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
卜英平(2011)。步道健行者場所依戀之研究:轉換成本之觀點。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工商時報(2015)。「社論-人口結構變化的國安問題面面觀」,工商時報,2015年2月28日。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228000016-260202。
王彩鸝(2016)。「數字會說話:高教105大限年 少子化影響加劇」,聯合新聞網,2016年8月8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925/1880565。
王雅麗(2016)。影響再診意願之因素探討-關係慣性及轉換成本的角色。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王煥芝、洪明(2011)。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政策的演變及未來趨勢。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頁191-195。
甘仲豪(2006)。新世代僑生,近鄉情怯∼海外臺灣學校深度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古鴻廷(2001)。西馬地區華文獨立中學之研究。南洋問題研究,105(1),頁23-40。
艾以琳(2017)。「安倍經濟學再出發 「下重本」解決少子化及人口老化」,風向新聞,2017年10月25日。取自:https://kairos.news/88958。
阮斯堅(2005),台越技職教育國際合作招收越南學生之問題研究。2005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李文良(2015)。新北市國民中小學家長對學習共同體政策認知、政策滿意度與參與意願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輝祥(2014)。馬來西亞高中理科生的自我效能、結果預期、興趣對選擇大學理科科系與職業的影響-以巴生區華文獨立中學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李澤源(2006)。服務品質、供貨條件、人際關係對轉換成本的影響-以瓦斯分裝場與瓦斯行之間關係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李寶鑽(2006)。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育之研究(1957-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宋永坤、宋源烽(2011)。推力及拉力動機、知覺價值、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以外國觀光客旅遊台灣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6(2),頁21-40。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資料分析範例。臺北市:五南。
周正偉(2014),海峽兩岸招收僑生策略之比較-以招收香港地區學生為例。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4),頁43-65。
周孟穎(2015)。應用PPM理論探討高級進口車顧客之轉換意圖。TOPCO崇越論文大賞,EM0016。
周祝瑛(2011)。台灣地區國際學生調查研究。世界教育信息,(9),頁41-47。
周美慧、翁福元、李瑞金、鐘芳玲(2013)。從教育公平檢視臺灣幼托整合政策。幼兒教育年刊,24,頁49-65。
林合勝(2001)。抗議與順從:馬哈迪時代的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國立中山大學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冠逸(2016)。學生職涯資訊來源、自我效能與實習選擇傾向之研究。南開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效荷(2016),104年大專校院境外學生概況,教育統計簡訊,頁1-2。教育部統計處。
林新富(2001)。轉換成本在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干涉效果-以台北市私立幼教產業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川雅(2015)。「楊志良:每隔一代,人口减一半」,理財周刊,第750期,2015年1月8日,名人專欄。取自:http://www.moneyweekly.com.tw/Journal/article.aspx?UIDX=17143533680。
洪世峰(2012)。大台南市量販店之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相關性之研究-以信任與關係慣性為干擾變數。南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洪淑倫(2008)。馬來西亞留台僑生之教育歷程與「僑生」身分對其在台生命經驗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侯正裕、陳靜枝、陳禹辰(2011)「遷移到虛擬新世界」—以人口遷移理論探討 MMORPG 玩家的轉換。中山管理評論。19(1)。147-177。
侯正裕、陳靜枝(2012)。網路遷徙─以人口遷移理論探討社交網站的轉換─舉Plurk為例。資訊管理學報,19(1),105-132。
星洲日報(馬) (2016)。「陳良基:明年起增收40%新生•台擴大招收馬學生」, 2016年8月5日。取自:http://www.sinchew.com.my/node/1554168/陈良基:明年起增收40新生•台扩大招收马学生。
施俊名(2004)。我國大學僑生留學選校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愛清(2004)。由固打制向績效制轉變:機遇抑或挑戰——馬來西亞教育政策的轉變及其對華人受教育權利的影響。世界民族,(1),頁65-72。
陳大義(2013)。運用重要績效度分析探討越南學生留學台灣之因素。龍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心田(2003)。人際網絡、網絡利益與事業生涯成功。管理評論,22(4),頁101-127。
陳永耀(2004)。由國家政策與社會趨勢探討台灣電資科技人才流動之現象。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至中(2016)。「響應新南向政策 教育部編10億預算」,中央社商情網,2016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cnabc.com/news/aall/201608120207.aspx。
陳至中(2018)。「黑函勸勿來台 教部:大馬留學人數成長」,中央通訊社,2018年1月3日。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01035003-1.aspx。
陳芊秀(2017)。人際網絡連結、職涯滿意度與離職傾向關聯性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依伶(2006)。促銷方式與會員制對知覺價格不公平與行為意圖之影響-以行動電話購買行為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電信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禹辰、侯正裕、尚榮安、陳靜枝、張翊宏(2009)。玩家為何轉換線上遊戲—人口遷徙理論觀點。電子商務學報,11(4),頁723-752。
陳貞榮(2010)。馬來西亞「馬來至上」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萍(2015)。印尼僑生之族群文化認同與來臺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陳美鳳(2008)。自我實現?角色表演?馬來西亞獨中生中華文化傳承之自我與角色期望之距離。2008東南亞年會,頁1-20。
陳漱石(2001)。椰林道上: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國立中興大學校友聯絡中心,11,頁95-99。
陳曉玫、李亦君、羅文坤(2013)。「以人口遷徙理論探討顧客由網路零售至網路團購之轉換意圖」。第九屆知識社群國際研討會,頁90-101。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孫正展(2011)。台灣地區家長選擇子弟就讀馬祖高中資訊來源、動機及資訊評估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陸根書、田美、黎萬紅(2014)。大學生出國留學意願的影響因素分析。復旦教育論壇,(5),頁36-44。
涂淑貞(2010)。臺北縣林口鄉國小高年級學童流行文化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郭朝河(2018)。「大馬黑函籲別來台讀大學 駐馬處逐一反駁」,中央通訊社,2018年1月3日。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01035003-1.aspx。
秦夢群、林信志(2015)。大陸學生赴台就讀科技校院之拉力因素分析。大學(研究版),(1),頁39-51。
馬藹萱(2014)。從在臺外籍生之學習選擇看留學生遷移决策之社會建構。人口學刊,48 (2014),頁43-94。
張芳全(2008)。台灣大學校院向大陸招生的推拉因素之檢定。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1(1),頁113-147。
張芳全(2011)。國際留學生留學因素之探討。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126),頁1-23。
張定原、劉懿陞(2014)。「企業資源規劃系統轉換因素之研究─以人口遷徒理」。AIT資訊科技國際研討會。
張淑青(2014)。「推力、拉力、觀光意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的關係」。北商學術論壇暨國際企業經營管理研討會。
張國保(2011),「高等教育面對少子女化的因應」,高教技職簡訊,53(5),頁6-7。
許旭昇(2015)。「調查看天下/台灣12年後 只剩下15萬大學生?」,天下雜誌,2015年2月23日。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5078。
許安琪(2004)。學生特質、國家形象與留學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臺灣青年學生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梁明樂(2013)。馬來西亞僑生在臺跨文化適應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子健(2016)。「我有一個台灣夢」-旅台馬生來台升學決定過程及離台後之境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玉燕(2016)。應用人口遷移理論探討消費者轉換意圖之研究─以高雄市某視障按摩中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黃名璽(2017)。「日本人口連8年負成長 少子高齡化加劇」,中央社即時新聞,2017年7月6日。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707060063-1.aspx。
黃國富(2008)。掙扎在威權政體與族群政治中的媒體改革-以馬來西亞“撰稿人聯盟”的實踐為例。臺灣東南亞學刊,5(2),頁89-117。
黃雅君(2014)。國小運動舞蹈社團學員家長之消費者行為與家庭決策角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毅志(1998)。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臺灣社會學刊,21,頁171-210。
黃靜雯(2015)。行銷策略與體驗行銷對關係慣性與顧客終身價值的影響性研究—以佳湘麵包的消費者為研究對象。南臺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黃錦樹(2009)。馬來西亞獨中華文中學初中華文課本三種版本分析。亞太地區語言與文化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56,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黃 嬿(2015)。「德國擠下日本,成全球出生率最低國家」,TechNews 科技新報,2015年6月2日。取自: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5/06/02/aging-population-issue-in-germany/。
彭國芳、楊忠民(2013)。「實體零售顧客轉換至7net雲端超商之意圖研究-以PPM人口遷徙理論為探討架構」,2013國際ERP學術及實務研討會論文集,CDROM,台北市。
曾繁康(譯)(1965)。馬來西亞聯邦。世界各國憲法大全,頁913。國民大會憲法研討委員會。
葉玉賢(2010)。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初中「歷史科」教科書之分析(1973-2007):一個馬來西亞華人「中國性」轉變之觀點。課程與教學季刊,13(4),頁159-187。
楊東平、周金燕(2003)。我國教育公平評價指標初探。教育研究,11,頁30-33。
楊建成(1982)。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 一九五七~一九七八,頁116。文史哲出版社。
蔡信發(總編輯)(2016)。中華語文大辭典。ISBN13:9789866573569,中華文化總會。
歐書菱(2015)。救生員考照動機、認知價值與涉入程度之研究。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淑慧、李奕璇、盧麗瓊、盧怡任、敬世龍(2014)。存在現象學取向生涯輔導方案:以馬來西亞經驗為例。輔導季刊,50(3),頁13-23。
劉勝驥(2005)。大陸以低學費招徠臺灣學生留學之新政策。展望與探索,3(9),頁9-15。
賴又瑄(2014),高等教育國際招生策略之比較-台日韓之案例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之論文。
駱淑慧、林彩雲(2005),馬來西亞教育發展概況。大馬華文教學,國家教育研究院,頁5-9。
駱淑慧、林彩雲(2005),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現況與未來發展。大馬華文教學,國家教育研究院,頁10-35。
戴仁傑(2003)。原住民對教育政策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國斌(2007)。比利時的族群政治。台灣國際研究季刊,3(4),頁157-175。
魏宇凡(2007)。流行文化引進國小班級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瑞榮(2010)。影響陸生來臺就學意願因素之研究-以廈門地區中學學生為例。國立高雄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IEMBA)碩士論文。蘇意晴(2015)。陸生來臺動機、生活適應與學習成效之探討 -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閑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英文
Adams, J. S. (1965).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 267-299.
Alexandrov, D., Karepin, V., & Musabirov, I. (2016). Educational migration from Russia to China: social network data. 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ACM Conference on Web Science ,309-311. ACM.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
Bansal, H. S., Taylor, S. F., & St. James, Y. (2005). “Migrating” to new service providers: Toward a unifying framework of consumers’ switching behavior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33(1), 96-115.
Bogue, D. J., & Thompson, W. S. (1949). Migration and dist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4(2), 236-244.
Cronbach, L. J. (1951).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ka, 16(3), 297-334.
Dick, A. S., & Basu, K. (1994). Customer loyalty: toward an integrate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2(2), 99-113.
Emirbayer, M., & Goodwin, J. (1994). Network analysis, 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6), 1411-1454.
Goel, L., De Jong, P., & Schnusenberg, O. (2010). Toward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of study abroad intentions and behavior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21(4), 248-265.
Hackney, K., Boggs, D., & Borozan, A. (2012). An empirical study of student willingness to study abroad. Journal of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23(2), 123-144.
Lang, J. C., & Lee, C. H. (2005) Identity accumulation, others’ acceptance, job-search self-efficacy, and stres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6, 293-312.
Lee, E. S. (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3(1), 47-57.
Liao, C., Palvia, P., & Lin, H. N. (2006). The roles of habit and web site quality in e-comme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6(6), 469-483.
Longino, C. F., & Serow, W. J. (1992).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return migrant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7(1), S38-S43.
Mazzarol, T., & Soutar, G. N. (2002). “Push-pull”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 destination cho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16(2), 82-90.
Moon, B. (1995). Paradigms in migration research: exploring’ moorings’ as a schema.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4), 504-524.
Petrick, J. F. (2002). Development of a multi-dimensional scale for measuring the perceived value of a serv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2), 119.
Pollak, R. A. (1970). Habit formation and dynamic demand func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8(4, Part 1), 745-763.
Pritchard, R. D. (1969). Equity theory: A review and critiqu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2), 176-211.
Ravenstein, E. G. (1885). The laws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 48(2), 167-235.
Ravenstein, E. G. (1889). The laws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52(2), 241-305.
Schnusenberg, O., De Jong, P., & Goel, L. (2012). Predicting study abroad intention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ecis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10(3), 337-361.
Schwarzer, R., Bäßler, J., Kwiatek, P., Schröder, K., & Zhang, J. X. (1997). The assessment of optimistic self‐beliefs: comparison of the German, Span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Applied Psychology, 46(1), 69-88.
Schunk, D. H. (1983). Progress self-monitoring: Effects on children's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51(2), 89-93.
Sweeney, J. C., & Soutar, G. N. (2001).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 item scale. Journal of retailing, 77(2), 203-220.
Williams, T. H. (1972).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Longitudinal evidence on their development in Canadian youth.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07-133.
Zeithaml, V. 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