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9: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璟欣
研究生(外文):TSENG,CHIN-HSIN
論文名稱: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社會企業之分析-以張秀菊基金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to Social Enterprise-A case of Chang Show Jyu SocialWelfare Foundation
指導教授:郭耀昌郭耀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O,YAO-CHANG
口試委員:王振軒陳衍宏郭耀昌
口試委員(外文):WANG,CHEN-SHIUENCHEN,YAN-HONGKUO,YAO-CHANG
口試日期:2019-05-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經營策略永續經營
外文關鍵詞:non-profit organizationsocial enterprisemanagement strategy
DOI:sustainable manag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論文名稱: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社會企業之分析 總頁數:153
-以張秀菊基金會為例
校(院)所組別: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社會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107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究生:曾璟欣 指導教授:郭耀昌
論文提要內容:
近年來台灣非營利組織林立,快速成長且發展多元化,非營利組織之興起是為了彌補政府制度失靈、志願失靈之缺失,而非營利組織所運作之經費來源,大多數都是依賴政府補助、企業或民間捐款,來維持組織辦理各項服務活動。大環境經濟不景氣及社會需求的增加,社會福利預算大刪減,非營利組織為達成永續經營的目的,發展出了以營利為手段的新型態組織;由非營利轉型為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同時兼具了公益與營利的雙重目的,非營利組織面對財務困境,是非營利組織可持續經營最大的挑戰,經濟來源短缺,透過販賣商品及服務來獲取更多收入,組織發展事業化,朝社會企業經營。
本研究將以社福型非營利組織青少年輔導領域-張秀菊基金會為研究個案,進行深度訪談、探討組織透過本身專長與特性,提供產品或服務。商業模式是闡述如何創造並傳遞價值給客戶,並從中獲利。以社會企業之商業模式經營,新的方式來增加收益,相同機構要如何運用好的策略,來取得產業中的競爭優勢,獲取利潤。這些都將是本研究將進行探討,對其組織發展社會企業現況、面臨之困境與挑戰、對於未來永續發展經營之策略進行分析之議題。


關鍵字: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經營策略、永續經營


The Analysi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to Social Enterprise
-A case of Chang Show Jyu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Student: CHIN Hsin –Tseng Advisor:Prof Yao Chang-Kuo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number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 in Taiwan have multiplied and di-versifi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is trend is in response to the growing dys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volunteer system. The maintenance of various organizational activ-ities and services face considerable challenge due to a slumping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 social demand that arose due to the slashing of the government's social welfare budget. In response, NPOs developed a new course of action that uses for-profit methods to achieve sustainability. NPOs are converting themselves into social enterprises.
Social enterprises meet both welfare and for-profit purposes. Financial constraints
remain the key challenge of NPOs to maintain sustainability, and revenue shortage can be addressed through the sale of merchandise and servi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into a business-oriented social corpora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ng Show Jyu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which or-ganizes and supervises youth education and wellbeing.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o identify the kinds of specializ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organization, as well as the sort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it provides. A business model is the narration of how to create and deliver value to respective clients to exchange for profit. The social corporation's business model is to use new ways to increase revenue, and to strategize in order to at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strike a profit are issues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Further inquiries into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nter-prise model, including difficulties, challenges, and its future course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re also addressed.


Keyword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soci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strategy, sustaina-ble
management

內 容 目 錄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 III
誌 謝 辭……………………………………………………… V
內容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10
第貳章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社會企業類型 ...........13
第二節 策略管理與行銷 ..........27
第三節 組織生命週期 ............35
第四節 相關文獻回顧 ............40
第叁章 個案背景……………………………………………..62
第一節 個案概況 ...............62
第二節 策略規劃 ...............65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訪談對象 .......81
第肆章 個案分析……………………………………………..86
第一節 個案營運之策略 ..........86
第二節 組織轉型策略 ............95
第三節 可行性分析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4
參考文獻………………………………………………………....116
附錄…………........................129
表目錄
表2-1 非營利組織類別 ..............13
表2-2 社會企業光譜.................15
表3-1 SWOT 分析 ..................73
表3-2 訪談大綱內容設計 .............81
表4-1 SWOT分析 ...................89
表4-2 PEST環境分析 ................94
表4-3 可行性之分析.................105
圖目錄
圖1-1 研究分析流程 .................11
圖2-1 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動態關係圖 .....18
圖2-2 社會價值與社會影響力 ..........20
圖2-3 組織變革 ....................23
圖2-4 行銷管理概念 .................31
圖2-5 GREINER組織生命週期(1972) ....39
圖3-1 組織生命週期圖 ................71
圖3-2 消費者觀點 ...................79
圖4-1 SWOT綜合分析 .................90
圖4-2 外在環境之因素.................9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玉珍 (2014)。政府協助非營利組織朝向社會企業發展之角色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王振軒 (2006)。非政府組織的議題、發展與能力建構。台北:鼎茂。
王雲東 (2016)。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三版)。新北市:揚智文化。
王映捷、朱亭亭、林品緯 (2016)。讓改變成真 台灣社會創新關鍵報告。台北:聯經出版社。
王秋蓉 (2015)。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之個案研究:以社會網絡與組織寬裕資源觀點。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之論文。王昭正、朱瑞淵譯。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
Danny L. Jorgensen (1999)著。
王志剛 (1993)。行銷觀念。中華百科全書。
內政部 (2005)。超越依賴與對抗-福利民營化的思維。社區刊第108期社論,1-2。
司徒達賢 (1997) 。營利組織經營管理之概念架構,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粹要。洪健全文化教育基金會。
江文碩 (2013)。商業模式對社會企業經營績效之影響。元智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論文。
江明修、陳定銘 (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國立政大學公共行政系所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呂東英 (1977)。我國非營利組織免稅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言永心,余淑慧,季常棣 (2016)。溫暖微光 社會企業。台北:遠見雜誌。
宋秋儀 (2006)。組織領導學。台北:華泰文化。Yuki,G.著。
余健慈 (2016)。台灣中部地區社會企業特色分析-組織特質、發展趨勢與社會影響力初探。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何素秋 (2011)。策略性行銷於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合作勸募之運用。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第11期,80-104。
吳清山,林天佑 (2011)。教育名詞–PEST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98期,187-188。
李佩芳 (2014)。公辦民營非營利組織經營策略分析之研究-以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碩士論文。
李怡蓉 (2016)。社會企業模式經營之研究-以社團法人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為例。
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企業家學術期刊。
李玉君 (2003)。社會福利民營化法律觀點之探討。月旦法學期刊。尙榮安譯(原作者 Robert K. Yin,1994)。
2001,初版,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文化。
吳成豐 (2017)。社會企業的發展:設計思考X管理倫理。新北市:前程文化。
吳書榆譯(2014)。如何打造社會企業–以人為本的新商機,幸福經濟帶來大收益。。台北市:時報文化。
Carl Frankel、AllenBromberger.
官有垣、陳錦堂、陸宛蘋、王仕圖 (2012)。社會企業:台灣與香港的比較。新北市:巨流圖書。
官有垣、王仕圖 (2013)。台灣社會企業:特質、發展趨勢與效應。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林淑馨 (2008)。非營利組織管理。台北:三民。二刷 (2016)。
林以涵、陳玟成、金靖恩等 (2014)。社企力:社會企業=翻轉
世界的變革力量。用愛創業,做好事又能獲利。台北市:果力文化。
林以涵、陳玟成、金鏡恩等 (2017)。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新北市:聯經出版社。
林芳盈 (2014)。我們,創愛的業。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林綺雲 (1993)。台灣助產士專業的變遷-社會學的解析與省思。國立台北護專學報,10,269-84
邱顯貴 (2010)。非營利組織營運參考摩營運參考模式和關鍵因素-以台灣為例。景文科大資訊管理系。
官有垣、王仕圖 (2013)。台灣的社會企業:特質、發展趨勢與效應。人文科學研究,第一期,7,102-126。
官有垣,王仕圖 (2013)。台灣社會企業能力建構與社會影響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43,51-67。
胡哲生、梁瓊丹、卓秀足、吳宗昇 (2013)。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9個社會企業熱血,追夢實戰故事。台北:新自然主義。
胡哲生、梁瓊丹、卓秀足、吳宗昇( 2014)。有溫度的經營:社會企業主題論文集第一集。新北市:成信文化。
胡哲生、梁瓊丹、卓秀足、吳宗昇 (2014)。有溫度的經營:社會企業主題論文集第二集。新北市:成信文化。
俞玫妏譯 (2005)。社會行銷。台北市:五南書局。譯自:P.kolter,N.Roberto,N Lee,Social Marketing,second
edition,AagePublicaton.2002.
范麗娟 (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休憩研究。教育研究,7,327-339。
洪健庭 (2007)。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會企業:理論與實踐。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侯欣鵬、梅海文 (2012)。探討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之組織能耐。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
高家旭 (2014)。非營利組織轉型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之研究-以中 部身心障礙機構為例。靜宜大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孫碧霞,廖秋芬 (2005)。董國光譯非營利組織策略管理。台北市:紅葉Sharon M.Oster。(原著出版2001)。
孫建忠 (1999)。社會價值與社會控制;以社會救助為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第一期,頁77-109。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金貴 (2002)。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經營之探討。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陳金貴 (2002)。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經營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19:39-51。
陳偉良 (2015)。社會企業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教育學系。
陳定銘 (2007)。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之研究-以財團法人基金會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語言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
陳克威、 陳政智 (2018)。非營利組織管理。台北:華都。
許淮之、高瑞銘、趙平宜 (2011)。非營利組織企業化之困境與挑戰。文藻外語學國際企業管理系。
許素英 (2011)。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之變遷衝擊分析-以菩提長青村為例。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許士軍 (1995)。管理學。台北,東華。
黃順德、鄭勝分、陳淑娟、吳佳霖 (2014)。社會企業管理。新北市:指南。
黃瑞琴 (1999)。質性教育方法。台北:心理。
黃信傑 (2013)。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驗證與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峻弘 (200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黃崚弘 (2008)。台灣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2012)。行銷學。台北:高點。
黃秉德 (1998)。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台灣經驗分析。取自非營利組織之經營管理與社會角色論文集。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黃浩然、韓文堯、林佳萍、李禮孟 (2017) 社會企業的社會面向初探。輔仁管理評論-(社會企業專刊), 24(1)103-124。
莊銘國、王令麟 (2003)。經營管理實務-管理學中做、做中管理學。台北:五南。
張瑞霖 (2011)。黑暗中對話-經營社會企業的體悟。香港:商務印書館。
張苙雲 (1993)。組織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火燦、劉淑寧( (2005)。個人文化價值取向對員工創新行為之影響:組織正義的干擾效果。
研究與發展管理,17,555-560。(CSSCI)
楊國樞(1978)。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楊君琦、郭欣怡(2010)。社會企業組織之型態與經營類型之初探。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碩士班研究生論文。
溫玲玉、林德勳(2018)。從價值鏈理論探討非營利組織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財務金融技術系教授。
彰化師範大學財務金融技術系博士生論文。
葉玲伶(2004)。非營利事業產業化-以新港文教基金會與新港客廳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經濟部(2014)。社會行動方案103-105年。
經濟部(2017)。社會創新行動方案 107-111年。
鄭勝分、李衍儒、官有垣等(2014)。公益的活水:臺灣社會企業的理論與實踐。新北市: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7期:65-10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廖玩如、萬金生(2015)。非營利組織企業化之困境與挑戰-小林重建協會個案。台灣首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台灣首府大學餐旅管理學系教授。
廖嘉展(2015)。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的發展模式-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系與政策碩士論文。
廖家祺(2012) 。運用SWOT對醫院經營實證研究-以兩家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10。
管理與社會角色論文集。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盧嗣仁(2014)。花蓮縣非營利組織發展社會企業之研究-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非營利事業產業化-以新港文教基金會與新港客廳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官有垣、陸宛蘋(2009)。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二版。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蕭新煌(2001)。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現況與特色。非營利組織部門運作。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滕守仁(2012) 。中小型工程公司競爭策略之研究-以BJ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5。
潘彥芹(2014)。影響社會企業行銷因素之研究–以公平貿易手創商店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羅弈麟(2017)。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模式發展之研究-以上海湛藍公益為例。世新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論文。
謝孟錡 (2014)。探討國內社會企業發展從創新科技應用。台灣刊,第37卷第8期。
顧忠華 (2003)。非營利組織之角色功能與經營實務。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出版社。
英文部分
Afuah,A.(2004).Business model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N.Y.:McGraw-Hill。
Berg,B.L.(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Boston:Allyn & Bacon.
Dees,J.G(1998).”Enterprising nonprofits”.Harvard
Business Review,76(1),54-66.
Fontana,A.& Frey J.H.(1998).Interviewing:The art of science.In
N.K.Denzin & Y.S.Lincoin(Eds.)Collecting andinterpretingQuali-
tativeMaterials.London:Sagepublications.
Hamel,G.(2000).Leading the revolution.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erlin,A.Janelle.,2006,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United and Europe:
Understanding an Learning from the Differences.Vol.17.
Marshall,C.& Rossman,G(1989).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Sage Publication.
Mitchell,D.,& Coles,C.(2003).The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secrets of continually developing a more
profitable business model.San Francisco,Berrett-Koehler Pub
lisher.
Martin, Roger L., and Sally Osberg. (2007)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e Case for Definition.”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Spring): 29-39.
Manetti,G(2014).The Role of blended value account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socio-economic impact of social enterprises.
Voluntas,25,443-464.
Epstein,M.J.,& Yuthas, K.(2014).Measuring and improving social
Impacts: A guide for nonprofits, companies, and impact
investors.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oehler.
OECD(1999).Social EnFrterprises.OECD.
Porter,M.E.(1980).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New York:Free
Press.
Stahler,P.(2002).Business models as an to fanalysis for
strategizing.
Timmers,P.(1998).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Electronic Markets,8(2),3-8.
Veryzer,R.W.,1995,”The Place of Product Design and
Aesthetics in Consumer Research,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22,,641-5.
網站資料
1. https://blog.dcplus.com.tw/marketing-training/certification-training/tmca-certification/35308(20180727)
2. 于躍門(2011)。認識社會企業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446&Itemid=123(20130725)
3. 社企流。社會企業:改變世界的新力量。http://www.seinsights.asia/aboutse(20130715)
4. SWOT分析https://kknews.cc/finance/92lnogq.html(20180819)
5. 教育百科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B5%84%E7%B9%94%E8%AE%8A%E9%9D%A9(2019042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