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韻涵(2009)。長期戀情主動分手者分手調適歷程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王郁茗、王慶福、蘇完女(2002)。大學生對分手的調適與復原歷程初探。中國輔導學會2002年年會暨諮商心理與輔導專業學術研討會,台北。
王智勇、鄭明宇譯(2008)。敘說分析(原作者: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台北:五南。
王慶福(1995)。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白秀玲、柯淑敏(2006)。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李玉珊(2007)。大學生的分手方式、個人特質與分手衝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李奉儒等譯(201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第三版)(原作者:Bogdan, R. C. & Biklen, S. K.)。嘉義:濤石文化。
周冠邑(2017)。成年前期女性分手失落夢境探討-以榮格理論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林以正、黃金蘭(2006)。親密感之日常社會互動基礎。中華心理學刊,48(1),35-52。
林佩儀(2002)。藝術媒介與敘事治療之結合與應用。諮商與輔導,200,11-17。
邱美琦(2007)。諮商心理專業旅程的啟航:實習諮商師實習經驗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洪凱婷(2014)。分手失落者的自由書寫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胡適(1984)。嘗試集。北京:人民文學。
修慧蘭、孫頌賢(2003)。大學生愛情關係分手歷程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4),71-92。
孫名之(譯)(2015)。同一性(原作者:Erik H. Erikson)。北京:中央編譯。
徐宗國譯(1998)。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台北:巨流。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張栆(1998)。春秋來信。北京:文化藝術。
許家菁(2013)。大學生不同分手方式、分手原因在分手適應上之差異比較:自我決定論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陳向明、曲霞、張玉榮(2014)。教育質性研究概念框架的本土探索——以一項實習生與指導教師互動的研究為例。教育學術月刊,4,3-10。
彭鈺雯(2012)。從獨舞到雙人舞–「原生家庭」與「基督信仰」對親密情感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黃素菲譯(2007)。人際溝通(原作者:Adler, R. B. , & ProctorII, R. F.)。台北:湯姆生。
蔡明璋(2002)。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台北:群學。
蔡源煌(1991)。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
鄭珮妤(2013)。女同志分手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鄭嘉蓁(2016)。團體諮商對大學生分手失落之治療性因素與效果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盧泓諺(2016)。藝術創作取向團體對大學生分手調適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謝秀芳(2002)。質性研究。雲科大體育,5,45-53。
謝依惠(2011)。情感維護失敗歸因、分手主被動性與分手後情緒反應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羅敬宜(2013)。邊緣性人格障礙者愛情分手之心理調適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Campbell, S. M. (1980). The Couple’s Journey: Intimacy as a Path to Wholeness. Atascadero, CA: Impact Publishers.
Choo, P., Levine, T., & Hatfield, E. (1996). Gender, love schemas, and reactions to romantic break-ups.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1, 143-160.
Conle, C. (2000). Narrative inquiry: Research tool and medium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3(1), 49-58.
Connelly, E. M., & Clandinin, D. J. (1990). 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 Educational Research, 19(5), 2-14.
Duck, S., & Wood, J. T. (2006). Handbook of divorce an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llis, Carolyn & Bochner, Arthur P. (2000).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Freeman, J. & Combs G. (1996). Narrative therap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eferred realities. New York: Norton.
Lee, J. A. (1977). A typology of style of lov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 173-182.
Murphy, M. C., & Archer, J. (1996). Stressors on the college campus: A comparison of 1985-1993.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7, 20-28.
Patton, M. Q. (198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molak, L. (1993). Adult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