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25.16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4 19: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華清
研究生(外文):Cheng, Hua-Ching
論文名稱:以後現代空間理論論析吳天章1980至2017年作品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tic Study of Postmodern Spaces theories on Wu tien-chang’s Artworks, 1980-2017
指導教授:吳宜樺吳宜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YI-HUA
口試委員:王弘志羊文漪
口試委員(外文):WANG, HUNG-CHIHYANG, WEN-I
口試日期:2019-05-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中文關鍵詞:空間理論後現代主義異托邦吳天章
外文關鍵詞:Spaces theoryPostmodernismHeterotopiaWu-tien-cha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試圖以後現代空間相關理論分析吳天章從1980年代到2017年作品。分別以傅柯的異托邦理論、詹明信後現代主義文化的概念、與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作理論基礎。本研究試圖說明影響吳天章作品的因素分析,吳天章作品人文空間形成,並對吳天章作品發現與討論。其中影響因素分別是個人特質因素、空間生成,與文化脈絡。六個空間形成分別是歷史時間空間、台客風格空間、死亡空間、懷舊空間、隱藏的空間,和正在發展中的非真實化的空間。最後本研究針對吳天章作品提出四項發現與討論作為結論,空間生命週期,藝術的思覺失調,夢靨式劇場的戲劇效果,與布希亞擬像空間的困惑。
This paper is going to offer an analytic framework to study Wu tien-chang’s Artworks from 1980’s to 2017, based on three postmodernism theories, heterotopia of Foucault’s (1986); postmodernism cultures of Jameson’s (1984); the spaces of Lefebvre’s (1991). Under these theories, we try to purpose three space influence factors, personal character traits, space production factors, and culture factors, six spaces, such as historical, Taiwanese style, death, nostalgia, hidden and derealization. This paper also suggests four findings and discussion, space life cycle, art schizophrenic structure, a drama theatre and nightmaire effect,and some artwork dilemma.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理由…………………………………………………1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研究範圍…………………………………………………………8
第四節 研究方法…………………………………………………………9
第五節 論文大綱架構……………………………………………………11
第六節 研究理論架構……………………………………………………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吳天章作品相關研究………………………………………………15
第二節 傅柯的異托邦(heterotopias) ………………………………………23
第三節 異托邦相關研究……………………………………………………27
第四節 詹明信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文化概念…………………33
第五節 列斐伏爾後現代的空間理論……………………………………36
第六節 後現代與空間相關研究……………………………………………43
第三章 空間形成的因素分析……………………………………………48
第一節 個人特質因素……………………………………………………51
第二節 空間生成因素……………………………………………………56
第三節 文化因素…………………………………………………………60
第四章 吳天章作品的人文空間形式特質……………………………………63
第一節 第一空間 歷史時間的空間………………………………………64
第二節 第二空間 台客風格空間………………………………………71
第三節 第三空間 死亡的空間…………………………………………77
第四節 第四空間 懷舊的空間…………………………………………82
第五節 第五空間 隱藏的空間…………………………………………89
第六節 第六空間 非真實化空間………………………………………92
第五章 空間發現與討論…………………………………………………96
第一節 空間生命週期…………………………………………………96
第二節 藝術的思覺失調………………………………………………99
第三節 夢靨式劇場的戲劇效果………………………………………103
第四節 布希亞擬像空間的困惑………………………………………107
第六章 結論………………………………………………………………110
第一節 結論…………………………………………………………11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116
參考書目…………………………………………………………………119
附錄………………………………………………………………………127


中文部分
1.王秋絨,<台灣後現代社會學研究剖析>,《教育與社會研究》,第15期,2008年6月, 73-95
2.林萬青,<遷台後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領導之研究>,2009,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張欣穎,<吳天章作品中的寓言>,2014,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4.林郁芳,<吳天章作品中的恐怖與怪誕美學>,2009,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龔加恩,<解嚴後台灣藝術家對政治神話的解構--以楊茂林、吳天章為例>,200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6.周世航,<吳天章作品中的詭態美學>,2007,國立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論文。
7.薛懷琦,<一九九○年代吳天章作品中的女性寓意>,2003,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8林麗輝(2003),<後現代藝術的寓言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9.姚瑞中,<攝魂術還是夢魂術?-吳天章的數位輪迴>, 《大趨勢》 ,12卷,2004,72-77
10.李公明,<「異托邦」;宋莊藝術家群落>,《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七十六期,2003年4月號,75-80
11.沈清松,<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第四期(台北哲學雜誌社,1993, 4-25
12..劉素貞,<「わび 茶」的「異質空間」>,2013「茶與藝-坪林街角故事」學術論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造形藝術研究所,17-29
13..王志弘,<傅柯Heterotopia翻譯考>,《地理研究》, 第65期,2016年11月,75-105
14.朱衣仙,<「歧路花園文本」的認同建構:以《陳寅恪與柳如是》與《加利菲亞》(Califia)為例>,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15..吳 定,《政策管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10.Foucault, Michel. “Texts/Contexts of Other Spaces.” [1967]. Diacritics 16.1(1986) :22-7. 陳志梧譯。〈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脈絡)〉。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明文,1993,399-409。
16.Tim Dant, “Critical Social Theory: Culture, Society, and Critique”, 2004,《社會批判與文化》, 曾佳婕譯,臺北市:韋伯文化出版, 2009, 153-186.
17.章伊秀,邱建一,水瓶子編著, 《西洋美術小史》,台中市:好讀,2010,214。
18.劉紀蕙,<藝術─政治─主體:誰的聲音?──論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的政治發言>,《台灣美術期刊》,第70期,2007年10月,4-21。
19.倪再沁:「真正有意塑造台灣的新表現風格者,首推『一0一』的盧天炎、楊茂林和吳天章。……〔吳天章〕對權威人物的反諷一直是媒體的焦點,被認為是藝術解嚴的代表。」(倪再沁 72, 74)收錄於葉玉靜主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雄獅美術,1994。
20.阿爾維托·曼谷埃爾(Alberto Manguel),原書是2000年版,《意象空間:閱讀圖像中的愛與憎》,薛絢譯,新北市:台灣商務,2016。
21.Margaret Wertheim著,薛絢譯,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台北市:台灣商務,1999
22.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當代社會文化理論的轉折》,高雄市:巨流,2018
23.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市:淑馨,1992
24.列斐伏爾著,王志弘譯,「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Space: Social Project and Use Value),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
25王志宏,《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第55期,2009,1-24
26.《現代美術學報》,《專題:布希亞:思想與藝術》,半年刊,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2015.05
葉郁田,《尚‧布希亞的超真實觀點》,127-146
27.《台北市立美術館,威尼斯雙年展 台灣館回顧,1995-2007》,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2010
28.吳天章,《數位輪迴──關於吳天章的創作理念》,伊通公園網站,2018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essays_data/25/346/-1
29.陳露明,《空間(Space)》,《文化研究》,嶺南第十期,2008年3月http://commons.ln.edu.hk/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124&context=mcsln
30.張小鳴,《空間與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研究》,嶺南第十期,2008年3月
http://commons.ln.edu.hk/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125&context=mcsln
31. 陳光興,《在「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研究」之間》,臺灣社會研究,12,1992,85-115。
32. 朱坤亞,《試論空間社會的生成機制、歷史形態與多重秩序》,社会理論學報, 第十八卷第一期 ,2015, 179–206
33.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品資料查詢,吳天章 難忘的愛人,2015
http://collection.kmfa.gov.tw/kmfa/artsdisplay.asp?systemno=0000005311&viewsource=list
34.羅芙奧藝術集團,吳天章,2018
https://ravenel.com/artist.php?id=7&lan=tw
35.吳天章臉書,2018
https://www.facebook.com/wu.t.chang
36.吳天章,2015威尼斯雙年展《Wu Tien-chang: Never Say Goodbye 吳天章:別說再見》長版紀錄片,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arIe9iKlAs&t=238s
37. 台北市立美術館,吳天章,2018
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crew.aspx?ty=a&id=128&ddlLang=zh-tw
38.伊通公園IPARK, 2018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bio/25/-1
39.吳天章創作自述,數位輪迴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essays_data/25/346/-1
40.吳天章,《吳天章創作30年》,「理論與東亞」讀書會系列演講,臺灣大學校史館(舊總圖)一樓外文系會議室,2014年7月20日
http://twhs.org.tw/EPAPER/e_paper/e_paper_c.php?SID=9
41.傅爾得,《訪談/ 吳天章:「假」且「俗」的臺客藝術家——專訪吳天章》,雪花新聞, 2018年5月2日
https://www.xuehua.tw/2018/05/02/
42.孫松榮,《魔登現代性: 論吳天章的《再見春秋閣》》,台新銀行文化基金會,2016年9月30日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ssy/2016092903
43.陳莘,《偽青春顯像館》,2012年12月初版,51-57。
44.楊乃昀,偽青春顯影─初探吳天章假假美學之創作,臺南女中專題論文與評論,2013
45.王素峰,《傷害世界症候群》,藝術鑑賞區,SOGO論壇,2018
http://oursogo.com/thread-1359225-1-1.html
46.台灣新生代:我們沒有顏色,台灣總統大選專輯,1996。
ubeat.com.cuhk.edu.hk/ubeat_past/080484/youth.html
47.台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3
資料來源:2019年1月1日 取自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n...icon=..pdf
48. 鄭乃銘,《是誰在暢飲情慾-閱讀「吳天章個展」與「洪東祿個展」》,藝術家,270卷,1997,315-317
49.陳悅宜,《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及相關視覺藝術考察計畫》,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出國報告,2013,8
50.羊文漪,《台灣藝術專題》,第二講,第三講,第七講。2018
51.南華大學,《分享藝術家》,2016/8/24,網路摘自
https://ar-ar.facebook.com/VAD12th/posts/1051859781527718/

外文部分
1.Baudrillard, Jean.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s." Selected Writings. Ed. Mark Poster. Stanford: Stanford UP, 1988. 166-184.
2.---,”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A Postmodern Reader. Eds. Joseph Natoli and Linda Hutcheon. Albany: State U of New York P, 1993 342-375.
3.---, L’e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Paris :Galil’ee,1976
4.Dehaene, M. and De Cauter, L. (eds.) (2008a) Heterotopia and the C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5.Dehaene, M. And De Cauter, L. (2008b) ‘The space of play: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heterotopia’ in. M. Dehaene and L. De Cauter, (eds.), Heterotopia and the C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75-87.
6.Gary P. Radford, Marie L. Radford and Jessica Lingel, The Library as Heterotopia:
Michel Foucault and the Experience of Library Space,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Vol. 71 No. 4, 2015, 733-751
7.Johnson, P. ‘Interpretations of Heterotopia’ (revised) Heterotopian Studies,2016
http://www.heterotopiastudies.com/
8.Jameson, Fredric.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New Left Review 146 (1984): 53-93.
9.---.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Durham, NC: Duke UP, 1991.
10.Liu Shaojie, From Urban Space-time Theory to Cyber Space-time Theory: The Evolution and Expansion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ological Space-time Theory, South China Quarterly Vol.7 No.4(Nov. 2017), 679-691
11.Lefebvre, Henri ,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Basil Blackwell, Oxford, UK, 1991
12.Lefebvre, Henri (1979) "Space: 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 in Freiberg, J. W.
(ed.), Critical Sociology: European Perspective (pp. 285-295). New York:
Irvington.
13.Michel Foucault and Jay Miskowiec (1986), Of Other Spaces, Diacritics, Vol. 16, No. 1 (Spring, 1986), pp. 22-27,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4646
http://www.jstor.org/page/info/about/policies/terms.jsp
14.Olga’s gallery, Francisco de Goya y Lucientes, 2018/07/21
http://www.abcgallery.com/g/goya/goya78.html
15.E. H. Gombrich, Art and Illus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Bollinge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illennium 版本 (2000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