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
1.ウィクショナリー(2015)。《痛快!亜細亜の文字デザイン》,東京:久世利郎発行所。
2.杉浦康平著,莊伯和譯(2011)。《文字的力與美》,臺北:雄獅美術。
3.Chris Barker著,羅世宏譯(2010)。《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David Crow著,羅亞琪譯(2016)。《看得見的符號》,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Jacques Maquet著,武珊珊、王慧姬譯(2003)。《美感經驗》,臺北:雄獅美術。
6.John Fiske著,張錦華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Maggie Mancaad著,吳國慶譯(2012)。《自然界的設計力》,臺北: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8.Paul Martin Lester著,張霄亭譯(2003)。《視覺傳播》,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8.Richard L. Gregory著,瞿錦華、張芬芬譯(2006)。《視覺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9.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10.Yi-Fu Tuan著,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
11.王逢振著(2000)。《文化研究》,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王明嘉、李宗焜、李歐梵等著(2018)。《漢字的華麗轉身》,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13.丘永福著(1991)。《字學-文字造形的理論與實務》,臺北:藝風堂出版社。
14.合文字間(2016)。《合文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8。
15.李天來編著(2005)。《設計VS文字運用》,臺北:紅番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沈子丞編(1984)。《歷代論畫名著彙編》,臺北:世界圖書。
17.林明美編(2014)。《我的世代.我的設計 游明龍設計藝術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8.林品章著(1999)。《字學─文字造形設計的技法實物》,臺北:星狐出版社。
19.林磐聳主編(2009)。《藝中求同-2009華文漢字設計週》,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曹方著(2000)。《現代漢字藝術設計》,南京:江蘇美術。
21.張惠如主編(2002)。《創意字體設計》,臺北:藝風堂出版社。
22.陳俊宏、楊東民著(200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臺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3.陳郁秀、林會承、方瓊瑤著(2013)。《文創大觀1─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臺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4.馮作民著(2002)。《中國美術史》,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25.馮振凱著(2001)。《中國書法欣賞》,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26.楊裕富著(1998)。《設計的文化溝通─設計‧符號‧溝通》,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27.臺北市立國樂團研究組執行編輯(2014)。《漢字與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8.劉卷編著(2014)。《字體藝術設計》,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
期刊
1.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臺北:東吳社會學報,頁117~156。
3.莊玟琦、邱上嘉(2004)。《都市空間意象探討》。雲林:設計研究,第4期。頁116~127。
3.郭妍伶(2012)。《從動畫與文字設計談臺灣漢字藝術創作精神之體現及影響》,臺中: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出版,止善學報,第十二期,頁49~68。
4.葉麗美、蔡清斌(2013)。地方意象的認知與詮釋-應用灰結構模型與灰關聯法探討學生之設計學習。苗栗:聯大學報 10卷1期,頁179-200。
5.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6)。《105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臺北:經濟部,頁207~211。
6..廖玲(2008)。《平面圖形設計之漢字圖形符號化》,湖北: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7期。
7.戴孟宗、廖彥筑、陳姵君、柯奏任(2006)。《中英字型意象之研究》,臺北:2012中華印刷科技年報,頁674~691。
8.鍾依軒、胡明哲、黃麗君(2003),《台北市民眾有機米產區地方意象極品牌權益關聯性探討》,農業經濟叢刊,第十九卷第一期,頁133~134。
9.蘇文清、蔡孟欣、楊創明、王怡仁(2005)。《木材雷射雕刻之影響因子》,臺北:林產工業,頁45~55。
論文
1.沈信宏(2006)。《漢字新意象_超文本時代的漢字字文設計》。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林聖薰(2009)。《字裡乾坤:現代海報設計之漢字新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3.林淑慧(201 8)。《文字圖像化運用於文創商品創作之研究_以馬來西亞文為例》。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4.張國治(2016)。《“在地文化”與“創意生態”營造—文創產業視野下福州壽山石文化產業轉型策略》。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5.張金昇(2012)。《設入政治-漢字圖形化作為諷諭臺灣政治時事的海報創作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6.楊昇翰(2006)。《地方意象在空間實踐過程中的轉譯》。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7.楊雅鈞(2012)。《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一以漢字節為例》。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8.盧怡君(2005)。《漢字字體圖像在平面設計上的應用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9.賴建富(2011)。《漢英複合字型應用於海報創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藝術指導組碩士論文。線上資料
1.呂少玄,《漢字的前世今生:兩岸漢字設計與應用學術研討會》,引自數位文化電子報http://newsletter.asdc.sinica.edu.tw/news/Content.php?nid=6383&lid=7
2.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https://www.mlc.gov.tw/home.aspx
3.教育部教育雲/教育百科https://pedia.cloud.edu.tw/home/index
4.楊裕隆,《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第478 期。https://ejournal.stpi.narl.org.tw/sd/download?source=10110-03.pdf&vlId=E5BDB361-010D-4B04-8F75-C9F1D55B917F&nd=1&d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