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1 15: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至賢
研究生(外文):CHANG,CHIH HSIEN
論文名稱:《字意山城》苗栗鄉鎮地方意象於漢字圖像化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Mountain City Typography》The Research of Local Image in Chinese Characters Visualization Creation in Miaoli Township
指導教授:張國治張國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KUO–CHIH
口試委員:何清輝張妃滿
口試委員(外文):HE, CING-HUEICHANG, FEI-MAN
口試日期:2019-05-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視覺傳達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文字造形漢字圖像化地方意象在地文化
外文關鍵詞:Typography designChinese character visualizationplace imagelocal cul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近來隨著全球化資訊的發達,不論意符或音符都有其自身的優勢與渲染力,在國際間各種語言千差萬別之下,唯獨表意文字容易讓人理解,而表意文字是漢字的特色,所以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漢字。漢字被列為「表意文字」,是因造字主要是經由目視和心察的兩種方式,亦指以字形表達心中之意。漢字不僅是文字而已,也承載著先民的生活文化、生命哲學及獨特的藝術性,更成為表達思想情緒的最佳象徵。
本創作研究以文獻分析及案例分析探討漢字圖像化之應用手法與表現形式,輔以文化研究、人文地理學、符號學等相關領域的論述,分析中華漢字運用於漢字設計的詮釋,研究所獲得結果,建構前期的設計動機、專業素養、知識累積因素,進而把圖像形態的適用性、版面形式的美感,運用於漢字圖像化的設計創作上。
本創作研究目的為:1.分析兩岸三地之漢字設計作品,梳理文字符號轉化圖案設計的運用手法。2.整理文獻資料並歸納出苗栗鄉鎮地方意象的主題內容,賦予本創作研究的生命力。3.嘗試新的材質表現形式,創造有別於平面印刷的視覺肌理感,回歸造形的本質。希冀透過苗栗縣各鄉鎮意象的視覺化與漢字的造形,來整合為文字與圖像的視覺圖像符號,表現層次的文化脈絡中差異化、分殊化,讓文字不再局限於單純的符號意義,而是從記號性脫逸出來,重新思考文字造形背後潛藏的魅力,展現出漢字精深造詣與趣味,並提升苗栗在地人對本地方的情感認同及外來民眾能更認識苗栗地區豐富的自然景觀與文化產物。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information in recent years, no matter what ideogram or phonogram it works, it has its own dominance and rendering power. In the variety of different languages between nations, only ideograms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furthermore, ideograms are the distin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Hence, more and more people put their views on Chinese characters. The reason why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listed as “ideograms” was because there were two ways of words creation; one was eyesight, and the other was observation with pure mind. It means that people use the shape of wor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mind. Chinese characters are not just words, but they bear our ancestors’ living cultures, live philosophy, and unique artistry; moreover, they can be the best symbol of conveying thoughts.
The researcher uses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mage and its formation as main research method. Afterwards, in accordance with discourse of related realm of culture research, human geography, semiotics, and so forth, the researcher uses them to analyze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design in it.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is to develop the former age of motivation in desig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the element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 Then, the adaptability of graphic type and the beauty of layout can be applied in the creation of design in Chinese characters.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with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characters design works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knowing the way of application from character symbols to pattern design; secondly, by arrang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ucting the local images in Miaoli township, it can give the power of doing research; finally, trying new materials in formation, and creat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ense of visual texture of flat printing, it can return the nature of shaping.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integrate text and graphic symbols through visualization and the shap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each township images in Miaoli County. They can be used in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picture design to show the differentiation in cultural context, making words are not merely limited in simple sign, but think outside the box from mark, rethinking the attraction of words formation, performing fun and deep command of Chinese character, elevating local people emotional identity, and making visitors knowing the abundance of natural views and cultures in Miaoli.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創作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創作研究方法與流程 3
第四節 創作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漢字的造形與圖像化 5
第二節 地方意象的相關論述 18
第三節 視覺符號的認知與傳達 22
第四節 苗栗十八鄉鎮的意象 27
第五節 小結 36
第三章 相關創作活動與案例分析 37
第一節 漢字創作相關活動 37
第二節 漢字圖像化案例分析 41
第三節 小結 60
第四章 創作研究分析與討論 61
第一節 創作研究的動機 61
第二節 創作研究的主題 62
第三節 地方意象分析與擇定 63
第四節 創作的形式與內容 65
第五節 創作作品說明 76
第五章 創作研究展覽與發表 115
第一節 創作研究之展覽 115
第二節 創作論文發表 122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124
第一節 創作省思與結論 124
第二節 未來展望與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6

專書
1.ウィクショナリー(2015)。《痛快!亜細亜の文字デザイン》,東京:久世利郎発行所。
2.杉浦康平著,莊伯和譯(2011)。《文字的力與美》,臺北:雄獅美術。
3.Chris Barker著,羅世宏譯(2010)。《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David Crow著,羅亞琪譯(2016)。《看得見的符號》,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Jacques Maquet著,武珊珊、王慧姬譯(2003)。《美感經驗》,臺北:雄獅美術。
6.John Fiske著,張錦華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Maggie Mancaad著,吳國慶譯(2012)。《自然界的設計力》,臺北: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8.Paul Martin Lester著,張霄亭譯(2003)。《視覺傳播》,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8.Richard L. Gregory著,瞿錦華、張芬芬譯(2006)。《視覺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9.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10.Yi-Fu Tuan著,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
11.王逢振著(2000)。《文化研究》,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王明嘉、李宗焜、李歐梵等著(2018)。《漢字的華麗轉身》,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13.丘永福著(1991)。《字學-文字造形的理論與實務》,臺北:藝風堂出版社。
14.合文字間(2016)。《合文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8。
15.李天來編著(2005)。《設計VS文字運用》,臺北:紅番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沈子丞編(1984)。《歷代論畫名著彙編》,臺北:世界圖書。
17.林明美編(2014)。《我的世代.我的設計 游明龍設計藝術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8.林品章著(1999)。《字學─文字造形設計的技法實物》,臺北:星狐出版社。
19.林磐聳主編(2009)。《藝中求同-2009華文漢字設計週》,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曹方著(2000)。《現代漢字藝術設計》,南京:江蘇美術。
21.張惠如主編(2002)。《創意字體設計》,臺北:藝風堂出版社。
22.陳俊宏、楊東民著(200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臺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3.陳郁秀、林會承、方瓊瑤著(2013)。《文創大觀1─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臺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4.馮作民著(2002)。《中國美術史》,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25.馮振凱著(2001)。《中國書法欣賞》,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26.楊裕富著(1998)。《設計的文化溝通─設計‧符號‧溝通》,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27.臺北市立國樂團研究組執行編輯(2014)。《漢字與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8.劉卷編著(2014)。《字體藝術設計》,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
期刊
1.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臺北:東吳社會學報,頁117~156。
3.莊玟琦、邱上嘉(2004)。《都市空間意象探討》。雲林:設計研究,第4期。頁116~127。
3.郭妍伶(2012)。《從動畫與文字設計談臺灣漢字藝術創作精神之體現及影響》,臺中: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出版,止善學報,第十二期,頁49~68。
4.葉麗美、蔡清斌(2013)。地方意象的認知與詮釋-應用灰結構模型與灰關聯法探討學生之設計學習。苗栗:聯大學報 10卷1期,頁179-200。
5.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6)。《105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臺北:經濟部,頁207~211。
6..廖玲(2008)。《平面圖形設計之漢字圖形符號化》,湖北: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7期。
7.戴孟宗、廖彥筑、陳姵君、柯奏任(2006)。《中英字型意象之研究》,臺北:2012中華印刷科技年報,頁674~691。
8.鍾依軒、胡明哲、黃麗君(2003),《台北市民眾有機米產區地方意象極品牌權益關聯性探討》,農業經濟叢刊,第十九卷第一期,頁133~134。
9.蘇文清、蔡孟欣、楊創明、王怡仁(2005)。《木材雷射雕刻之影響因子》,臺北:林產工業,頁45~55。
論文
1.沈信宏(2006)。《漢字新意象_超文本時代的漢字字文設計》。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林聖薰(2009)。《字裡乾坤:現代海報設計之漢字新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3.林淑慧(201 8)。《文字圖像化運用於文創商品創作之研究_以馬來西亞文為例》。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張國治(2016)。《“在地文化”與“創意生態”營造—文創產業視野下福州壽山石文化產業轉型策略》。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5.張金昇(2012)。《設入政治-漢字圖形化作為諷諭臺灣政治時事的海報創作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
6.楊昇翰(2006)。《地方意象在空間實踐過程中的轉譯》。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7.楊雅鈞(2012)。《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一以漢字節為例》。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8.盧怡君(2005)。《漢字字體圖像在平面設計上的應用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9.賴建富(2011)。《漢英複合字型應用於海報創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藝術指導組碩士論文。
線上資料
1.呂少玄,《漢字的前世今生:兩岸漢字設計與應用學術研討會》,引自數位文化電子報http://newsletter.asdc.sinica.edu.tw/news/Content.php?nid=6383&lid=7
2.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https://www.mlc.gov.tw/home.aspx
3.教育部教育雲/教育百科https://pedia.cloud.edu.tw/home/index
4.楊裕隆,《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第478 期。https://ejournal.stpi.narl.org.tw/sd/download?source=10110-03.pdf&vlId=E5BDB361-010D-4B04-8F75-C9F1D55B917F&nd=1&ds=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