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19: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雅晴
研究生(外文):ZHAN, Ya-Qing
論文名稱:帝國邊陲的沖繩家族—南風原一家的移動與其時代
論文名稱(外文):An Okinawa Family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Japanese Empire— The Mobilization of Haehara Family And Their Times
指導教授:張文薰張文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Wen-Hsun
口試委員:蘇碩斌朱惠足
口試委員(外文):Su, Shuo-binHueichu Chu
口試日期:2019-07-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8
中文關鍵詞:沖繩日本帝國邊陲與那原惠生命史南風原朝保到美麗島
DOI:10.6342/NTU201902500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台灣與琉球群島的地理相近性,使兩者在歷史上有多次交點,且先後納入日本帝國後,無國界時代使沖繩居民大量來台。然而,台灣文學作品中的沖繩面貌卻模糊且鮮少出現。加上近年日治時期在台沖繩人研究,多集中於底層人民與群體,於是本文選定沖繩來台的南風原家族為對象,以與那原惠《到美麗島:沖繩、臺灣 我的家族物語》一書為基礎文本,從生命史的貼近角度切入,以帝國邊陲者的遷移為觀點,彌合原著因雜誌連載而導致的限制,重新定位不同性別、不同身份的南風原家族成員與台灣之關係。
本文將隨著書中順序推進,以醫師南風原朝保、沖繩第一女優南風原夏子、廣播界聲優南風原里里為研究對象。從南風原朝保進入沖繩醫生教習所學習至閉校、前往東京再轉往西伯利亞,最後來到台灣的過程,看醫制更迭與帝國另一邊陲地為帝國人民所帶來的機會。而朝保在台積極參與愛書會、璞玉(あらたま)短歌社,呈現其有意識打入在台日人圈的背後動機,亦初探戰前台灣唯一沖繩學雜誌《南島》的樣貌。對朝保而言,結識關心沖繩的在台日人,正是往日本中心靠攏以獲得晉升的路徑。
關於南風原家族的女性史,是與那原惠「追尋母親里里在台足跡」的書寫初心。但本文學作品所呈現的資料多為男性歷史,原著在書寫成果與預期間的落差,使得與那原惠僅能以琉球悲傷複雜的歷史感成為主調。本文透過女性自我追尋的觀點,衡量里里與夏子的移動契機,比較母女兩代前往東京的動機、改變與自主性差異。
身處帝國邊陲的沖繩籍邊陲者,透過邊陲——殖民地台灣與中心——東京的雙向移動,帶來原鄉未有的機會與發展。南風原朝保參與在台日人社群、南風原里里因居住兒玉町說話不帶鄉音,亦是一種去沖繩化的過程。本文以邊陲地沖繩移民者的視角,看見帝國疆界對於邊陲者的作用,以及其自我實現與追求,呈現該時代與南風原家族的生命史故事。
Due to their geographic proximity, Taiwan and the Ryukyu Islands have had many encounters throughout their histories. After one and the other had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Japanese empire, the absence of national borders caused a large number of inhabitants of Okinawa to come to Taiwan. However, Okinawa only vaguely and rarely appears in works of Taiwan literature. Moreover, researches in recent years on Okinawans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end to focus on people and groups from the lower strata of society. Therefore, this thesis chooses the Haehara family, who came from Okinawa to Taiwan, as its subject, along with Kei Yonehara''s book To Formosa: Okinawa, Taiwan — the Story of My Family as its fundamental text. This thesis approaches the su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history and uses the migration of people on the frontiers of empire as its viewpoint. By doing so, this thesis addresses the limitations caused by the original work''s serialization, so as to repositio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of members of the Haehara family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identities.
This thesis will proceed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in the book, with Doctor Tomoyasu Haehara, Okinawa''s first actress Natsuko Haehara, and broadcasting industry voice actress Lily Haehara as its subjects. From Tomoyasu Haehara''s course of entering medical school studying until the school''s closure, moving to Tokyo and then Siberia, and finally coming to Taiwan, we are able to see the changes in the medical system and the opportunities the other frontiers of empire could give to imperial subjects. Tomoyasu''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Aishokai reading group and the Aratama tanka group, represents his motivation of consciously joining the cluster of Japanese in Taiwan, as well as gives a first glimpse of Southern Islands, Taiwan''s only magazine on Okinawa studies. For Tomoyasu, getting to know Japanese in Taiwan who show concern for Okinawa, was a way of drawing closer to the central Japan and to get promoted to higher positions.
On the other hand, regarding the women''s history of the Haehara family, "searching for traces of mother Lily in Taiwan" was Kei Yonehara''s original intention for writing the book. However, the materials shown in this work of literature are mostly of men''s history; the original work''s gap between the written results and the expectations has the result that only Ryukyu''s tragic and complicated feeling of history could become Kei Yonehara main point of view. This thesis considers Lily and Natsuko''s opportunities for migration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s self-discovery,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otivation for moving to Tokyo, changes made, and autonomies of the two generations of mother and daughter.
For Okinawans living on the frontier of the empire, migration to either the frontier, the colony Taiwan, or the center, Tokyo, offered opportunities and developments that one''s native place would not provide. Furthermore, not only Tomoyasu Haehara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ies of Japanese in Taiwan, but also Lily Haehara not having an accent of her native Okinawa due to living in Kodamacho in Taiwan, are examples of de-Okinawa-ization. This thesis uses the perspective of migrants from the frontier Okinawa to look at the effects of the borders of empire on people from the frontier and their self-realization and pursuits, by presenting a life history story of those times and the Haehara family.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帝國邊陲者的家族史 4
第二節 沖繩/琉球研究在台灣 10
第三節 跟隨南風原家族腳步的方法 19
第二章 南風原朝保:隨著帝國邊界移動的醫者(1893—1919) 23
第一節 沖繩:醫途之始的閉校驟變 24
第二節 東京:吸納留學生的醫校聚集地 33
第三節 西伯利亞:外地社會與異國想像 37
小結 41
第三章 女性的自我追尋:夏子與里里的演出表現 42
第一節 先鋒夏子:沖繩女優第一人 44
第二節 南風原里里:自主婚嫁與職業選擇 51
第三節 里里的台灣經驗補遺:臺北女子高等學院與臺北放送局時光 55
小結 62
第四章 南風原家族的臺灣經驗(1919-1944) 64
第一節 里里來台風景 65
第二節 院主的追求:晉升策略與參與社群 72
第三節 《南島》雜誌:台灣唯一沖繩學 80
小結 84
第五章 結論 87
參考文獻 94
附錄 103
文學作品
那原惠著,辛如意譯,《到美麗島—沖繩、台灣 我的家族物》,(台北,聯經, 2014)
詹雅晴,〈南島之初〉,《沖繩往復》(台北:幼獅文藝,780期,2018年)
佐藤春夫,〈社寮島旅情〉,《殖民地之旅》,(台北縣:草根出版,2002)
陳玉慧,《海神家族》,(台北:印刻, 2009)
葉石濤,《葉石濤全集 5‧小說卷五》,(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鄭清文,《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卷 3)》,(台北:麥田, 1998)
黃春明,《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市:聯合文學, 2009)
賴和,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小說卷》,(台北,前衛, 2000)
南風原朝保醫學研究著作
《季節、年齡、性等ヨリ見タル人同種血液凝集價ニ就テ》,(臺北市: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衞生部, 1933)
《血液型ヨリ觀タル沖繩縣人》,(臺北市: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衞生部,1936)
《M.N血液型ニ關スル研究第一編家兎及山羊ニ於ケル抗M.抗N凝集素產生機轉ニ就テ》,(臺北市: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衞生部,1938)
《臺灣に於ける乳兒破傷風に就て》,(出版地不詳:公眾保健協會雜誌拔刷,1938)
《臺灣ニ於ケル乳幼兒死亡ニ就テ》,(臺北市:南風原醫院,1938)
專書
Langer, Beryl, and 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7.1 (1988): page 122.
原田敬一著,徐靜波譯,《日清、日俄戰爭》,(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
湯淺洗身,《醫制發布五十年紀念日本醫事大鑑》,(東京市:日本醫事大鑑刊行會,1927)
稲福盛輝,《沖縄医学史 —近世・近代編》,(那霸市,若夏社, 1998)
莊永明,《臺灣醫療史》,(台北,遠流, 1998)
許雪姬、黃子寧、林丁國等訪問;藍瑩如等紀錄,《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滿州的生活經驗》,(台北:中研院台史所, 2014)
范燕秋,《宜蘭縣醫療衛生史》,(宜蘭市:宜蘭縣政府, 2004)
杜聰明,《回憶錄(上)》,(台北,龍文出版社, 1989)
謝博生,《現代醫學在台灣 —台灣醫學會百年見證》,(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2004)
医事時論社編,《日本医籍録 : 附・医学博士録・法規. 昭和 3年版》,(東京市:医事時論社 , 1928)
又吉盛清,魏朝廷譯,《日本殖民下的台灣與沖繩》,(台北:前衛, 1997)
劉士永、王文基,《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台北:聯經,2017)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
岩波新書編輯部著,徐靜波譯,《日本近現代史卷十:應該如何認識日本近現代史》,(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
洪郁如,《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臺大出版中心出版:臺大發行, 2017)
堀場清子,《青鞜の時代:平塚らいてうと新しい女たち》,(東京:岩波書店, 1988)
鄭麗玲,《阮 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台北:玉山社,2018)
矢吹時中,《帝劇十年》,(東京:矢吹高尚堂,1920)
三楽流子等著,《女盛衰記 : 女優の巻》,(東京:日本評論社,1919)
大阪商船株式会社編,《大阪商船株式会社沿革大要》,(不詳:大阪商船,1926)
斎藤平八郎編,《帝国医師名簿》,(不詳:帝国医師名簿発行所, 1922)
橋本白水,《臺北市町名改正案內》,(臺北市:南國出版協會,1922)
蘇碩斌,《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臺北》,(台北市:群學, 2010)
唐澤信夫,《臺灣紳士名鑑》,(臺北:盛進商事株式會社, 1937)
比嘉春潮,《沖繩の歲月 : 自伝的回想から》,(京都:中公新書,1969)
林玉茹、林建廷,《雙城舊事:近代府城與臺北城市生活記憶口述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8)
Philippe Lejeune,楊國政譯,《自傳契約》, (北京,三聯書店, 2001)
劉序楓,〈琉球船的漂流事件〉,朱德蘭編,《琉球沖繩的光與影—海域亞洲的視野》,(台北:五南出版, 2018),頁143-170
黃于玲,《日升日落-廖德政回憶錄(戰前篇)》,(台北,南方畫廊有限公司,1996)
卞鳳奎,《日治時期台灣留學日本醫師之探討》,(新北市,博揚文化,2011)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著,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 —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衛生部年報第六號》,(臺北市: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 1937)
沖田信悅,《植民地時代の古本屋たち樺太.朝鮮.台湾.満州.中華民国–空白の庶民史》,(札幌:有限會社壽郎,2007)
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台北市:雄獅, 2004)
期刊
《南島》,(臺北市:南島發行所,1941),第一輯
《南島》,(臺北市:南島發行所,1942),第二輯
《南島》,(臺北市:南島發行所,1944),第二輯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衛生部年報第六號》,(臺北市: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1937)
丸尾美保,〈大正期の『少年倶楽部』掲載ロシア関連記事の分析〉,梅花女子大学心理こども学部紀要 第5号(2015年3月20日刊)抜刷,頁91-101
新垣敏雄,〈沖縄医生教習所碑再建について〉,《日本醫學史雜誌》,(第46卷第4号,2000),頁662-669
松田ヒロ子,〈近代沖縄の医療と台湾-沖縄県出身者の植民地医学校への進学〉,《琉球大学学術リポジトリ》,卷 9,2013 年9月,97-122頁
許雪姬,〈 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醫生〉 ,《臺灣史研究》 ,(第11卷2期,2004),頁1-75
邱坤良,〈從星光到鐘聲:張維賢新劇生涯及其困境〉,《戲劇研究》,第 20期,(2017 年7月),頁39-46
何福仁,〈胡說怎麼說—談《我城》〉,《西西研究資料》第一冊,(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8)
臺灣建築會誌,(臺北市,社團法人臺灣建築會),第 5輯,第2 號,昭和 8年3 月25日,無頁碼(於封面頁後第 9-16頁)
武笠正雄,〈同窓生の動靜〉,《あさひかづら》,(出版地不詳:私立臺北女子高等學院學友會),昭和12年11月5日,頁59-70
〈 ダヂオ界の新人として東都にデビューした〉,《臺灣婦人界》,昭和13年7月1日,頁84
〈臺北女子高等學院訪問記〉,《臺灣婦人界》,(台北:臺灣婦人社),昭和9年5月1日
顏幸如,〈與帝國的腳步俱進──高橋鏡子的跨界、外地經驗與國家意識〉,《臺大歷史學報》第 52期(2013.12 ),頁251-302
李孟勳,〈日治時期沖繩人川平朝申家族在台灣之戲劇活動〉,戲劇學刊; 29期 (2019 / 01 / 01) 頁7-35
作者不詳,〈臺北女子高等學院生徒募集要項〉,《台灣教育》, 1931年3 月1日
凌宗魁,〈「辰野式」的源流與影響-台灣近代建築中紅白橫條帶飾風格的世界譜系〉,《建築學報》 ,第 85期 (2013 / 09 / 30) , P57 - 75
斯波浦人,〈書物から受けた印象のこと〉,《愛書》,(臺北市臺灣愛書會), 1934,頁58-61
李品寬,《歌人臺灣文獻》,〈日治時期「臺灣愛書會」之研究〉,第六十卷第二期,( 2009年6 月),頁203-236
顏杏如,〈尾崎孝子的移動與殖民地經驗:在新女性思潮中航向夢想的「中間層」〉,《臺灣史研究》,第 23卷第2 期,頁65-110
黃智慧,〈人群漂流移動史料中的民族接觸與文化類緣關係:與那國島與台灣〉,《考古人類學刊》52:19–41,1997,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陳有貝,森威史譯,〈生業の視点で捉えた台湾と先島諸島との先史文化関係〉,《南島考古》, 23 (2004),頁31–42
後藤雅彥,邱鴻霖譯,〈從沖繩考古學的現狀看與台灣考古學的接點〉,《古人類學刊》, 68 (2008),頁137–148
藤波潔,〈八重山と台湾の歴史的関係〉,沖縄国際大学南島文化研究所編,《八重山の地域性 》,(那霸:編集工房東洋企画,2006)
朱惠足,〈作為交界場域的「現代性」:往返於沖繩八重山群島與殖民地台灣之間〉,《文化研究》,第五期(2007年秋季),頁49-86
朱惠足, 〈離島鄉土誌書寫中的生態與性別意涵陳淑瑤《流水帳》 (台灣澎湖)與池上永一《風車祭》 (沖繩八重山) 〉,《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四期, 2014年6 月,頁63-90
朱惠足,〈當沖繩人遇上平埔族-中間英〈人與人之間的牆〉與葉石 濤〈異族
的婚禮〉〉,《中外文學》,32(9),2004,頁129-160
卞鳳奎,《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國家圖書館出版, 2004年3 月號,頁 56-60
浜松哲雄編,《沖縄医生教習所記念誌》,(沖繩:沖縄県医師同窓会,1929)
臺灣愛書會,《臺灣愛書會會員名簿》,( 臺北:臺灣愛書會編,1934)
臺灣愛書會,〈愛書返信〉,《愛書》,(臺北市:臺灣愛書會,第三期,1934)
日治時期新聞
〈徐氏任醫官補〉,《台灣日日新報》, 1922年12 月6日,第六版
〈徐永渡閩視察〉,《台灣日日新報》,1923年5月3日,第十四版
〈徐永壽氏開業〉,《台灣日日新報》,1926年6月12日,第五版
〈宜蘭街に醫院〉,《台灣日日新報》, 1925年6 月4日,第六版
〈渡嘉敷醫院開業〉,《台灣日日新報》,1914年6月7日,第六版
〈東京留學生數〉,《臺灣日日新報》, 1912年5 月2日,第五版
〈芸術座と技芸学校〉,《讀賣新聞》電子資料庫 ,1913年9 月2日,第三版
〈藝術座附屬演劇學校〉,《讀賣新聞》電子資料庫, 1915年8 月31日,第六版
賴和,〈隨筆〉,《臺灣新民報》,345號,1931 年1月 1日
〈須磨子の一行 昨日神戸出發渡臺〉,《臺灣日日新報》, 1915年9 月29日,第7版
〈本縣人女優 となる〉,《琉球新報》,1917年 6月7 日,第三版
〈舞台 を退いた二人の 女優(上)〉,《琉球新報》, 1915年9 月16日,第三版
〈醫者と繪畫〉,《臺灣日日新報》, 1939年3 月6日,第七版
〈南風原氏醫博に〉,《臺灣日日新報》, 1939年3 月16日,第七版
〈恐ろしいチフス禍 又ぞろ頭を擡ぐ 五月以來グツと激增 上野山醫師一家は全滅〉,《臺灣日日新報》, 1930年6 月11日,第七版
〈 27博士絵筆とって 後世に残す「軍陣医学」〉,《讀賣新聞》, 1939年6 月27日,朝刊第七版
碩博士論文
呂其正, 2019,〈日治時期臺北龍匣口庄規劃與空間演變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琮舜,《臺灣史研究在高中教科書中的落實與落差》,(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4)
研討會論文
張文薰,〈漂流與中介 : 十九世紀漂流記史料中的島嶼臺灣〉「17世紀到20世紀初的東亞交流和區域性國際學術硏討會」,台灣大學台文所,2017年7月。
Ya-Qing Zhan, Harvard East Asia Society Conference 2019 Voice and Silence:Memory in East Asia A GSAS Student Group | February 8-9, 2019
展覽專刊/展品/案內/地圖
〈用一生關注台灣的美國人‧葛超智特展〉紀念專刊
台灣歷史博物館《上學去 -臺灣近代教育特展》,展期: 2018/11/01–2019/11/03,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楊漢川畢業證書草稿,1910年
大阪商船株式会社編,《沖繩航路案內》,(不詳:大阪商船, 1935)
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東京:東京文通社, 1928)
網路資料
田文社臉書,寫於2018年6月6日,https://goo.gl/BUf5dm
張美鳳,〈郵差之子 ~ 追憶阮e”大官 ta-koaⁿ”〉,(雪隧觀點電子報,2014):網址:http://www.yilanview.org.tw/index.php/articles/91-2014-yilan-view-news/190-14702
藝術座創立百年記念部落格,網址:http://www-h.yamagata-u.ac.jp/~aizawa/mat/geijutsuza100.html
ジャパンアーカイブズ —日本の近現代を可視化し、時代を目撃する,大正 5年(1916 ),南風原夏子有參與的アンナ・カレーニナ演出劇照。網址: https://jaa2100.org/entry/detail/046341.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