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
Norman Doidge,洪蘭 譯,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發現神經可塑性,遠流出版社,2008年。
大塚仁,馮軍 譯,刑法概論 總論,第三版,中華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10月。
王皇玉,刑罰與社會規訓—台灣刑事制裁新舊思維的衝突與轉變,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
李斯特,許久生 譯,何秉松 校訂,德國刑法教科書,中國法律圖書公司,2006年5月。
貝加利亞,李茂生 譯,犯罪與刑罰,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李世代 著,李英琪 主編,從疾病分類到身心障礙分類?從ICD到ICF,更好的改變,還是更多的限制?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概念與應用,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出版,2012年。
吳巡龍,刑事訴訟與證據法全集,新學林出版公司,2008年11月。
吳又茗,基改世代:基因改造的發展、爭議與規範,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1月。
余振華,刑法總論,三民書局,2011年8月。
何恬,重構司法精神醫學—法律能力與精神損傷的鑒定,中國法律圖書公司,2008年。
牧野英一,陳承澤 譯,日本刑法通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
林山田,刑罰學,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林山田,刑罰學修訂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增訂10版。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冊,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增訂10版。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犯罪學,三民書局,2005年,增訂3版。
林山田、許澤天,刑總要論,自版,2009年,2版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元照出版社,2014年9月,4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總論篇,元照出版社,2013年9月,7版。
洪福增,刑事責任之理論,刑事法雜誌社,1988年。
胡海國、林奕廷編輯,認識精神疾病,衛生福利部,2015年6月。
柯耀程,變動中的刑法思想,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五南出版社,1993年。
徐向東,自由意志與道德責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黃富源、張平吾、范國勇,犯罪學概論,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2006年,增訂3版。
黄丁全,刑事責任能力的構造與判斷,法律出版社,2010年5月。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4版。
黃富源、張平吾、范國勇,犯罪學概論,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2006年,增訂3版。
許春金,犯罪學,鼎文出版社,修訂五版,2007年。
張麗卿,驗證刑訴改革脈動,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
張麗卿,司法精神醫學—刑事法學與精神醫學之整合,元照出版社,2011年4月,3版1刷。
張亞林 主編,精神病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陳慈幸,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元照出版公司,2013年12月。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93年6月。
曾文星、徐靜,新編精神醫學,水牛出版社,2003年。
褚劍鴻,刑法總則論,作者自版,1995年
蔡銘墩,中國刑法精義,漢林出版社,1990年。
蔡墩銘,法律與醫學,翰蘆圖書公司,1998年。
蔡墩銘,刑法總論,三民書局,2013年,修訂10版。
蔡德輝、楊士隆,犯罪學,五南圖書出版社,2012年,6版。
謝瑞智,刑法總論,文笙書局,2006年,增訂4版。
龍佛衛 發行,走出迷惘-精神疾病知多少,4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2005年
韓忠謨,刑法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蘇俊雄,刑法總論 I:刑法之基礎理論、架構及適用原則,元照出版公司,1998年3月,修訂2版。
世界衛生組織,李霜 譯,健康工作場所行動模式,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11月。
期刊論文
Michael Pawlik,鍾豪峰 譯,對預防理論刑罰正當化論據之批判,政大法學評論117期,2010年。
丁春麗、周雪、王保捷、丁梅、龐灝,COMT基因與精神分裂癥的相關性及法醫學意義,法醫學雜誌,2012年04月。
文姬,人身危險性與責任主義,甘肅政法學院學報,第3期,甘肅政法學院,2011年。
王家麒、賴俊甫、陳韋良、高東煒、賴錦皇、高森永,ICD-10-CM/PCS疾病分類編碼原則介紹及實施後之因應策略,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31卷第10期,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2016年10月。
中國司法鑑定委員會培訓團 潘廣俊、劉沛奎、曾軍、夏文濤、羅良方、陳玉敏,司法鑑定培訓團赴荷蘭考察報告-荷蘭司法鑑定機制對我國啟發,中國司法鑑定,2010年第6期,司法部司法鑑定科學技術研究所,2010年11月。
白聰勇,歇斯底里(Hysteria)之今昔,台灣醫界雜誌,52卷11期,2009年11月。
朱富美,DNA證據之研究(上),日新司法年刊,創刊號,2003年。
何芳慈、陳靜芳、陳昱芬,照護一位缺乏病識感的思覺失調症病人之護理經驗,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3卷第1期,財團法人澄清基金會,2007年1月。
吳又親,保安處分案件統計分析,法務統計,法務部,2014年7月。
吳巡龍,照片的證據性質,台灣法學雜誌第166期,台灣本土雜誌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吳景芳,人格責任論在量刑基準理論中之意義,刑事法雜誌,26卷6期,財團法人刑事法雜誌社基金會,1982 年。
吳景芳,精神障礙犯罪者認定標準與處遇制度之回顧與前瞻,刑事法雜誌,29卷5期,財團法人刑事法雜誌社基金會,1985年。
吳景欽,日本法對於精神障礙犯罪者的處遇於我國之參考,刑事法雜誌,52卷4 期,刑事法雜誌社,2008年9月。
吳耀宗,「鑑定人在刑事訴訟程序的角色與權利義務」中央警察大學法論叢,第12 期,國立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系,2007年4月。
李元簇,精神耗弱減輕刑事責任能力制度之比較研究,刑事法雜誌,16卷1期,財團法人刑事法雜誌社基金會,1971年。
李元簇,刑事責任能力判別之標準,刑事法雜誌,29卷,3期,財團法人刑事法雜誌社基金會,1985年。
李文健,罪責概念之研究—非難的實質基礎,春風煦日論壇,1998年07月。
李永堅,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及家庭因素,香港雅虎專欄,香港精神科醫學院,2014年4月。
李立眾、劉代華,期待可能性理論研究,中外法學,第1期,北京大學,1999年。
杜俊賢,外傷性腦損傷引起之精神障礙及其治療原則,義大醫訊NO.28,第4卷第5期,2008年9月。
何恬,重構司法精神醫學—法律能力與精神損傷的鑒定,中國法律圖書公司,2008年。
周煌智,精神疾病流行病學介紹,台灣醫界雜誌43卷第4期,2000年4月。
林志潔,論美國法上犯罪主觀要件與精神障礙心智缺陷抗辯:Clark v. Arizona案之判決評析,歐美研究39卷第4期,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9年12月。
林冠宏.阿茲海默氏症.慈濟醫學,18期5卷,2006年10月。
林佩昭、林麗嬋,確認治療於失智症患者之應用.長期照護雜誌,10期3卷,2005年。
林峻緯,世紀關鍵分子DNA與RNA,科學研習月刊,55卷第12期,2016年12月。
林朝誠 DSM-5之概念演變—將層面的概念融入類別系統中 (Integrating Dimensional Concepts Into a Categorical System),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通訊第二期,2011年08月。
林懋嘉、蔡慈貞,瞻妄的評估與治療,長庚藥學學報,22卷第1期,長庚醫療財團法人,2015年3月。
邱筱雯、林志潔,鑑定和專家證人制度之比較與對鑑識會計制度建構之建議,會計師季刊,262期,2015年3月。
施俊堯、徐健民,科學鑑定證據憑信性之探討-以DNA 鑑定證據為例-,東吳法律學報21卷第4期,東吳大學法律學院,2010年4月。
柳娜、張亞林、黃國平,暴力攻擊行為的行為遺傳學研究進展,國際精神病學雜誌第1期,2009年。
胡海國,腦與生活專欄-從健康促進展望精神醫學的未來,腦與生活電子報,135期,2017年4月。
徐育安,應報論作為死刑之論據,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春風煦日論壇編輯小組編輯,元照出版公司,2017年3月。
崔東紅、姚華、王新源、朱濱、江開達,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白細胞基因差異表達的基因芯片研究,中華精神科雜誌,37卷第 1期,2004年2月。
張小虎,當代刑事責任論的基本元素及其整合形態分析,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第1期,國家檢察官學院,2013年
張麗卿,責任能力之研究,東海法學研究,第8期,東海大學法律學系,1994年9月。
張麗卿,精神鑑定的問題與挑戰,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二十期,東海大學法律學院,2004年06月。
張麗卿,論精神障礙之鑑定,軍法專刊,32卷第5期,軍法專刊社,1986年5月。
張愛艷,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判定研究,法學家2010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10年。
曹瑞想、張寧,介紹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的變化要點,臨床精神醫學雜誌,23卷,第4期,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2013年4月。
梁家欣、程蘊菁、陳人豪,失智症的回顧,內科學誌,25卷3期,台灣內科醫學會,2014年06月。
許家馨,應報即復仇?─當代應報理論及其對死刑之意涵初探,中研院法學期刊,15期,2014年。
陳叔倬,腦波、腦磁振造影與腦機介面技術,科博館訊345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16年8月。
陳怡先,淺論測謊之證據能力,司法新聲,第47期學員報告,法務部司法官學院,2008年8月。
傅美惠,論沒收-刑法修正草案「沒收」規範評析,中正法學集刊第十七期,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2004年10月。
曾偉恩,新一代腦部影像檢查,長庚醫訊,37卷第10期,長庚醫療財團法人,2016年1月。
曾淑瑜,精神障礙者犯罪處遇制度之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8),法務部編印,2005年11月。
程宇航、翁永振,HLA系統基因與精神分裂症,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册,26卷第2期,中南大學,1999年。
馮軍,刑事責任理論述評,法學家,第四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1993年。
馮筠,道義責任論與社會責任論述評,比較法研究1989第2期,中國政法大學,1989年。
黃致豪,心智障礙與刑事責任之謎—以思覺失調症為例:淺談辨識能力、控制能力與司法精神鑑定,全國律師月刊2015年11月號。
詹金烈,自我認知的進行性退化及無法與時更新可解釋阿茲海默氏病的行為及心理症狀.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5期3卷,2010年。
葉小琴、李筱永,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強制醫療制度評析,中國全科醫學,18卷第34期,中國全科醫學雜誌社,2015年12月。
廖正豪,精神障礙影響刑事責任能力之探討刑事法雜誌,19卷5期,財團法人刑事法雜誌社基金會,1975年10月。
劉傳璟,論刑罰的目的─應報之綜合理論的再建構,刑事法雜誌第59卷第5期,2015年10月;
劉遠,期待可能性的邏輯含義與司法控制,法學論壇,第3期,山東省法學會,2008年。
歐陽文貞,DSM-5診斷標準的改變第一部份-DSM-5「精神分裂症及精神病」診斷概念改變的簡介,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通訊,第1卷第3期,台灣精神醫學會,2011年10月。
蔡墩銘,精神狀態之認定判斷,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2005年8月。
鄭文中,淺論法醫鑑定制度—德語系國家之借鏡,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5),法務部編印,2012年12月。
鄭文中,以刑事司法外部之觀點看刑事訴訟協商程序之形成-以德國法制為觀察中心,法學叢刊,第53卷第2期,頁84,2008年4月
蕭惊云,精神疾患照護,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新聞報126期,2014年7月。
謝煜偉,重新檢視死刑的應報意義,中研院法學期刊,15期,2014年。
羅彥宇,額顳葉型失智症,慈濟醫學雜誌,18卷5_S期,2006年10月。
學位論文
吳秉祝,整體法秩序對精神障礙犯罪者之處遇與對待,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1月。吳建昌,刑事責任能力之研究-法學與精神醫學之交錯,頁18,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沈建良,論精神障礙與責任能力-比較刑法19條修法前後之實務運用,頁7,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專業組碩士論文,2011年7月。
林煒倫,精神病患之刑事責任能力、精神鑑定及保安處分,玄奘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42,2014年1月。莊宇真,認知神經科學於刑法體系之應用-以證據法為中心,頁5-6,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陳羿谷,論強制社區治療之法律問題,頁27,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7月。陳嘉年,應用ICF模式探討精神醫療機構照護成效-精神病患活動參與度觀點,頁16-25,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黃耀進,刑事精神鑑定證據力之探討—決定法官採納因素之分析(以板橋地方法院為例),頁42-100,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鍾金錦,從精神疾病論責任能力與刑事制裁效果,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4月。簡至鴻,刑事責任能力判斷之本質-刑法解釋學與精神醫學之交錯,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鄭懿之,論精神衛生法中強制住院治療對人身自由之限制,東吳大學法律在職專班法律專業組碩士論文,2011年8月。外文文獻
AR OSTRIN,REFORMING THE MENTAL HEALTH ACT:THE WHITE PAPER,( New Law Journal,UK , 6 April 2001.)
CESARE LOMBROSO & HORTON HENRY, Crime, its causes and remedies, (W. Heinemann London :, 1911).
DAVID J. KUPFER, M.D., MICHAEL B. FIRST, M.D., AND DARREL A. REGIER, M.D., M.P.H EDITED,A RESEARCH AGENDA FOR DSM-V,(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ress,2002)。
Dents Hill & William Sargent. A Case of Matricide. THE LANCET, 241,6243,. (April 24, 1943)
Edward K. Cheng & Albert H. Yoon , Does Frye or Daubert Matter?: A Study of Scientific Admissibility Standards. VIRGINIA LAW REVIEW, 91,, 2, (April 2005).
Elena Gorodetsky, MD, PhD, Laura Bevilacqua, MD, PhD,Vladimir Carli, MD, PhD,Marco Sarchiapone, MD, Alec Roy, MD, David Goldman, MD, and Mary-Anne Enoch, MD,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MAOA-LPR genotype and childhood physical neglect on aggressive behaviors in Italian male prisoners, GENES BRAIN BEHAV.; 13,6, (July2014).
FRANK E. HAGAN, INTRODUCTION TO CRIMINOLOGY: THEORIES, METHODS, AND CRIMINAL BEHAVIOR, (SAGE Publishing,New York,9th ed.,2017).
Kolla N. J., Attard S., Craig G., Blackwood N. and Hodgins S., Monoamine oxidase A alleles in violent offenders with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High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proactive aggression, CRIM BEHAV MENT HEALTH, 24,5, (Dec 2014).
L. THOMAS WINFREE & HOWARD ABADINSKY, UNDERSTANDING CRIME: ESSENTIALS OF CRIMINOLOGICAL THEORY, (Cengage Learning,Boston,3rd ed. 2009).
Leo E. Kreuz & Robert M. Rose Assessment of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Plasma Testosterone in a Young Criminal Populatio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4,4, (1972).
Oliver J. David. Association between Lower Level Lead Concentrations and Hyperactivity in Children.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7, (1974).
ROBINSON, D.N., WILD BEASTS AND IDLE HUMOURS: THE INSANITY DEFENSE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Terrie E. Moffitt & Phil A. Silva. Self-Reported Delinquency, neuropsychological deficit, and history of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16,5, (1988).
Travis Hirschi & Michael J. Hindelang. Intelligence and Delinquency: A Revisionist Review.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2,4, (1977).
大谷實,刑事政策講義(新版),弘文堂,2009年4月。
川崎一夫,メツガーの性格論的責任論:責任主義と人格責任論(一),創価法学,第2期,第1卷,1972年3月。
加藤久雄,人格障害犯罪者と社会治療―高度に危険な犯罪者に対する刑事政策は如何にあるべきか,成文堂,2002年。
平場安治、平野龍一合編,刑法改正の研究I,東京大學出版會,1972年09月。
仲村優一、一番ヶ瀬康子 編輯委員會代表,世界の社会福祉–イギリス,旬報社,1999年11月。
仲宗根玄吉,精神医学と刑事法学の交錯,弘文堂,1981年。
団藤重光,刑法綱要總論,創文社,1992年11月25日,3版1刷。
安田拓人「責任能力の法的判断」,刑事法ジャーナル14号,成文堂,2009年。
林美月子,責任能力判断と精神鑑定—最高裁平成20年4月25日判決を契機として—,立教法學,87期,立教大學法學部,2013年3月31日。
厚生労働省、法務省,第1回医療観察法の医療体制に関する懇談会,医療観察法医療の現状について,2017年11月28日。
森裕,責任能力論における精神の障害について,阪大法学,56巻3期,大阪大學法學會,2006年9月。
新福尚隆、浅井邦彦,世界の精神保健医療―現状理解と今後の展望,へるす出版,2009年。
鈴木晃,責任と人格―初期メツガーの性格論的責任論を中心として―,法學研究論集,創刊號,日本中京大學法學部,1981年2月。
緒方あゆみ,イギリスにおける精神医療法制の動向,同志社政策科学研究,5卷第1期,同志社大学大学院総合政策科学会,200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