語文差錯。咬文嚼字,12期。
徐毓珮(2010)。華語四字格成語教材設計。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臺北。陶原珂(2002)。試析漢語四字格成語的類型及其釋義方式。學術研究,第9期,頁130-137。
張永芳(1999)。外國留學生使用漢語成語的偏誤分析。語言文字應用,第三期,頁25-30。
張亞茹(2006)。試論高級階段的成語教學。語言文字應用,1期,頁119-125。
張玳維(2015)。中文成語難度排序 : 以臺灣華語文教材為本。國立臺灣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台北。梁雲霞、鄭雅丰(2012)。熟悉度與可分析性對中文成語理解的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第35卷第四期,頁37-46。
崔娜(2008)。對外漢語成語教學初探-試論《漢語水準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中“四字格”成語的教學。現代語文,30期,頁128-130。
游士德(2018)。華語教材成語研究。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3卷2期,頁84-112。
雷瀟、鐘毅平(2010)。語境和熟悉度對中文成語理解的影響。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第9卷第3期,頁111-114。
鄧守信、王瓊淑、盧翠英、盧德昭(2016)。當代中文課程‧三。臺北:聯經出版社。
翟贇(2009)。淺談成語仿用的構式。南開大學語文學刊。頁158 - 159。
鄭培秀(2005)。成語句法分析及其教學策略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劉麗、張顯達(2015)。半固定式成語的習得研究。華語文教學研究,頁1-30。
劉德馨(2017)。中文構式成語和對外漢語教學。第九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究生論壇邀請演講,中國西安。
劉德馨、蘇以文、呂佳蓉、蔡宜妮(2017)。四字格成語的習語性和規律性。第29屆北美漢語語言學會議,美國紐澤西。
劉德馨(2018)。兩岸華語教材收錄成語比較。華文世界,121期,頁27-43。
劉賽花(2013)。肯定義「無時無刻」的合理性。呂梁學院學報,03期,P27 – 30。
謝新衛(2006)。第二語言教學中成語教學探析。語言與翻譯,第四期,頁64-67。
蘇芃聿(2017)。頻率與中文成語認知之行為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台北。戴浩一(2007)。中文構詞與句法的概念結構。華語教學研究,第四期,頁1-30。
鄭雅丰、梁雲霞(2014)。兒童的成語意義建構歷程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第25卷第一期,頁39-68。
Bybee, J., and Paul Hopper, eds.(2001). Frequency and the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Amsterdam: Benjamins.
Chen, K. Y. (2001).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Chinese Four-Character Idiomatic Expressions.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 thesis.
Croft, William and Cruse, (2004). From Idioms to Construction Gramm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225-256
Catherine Caldwell-Harris, Jonathan Berant, & Shimon Edelman. (2012). Measuring Mental Entrenchment of Phrases. 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Berlin ; Boston : De Gruyter Mouton, p.164-194
Fillmore, C.J. & Kay, Paul & O’Connor, M.C. (1988). 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The Case of Let Alone. Language, 64(3), p. 501-538
Goldberg, 2003, Constructions: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vol.7 No.5
Liu, T.H., Su, I. W, Lai, C,H., Hsieh, S.K., Lee, C.L., Lu, C.R., Tsai, I.N., Chou, T.Li. (2017). Effects of Frequency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Quadrisyllabic Idiomatic Expressions: An fMRI Study.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Ni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the Neurobiology of Language, November 8-10, Baltimore, USA
Liu, Te-hsin & Su, Iwen (accepted) Interaction Among Frequency, Semantic Transparency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ing of Chinese Idiomatic Expressions.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Nunberg, Geoffrey G& Sag, Ivan A. & Wasow, Thomas.(1994). Idioms. Language.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70(3), p. 491-538
Su, Lily I-Wen. (2002). Why a Construction─That is the Question!. Concentric: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s, 28(2), p.27-42
Titone, D. A., & Connine, C. M. (1994). Comprehension of idiomatic expressions: Effects of predictability and literal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5), p.1126-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